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doc_第1页
语文卷·2019届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doc_第2页
语文卷·2019届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doc_第3页
语文卷·2019届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doc_第4页
语文卷·2019届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2018.05).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出卷人: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非选择题的作答: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保持卡面整洁,不折叠,不破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饰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圆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许毛笔的痕迹。1936年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笔迹流畅,婉转自如,只有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毛笔易折易损,难以保存,因而古笔很难觅见,迄今未发现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1953年,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笔,是我国最早的毛笔实物。该笔用兔毛制成,用优质的精竹作笔杆,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再用蚕丝缠绕,外涂一层土漆,这支笔被命名为“楚笔”。后来河南信阳也出土了楚笔。湖北云梦、甘肃天水出土了秦笔。秦笔的杆大多采用中空的竹杆,上端削尖,下端较粗,镂空成毛腔,笔头纳入腔里,后世毛笔大体如此。蒙恬制笔时即选较坚硬的毛做中心,形成笔柱,外围覆以较软的披毛。这样的毛笔,既可使笔头保持浑圆,又利于吸墨,书写更具稳定性。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虽然用笔技巧无外乎“皴、勾、勒、点”等,但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的一支毛笔承载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热情。(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作者胡忆红)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都已经消失,原因是毛笔易折断易受损,保存起来困难。B. 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毛笔实物,用兔毛和精竹制作而成,此笔被命名为“楚笔”。C. 秦笔较楚笔有很大改进,笔杆为中空的竹杆,笔头纳入笔腔内,为后世毛笔雏形。D. 毛笔最初不仅样式多样,名称也不一,直到秦一统天下,才有了“笔”的名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在首段把毛笔与古埃及芦管笔、欧洲羽毛笔进行比较,突出毛笔生命力强大。B. 第二段中以史记的记载为根据,意在确认蒙恬为毛笔的创始人,增强说服力。C. 文章中引用一些史料和考古发现,使介绍的内容更有根据,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D. 文章主要阐述了毛笔的历史、制作材料、样式及制笔城市的变迁与流转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毛笔至少有6000年历史,由此可见中国毛笔出现要早于其他国家,这得到了史家考证。B. 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文饰可以看出毛笔的踪迹,可推知那时已有毛笔的身影。C. 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也有了相应提高,宋元都有制笔出名的城市。D. 毛笔承载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热情,同样的毛笔,相同的技巧,融入的情感、理想不同时,呈现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观火梁遇春火是最可爱的东西。它是单身汉的最好伴侣。寂寞的小房里面,什么东西都是这么寂静的,无生气的,现出呆板的神气,惟一有活气的东西就是这个百无聊赖地走来走去的自己。虽然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可是也总觉得有点儿怪难过。这时若是有一炉活火,壁炉也好,站着有如庙里菩萨的铁炉也好,红泥小火炉也好,你就会感到宇宙并不是那么荒凉了。火焰的万千形态正好和你心中古怪的想象携手同舞,倘然你心中是枯干到生不出什么黄金幻梦,那么体态轻盈的火焰可以给你许多暗示,使你自然而然地想入非非。她好像但丁神曲里的引路神,拉着你的手,带你走进荒诞的国土。人们只怕不会做梦,光剩下一颗枯焦的心儿,一片片逐渐剥落。倘然还具有梦想的能力,不管做的是狰狞凶狠的噩梦,还是融融春光的甜梦,那么这些梦好比会化雨的云儿,迟早总能滋润你的心田。