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相变制冷本章提示:重点掌握:蒸气压缩式制冷和蒸气吸收式制冷的热力学原理,系统组成,制冷循环及制冷机特性的理论分析和计算。一般掌握:蒸气喷射式、吸附式制冷的制冷方法物质有三种集态气态、液态、固态。物质集态的改变称之为相变。相变过程中,由于物质分子的重新排列和分子热运动速度的改变,会吸收或放出热量。这种热量称作潜热。物质发生从质密态到质稀态的相变是将吸收潜热;反之,当它发生有质稀态向质密态的相变时,则放出潜热。物质相变制冷是利用液体在低温下的蒸发过程及固体在低温下的熔化或升华过程向被冷却物体吸收热量-即制冷量。因此,相变制冷分为液体气化制冷与固体熔化与升华制冷,由于液体自身具有流动性,液体气化制冷是广泛应用的。液体汽化成蒸气的过程吸收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为了使其连续不断地工作,成为一个循环,便必须使制冷剂在低压下蒸发汽化、蒸气升压、高压气体液化和高压液体降压。蒸气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蒸气喷射式和吸附式制冷都具备上述四个基本过程,属于液体汽化制冷。1.1.1制冷的基本热力学原理从热力学角度说,制冷系统是利用逆向循环的能量转换系统。按补偿能量的形式(或驱动方式),前面所提及的制冷方法归为两大类:以机械能或电能为补偿的和以热能为补偿的。前者如蒸气压缩式、热电式制冷机等;后者如吸收、蒸气喷射、吸附式两类制冷机的能量转换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制冷机的能量转换关系(a) 以电能或机械能驱动的制冷机 (b) 以热能驱动的制冷机热力学关心的是能量转换的经济性,即花费一定的补偿能,可以收到多少制冷效果(制冷量)。为此,对于机械或电驱动方式的制冷机引入制冷系数 来衡量;对于热能驱动方式的制冷机,引入热力系数来衡量。(1) (2)式中 - 制冷机的制冷量; - 冷机的输入功; - 驱动热源向制冷机输入的热量。国外习惯上将制冷系数和热力系数统称为制冷机的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ce of Performance)。我们要研究一定条件下COP的最高值。对于电能或机械能驱动的制冷机,参见图1(a)。制冷机消耗功w实现从低温热源(被冷却对象,温度)吸热,向高温热源(通常为环境,温度 )排热。假定两热源均为恒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排热量为 ,由低温热源的吸热量(即制冷量)为,制冷机为可逆循环。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3)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两个恒温热源间工作的可逆机,一个循环的熵增等于零,即(4) 将式(3)代入式(4)得 即 (5)由定义式(1),则可逆制冷的制冷系数为(6)式(6)说明:两恒温热源间工作的可逆制冷机,其制冷系数只与热源温度有关,而与制冷机使用的制冷剂性质无关。 的值与两热源温度的接低程度有关, 与 越接近( /越小),则 越大;反之 越小。实际制冷机制冷系数 随热源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可逆机是一致的。对于以热能驱动的制冷机,参见图 。制冷机从驱动热源(温度为 )吸收热量 作为补偿,完成从低温热原吸热,向高温热源排热的能量转换。我们假定驱动热源也是恒温热源,其它假定同前。那么类似地推导热能驱动的可逆制冷机的性能系数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7)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循环中即(8)利用式(7), (8)和定义式(2)得出,热能驱动的可逆制冷机的热力系数(9)上式右边的第一个因子就是上面导出的在 , 温度之间工作的可逆机械制冷机的制冷系数 ;而第二个因子 则是在 , 温度之间工作的可逆热发动机的热效率。故它相当于用一个可逆热机,将驱动热源的热量 转换成机械功,= 再由去驱动一个可逆机械制冷机。见图2。这说明 与 在数量上不具备可比性,因为补偿能与 的品位不同。图2 热能驱动的制冷机等价关系图式(9)同样说明,热能驱动的可逆制冷机的性能系数(或热力系数)也只与热源的温度 , 和 有关,而与工质的性质无关。 越高(驱动热源的品位越高)、与 越接近,则 越大;反之, 越小。式(6)和式(9)给出一定热源条件下制冷机性能系数的最高值 , 。故它们是价实际制冷机性能系数的基准值。实际制冷机循环中的不可逆损失总是存在的,其性能系数COP恒小于相同热源条件下可逆机的性能系数COPc。用制冷循环效率 评价实际制冷循环的热力学完善程度(与可逆循环的接近程度), 又叫制冷循环的热力完善。定义(10)或 (机械能或电能驱动的制冷机) (11a)(热能驱动的制冷机) (11b)恒有 (12)越大,说明循环越好,热力学的不可逆损失越小;反之, 越小,则说明循环中热力学不可逆损失越大。性能系数COP和热力完善度 都是反映制冷循环经济性的指标。但二者的含义不同,COP反映制冷循环中收益能与补偿能在数量上的比值。不涉及二者的能量品位。COP的数值可能大于1、小于1或等于1。