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2018.07).doc_第1页
语文卷·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2018.07).doc_第2页
语文卷·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2018.07).doc_第3页
语文卷·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2018.07).doc_第4页
语文卷·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2018.07).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卷 阅读题(共73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阅读微信,谨防病态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B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已经成了常态行为,当然有时微信与工作也是有关的。C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D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D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花瓷细腰鼓杨轻抒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那人赧然,掩面而去。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眉间坊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开头部分又特别交代航拍镜头下“人字的那一撇”暗示了与“做人”相关的小说主题。B小说中描写了鲁老师居住的“小四合院”,青红的小院、飞扬的槐花相交织,渲染出神秘阴森的氛围,烘托出鲁老师离群索居的特点。C作者描写鲁老师击鼓时“鼓声穿云裂石”“满面沧桑”这一场景,意在表现鲁老师技艺的高超,以及众人对鲁老师文化人身份的敬畏。D“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是因为鲁老师觉得老宋得到自己的真传,可以和自己一样打鼓念旧词而感到欣慰。5小说中“七里香”三次出现各有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5分) 6文中的鲁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就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持守。(节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7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学习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C注重人才培养。她出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年轻人。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人家称呼她“才女”,喜欢人送的雅号“穿裙子的士”。8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B叶嘉莹诗书满腹,与她书香门第的出身,和幼年时期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遇名师指点的经历是分不开的。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D叶嘉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讲解,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翻译成英文后会逊色不少。E叶嘉莹成为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深受中国儒家传统熏陶,年轻时埋头苦读,教书时不断积淀。9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4分)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gun)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由是朝廷肃然。【注】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p):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从课文中选取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6分)(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注】孤雁儿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鹧鸪天暮春黄升沉水香销梦半醒,斜阳恰照竹间亭。戏临小草书团扇,自拣残花插净瓶。莺宛转,燕丁宁。晴波不动晚山青。玉人只怨春归去,不道槐云绿满庭。14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梅心惊破”句,是拟人手法。词人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B孤雁儿一词开篇就写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从而奠定了全词伤春的基调。C“戏临小草书团扇”,这句摹写闺中佳人在精美的生绡白团扇上临摹字贴、戏学草书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D李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黄词用叙事的手法,把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怜花心事,曲折深入地传给了读者。E两首词都写到了“沉香”,李词借时断时续的香烟更突出了环境的凄冷与心境之痛苦。黄词则用炉香渐消,天还未暮以突出永昼难消与心境之孤寂。15两词中的女主人公都充满了愁思,但心境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出了古代劳动人民付出生命代价才开辟了一条崎岖、险峻的山路。(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苦闷心情的词句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 , ”两句不仅高度概括了琵琶女和诗人自身的遭遇,而且表达出境况相似的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深厚情意,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4)杜甫望岳中,“ , ”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豪情,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作者志向的高远、坚定。第卷 表达题(共77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作为演说家,他一登上舞台,就神采奕奕,舌灿莲花,独特而又有魅力的气场和丰沛的内容很快就能让观者听者叹服。 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蟾宫折桂,喜获殊荣,被授予联合国环保“地球卫士奖”。 经过政府的大力治理,再加上百姓们的积极支持,这里终于变得海晏河清、风光旖旎了。 一篇文章,一旦“镶嵌”了“金句”“金词”,则富丽堂皇,而谁又会知道,这背后是作者对词语的大量占有和辛苦打磨。 辽宁省著名书法家沈延先生,出身儒门,自幼跟从其父读经学史,作诗临帖,舞文弄墨,弱冠之时,已然称誉乡里。 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上,首位出场的选手李尚荣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台上对答如流,活泼可爱,玲珑剔透。A B C D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是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见证、情感的寄托,切忌不可因长官意志或眼前经济利益而“任性”修改。