看书会使你做起梦来,听你的密友细诉衷曲也会使你做梦,晨曦、雨声、月光、舞影、鸟鸣、波纹、桨声、山色、暮霭都能勾起你的轻梦,但是我觉得火是最易点着轻梦的东西。我只要一走到火旁,立刻感到现实世界的重压一一消失,自己浸在梦的空气之中了。有许多回我拿着一本心爱的书到火旁慢读,不一会儿,把书搁在一边,目不转睛地望着火。那时我觉得心爱的书还不如火这么可喜。它是一部活书。对着它真好像看着一位大作家一字字地写下他的杰作,我们站在一旁跟着读去。火是一部无始无终、百读不厌的书,你哪回看到两个形状相同的火焰呢!拜伦说:“看到海而不发出赞美词的人必定是个傻子。”我是个沧海曾经的人,对于海却总是漠然地,这或者是因为我会晕船的缘故罢!我总不愿自认为傻子。但是我每回看到火,心中常想唱出赞美歌来。若使我们真有个来生,那么我只愿下世能够做一个波斯人,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在现代丛书的广告里,我常碰到一个很奇妙的书名生命的火焰。虽然书我从来没有看过,可是我极喜欢这个书名,它是多么含有诗意,真是简洁地说出人生的真相。生命的确是像一朵火焰,来去无踪,无时不是动着,忽然扬焰高飞,忽然销沉将熄,最后烟消火灭,留下一点残灰,这一朵火焰就再也燃不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干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否则阴沉沉地,若存若亡地草草一世,也辜负了创世主叫我们投生的一番好意了。我们生活中一切值得宝贵的东西又都可以用火来打比方。热情如沸的恋爱,创造艺术的灵悟,虔诚的信仰,求知的欲望,都可以拿火来做象征。火是这么可以做人生的象征的,所以许多民间的传说都把人的灵魂当作一团火。爱尔兰人相信一个妇人若是梦见一点火花落在她口里或者怀中,那么她一定会怀孕,因为这是小孩的灵魂。有些诗人心中有满腔的热情,灵魂之火太大了,倒把他自己燃烧成灰烬,短命的济慈就是一个好例子。可惜我们心里的火都太小了,有时甚至于使我们心灵感到寒战,怎么好呢?我家乡有一句土谚:“火烧屋好看,难为东家。”火烧屋的确是天下一个奇观。无数的火舌越梁穿瓦,沿窗冲天地飞翔,弄得满天通红了,仿佛地球被掷到熔炉里去了,所以没有人看了心中不会起种奇特的感觉,据说尼罗王因为要看大火,故意把一个大城全烧了,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比我们那帮做酒池肉林的暴君高明得多。离开北方已经快两年了,在南边虽然冬天里也生起火来,但是不像北方那样一冬没有熄过地烧着,所以我现在同火也没有像在北方时那么亲热了。回想到从前在北平时一块儿烤火的几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怅的心情,这篇文字就算作寄给他们的一封信罢!4.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中,“体态轻盈”不仅形象地写出了火焰的外形,还巧妙地与下句中的比喻相呼应。B. 作者引述拜伦对海的赞美词,又写自己对海的漠然,其实是为了突出自己对火的喜爱。C. 诗人济慈的早逝,与他内心满腔的热情、灵魂之火过于炽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D. 由“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可以看出,在作者看来懂得欣赏大火才是人生最美的乐事。5. 结合全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6. 作者为何如此钟情于观火?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申泮文:爱国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陈建强2017年7月4日,101岁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辞世。那位年逾九旬还在给本科生上课的老人走了,那位南开园里几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发先生”走了,那位经常颇为自得地称呼自己为“南开土货”的科学巨匠走了“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量”“申先生在授课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而且都是站着给学生们上课。”他的学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车云霞教授回忆,“一次,课前突然暴雨瓢泼。有些学生都没能赶来上课,他却准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看着淋得湿透的先生,同学们掌声如雷。”申泮文说,西南联大和南开树立了真正的大学精神。在他看来,老教授、名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传达一种气质,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1980年,面对人才短缺的情况,申泮文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的主张,从而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倡导恢复了助教制度,开设了一整套研究生课程。这一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于1989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8年,他的教学团队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到1996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培养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7人, 博士、硕士50多位。