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作辅助线经典例题.doc_第1页
全等三角形作辅助线经典例题.doc_第2页
全等三角形作辅助线经典例题.doc_第3页
全等三角形作辅助线经典例题.doc_第4页
全等三角形作辅助线经典例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等三角形作辅助线经典例题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3) 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4) 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遇垂线及角平分线时延长垂线段,构造等腰三角形)5) 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1:已知,如图ABC中,AB=5,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2: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3:如图,ABC中,BD=DC=AC,E是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BAE.中考应用1、以的两边AB、AC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和等腰Rt,连接DE,M、N分别是BC、DE的中点探究:AM与DE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1)如图 当为直角三角形时,AM与DE的位置关系是 ,线段AM与DE的数量关系是 ;(2)将图中的等腰Rt绕点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0AD+AE.五、旋转1: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的一点,F为CD上的一点,BE+DF=EF,求EAF的度数. 2:D为等腰斜边AB的中点,DMDN,DM,DN分别交BC,CA于点E,F。(1)当绕点D转动时,求证DE=DF。(2)若AB=2,求四边形DECF的面积。3.如图,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且,以D为顶点做一个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连接MN,则的周长为 ;中考应用:1、已知四边形中,:,绕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或它们的延长线)于(1)当绕点旋转到时(如图1),易证(2)当绕点旋转到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线段,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图1)(图2)(图3)2、在等边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M、N,D为外一点,且,BD=DC. 探究:当M、N分别在直线AB、AC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及的周长Q与等边的周长L的关系图1 图2 图3(I)如图1,当点M、N边AB、AC上,且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此时 ; (II)如图2,点M、N边AB、AC上,且当DMDN时,猜想(I)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III) 如图3,当M、N分别在边AB、CA的延长线上时,若AN=,则Q= (用、L表示)六、构造全等例1: 已知: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D为BC的中点,CEAD于E,交AB于F,连接DF求证:ADC=BDF2如图,ABC中,AB=AC,过点A作GEBC,角平分线BD、CF相交于点H,它们的延长线分别交GE于点E、G试在图10中找出3对全等三角形,并对其中一对全等三角形给出证明 3已知ABC,AB=AC,E、F分别为AB和AC延长线上的点,且BE=CF,EF交BC于G求证:EG=GF 4 已知:ABC中,BD=CD,12求证:AD平分BAC说明:遇到有关角平分线的问题时,可引角的两边的垂线,先证明三角形全等,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垂线段相等,再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得出两角相等(2)利用角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两边的垂线段练习:如图22,ABCD,E为AD上一点,且BE、CE分别平分ABC、BCD求证:AE=ED以角的平分线为对称轴构造对称图形例: 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C=2B求证:AB=AC+CD分析:由于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这个角的对称轴,因此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我们就能构造出一对全等三角形,从而将线段AB分成AE和BE两段,只需证明BE=CD就可以了延长角平分线的垂线段,使角平分线成为垂直平分线例: 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CEAD于E求证:ACE=B+ECD分析:注意到AD平分BAC,CEAD,于是可延长CE交AB于点F,即可构造全等三角形(3)利用角的平分线构造等腰三角形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过点D作DEAB,DE交AC于点E易证AED是等腰三角形因此,我们可以过角平分线上一点作角的一边的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例 如图,在ABC中,AB=AC,BD平分ABC,DEBD于D,交BC于点E求证:CD=BE练习:1如图,在ABC中,B=90,AD为BAC的平分线,DFAC于F,DE=DC求证:BE=CF 2已知:如图,AD是ABC的中线,DEAB于E,DFAC于F,且BE=CF求证:(1)AD是BAC的平分线;(2)AB=AC 3在ABC中,BAC=60,C=40,AP平分BAC交BC于P,BQ平分ABC交AC于Q求证:AB+BP=BQ+AQ 4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AB=AC+CD求证:C=2B 5已知,E为ABC的A的平分线AD上一点,ABAC求证:AB-ACEB-EC 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BA,AD=CD,BD平分ABC 求证:A+C=1807如图所示,已知ADBC,1=2,3=4,直线DC过点E作交AD于点D,交BC于点C求证:AD+BC=AB 8已知,如图,ABC中,ABC=90,AB=BC,AE是A的平分线,CDAE于D求证:CD=AE 9ABC中,AB=AC,A=100,BD是B的平分线求证:AD+BD=BC 10如图36,B和C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点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点E,若BD+CE=9,则线段DE的长为()A9 B8 C7 D6 11如图,ABC中,AD平分BAC,AD交BC于点D,且D是BC的中点求证:AB=AC 12已知:如图,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是BC的中点,EFAD,交AB于M,交CA的延长线于F求证:BM=CF 1.如图,在RtABC中,AB=AC,D、E是斜边BC上两点,且DAE=450,将AD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0后,得到AFB,连接,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A(2)(4) B(1)(4) C(2) (3) D(1) (3)2.在ABC中,AB6,AC8,BC10,P为边BC上一动点,PEAB于E,PFAC于F,M为EF中点,则AM的最小值为 3.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C=60,ADBC,且AD=DC,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且DE=CF,AF、BE交于点P .(1)求证:AF=BE;(2)请你猜测BPF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如图,在ABC中,ACB=,于点D,点E 在AC上,CE=BC,过E点作AC的垂线,交CD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AB=FC5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BF是ABC的平分线,AFDC,连接AC、CF,求证:CA是DCF的平分线.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移动,但A到EF的距离AH始终保持与AB长相等,问在E、F移动过程中:(1)求证:EAF = 45o ; (2)ECF的周长是否有变化?请说明理由.7.如图,ABC中,ABC=BAC=45,点P在AB上,ADCP,BECP,垂足分别为D、E ,已知DC=2,求BE的长。ABCDEF8如图,在矩形ABCD中,AE平分DAB交DC于点E,连接BE,过E作EFBE交AD于E.(1)DEF和CBE相等吗?请说明理由;来源:学。科。网(2)请找出图中与EB相等的线段(不另添加辅助线和字母),并说明理由.9.将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放成如图所示的形式,使点B、F、C、D在同一条直线上。(1)求证:ABED。(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