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_T 5138-2001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pdf_第1页
DL_T 5138-2001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pdf_第2页
DL_T 5138-2001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pdf_第3页
DL_T 5138-2001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pdf_第4页
DL_T 5138-2001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100 P62 备案号:备案号:J144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 51382001 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 测量技术规程测量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erial photographing And surveying of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主编单位: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20011226发布发布 2002 0501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贸易委员会 发布发布 前前 言言 本标准系根据原电力工业部科教司关于下达1997年制定、修订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的通知(综科教 199828号)中第91项的安排,对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规定(试行)SDGJ8288进行修订而编 制的。 本次修订是在原标准(SDGJ8288)基础上进行的,保持了原标准按测量工序的章节结构, 但增加了“一 般规定”为各章的第1节,有关该测量工序在各勘测阶段的基本任务、工作内容和基本技术要求等均编入“一 般规定”。 本标准较修订前的标准有如下重要技术内容的改变: 增加的主要内容有:“GPS测量”和“桩间距离与高差测量”等两章内容。在“GPS测量”一章中,明确 了线路航测GPS测量的基本任务,提出了线路航测GPS测量网的布网原则和技术要求,规定了RTK GPS进行落 实路径测量和转角桩点、塔位桩点(或直线桩点)放样测量的作业方式及基本要求。 调整和修订的主要内容有:“航空摄影”一章,补充了航摄资料验收的基本要求;“终勘选线与放线”一 章,改编为“选线与落实路径”和“放线与定线测量”两章;在“选线与落实路径”一章中,增加了“初勘选 线”一节,加深了“终勘选线”内容,补充了“现场落实路径”工作内容及基本要求;在“放线与定线测量” 一章中,补充了桩点放样、贯通直线和导线法间接定线测量等作业内容及技术要求;“控制测量与联系测量” 一章,取消了“大跨越测量”一节,补充了像片控制点的选刺与联测的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解析空中三角 测量(电算加密)”由一节修编为一章,补充了“转点与选点”、“像片量测”和“平差计算”等节内容;“平 断面测绘”一章,取消了“电算加密法测绘”一节,增加了“解析测图仪测图”和“机助测图仪测图”两节内 容,并提倡采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成图方法进行测图;附录部分,增加了“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和“控制 像片反面整饰格式”,取消了各种平面图、断面图的样图及测量标桩规格等,这些样图图例及标桩规格,应按 DLT 51222000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定的有关附录执行。 页码,1/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本标准实施后,SDGJ8288即行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电力公司中南电力设计院。 本标准委托由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汉汀。 本标准实施后代替SDGJ 8288 目目 次次 前言 1 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总则 4 航空摄影 4.1 一般规定 4.2 航空摄影技术计划 4.3 航摄资料验收 5 选线与落实路径 5.1 一般规定 5.2 初勘选线 5.3 终勘选线 6 控制测量与联系测量 6.1 一般规定 6.2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6.3 像片控制点的选刺与整饰 6.4 像片控制点的联测 6.5 图解控制 6.6 联系测量 7 GPS测量 7.1 一般规定 7.2 GPS测量网 7.3 RTK GPS测量 7.4 提交资料 8 像片调绘 8.1 一般规定 8.2 平面位置调绘 8.3 高度及交叉角调绘 9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电算加密) 9.1 一般规定 9.2 转点与选点 9.3 像片量测 9.4 平差计算 