申泮文不保守、喜欢“赶时髦”。他80岁学电脑,90岁开通博客,把博客当成“延伸出去的黑板”。申泮文虽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但他创造条件让青年师生出国深造。他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为祖国人民谋福利”。 “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申泮文常骄傲地说:“我是南开的土货!”1928年,南开大学确定摒弃“全盘照搬西方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土货化”的南开。就是这样一个南开“土货”,在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 1959年,申泮文响应号召,主动援建并建成山西大学化学系。“文革”期间,他遭受迫害,但“为国家搞科研出成果”的决心更加坚定。他想方设法让朋友到已关闭的图书馆查资料,将国外先进成果介绍到国内。77岁那年,申泮文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那段时间,人人们总看到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而他的“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也成了人尽皆知的“名言”。此时的他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申泮文梦想着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直到90岁还给本科生授课;为了编写最先进的教材,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3000万字的著作,堪称中国最“高产”的化学家。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申泮文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1936年,申泮文就读南开大学。日军全面侵华后,申泮文投笔从戎。淞沪沦陷后,申洋文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于1940年毕业。抗战胜利后,他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新生入学,南开大学很多院系都会邀请申泮文开办校史讲座,他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他的一言一行,正是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完美诠释。 (2017年08月16日16版光明日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申泮文给学生上课从不坐着,也从不迟到,即使刮大风下大雨的恶劣天气也会准时到达,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称赞。 B申泮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经过实践后,效果很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C申泮文77岁时虽然罹患癌症,但是他生活很俭朴,就连自行车都是破旧的,还富有热情,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 D抗战胜利以后,申泮文主动承担了将西南联大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到平津,他是结束我国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个人。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连用三个“那位走了”,既写出了申泮文伟大且崇高的精神,又体现了人们对他的无限敬仰与缅怀的情感。 B申泮文教授从小到大都执力于教育事业,就连90岁高龄了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是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教师,确实令人很感动 。C申泮文一直没有出国留过学,也没有博士学位,却做出了让人仰及的成就,据此可知,现在的出国潮对青年们的成长是不利的。 D申泮文经常所说的“我是南开的土货”一语既体现了南开大学在当时的办学模式,又形象地写出了申泮文的自信与自豪之感。 E文章写申泮文的经历就是围绕着教育、科研这个旋律来进行的,而对于其它事情几乎没写,由此可见,申泮文的人生比较单纯。9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申泮文是怎样完美诠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陈表,字文奥,(陈)武庶子也。少知名,与诸葛恪、顾谭、张休等并侍东宫,皆共亲友。尚书暨艳亦与表善,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徙从太子中庶子,拜翼正都尉。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表于大义公正如此。由是二母感寤雍穆。表以父死敌场,求用为将,领兵五百人。