身边好人: 36岁小伙愿意一辈子留在山村当医生.doc_第1页
身边好人: 36岁小伙愿意一辈子留在山村当医生.doc_第2页
身边好人: 36岁小伙愿意一辈子留在山村当医生.doc_第3页
身边好人: 36岁小伙愿意一辈子留在山村当医生.doc_第4页
身边好人: 36岁小伙愿意一辈子留在山村当医生.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身边好人: 36岁小伙愿意一辈子留在山村当医生 外居苴村村委会是祥云县东山乡的一个高寒彝族山村,因为地处偏僻,交通落后,村里缺乏专业称职的医生,长年以来,村民们看个普通病也成了老大难。xx年1月,大理挖色的36岁医生张云江走进了这个边远、贫困的山村,凭着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成为了村民们的健康守护使者。 不分白昼为群众解除痛苦 村里的一位老人又犯病了。接到电话,张云江立刻骑上摩托往老人的家里赶。不管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电话,张云江就立刻赶往病人家里就诊,不分白昼为群众、患病人员解除痛苦。 74岁的于开发大爷患了肺心病,稍微一走动就会喘个不停,严重的时候饭也吃不下,从去年以来,张云江一直都要骑车到老人家里打针送药。由于老人患病时间太长,心脏功能已经出现衰竭,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张云江觉得既痛心又无奈。张云江说:“有些老年人,真的是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这座山,他们出门不方便,出门就靠走路,骑摩托坐车他们又头晕,所以有些病他们就熬着,随便到山上挖点药吃吃,时间一长就形成了癌症这些,就没有办法了。” 外居苴村村委会距县城有110多公里,由于山路崎岖,至少要3个半小时才能到达,而且来往客运车辆只到达乡政府所在地,剩下的30多公里的山路都要靠村民自己解决。和艰苦的交通条件一样,外居苴村的医疗条件也非常艰苦。xx年1月之前,尽管医务室已经存在,但由于收入太低,很多卫生员或自动离职,或忙于发展自己的副业。村民来看病时经常找不到医生。村民李如珍告诉我们:“难找的,找不到,来这里找说是上去小康利(自然村)了,再来找又说下去小拉乍(自然村)了,遇不到。”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张云江申请了两个电话卡 因为缺乏称职的医生,再加上交通不便,一些重病的村民往往在赶往乡卫生院抢救的路上就停止了呼吸。xx年张云江来到外居苴村以后,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为了方便村民看病,细心的张云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医务室的门上,以便村民可以随时联系自己。考虑到山区接收信号不稳定,张云江还特地申请了两个电话卡交替使用。这个年轻的外乡医生,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让村民从起初对他排斥、怀疑变成了由衷认同。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技术也比较好,态度也比较好,又好找,除了去开会,就经常在这里,虽然他的家在上面,但是每一天,8点以前他就跑来这里,到下午6、7点钟才回家。” 外居苴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杞忠贤说:“不管老人小孩生病,只要打个电话,他第一时间就到。”杞忠贤还说:“xx年之前,因为没有专业称职的医生,年纪大的父亲每次犯病都得跑到县医院甚至大理州医院治疗,张云江来之后,父亲看病再也不用跑那么远了。所以我从内心当中,对他一是深深地敬畏,二是深深地表示感谢。” 把村民的卫生服务工作当做自己的责任义务 由于距离外居苴村委会30多公里的小庄子村委会没有乡村医生,张云江还同时承担了小庄子村委会578名村民的卫生服务工作。除了常规的看病打针,每年张云江都要亲自上门为两个村65岁以上的老人体检一次,此外还要负责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随访,小孩的预防针和接种疫苗。由于很多村民嫌路远也不重视,即使电话通知了多次,大家还是不当一回事,认真的张云江就骑上摩托车挨家挨户上门服务,有时甚至要到田间地头去找村民打预防针,量血压。 张云江说:“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你必须要去。既然你干了乡村医生这一行,你必须要做好,不管怎么样,我心里面就是这样想。” 张云江是大理市挖色人,可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一年只回两三趟家,本科毕业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他为何愿意坚守在这个偏僻的山村。 继续为您讲述乡村医生张云江的故事,乡村医务室的医生并非国家编制,除国家每月补助400元外,其余都靠自己。张云江一个月的全部收入就是1200块左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得自己缴纳。微薄的收入和艰苦的工作环境让本地的赤脚医生都不愿在此驻足。让很多村民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从大理医学院本科毕业并且持有职业医师资格的外乡医生,竟然会安心的留在了这个小山村。 为了工作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 在10多平米大小的两间医务室里,张云江的每一天都是紧张忙碌的。看病,打针、取药、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得张云江一个人独立完成。由于交通不便,医务室的针水药物往往还得他自己骑上摩托车到30多公里外的乡卫生院去取。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休息日。 200多公里之外的家乡大理是张云江闲暇时最思念的地方。几年前患糖尿病的父亲突然离开了人世,因为忙于工作,张云江和父亲的最后一面竟是在火葬场,这是张云江一辈子也解不开的心结,一生都放不下的遗憾。张云江说:“一提起就心酸,我作为一个医生,我父亲是糖尿病,后面是没有控制好,一下子就不再了,我心里面始终过不了这个坎,作为一个医生,连自己父亲的没有照看好,确实是这样” 虽然对亲人深怀歉疚,但忙碌的工作总是让张云江无法分身回家探亲,一年当中,他只能回老家和亲人见上两次面。60多岁的母亲和哥哥一家在下关生活,前段时间又生病住院了,张云江赶回下关在医院看了一眼之后,又匆匆返回了外居苴村。张云江告诉我们:“我母亲60多岁了,血压也不好,一年也没有回去两次,我觉得对不起了,对不起他们了,确实是这样。” 让张云江不能释怀的是,母亲一直反对他留在这个小山村工作,在母亲看来,儿子读了4年的医学专业,却放弃城里的工作来到这个贫困又偏僻的的山区当乡村医生,老人怎么也想不明白。张云江说:“我妈来过两三回,她来一回,心里就不舒服一回。” 来外居苴村工作之前,张云江在下关一家医院看过门诊,后来又应聘在祥云一家医院工作。他说,自己xx年参加祥云县乡村医生考试的时候,也的确没有想到会分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工作。刚来的时候,心里确实有过失落。但看到自己的付出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张云江浮动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张云江说:“作为一个医生,我想在哪里都是干工作,只要老百姓认可,把自己所学的技术,发挥出来就可以了,只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放平自己的心态就可以了。”张云江告诉我们,之所以决心留在这个偏僻小山村,除了村民对他的迫切需要外,那就是村民们的善良、淳朴打动了他。4年多以来,他和村民们之间从原来语言不通的陌生人已经变成了相互信任的朋友。 张云江:“你对人家好,人家也是真心真意对你,你有什么事情,人家也是真心真意地帮助你。人是相互的,人家对你好,你还不是要必须回报人家,人家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一回事。” 张云江现在在外居苴村成了家,妻子是本地人,儿子也有4岁多了,他说,如果没有意外,他会一辈子留在这个小山村。希望在这里好好地边学习边实践,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医生。由于外居苴村医务室的医疗设备比较简单落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