页码,2/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10 平断面测绘 10.1 一般规定 10.2 解析测图仪测图 10.3 机助测图仪测图 10.4 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 11 放线与定线测量 11.1 一般规定 11.2 桩点放样与贯通直线 11.3 定线测量 12 桩间距离与高差测量 12.1 一般规定 12.2 桩间距离测量 12.3 桩间高差测量 13 定位与检查测量 13.1 一般规定 13.2 定位测量 13.3 检查测量 14 技术检查与资料整理 14.1 技术检查 14.2 资料整理 附录A(提示的附录)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 附录B(提示的附录)控制像片反面整饰格式 用词和用语说明 条文说明条文说明 1 范范 围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航测选线技术,航测数字测绘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进行架空送电线路测量的 原则、精度指标、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110kV及以上架空送电线路工程勘测设计阶段的航空摄影测量工作。 2 引用标准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 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696286 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79308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79318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5016792 工程摄影测量规范 DL500191 火力发电厂工程测量技术规程 DLT504995 架空送电线路大跨越工程勘测技术规定 DLT51222000 500kV架空送电线路勘测技术规程 CH20019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页码,3/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3 总总 则则 3.0.1 为了适应架空送电线路航空摄影测量(简称线路航测)技术发展的需要,统一其技术标准,做到技术先 进,保证为架空送电线路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测量资料,满足送电线路设计的需要,做到优化路径,降低工程 造价,特制定本规程。 3.0.2 架空送电线路工程勘测阶段的划分,应与设计阶段相适应, 划分为初步设计阶段勘测(简称初勘)和施工 图设计阶段勘测(简称终勘)。 3.0.3 航测内、外业测量仪器及其工具等,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校正、定期检修,加强维护保养。 3.0.4 线路航测内、外业手簿(含电子手簿)的原始记录,必须做到数据真实、清楚、齐全,严禁擦拭、涂改、 转抄和事后补记。 3.0.5 在线路航测中,除应按本规程规定执行外,尚应符合GB50167、DL5001和CH2001等有关规定的要求。 4 航空摄影航空摄影 4.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4.1.1 航空摄影工作可在路径方案初审之后进行,也可在初步设计审查之后进行,并满足GB6962、GB7930和 GB7931等的要求。 4.1.2 线路路径航空摄影,采用单航线摄影方式进行。当有比选方案时,主方案与比选方案可采用单航线摄影 方式分别各自进行摄影,也可采用区域网摄影方式一并进行摄影。 4.1.3 各勘测阶段所需的航摄像片资料,宜委托专门航空摄影取得,也可利用能满足要求的已有航摄资料。 4.2 航空摄影技术计划航空摄影技术计划 4.2.1 航空摄影技术计划内容,应含下列各项: 1 划分航线段; 2 确定航摄仪的型号、主距及像幅; 3 选择摄影比例尺; 4 对飞行质量及摄影质量的要求; 5 要求移交的全部资料名称和数量。 4.2.2 划分航线段,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150000地形图上,按转角段划分航线,并绘出各航线段的准确位置。 2 航线段内,每一个转角点距离像片边缘,均应大于3cm。 3 当线路测区范围内地形高差过大时,应采用分区摄影。摄影分区内的地形高差,不应大于相对航高的1 4。 4.2.3 23cm23cm像幅的航摄仪,其镜头型号及主距所适用的地形类别,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表4.2.3 航摄仪镜头型号及主距所适用的地形类别 镜头型号 主 距(mm) 适用的地形类别 特宽角 fk87.53.5 平 地 宽 角 fk152.03.0 平地丘陵 页码,4/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4.2.4 航空摄影比例尺的选用,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4.2.4 选用航摄像片比例尺的要求 4.2.5 航空摄影的飞行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航摄像片的倾角不大于2,最大不大于4。 2 航摄像片的旋偏角不大于6,最大不大于10。在航线段内达到或接近最大旋偏角的像片不得连续超 过三片。 3 航摄像片的航向重叠应为60%65%,个别最大不得大于75%,最小不得小于56%。 