表欲得战士之力,倾意接待,士皆爱附,乐为用命。时有盗官物者,疑无难士施明。明素壮悍,收考极毒,惟死无辞。廷尉以闻。权【注】以表能得健儿之心,诏以明付表,使自以意求其情实。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明乃首服,具列支党。表以状闻。权奇之,欲全其名,特为赦明,诛戮其党。迁表为无难右部督,封都亭侯,以继旧爵。表皆陈让,乞以传修子延,权不许。嘉禾三年,诸葛恪领丹杨太守,讨平山越,以表领新安都尉,与恪参势。初,表所受赐复人得二百家,在会稽新安县。表简视其人,皆堪好兵,乃上疏陈让,乞以还官,充足精锐。诏曰:“先将军有功于国,国家以此报之,卿何得辞焉?”表乃称曰:“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锐以为僮仆,非表志也。”皆辄料取以充部伍。所在以闻,权甚嘉之。下郡县,料正户赢民以补其处。表在官三年,广开降纳,得兵万余人。事捷当出,会鄱阳民吴遽等为乱。攻没城郭,属县摇动,表便越界赴讨,遽以破败,遂降。陆逊拜表偏将军,进封都乡候,北屯章阬。年三十四卒。家财尽于养士,死之日,妻子露立,太子登为起屋宅。子敖年十七,拜别部司马,授兵四百人。敖卒,修予延复为司马代敖。延弟永,将军,封侯。始施明感表,自变行为善,遂成健将,致位将军。 (三国志吴志 陈表传)【注】权:孙权。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B. 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C. 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D. 兄修亡后/表母不肯/事修母/表谓其母曰/兄不幸早亡/表统家事/当奉嫡母/母若能/为表屈情承顺嫡母者/是至愿也/若母不能/直当出别居耳/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在西汉,因皇太后的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也用“东宫”指称皇太后。B. 太子中庶子,官名。秦置中庶子,西汉称太子中庶子,为东宫属官,职掌如侍中,属太子太傅、少傅。主要职责有陪侍太子、奏事文书、讽谏官宦、宗庙祭祀等。C. 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是君主国家贵族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D. 司马,古代职官名称,是非常重要的军职。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管军政和军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陈表虽然是庶出,但是很注重维护礼法,注重维护兄长陈修的地位。他不但对待陈修的生母很好,也很注意尽量维护陈修之子陈延的地位。B. 陈表深得军心,善于养士,甚至不惜散尽家财。同时,他对待将士们非常好,以诚相待。强壮凶悍的施明最后成长为将军,正是体现了他对将士的影响。C. 陈表的父亲陈武战死沙场,陈表因此立志投身行伍,杀敌报国,替父报仇。他也确实拥有军事才能。鄱阳民众吴遽等人造反,声势浩大,但是陈表率兵征伐,很快就取得了胜利。D. 陈表年轻时和诸葛恪、顾谭、张休等人共同陪伴孙权的太子孙登,朋友关系相处得很不错。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人咸自营护,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5分) (2)表便破械沐浴,易其衣服,厚设酒食,欢以诱之。(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11分)。筝柱子朱湾散木今何幸,良工不弃捐。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注】筝柱,就是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朱湾,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问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B. 颔联说自己能力很弱,只能作为古筝的筝柱,非常惭愧,要想奏成音乐,还要依仗群弦。C. 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所以随看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D. 尾联直抒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国效力,报答恩人。E. 此诗与李商隐的锦瑟都通过乐器抒发情感。两诗相比,李诗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朦陇。15. 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每题1分,共6分)16.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1)在全市中学生足球联赛中,你校足球队连连败北,此时你被任命为队长,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语句说,这真是:“ , ”。(2)韩愈马说中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与“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的语句是:“ , 。”(4)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杜牧泊秦淮中的“_ , _”。