COP的大小,对于实际制冷机来说,与工作温度、制冷剂性质和制冷机各组成部件的效率有关;对于理想(可逆)制冷机来说,只与热源温度有关。所以用COP值的大小来比较两台实际制冷机的循环经济性时,必须是同类制冷机,并以相同热源条件为前提才具有可比性。而 则反映制冷机循环臻于热力学完善(可逆循环)的程度。用 作评价指标,使任意两台制冷机在循环的热力学经济性方面具有可比性,无论它们是否同类机,也无论它们的热源条件相同或是不同。1.1.2 物质相变制冷概述冰相变冷却冰相变冷却是最早使用的降温方法,现在仍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农业、科学研究等各种领域。冰融化和冰升华均可用于冷却。实际主要是利用冰融化的潜热。常压下冰在0摄氏度融化,冰的汽化潜热为335kj/kg。能够满足0摄氏度以上的制冷要求。冰冷却时,常借助空气或水作中间介质以吸收贝冷却对象的潜热。此时,换热过程发生在水或空气与冰表面之间。被冷却物体所能达到的温度一般比冰的溶解温度高5-10摄氏度。厚度10厘米左右的冰块,其比表面积在25-30平方米/立方米之间。为了增大比表面积,可以将冰粉碎成碎冰。水到冰的表面传热系数为116W/(平方米*K)。空气到冰表面的表面传热系数与二者之间的温度差以及空气的运动情况有关。冰盐相变冷却冰盐是指冰和盐类的混合物。用冰盐制作制冷剂可以获得更低的温度。冰盐冷却是利用冰盐融化过程的吸热。冰盐融化过程的吸热包括冰融化吸热和盐溶解吸热这两种作用。起初,冰吸热在0摄氏度下融化,融化水在冰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接着,盐溶解于水,变成盐水膜,由于溶解要吸收溶解热,造成盐水膜的温度降低;继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冰进一步溶化,并通过其表层的盐水膜与被冷却对象发生热交换。这样的过程一直进行到冰的全部融化,与盐形成均匀的盐水溶液。 冰盐冷却能到达的低温程度与盐的种类和混合物中盐与水的比例有关。工业上应用最广的冰盐是冰块与工业食盐NaCl的混合物。干冰相变冷却固态CO2俗称干冰。CO2的三相点参数为:温度-56摄氏度,压力0.52MPa。干冰在三相点以上吸热时融化为液态二氧化碳;在三相点和三相点一下吸热时,则直接升华为二氧化碳蒸气。干冰是良好的制冷剂,它化学性质稳定,对人体无害。早在19世纪,干冰冷却就用于食品工业、冷藏运输、医疗、人工降雨、机械零件冷处理和冷配合等方面。其他固体升华冷却近代科学研究中心为了冷却红外探测器、射线探测器、机载红外设备等的需要。采用了固态制冷剂升华的制冷系统。其制冷温度取决于固体的种类、系统中的压力和被冷却对象的热负荷。通过改变升华气体的流量来调节系统中的被压和温度,就可以保持一个特定的温度。这种制冷系统的工作寿命由固体制冷剂的用量和被冷却对象的热负荷决定,有达1年之久的。固体升华制冷的主要优点是升华潜热大,制冷温度低,固体制冷剂的贮存密度大。液体蒸发制冷液体气化形成蒸汽,利用该过程的吸热效应制冷的方法称液体蒸发制冷。当液体处在密闭的容器内时,若容器内除了液体和液体本身的蒸汽外不含任何其它气体,那么液体和蒸气在某一压力下将达到平衡。这种状态称饱和状态。如果将一部分饱和蒸汽从容器中抽出,液体就必然要再气化出一部分蒸汽来维持平衡。我们以该液体为制冷剂,制冷剂液体气化时要吸收气化潜热,该热量来自被冷却对象,只要液体的蒸发温度比环境温度低,便可使被冷却对象变冷或者使它维持在环境温度下的某一低温。为了使上述过程得以连续进行,必须不断地从容器中抽走制冷剂蒸汽,再不断地将其液体补充进去。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蒸汽抽出,再令其凝结为液体后返回到容器中,就能满足这一要求。为使制冷剂蒸气的冷凝过程可以在常温下实现,需要将制冷剂蒸气的压力提高到常温下的饱和压力,这样,制冷剂将在低温低压下蒸发,产生制冷效应;又在常温和高压下凝结向环境温度的介质排放热量。凝结后的制冷剂液体由于压力较高,返回容器之前需要先降低压力。由此可见,液体蒸发制冷循环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过程:制冷剂液体在低压下气化产生低压蒸汽,将低压蒸汽抽出并提高压力变成高压气。将高压气冷凝为高压液体,高压液体再降低压力回到初始的低压状态。其中将低压蒸汽提高压力需要能量补偿。1.1.3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要求掌握:专业术语(如制冷量、单位质量制冷量、单位体积制冷量等);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特点及工作过程,压焓图,理论制冷循环的定义和热力计算,影响实际制冷循环的因素,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变化对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制冷剂和载冷剂的定义、性质和使用的温度范围;双级压缩制冷循环中最常见的两种循环方式的流程和热力计算,中间压力的确定;复叠式制冷循环的流程和热力计算。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组成,用管道将它们连接成一个密封系统。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内以低温与被冷却对象发生热交换,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并气化,产生的低压蒸汽被压缩机吸入,经压缩后以高压排出。