4 航摄像片的旁向重叠应为30%35%,个别最小不得小于15%。摄影区内应无绝对漏洞。 5 航线的弯曲度不得大于3%。 6 摄影后路径中心线离开像片边缘应大于3cm。 7 航高误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差应小于20m; 2)同一航线上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应小于30m; 3)摄影分区内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应小于50m。当相对航高大于1000m时,则两者之差应小于设计 航高的5%。 4.2.6 航空摄影的摄影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用目视法检查底片,应影像清晰,色调正常,层次丰富,反差适中;不应有明显的阴影、云影、划痕、 静电斑痕、折伤、脱胶、砂粒等缺陷;能辨认与摄影比例尺相适应的细小地物的影像。 2 光学框标影像必须清晰、齐全;其密度应与像幅内地面上大部分明亮地物影像的密度一致。 3 航摄底片的不均匀变形不应大于310000。 4 航摄底片的压平误差,应采用立体坐标量测仪检查。检查时,应测定标准配置点和至少9个检查点的坐 标和视差,按6点法相对定向进行解析计算,输出结果检查点上的残余上下视差不应大于0.02mm。 5 底片的蒙翳值不应大于0.2;对光亮较小的地物最大密度宜为1.4;对光亮较大的地物最大密度宜为1.8; 地物密度差,最大不应大于1.4,最小不应小于0.6。 4.2.7 透明正片,像片等航摄复制品的摄影处理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感光材料的型号和药液配方,应根据航摄底片的反差情况正确选择。显影液温度宜为1822,定影 液与显影液温差不宜超过5。 2 晒印时,晒像材料的机械方向应与底片的机械方向垂直;供调绘用的放大片,其邻片间的影像应有适当 重叠。 中 角 fk210.05.0 山 地 常 角 fk305.03.0 山地或城建区 注:当摄影比例尺分母m15000时,fk152.03.0也适用于山区 阶 段 地 形 初 勘 阶 段 终 勘 阶 段 平地丘陵 大于130000fk152mm) 山 区 大于140000 112000115000(fk152mm) 110000112000(fk210mm) 高 山 区 大于140000 110000114000(fk210mm) 页码,5/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3 定影和水洗的时间应充分,并应防止药膜变软、影像漂移。流动水洗时间宜为30min。 4 晒印片应整片感光均匀,层次丰富;影像蒙翳值应小于0.2,反差应为0.90.3; 药膜表面不平度应小 于0.02mm;框标的影像应清晰、完整、齐全。 4.3 航航 摄摄 资资 料料 验验 收 收 4.3.1 航摄执行单位,应向委托单位提供有关航摄资料的检查记录。 4.3.2 航摄委托单位,应以本标准和航摄合同为依据,对航摄资料进行检查验收,并办理移交手续。 4.3.3 航摄资料检查验收,可采用目视检查法、数据测定法和样片比较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4.3.4 对航摄资料的飞行质量、摄影质量及摄影处理质量等检查验收的要求,应按4.2.5、4.2.6和4.2.7规定执 行。 4.3.5 航空摄影资料检查验收后,应提交下列航摄资料: 1 全部底片及航摄底片登记表; 2 透明正片一套、像片三套; 3 像片索引图底片及索引图像片二份; 4 航摄仪技术数据表和鉴定表; 5 航摄成果质量鉴定表; 6 航摄底片、像片和像片索引图等移交清单; 7 航摄质量验收报告一式三份。 5 选线与落实路径选线与落实路径 5.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5.1.1 初勘阶段航测选线,应根据航摄像片,卫星像片资料,会同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判读判释,并通过现 场踏勘调绘和测量工作,配合设计人员在地形图上进行路径方案的选择。 5.1.2 终勘阶段航测选线,应根据已被批准的路径方案转标在像片上,与有关专业人员一道,配合设计专业人 员进行室内像片选线,并到现场落实路径。 5.1.3 线路上i点的直线横向投影差改正数i,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确定。 (5.1.31) HiH0hi (5.1.32) 式中 i像片线路直线上i点的直线横向投影差改正数,mm; hi线路直线上i点与该点在两个转角点空间连线上投影点i的高差,m; Hi摄站点相对i点航高,m; r像片上像主点至线路的垂直距离,mm; H0摄站点绝对航高,m; hii点的高程,m。 5.1.4 当计算像片比例尺分母Mxp时,应选择路径方向平均高度附近的两个明显点,分别在地形图和航摄像片 上量取该两点间距离ldt和lxp,量取至0.1mm,两点间距应大于像片上的10cm。像片比例尺分母Mxp按下式计算 确定。 i i i h H r= 页码,6/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5.1.4) 式中 Mxp像片比例尺分母; Mdt地形图比例尺分母; ldt地形图上两个明显点间的距离,mm; lxp像片上两个明显点间的距离,mm。 5.1.5 确定两像点间地面高差,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确定。 (5.1.5- 1) PP2P1 (5.1.5- 2) 式中 h两像点间地面高差近似值,m; P两像点左右视差较差,mm; H起始点(即像点1)相对航高,m; P1像点1的左、右视差,mm; P2像点2的左、右视差,mm。 