(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声音和颜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的两句是:“ , 。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第II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9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那里土匪多,并无重兵防御,治安混乱,但只要大军一到,这种情形自然就如汤沃雪了。 阿东口算得出来的结果居然和电脑算出来的结果不差累黍,完全一样。 张警官在办案过程中十分细心,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真可谓洞若观火。 杜兰特休息时会和我们轻松聊天,但训练时却噤若寒蝉,因为他十分在意自己的表现。 这两幅字,一个是飞动潇洒,一个是平淡天成,工力悉敌,难分高下。 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口舌、期期艾艾的小人,每有所遇,则避之如水火。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B.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C.与昨日相比,今日东北地区及江南、江淮、黄淮等地气温下降比较明显,预计明后天,东北地区气温仍将呈下滑态势。D.我们的乒乓球运动三十年来长盛不衰,不论是男女项目、团体项目还是各个单项,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承让。”B. 某销售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C. 某法院公告这样写:4月18日,该犯与两个哥儿们一同到博物馆踩点,回来合计好行动 步骤,当晚乘月黑风高之机,潜入博物馆,盗窃有价值文物多件。D.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生物钟不仅调节着我们的睡眠、体温和细胞的新陈代谢, 。比如从事经常倒班工作的人,其昼夜的节律会不固定,而为了适应这一变化, 。这就会导致给各个器官发出的信号也紊乱, ,然后引发疾病。因此,他们会比从事常规工作的人患病的几率更高。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示例:“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1) 。(2) 。四、写作(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王者荣耀是一款大热的英雄对战手游,已经拥有超过2亿的注册用户,玩家每天超过5000万。王者荣耀里几乎每一个英雄或多或少都有些被恶搞的成分。荆轲竟然是女的,诗仙李白变成了刺客,名医扁鹊是用毒高手这样的角色设定会不会让你大吃一惊?一篇小学生关于荆轲的作文里面提到,在他的认知里,一直以为四大刺客是荆轲、韩信、李白、兰陵王,其中荆轲还是唯一的女刺客。有友讲到这样的现象:一位年轻妈妈给自己四五岁的小孩讲三国的故事时,孩子却大喊:周瑜是好人,我玩过!赵云是坏人!张飞是坏人!王者荣耀里面说过的!对此有人认为:这样娱乐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还将对青少年产生严重误导,还有人认为游戏就是游戏,就是娱乐,不能对它要求太高。还有一种言论说:游戏从另一个角度能激发起孩子对历史的兴趣,不必对游戏戏说历史大惊小怪。对上述材料中提到的游戏演绎历史的现象,你怎么看?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年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出卷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会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大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租。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有些文作的点的收笔往往带有挑锋,横线的收笔则往往有蚕尾;长线条饱满医润,一眼就能看出毛笔的踪迹来。在商代的一些器物上也可寻得些许毛笔的痕迹。1936年出土一件朱笔书写的陶器和刻有文字的甲骨片,笔迹流畅,婉转自如,只有富有弹性的毛笔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毛笔易折易损,难以保存,因而古笔很难觅见,迄今未发现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1953年,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笔,是我国最早的毛笔实物。该笔用兔毛制成,用优质的精竹作笔杆,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再用蚕丝缠绕,外涂一层土漆,这支笔被命名为“楚笔”。后来河南信阳也出土了楚笔。湖北云梦、甘肃天水出土了秦笔。秦笔的杆大多采用中空的竹杆,上端削尖,下端较租,镂空成毛腔,笔头纳入腔里,后世毛笔大体如此。蒙恬制笔时即选较坚硬的毛做中心,形成笔柱,外围覆以较软的披毛。这样的毛笔,既可使笔头保持浑圆,又利于吸墨,书写更具稳定性。早期毛笔式样多种,名称也不一。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等文献记载,吴国称之为“不律”,楚国称之为“聿”,燕国叫“弗”,秦国叫“笔”。