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冷凝器,被常温的冷却水或空气冷却,凝结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流经膨胀阀时节流,变成低压低温的气液两相混合物,进入蒸发器,其中的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制冷,产生的低压蒸汽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蒸气压缩式制冷机是得到最广泛应用的制冷机,因此它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可逆制冷循环逆卡诺制冷循环 定义:设有恒温热源和恒温热汇,其温度分别为TL 和TH ,在这两个温度 之间的可逆制冷循环是卡诺制冷循环。卡诺制冷循环的原理图如下所示: 图1 逆卡诺循环劳伦茨循环 劳仑兹循环热源的热容量是有限的,在与制冷工质进行热量交换过程中, 热源的温度也将发生变化,即被冷却物体(冷源)的温度将逐渐下降,环境介质(热源) 的温度将逐渐上升。为了达到变温条件下耗功最小的目的,应使制冷工质在吸、 排热过程中其温度也发生变化,而且变化趋势与冷、热源的变化趋势完全一样, 使制冷工质与冷、热源之间进行热交换过程中的传热温差始终为无限小,没有不可逆换热损失, 另外两个过程仍分别为可逆绝热压缩与可逆绝热膨胀过程,如图2所示。这样, 1-2-3-4-1即为一个变温条件下的可逆逆向循环-劳仑兹循环。显然,实现这一循环所消耗 的功为最小,制冷系数达到在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值。图2 劳仑兹循环为了表达变温条件下可逆循环的制冷系数,可采用平均当量温度这一概念。若用T0m表示工质的 平均吸热温度,用Tm表示工质的平均放热温度,则 (1)(2)与的大小分别可用面积41562和23652表示,平均吸热温度 T0m与平均放热温度 Tm就是以熵差为底、面积分别等于41564和23652的矩形的高度。变温情况下可逆循环的制冷系数可表示为 (3)即相当于工作在T0m,Tm 之间的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劳伦茨循环如右图所示,循环由两个变温过程和两个等熵过程组成。 单级蒸气压缩混合工质制冷循环 制冷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冷却介质和被冷却物体的温度将发生变化,冷凝器和蒸发器中也不可 避免地存在因温差传热而引起的不可逆损失。为了减少这种不可逆损失,制冷工质和传热介质之间应 保持尽可能小的传热温差。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等压下冷凝或蒸发时温度均发生变化,冷凝时温度由Tk 逐渐降低至Tk, 蒸发时温度由T0逐渐升高至T0 ,我们利用这一特性,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就可以达到减少传热温差的目的, 如图3所示。极限情况下循环即变为劳仑兹循环。图3 变温热源时逆卡诺循环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T-S图及p-h 图如图4所示。它与纯制冷剂循环的区别仅 在于制冷剂在冷凝和蒸发晨温度在不为断地变化。(a)T-S图 (b)p-h图图4 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单级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T-S图及p-h图采用非共沸混合工质不仅可以达到节能,而且可以扩大温度使用范围。1.1.3.2 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其工作过程如下:制冷剂在压力温度下沸腾,低于被冷却物体或流体的温度。压缩机不断地抽吸蒸发器中产生的蒸气,并将它压缩到冷凝压力,然后送往冷凝器,在压力下等压冷却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冷却和冷凝时放出的热量传给冷却介质(通常是水或空气),与冷凝压力相对应的冷凝温度一定要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度,冷凝后的液体通过膨胀阀或其他节流元件进入蒸发器。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压缩机起着压缩和输送制冷级蒸气并造成蒸发器中的低压力,冷凝器中的高压力的作用,是整个系统的心脏;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蒸发器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取冷量的目的;冷凝器是输出热量的设备,从蒸发器中吸取的热量连压缩机消耗的功转化的热量在冷凝器中被冷却介质带走。1.1.3.2.1 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的理论循环 工作过程: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如下图1所示。