B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市委市政府不仅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媒体也显示出了难得的宽容和真诚。C会议指出,要全力推动地籍管理和不动产登记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全面落地,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发新停旧”。D“全国向上好青年”推选活动旨在寻找、发现、推选身边的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崇德向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19下面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律诗,填入划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 。 , 。 树色随关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河声入海遥。A B C D20下面关于红楼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仙茶叫“千红一窟”,品的酒叫“万艳同杯”,听的歌曲名叫“红楼梦”。B被宝玉邀请陪读,进家塾念书的人是秦钟,所以后来才有“起嫌疑顽童闹学堂”的情节发生。C王夫人是林黛玉的舅母,薛宝钗的姨母,王熙凤的姑母。D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黛玉听曲时,令她“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的诗词戏文辞句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5分)传统文化作为历史遗产,在时代性、阶级性上难免与现代社会生活存在矛盾和冲突。 ,并不足以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完全对立的。 ,还有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一面。这种人类性和超时代性的内容,决定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连续性。所以, :对于那些陈旧的积习要加以彻底的否定;而对于其中的精粹思想,则非但不应否定,还应大力发扬。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老六说:“我前世穷怕了,今生不想再当穷人了。”阎王说:“今生的事,好说。我且问你,今生你有两个去向,一个是一万个人供养你一人,另一个是你一个人供养一万个人,你愿意走哪条路?”老六一听,不假思索就答道:“肯定是一万个人供养我一个人了!”然后,千恩万谢地高兴而去。30年后,老六又回到阎王面前,并说阎王骗了他。阎王笑道:“怎么就说我骗你呢?”老六说:“听了您的话,我做了一辈子的乞丐。”阎王说:“那就对了,一万个人供养一个人,指的就是乞丐呀!”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语文答案1C(选项中“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为”的表述绝对化,原文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2D(选项中“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的表述理解错误,原文是“ 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就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3A(选项中“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倒置或强加因果。)4A (B.“神秘阴森”不恰当;C.更多表现鲁老师的伤痛和感慨;D.原因分析不全面,应该是老宋和众人领受到传统文化而使鲁老师感到欣慰) 5第一处:描写鲁老师家的四合院“爬满七里香”,表现鲁老师生活的环境清幽雅致。第二处:以“七里香花瓣”的掉落渲染冷清的氛围,暗示鲁老师年老的孤独、生命的衰颓。第三处:以“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形象地表现了鲁老师所坚守的传统文化对眉间坊人的深远熏染。(每点2分,总分5分,意思相近即可) 6鲁老师是一位子孙不孝、历经人世沧桑、晚年离群索居的老人;是性情高雅、坚守传统文化、呼唤孝道的文化人;他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使人心向善、向美。 (每点2分,共6分。)7A(叶嘉莹是否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文中并没有直言。)8CD(5分,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C选项错在“这是独一无二的”。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所以,并不是“独一无二”的。D项错在“她反对将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文中并无此意。)9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推动诗词研究。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并推广戴静山教授的古典诗词吟诵。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正在整理成书。(答对一点得一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10C11A (“黜”“陟”的意思说反了。)12B (“捏造”“诬陷”不准确,从下文狄仁杰的判断来看,权善才的确有“砍伐陵柏”的行为。)13(1)法律既然没有恒久的固定的标准,那么天下人该往哪里放置自己的手脚呢?陛下您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始吧。(“恒”“万方”“措”各1分,大意3分)(2)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先”“后”各1分,前后分句因果关系明确1分,大意1分)14B C(5分,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B.“伤春”错,词人笔下之春为“春意盎然”之春,开篇奠定的是忧愁的基调。C“表达了主人公追求高雅生活的闲情逸致”错,“戏临小草书团扇”应是主人公聊以自遣之举,抒发的是主人公的寂寞情怀。)15孤雁儿中含蓄地写出了对亡夫的思念之情(1分):“梅心惊破”,梅花三弄的笛曲吹开了枝头的梅花,春天虽然来临了,却引起了我无限的幽恨,个人悲欢已见笔底;词末三句写出寻寻觅觅之形及怅然若失之感,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借梅花寄托对亡夫的悼念之情(2分)。 鹧鸪天暮春主要表达女主人公青春被禁锢的失落与寂寞(1分)。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昼梦醒的无聊之状,表现女主人公的寂寞情怀、惜花心事。下片进一层写景抒情,表现了女主人公留春无计、怨春不语的失落心境(2分)。Z#X#X#K16名篇名句默写(8分)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参考译文】狄仁杰凭资历、声望出任汴州判佐。时任工部尚书的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人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很惊讶地对狄仁杰道歉说:“孔子说过: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您狄仁杰真是海湾中的明珠,东南地方的遗落的宝物”,于是特别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法曹。狄仁杰的亲人住在河阳,狄仁杰去赴任时,在并州登上太行山,往南望着天空中一朵白云孤独飘飞,对左右跟随的人说:“我的亲人居住的地方,在白云下面附近的地方啊。”伫立在山上很久,直到云飘远了他才走。权善才,在高宗在位的时候担任将军。下属中郎将范怀义率卫队在昭陵(太宗之墓)整天整夜地值班警卫,有一个飞骑兵犯了法,权善才依法查办了他。飞骑兵就多次请求拜见高宗,他先情不自禁,痛哭流泪,说权善才等人砍伐了昭陵的柏树,对太宗十分不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