后来秦一统天下,“笔”的名字便被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汉魏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对毛笔的制作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唐朝时,安徽宣州制出的“宣笔”笔料优良,制作精致,受到众多文人学士的称赞和推崇。宋元之际,天下大乱,宋室南迁,政治文化中心随之南移。宣州笔工为避战乱,四处流亡,另谋生计。湖州逐渐取代了宣州,成为制笔中心,宣笔遂被湖笔所取代。自元代始,山西、湖南、浙江等多地出产名笔,但只有浙江湖州的湖笔能甲天下。西汉扬雄称:“书,心画也。”虽然用笔技巧无无外乎“皴、勾、勒、点”等,但毛笔之奇妙正在于人们在书写中浸淫了七情六欲,饱蘸了喜怒哀乐,将生命关怀和社稷理想都融注其中,小小小的一支毛笔承载的是文化基因和生命热情。(毛笔:中国独有的文化发明,作者胡忆红)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都已经消失,原因是毛笔易折断易受损,保存起来困难。B. 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毛笔实物,用兔毛和精竹制作而成,此笔被命名为“楚笔”。C. 秦笔较楚笔有很大改进,笔杆为中空的竹杆,笔头纳入笔腔内,为后世毛笔雏形。D. 毛笔最初不仅样式多样,名称也不一,直到秦一统天下,才有了“笔”的名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首段把毛笔与古埃及芦管笔、欧洲羽毛笔进行比较,突出毛笔生命力强大。B. 第二段中以史记的记载为根据,意在确认蒙恬为毛笔的创始人,增强说服力。C. 文章中引用一些史料和考古发现,使介绍的内容更有根据,观点更容易让读者接受。D. 文章主要阐述了毛笔的历史、制作材料、样式及制笔城市的变迁与流转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笔至少有6000年历史,由此可见中国毛笔出现要早于其他国家,这得到了史家考证。B. 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文饰可以看出毛笔的踪迹,可推知那时就有毛笔。C. 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毛笔的制作工艺也有了相应提高,宋元都有制笔出名的城市。D. 同样的毛笔,相同的技巧,融入的情感、理想不同时,呈现出来的作品也不一样。【答案】1. B 2. B 3. A【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都已经消失”不当,原文说“迄今未发现西周以前的毛笔实物”;C项,“笔杆为中空的竹杆”说法绝对,原文说“秦笔的杆大多采用中空的竹杆”;D项,“直到秦一统天下,才有了了笔的名称”不当,根据文章可知,秦没有统一天下时,秦国也叫“笔”。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意在确认蒙恬为毛笔的创始人”不当,因为这只是个传说,后文有“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这得到了史家考证”不当,因为史家考证的只是毛笔至少有6000年历史,而不是早于其他国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观火梁遇春火是最可爱的东西。它是单身汉的最好伴侣。寂寞的小房里面,什么东西都是这么寂静的,无生气的,现出呆板的神气,惟一有活气的东西就是这个百无聊赖地走来走去的自己。虽然是个甘于寂寞的人,可是也总觉得有点儿怪难过。这时若是有一炉活火,壁炉也好,站着有如庙里菩萨的铁炉也好,红泥小火炉也好,你就会感到宇宙并不是那么荒凉了。火焰的万千形态正好和你心中古怪的想象携手同舞,倘然你心中是枯干到生不出什么黄金幻梦,那么体态轻盈的火焰可以给你许多暗示,使你自然而然地想入非非。她好像但丁神曲里的引路神,拉着你的手,带你走进荒诞的国土。人们只怕不会做梦,光剩下一颗枯焦的心儿,一片片逐渐剥落。倘然还具有梦想的能力,不管做的是狰狞凶狠的噩梦,还是融融春光的甜梦,那么这些梦好比会化雨的云儿,迟早总能滋润你的心田。看书会使你做起梦来,听你的密友细诉衷曲也会使你做梦,晨曦、雨声、月光、舞影、鸟鸣、波纹、桨声、山色、暮霭都能勾起你的轻梦,但是我觉得火是最易点着轻梦的东西。我只要一走到火旁,立刻感到现实世界的重压一一消失,自己浸在梦的空气之中了。有许多回我拿着一本心爱的书到火旁慢读,不一会儿,把书搁在一边,目不转睛地望着火。那时我觉得心爱的书还不如火这么可喜。它是一部活书。对着它真好像看着一位大作家一字字地写下他的杰作,我们站在一旁跟着读去。火是一部无始无终、百读不厌的书,你哪回看到两个形状相同的火焰呢!拜伦说:“看到海而不发出赞美词的人必定是个傻子。”我是个沧海曾经的人,对于海却总是漠然地,这或者是因为我会晕船的缘故罢!我总不愿自认为傻子。但是我每回看到火,心中常想唱出赞美歌来。若使我们真有个来生,那么我只愿下世能够做一个波斯人,他们是真真的智者,他们晓得拜火。在现代丛书的广告里,我常碰到一个很奇妙的书名生命的火焰。虽然书我从来没有看过,可是我极喜欢这个书名,它是多么含有诗意,真是简洁地说出人生的真相。生命的确是像一朵火焰,来去无踪,无时不是动着,忽然扬焰高飞,忽然销沉将熄,最后烟消火灭,留下一点残灰,这一朵火焰就再也燃不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否则阴沉沉地,若存若亡地草草一世,也辜负了创世主叫我们投生的一番好意了。我们生活中一切值得宝贵的东西又都可以用火来打比方。热情如沸的恋爱,创造艺术的灵悟,虔诚的信仰,求知的欲望,都可以拿火来做象征。火是这么可以做人生的象征的,所以许多民间的传说都把人的灵魂当作一团火。爱尔兰人相信一个妇人若是梦见一点火花落在她口里或者怀中,那么她一定会怀孕,因为这是小孩的灵魂。