它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其工作过程如下:制冷剂在蒸发压力下沸腾, 蒸发温度低于被冷却物体或流体的温度。压缩机不断地抽吸蒸发器中产生的蒸气,并将它压缩到冷凝压力, 然后送往冷凝器,在冷凝压力下等压冷却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冷却和冷凝时放出的热量传给冷却介质(通常是水或空气) 与冷凝压力相对应的冷凝温度一定要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度,冷凝后的液体通过膨胀阀或其它节流元件进入蒸发器。 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时,压力从冷凝压力降到蒸发压力,部分液体气化,剩余液体的温度降至蒸发温度,于是离开膨胀阀的制冷剂变成温度为蒸发温度的两相混合物。 混合物中的液体在蒸发器中蒸发,从被冷却物体中吸取它所需要的气化潜热。混合物中的蒸气通常称为闪发蒸气,在它被压缩机重新吸入之前几乎不再起吸热作用 。 (点击放大) 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压缩机起着压缩和输送制冷剂蒸气并造成蒸发器中低压力、冷凝器中高压力的作用,是整个系统的心脏; 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蒸发器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取冷量的目的; 冷凝器是输出热量的设备,从蒸发器中吸取的热量连同压缩机消耗的功所转化的热量的冷凝器中被冷却介质带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压缩机所消耗的功(电能)起了补偿作用,使制冷剂不断从低温物体中吸热,并向高温物体放热,从而完整个制冷循环。 各部件的作用 压缩机: 压缩和输送制冷蒸汽,并造成蒸发器中低压、冷凝器中高压,是整个系统的心脏。冷凝器: 是输出热量的设备,将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和压缩机消耗功所转化的热量排放给冷却介质。 节流阀: 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蒸发器: 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压焓图: 压焓图的结构如下图2所示。以绝对压力为纵坐标(为了缩小图的尺寸,提高低压区域的精度, 通常纵坐标取对数坐标),以焓值为横坐标。 图中临界点K左边的粗实线为饱和液体线,线上的任何一点代表一个饱和液体状态,干度 x=0。 右边的粗实线为饱和蒸气线,线上任何一点代表一个饱和蒸气状态,干度 x=1。这两条粗实线将图分 为三个区域:饱和液体线的左边为过冷液体,过冷液体的温度低于相同压力下饱和液体的温度;饱和蒸气线的 右边是过热蒸气区,该区域内的蒸气称为过热蒸气,它的温度高于同一压力下饱和蒸气的温度; 两条线之间的区域为两相区,制冷剂在该区域内处于气、液混合状态(湿蒸气状态)。图中共有 六种等参数线簇:等压线-水平线;等焓线-垂直线;等温线-液体区几乎为垂直线。两相区内,因制冷剂状态的变化是在等压、等温下进行,故等 温线与等压线重合,是水平线。过热蒸气区为向右下方弯曲的倾斜线;等熵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实线;等容线-向右上方倾斜的虚线,比等熵线平坦;等于度线-只存在于湿蒸气区域内,其方向大致与饱和液体线或饱和蒸气线相近,视干度大小而定。 各部件的作用 制冷循环过程在压焓图上的表示 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理论循环工作过程可清楚地表示在压焓图上,如图3所示。对于最简单的理论循环(或称简单的饱和循环),离开蒸发器和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是处于蒸发 压力下的饱和蒸气; 离开冷凝器和进入膨胀阀的液体是处于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液体;压缩机的压缩过程为等熵压缩; 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节流时,其前、后焓值相等;制冷剂在蒸发和冷凝过程中没有压力损失; 在各设备的连接管道中制冷剂不发生状态变化;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等于冷却介质温度, 蒸发温度等于被冷却介质的温度。显然,上述条件与实际循环是存在着偏差的, 但由于理论循环可使问题得到简化,便于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而且理论循环的各个过程均是 实际循环的基础,它可作为实际循环的比较标准,因此仍有必要对它加以详细的分析与讨论。现将图3中各状态点及各个过程叙述如下:点1表示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状态。它是对应于蒸发温度T0的饱和蒸气。