有些诗人心中有满腔的热情,灵魂之火太大了,倒把他自己燃烧成灰烬,短命的济慈就是一个好例子。可惜我们心里的火都太小了,有时甚至于使我们心灵感到寒战,怎么好呢?我家乡有一句土谚:“火烧屋好看,难为东家。”火烧屋的确是天下一个奇观。无数的火舌越梁穿瓦,沿窗冲天地飞翔,弄得满天通红了,仿佛地球被掷到熔炉里去了,所以没有人看了心中不会起种奇特的感觉,据说尼罗王因为要看大火,故意把一个大城全烧了,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比我们那帮做酒池肉林的暴君高明得多。离开北方已经快两年了,在南边虽然冬天里也生起火来,但是不像北方那样一冬没有熄过地烧着,所以我现在同火也没有像在北方时那么亲热了。回想到从前在北平时一块儿烤火的几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怅的心情,这篇文字就算作寄给他们的一封信罢!4.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段中,“体态轻盈”不仅形象地写出了火焰的外形,还巧妙地与下文中的比喻相呼应。B. 作者引述拜伦对海的赞美词,又写自己对海的漠然,其实是为了突出自己对火的喜爱。C. 诗人济慈的早逝,与他内心满腔的热情、灵魂之火过于炽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D. 由“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可以看出,在作者看来懂得欣赏大火才是人生最美的乐事。【答案】D【解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D项,曲解文意。“懂得欣赏大火才是人生最美的乐事”表达有误。“他可说是知道享福的人”这句话展现出作者对于热情、飞扬、具有灵性的生命、生活的热爱之情。5.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5分)【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手法将生命比作火焰,抓住火焰“来去无踪,无时不是动着”的特点,形象地展现出火焰灵动的特点;概括火焰不同的燃烧状态,写出了火焰“有限”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于热情、飞扬、具有灵性的生命、生活的热爱之情;语言特色,句式齐整,读来颇有韵律,表达凝练传神。(得分要点:从修辞手法,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赋分答对三点给满分)【解析】题干是“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一般做题的思路是,将原文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代词、喻体、深刻的词语)转换成语境中的直白含义,然后将这些零散的含义根据原句顺序,组成通顺的话表达出来即可。此句是比喻句,首先要分析比喻的修辞效果。句中把“生命”比喻成“一朵火焰”,抓住火焰“来去无踪,无时不是动着”的特点,形象地展现出生命灵动的特点。“忽然扬焰高飞,忽然销沉将熄,最后烟消火灭,留下一点残灰,这一朵火焰就再也燃不起来了。”这句以精简的短语概括火焰不同的燃烧状态,写出了火焰“有限”的特点。然后分析该句的语言特色,句式齐整,读来颇有韵律,表达凝练传神。6. 作者为何如此钟情于观火?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火有特别的作用:它能陪伴寂寞的人,是温暖而最能引发梦幻的事物,能够引发作者对友人的惦念之情。火变幻无穷,令人百读不厌。火联系着生命:它富于生气、显现出生命的真相,能象征生活中一切宝贵的东西。作者钟情于观火,展现出作者对于热情、飞扬、具有灵性的生命、生活的热爱之情。【解析】题干是“作者为何如此钟情于观火?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钟情于观火的原因。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出火的特别作用;然后概括出火焰的特点;接着要回答出火焰给作者的生命的思考,最后答出作者对火焰的情感寄托。阅读文章,第节说“它是单身汉的最好伴侣。若是有一炉活火,壁炉也好,站着有如庙里菩萨的铁炉也好,红泥小火炉也好,你就会感到宇宙并不是那么荒凉了。火焰的万千形态正好和你心中古怪的想象携手同舞,倘然你心中是枯干到生不出什么黄金幻梦,那么体态轻盈的火焰可以给你许多暗示,使你自然而然地想入非非。她拉着你的手,带你去进荒诞的国土。”文章最后一节中说“回想到从前在北平时一块儿烤火的几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怅的心情”这些语句或段落写出了火有特别的作用:它能陪伴寂寞的人,是温暖而最能引发梦幻的事物,能够引发作者对友人的惦念之情。前三节文字写出了火的特点是灵活、变幻无穷,令作者百读不厌。第节后半部分文字,作者由火联系到生命:它富于生气、显现出生命的真相,能象征生活中一切宝贵的东西。第节作者说钟情于观火,展现出作者对于热情、飞扬、具有灵性的生命、生活的热爱之情。(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申泮文:爱国是心灵深处的“化学反应”陈建强2017年7月4日,101岁的申泮文教授在津辞世。那位年逾九旬还在给本科生上课的老人走了,那位南开园里几乎所有人都熟稔的“白发先生”走了,那位经常颇为自得地称呼自己为“南开土货”的科学巨匠走了“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分力量”“申先生在授课的时候从来都不迟到,而且都是站着给学生们上课。”他的学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车云霞教授回忆,“一次,课前突然暴雨瓢泼。