根据压力与饱和温度的对应关系, 该点位于 的等压线与饱和蒸气线(x=1)的交点上。 点2表示制冷剂出压缩机时的状态,也就是进冷凝器时的状态。过程线1-2表示制冷剂蒸气在压缩机中的等熵压缩过程 ,压力由蒸发压力 升高到冷凝压力 。因此该点可通过1点的等熵线和压力为冷凝压力的等压线的交点来确定。由于压缩过程中外界对制冷剂作功,制冷剂温度升高,因此点2表示过热蒸气状态。 点3表示制冷剂出冷凝器时的状态。它是与冷凝温度 所对应的饱和液体。过程线2-2-3表示制冷剂在冷凝器内的冷却(2-2)和冷凝(2-3)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在冷凝压力 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进入冷凝器的过热蒸气首先 将部分热量放给外界冷却介质,在等压下冷却成饱和蒸气(点2),然后再在等压、等温下继续放出热量, 直至最后冷凝成饱和液体(点3)。因此,冷凝压力的等压线和x0的饱和液体线的交点即为点3的状态。 点4表示制冷剂出节流阀时的状态,也就是进入蒸发器时的状态。 过程线3-4表示制冷剂在通过节流阀时的节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冷剂的压力由冷凝压力降到 蒸发压力 ,温度由冷凝温度降到蒸发温度 ,并进入两相区。由于节流前后制冷剂的焓值不变,因此由点3作等焓线与蒸发压力的等压线的交点即为点4的状态。由于节流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所以用一虚线表示3-4过程。 过程线4-1表示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气化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在等温、等压下进行的,液体制冷剂吸取被冷却介质的热量(即制冷)而不断气化,制冷剂的状态沿蒸发压力的等压线 向干度增大的方向变化,直到全部变为饱和蒸气为止。这样,制冷剂的状态又重新回到进入压缩机前的状态点1,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制冷循环。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在进行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系统中各设备内功和热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对循环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如果忽略位能和动能的变化,稳定流动的能量方程可表示为(1) 式中 Q 和 P 是单位时间内加给系统的热量和功;qm是流进或流出该系统的稳定质量流量;h是比焓;下标1和2分别表示流体流进系统和离开系统的状态点.当热量和功朝向系统时,Q 和 P 取正值. (1) 节流阀 制冷剂液体通过节流孔口时绝热膨胀,对外不作功, P=0,故方程式(1)变为(2)因此,可认为节流前后其值不变.节流阀出口处(点4)为两相混合物,它的焓值也可由下式表示:式中 hf0 和hg0 分别为蒸发压力p0 下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焓值;x4 为制冷剂出节流阀时的干度。将上式移项并整理得(3) 点4比容为(4)式中 Vf0 和Vg0 分别为蒸发温度t0 下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比容。(2)压缩机如果忽略压缩机与外界环境所交换的热量,则由式(1)得(5)式中 (h2-h1)表示压缩机每压缩并输送1kg的制冷剂所消耗的功,称为理论比功。 (3)蒸发器被冷却物质通过蒸发器向制冷剂传送Q0 ,因为蒸发器不作功,故方程式(1)变为(6)由上式可以看出制冷量与两个因数有关:制冷剂的质量流量qm和制冷剂进出口蒸发器的焓差(h1-h4)。(h1-h4)称为单位质量制冷量,它表示1kg制冷剂在蒸发器内从被冷却物质中吸取的热量,用q0表示。 质量流量与容积qv有如下关系:(7) 用压缩机进口出V1代入上式得:(8) 将方程(8)代入(6)得:(9)(4)冷凝器假设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向外界放出热量为Qk ,那么(10)式中 (h2-h3)称为冷凝器单位热负荷,用qv表示。它表示1kg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中放出的热量。 (5)制冷系数按定义,在理论循环中,制冷系数可用下式表示 (11)在下一页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讲解热力计算过程 例题:假定循环为单级压缩蒸气制冷的理论循环,蒸发温度t0=10,冷凝温度为35,工质为R22,循环的制冷量Q0=55kw,试对该循环进行热力计算。解:该循环的压焓图如下所示: 根据R22的热力性质表,查出处于饱和线上的有关状态参数值:h1=401.555 kJ/kg v1=0.0653 m3/kgh3=h4=243.114 kJ/kg p0=0.3543 MPapk=1.3548 MPa由图可知:h2=435.2 kJ/kg t2=57图4 压焓图1 单位质量制冷量 q0=h1h4=158.441 kJ/kg2 单位容积制冷量 3 制冷剂质量流量 4 理论比功 w0=h2h1=33.645 kJ/kg5 压缩机消耗的理论功率 P0=qmw0=11.68 kw6 压缩机吸入的容积 V=qmv1=0.0227 m3/s 7 制冷系数 8 冷凝器单位热负荷 qk=h2h3=192.086 kJ/kg9 冷凝器热负荷 Qk=qmqk=66.67 kw1.1.3.2.1 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的理论循环 工作过程: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如下图1所示。它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其工作过程如下:制冷剂在蒸发压力下沸腾, 蒸发温度低于被冷却物体或流体的温度。压缩机不断地抽吸蒸发器中产生的蒸气,并将它压缩到冷凝压力, 然后送往冷凝器,在冷凝压力下等压冷却和冷凝成液体,制冷剂冷却和冷凝时放出的热量传给冷却介质(通常是水或空气) 与冷凝压力相对应的冷凝温度一定要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度,冷凝后的液体通过膨胀阀或其它节流元件进入蒸发器。 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时,压力从冷凝压力降到蒸发压力,部分液体气化,剩余液体的温度降至蒸发温度,于是离开膨胀阀的制冷剂变成温度为蒸发温度的两相混合物。 混合物中的液体在蒸发器中蒸发,从被冷却物体中吸取它所需要的气化潜热。混合物中的蒸气通常称为闪发蒸气,在它被压缩机重新吸入之前几乎不再起吸热作用。 (点击放大) 在整个循环过程中,压缩机起着压缩和输送制冷剂蒸气并造成蒸发器中低压力、冷凝器中高压力的作用,是整个系统的心脏; 节流阀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蒸发器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取冷量的目的; 冷凝器是输出热量的设备,从蒸发器中吸取的热量连同压缩机消耗的功所转化的热量的冷凝器中被冷却介质带走。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压缩机所消耗的功(电能)起了补偿作用,使制冷剂不断从低温物体中吸热,并向高温物体放热,从而完整个制冷循环。 各部件的作用 压缩机: 压缩和输送制冷蒸汽,并造成蒸发器中低压、冷凝器中高压,是整个系统的心脏。冷凝器: 是输出热量的设备,将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和压缩机消耗功所转化的热量排放给冷却介质。 节流阀: 对制冷剂起节流降压作用,并调节进入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蒸发器: 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被冷却对象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压焓图: 压焓图的结构如下图2所示。以绝对压力为纵坐标(为了缩小图的尺寸,提高低压区域的精度, 通常纵坐标取对数坐标),以焓值为横坐标。 图中临界点K左边的粗实线为饱和液体线,线上的任何一点代表一个饱和液体状态,干度 x=0。 右边的粗实线为饱和蒸气线,线上任何一点代表一个饱和蒸气状态,干度 x=1。这两条粗实线将图分 为三个区域:饱和液体线的左边为过冷液体,过冷液体的温度低于相同压力下饱和液体的温度;饱和蒸气线的 右边是过热蒸气区,该区域内的蒸气称为过热蒸气,它的温度高于同一压力下饱和蒸气的温度; 两条线之间的区域为两相区,制冷剂在该区域内处于气、液混合状态(湿蒸气状态)。图中共有 六种等参数线簇:等压线-水平线;等焓线-垂直线;等温线-液体区几乎为垂直线。两相区内,因制冷剂状态的变化是在等压、等温下进行,故等 温线与等压线重合,是水平线。过热蒸气区为向右下方弯曲的倾斜线;等熵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实线;等容线-向右上方倾斜的虚线,比等熵线平坦;等于度线-只存在于湿蒸气区域内,其方向大致与饱和液体线或饱和蒸气线相近,视干度大小而定。 各部件的作用 制冷循环过程在压焓图上的表示 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理论循环工作过程可清楚地表示在压焓图上,如图3所示。对于最简单的理论循环(或称简单的饱和循环),离开蒸发器和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蒸气是处于蒸发 压力下的饱和蒸气; 离开冷凝器和进入膨胀阀的液体是处于冷凝压力下的饱和液体;压缩机的压缩过程为等熵压缩; 制冷剂通过膨胀阀节流时,其前、后焓值相等;制冷剂在蒸发和冷凝过程中没有压力损失; 在各设备的连接管道中制冷剂不发生状态变化;制冷剂的冷凝温度等于冷却介质温度, 蒸发温度等于被冷却介质的温度。显然,上述条件与实际循环是存在着偏差的, 但由于理论循环可使问题得到简化,便于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而且理论循环的各个过程均是 实际循环的基础,它可作为实际循环的比较标准,因此仍有必要对它加以详细的分析与讨论。 