有些学生都没能赶来上课,他却准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看着淋得湿透的先生,同学们掌声如雷。”申泮文说,西南联大和南开树立了真正的大学精神。在他看来,老教授、名教授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传达一种气质,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 1980年,面对人才短缺的情况,申泮文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的主张,从而制定了3个“五年计划”,倡导恢复了助教制度,开设了一整套研究生课程。这一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于1989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2008年,他的教学团队获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到1996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培养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7人, 博士、硕士50多位。申泮文不保守、喜欢“赶时髦”。他80岁学电脑,90岁开通博客,把博客当成“延伸出去的黑板”。申泮文虽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但他创造条件让青年师生出国深造。他说:“科学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为祖国人民谋福利”。 “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爱国,一个是化学”申泮文常骄傲地说:“我是南开的土货!”1928年,南开大学确定摒弃“全盘照搬西方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土货化”的南开。就是这样一个南开“土货”,在我国化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创下了多项第一。 1959年,申泮文响应号召,主动援建并建成山西大学化学系。“文革”期间,他遭受迫害,但“为国家搞科研出成果”的决心更加坚定。他想方设法让朋友到已关闭的图书馆查资料,将国外先进成果介绍到国内。77岁那年,申泮文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那段时间,人人们总看到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穿梭,而他的“上坡不下车,下坡不刹车”也成了人尽皆知的“名言”。此时的他罹患癌症,切掉了五分之四的胃。 申泮文梦想着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直到90岁还给本科生授课;为了编写最先进的教材,笔耕不辍,一生出版了3000万字的著作,堪称中国最“高产”的化学家。2005年,申泮文以“我国执教时间最长的化学教师”的评语,入选“中国最令人感动的教师”。 申泮文见证了祖国和母校的苦难历史。1936年,申泮文就读南开大学。日军全面侵华后,申泮文投笔从戎。淞沪沦陷后,申洋文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他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三年的学业,于1940年毕业。抗战胜利后,他受命承担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工作。跨越3500公里路途,他和同伴将300多吨公物运回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新生入学,南开大学很多院系都会邀请申泮文开办校史讲座,他不论多忙都从不拒绝:“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根本,是我们教师最崇高的责任。” 他的一言一行,正是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这一南开精神的完美诠释。 (2017年08月16日16版光明日报)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申泮文给学生上课从不坐着,也从不迟到,即使刮大风下大雨的恶劣天气也会准时到达,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称赞。 B申泮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经过实践后,效果很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 C申泮文77岁时虽然罹患癌症,但是他生活很俭朴,就连自行车都是破旧的,还富有热情,组建了分子科学计算中心。 D抗战胜利以后,申泮文主动承担了将西南联大复员返校的公物押运到平津,他是结束我国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个人。 7答案:D 解析:不是主动承担,而是“受命”;且“他是结東我国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个人”错误,根据文中“申泮文和同伴一起押运公物到平津,为西南联大的历史画上最后一句号”的信息,可知申泮文不是结東西南联大历史的最后一人。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第一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