现将图3中各状态点及各个过程叙述如下:点1表示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的状态。它是对应于蒸发温度T0的饱和蒸气。根据压力与饱和温度的对应关系, 该点位于 的等压线与饱和蒸气线(x=1)的交点上。 点2表示制冷剂出压缩机时的状态,也就是进冷凝器时的状态。过程线1-2表示制冷剂蒸气在压缩机中的等熵压缩过程 ,压力由蒸发压力 升高到冷凝压力 。因此该点可通过1点的等熵线和压力为冷凝压力的等压线的交点来确定。由于压缩过程中外界对制冷剂作功,制冷剂温度升高,因此点2表示过热蒸气状态。 点3表示制冷剂出冷凝器时的状态。它是与冷凝温度 所对应的饱和液体。过程线2-2-3表示制冷剂在冷凝器内的冷却(2-2)和冷凝(2-3)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在冷凝压力 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进入冷凝器的过热蒸气首先 将部分热量放给外界冷却介质,在等压下冷却成饱和蒸气(点2),然后再在等压、等温下继续放出热量, 直至最后冷凝成饱和液体(点3)。因此,冷凝压力的等压线和x0的饱和液体线的交点即为点3的状态。 点4表示制冷剂出节流阀时的状态,也就是进入蒸发器时的状态。 过程线3-4表示制冷剂在通过节流阀时的节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制冷剂的压力由冷凝压力降到 蒸发压力 ,温度由冷凝温度降到蒸发温度 ,并进入两相区。由于节流前后制冷剂的焓值不变,因此由点3作等焓线与蒸发压力的等压线的交点即为点4的状态。由于节流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所以用一虚线表示3-4过程。 过程线4-1表示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气化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在等温、等压下进行的,液体制冷剂吸取被冷却介质的热量(即制冷)而不断气化,制冷剂的状态沿蒸发压力的等压线 向干度增大的方向变化,直到全部变为饱和蒸气为止。这样,制冷剂的状态又重新回到进入压缩机前的状态点1,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制冷循环。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在进行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系统中各设备内功和热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再对循环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如果忽略位能和动能的变化,稳定流动的能量方程可表示为(1) 式中 Q 和 P 是单位时间内加给系统的热量和功;qm是流进或流出该系统的稳定质量流量;h是比焓;下标1和2分别表示流体流进系统和离开系统的状态点.当热量和功朝向系统时,Q 和 P 取正值. (1) 节流阀 制冷剂液体通过节流孔口时绝热膨胀,对外不作功, P=0,故方程式(1)变为(2)因此,可认为节流前后其值不变.节流阀出口处(点4)为两相混合物,它的焓值也可由下式表示:式中 hf0 和hg0 分别为蒸发压力p0 下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焓值;x4 为制冷剂出节流阀时的干度。将上式移项并整理得(3) 点4比容为(4)式中 Vf0 和Vg0 分别为蒸发温度t0 下饱和液体和饱和蒸汽的比容。(2)压缩机如果忽略压缩机与外界环境所交换的热量,则由式(1)得(5)式中 (h2-h1)表示压缩机每压缩并输送1kg的制冷剂所消耗的功,称为理论比功。(3)蒸发器 被冷却物质通过蒸发器向制冷剂传送Q0 ,因为蒸发器不作功,故方程式(1)变为(6)由上式可以看出制冷量与两个因数有关:制冷剂的质量流量qm和制冷剂进出口蒸发器的焓差(h1-h4)。(h1-h4)称为单位质量制冷量,它表示1kg制冷剂在蒸发器内从被冷却物质中吸取的热量,用q0表示。 质量流量与容积qv有如下关系:(7) 用压缩机进口出V1代入上式得:(8) 将方程(8)代入(6)得:(9)(4)冷凝器 假设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向外界放出热量为Qk ,那么(10)式中 (h2-h3)称为冷凝器单位热负荷,用qv表示。它表示1kg制冷剂蒸汽在冷凝器中放出的热量。 (5)制冷系数 按定义,在理论循环中,制冷系数可用下式表示(11)在下一页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讲解热力计算过程 例题:假定循环为单级压缩蒸气制冷的理论循环,蒸发温度t0=10,冷凝温度为35,工质为R22,循环的制冷量Q0=55kw,试对该循环进行热力计算。解:该循环的压焓图如下所示: 根据R22的热力性质表,查出处于饱和线上的有关状态参数值:h1=401.555 kJ/kg v1=0.0653 m3/kgh3=h4=243.114 kJ/kg p0=0.3543 MPapk=1.3548 MPa由图可知:h2=435.2 kJ/kg t2=571 单位质量制冷量 q0=h1h4=158.441 kJ/kg 2 单位容积制冷量 3 制冷剂质量流量 4 理论比功 w0=h2h1=33.645 kJ/kg5 压缩机消耗的理论功率 P0=qmw0=11.68 kw6 压缩机吸入的容积 V=qmv1=0.0227 m3/s7 制冷系数 8 冷凝器单位热负荷 qk=h2h3=192.086 kJ/kg9 冷凝器热负荷 Qk=qmqk=66.67 kw各种实际因素对循环的影响 液体过冷对循环的影响液体制冷剂节流后进入湿蒸汽区,节流后制冷剂的干度愈小,它在蒸发器中气 化时的吸热量愈大,循环的制冷系数愈高。在一定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下,采用使节流前制冷剂液体过冷的方法可以达到减少节流后干度的目的。在世界循环中,往往采用一定的过冷度通常情况下,假定冷凝器出水温度比冷凝温度低3-5K,冷却水在冷凝器中的温升为38K,因而冷却水的进口温度比出口温度低513K,这就足以使制冷剂出口温度达到一定的过冷度。下图1为具有液体过冷的循环和理论循环的对比图,1-2-3-4-1为理论循环,1-2-3-4-1表示过冷循环。 两个循环的比功相同,过冷循环中单位制冷量增加,从而导致过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增加。图1 具有液体过冷的循环蒸气过热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实际循环中,为了不将液滴带入压缩机,通常制冷剂液体在蒸发器中完全蒸发后 仍然要继续吸收一部分热量,这样,在它到达压缩机之前已处于过热状态,如下图表示。1-2-3-4-1表示理论循环,1-2-3-4-1表示具有蒸气过热的循环。 图2 具有蒸汽过热循环吸入过热蒸气对制冷量和制冷系数的影响取决于蒸气过程时吸收的热量是否产生有用的制冷效果以及过热度的大小。(1)过热没有产生有用的制冷效果由蒸发器出来的低温制冷剂蒸气,在通过吸入管道进入压缩机之前,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热量而过热,但它并没有对被冷却物质产生任何制冷效应,这种过热称为“无效”过热。由于循环的单位制冷量和运行在相同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下的理论循环的单位制冷量是相等的,但蒸气比容的增加使单位容积制冷量减少,对给定压缩机而言它将导致循环制冷量的降低。 (2)吸热本身产生有用的制冷效果如果吸入蒸气的过热产生在蒸发器本身的后部,或者产生在安装于被冷却室内的 吸气管道上,或者产生在两者皆有的情况下,那么,由于过热而吸收的热量来自被冷却空间,因而产生了有用的制冷效果,我们称这种过热为“有效”过热。 下图为一些制冷剂在过热区内单容积制冷量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氨过热对容积制冷量是不利的,它将使装置的制冷量减少。图3 各种制冷剂在过热区内单位容积制冷量的变化情况气、液热交换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气-液热交换器,结果使得制冷剂液体过冷,低温蒸气有效过热。这样,不但可增加单位制冷量,而且可以减少蒸气与环境空气之间的传热温差,减少甚至消除吸气管道中的有害过热 具有气-液热交换器的压焓图如下所示。 图4 回热循环的P-H图热交换及压力损失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实际循环中,由于热交换和流动阻力的存在,制冷剂热力状态的变化不可避免。 下面将讨论这些因素对循环性能的影响(1)吸入管道 吸入管道对循环性能的影响最大。吸入管道中的压力降始终是有害的,它使得吸 气比容增大,压缩机的压力比增大,单位容积制冷量减少,压缩机容积效率降低,比压力增大,制冷系数下降。(2)排出管道 在压缩机的排出管道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具销售合同协议
- 购物材料协议合同
- 作废合同协议范本下载
- 食堂合同转让协议
- vi制作合同协议
- 合同和聘用协议
- 长期搬运合同协议
- 单方解除合同协议书
- 小学绿化养护合同协议书
- 付完首付怎么写合同协议
- 骨科关节置换术后康复PDCA循环案例
-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查房
- 质量经理能力培训课件
- 光伏并网前单位工程验收报告-2023
- 2024年重庆出版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资料-研究生
- 【高中历史】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培训课件
-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教程 课件 第5、6章 幼儿情绪表现的观察分析与指导、幼儿认知发展的观察分析与指导
-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深度强化学习概述
- 23CG60 预制桩桩顶机械连接(螺丝紧固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