5.1.6 像片判读应依据成像规律,充分利用影像特征及有关的各种图文资料等,通过目视和立体观察进行地 物、地貌、地质及水文的判读、判释。 5.2 初勘选线初勘选线 5.2.1 初勘航测选线工作包括:搜集资料、现场踏勘调绘、选择路径方案和有关选择路径的测量工作。 5.2.2 搜集资料内容含下列各项: 1 测区范围内的150000或110000比例尺地形图; 2 有关的平面和高程控制资料; 3 当没有委托专门航空摄影时,应搜集有关的航摄资料。 5.2.3 现场踏勘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现场踏勘应进行沿线察看。对影响路径方案的有关协议区、拥挤地段、大跨越及重要交叉跨越地段,以 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复杂的地段等应进行重点踏勘,并将有关信息判绘在像片上。必要时,可采用仪 器测量。 2 对一、二级通信线及地下电缆,应调绘其平面位置、高度和交叉角,并注明走向及两侧杆号。当对路径 中心线两侧各500m范围内平行接近的通信线构成危险影响时,应配合设计人员调绘通信线路的位置。 3 当对路径有影响的地物(房屋、道路、工矿区、通信及军事设施等)与像片影像不符时, 应进行调绘或 补测。 4 调绘片上有关踏勘调绘的内容,应转绘(标)到150000地形图上。 5.2.4 在像片选线时,应配合设计专业人员选择出路径短、转角少,避免跨房、少占农田;绕避较大的跨越和 不良地质地段,路径走向合理、杆塔布置经济,方便施工和运行维护的路径方案。 5.2.5 当选择路径方案需要进行测量时,可采用仪器现场实测,也可采用航测仪器进行室内测绘。有关技术要 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需用110000地形图时,可搜集、利用已有的110000地形图,亦可采用航测方法测绘110000正射 影像地形图、线划地形图或数字地形图。 2 测绘拥挤地段平面图,比例尺采用12000或15000。 3 测绘通信线路危险影响相对位置图,应注明通信线杆型,材料和通向,比例尺采用110000或1 M Ml l xp dtdt xp h P P H 1 页码,7/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50000。 4 测绘变电所进出线平面图,比例尺采用1500、11000、12000或15000。 5 测绘重要交叉跨越处的平断面图,比例尺采用纵向为1500、横向为15000。 5.3 终勘选线终勘选线 5.3.1 终勘航测选线工作包括:室内像片选线和现场落实路径。 5.3.2 像片选线前,应取得下列资料: 1 已审批的初步设计路径方案图及有关选择路径方案资料; 2 测区范围内航摄资料,其内容及数量应符合4.3.5的规定; 3 测区范围内110000或150000地形图及有关平面和高程控制资料。 5.3.3 制作像片镶嵌图时,切割线应通过拼接误差小、色调基本一致的地方,避免通过重要地物,不允许沿线 状地物切割。 5.3.4 在像片镶嵌图上转绘(标)的有关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路径方案各转角点及其编号; 2 有关协议区、拥挤地段、交叉跨越及平行接近等资料; 3 沿线有关村庄、道路、河流和山头等的名称及注记。 5.3.5 像片选线时,航测专业人员应与有关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在像片镶嵌图上对各转角位置及其路径进行优 选。对特殊地区,可进行必要的量测、电算加密或近似计算,也可施测概略平断面图,以辅助选线。 5.3.6 像片选线结束后,应把各转角位置在像片上刺定,并采用立体串线法标定像片路径直线位置。对各串线 点应顾及其直线横向投影差的影响。直线横向投影差改正数应按5.1.3规定执行。 5.3.7 现场落实路径工作应包括:放样转角桩点与选刺辅助桩点; 路径桩点测量与落实路径测量;调整路 径。 5.3.8 放样转角桩点,可按像片选线确定的转角像点位置,采用影像判读与明显点距离交会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也可根据内业加密的转角点坐标进行放样。在经过有关专业人员确认之后,方可用标桩固定。 5.3.9 根据需要,可在转角附近或转角段内直线附近选刺一个明显点为转角辅助桩点或直线辅助桩点。辅助桩 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转角辅助桩点与转角桩点必须通视良好,两桩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50m。 2 直线辅助桩点至路径直线的垂距,宜小于50m。辅助桩点,至少要与另一个桩点相互通视。 5.3.10 路径桩点测量工作内容应包括:转角点测量、转角辅助桩点测量和直线辅助桩点测量。路径桩点测量 宜采用GPS测量,并与GPS像片控制测量一并进行。GPS测量工作应按第7章有关规定执行。 5.3.11 落实路径测量工作,应采用RTK GPS对那些对路径起控制作用的点进行实时测量,并与路径桩点的选 刺和测量工作同步进行。落实路径测量的解算成果应是线路坐标。 5.3.12 调整路径工作,应根据各转角段中影响路径成立的各测点的线路坐标值,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对像 片选线的路径走向进行修改、调整。改动了位置的转角点,应重新测定其坐标值。 6 控制测量与联系测量控制测量与联系测量 6.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6.1.1 坐标与高程系统的采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航测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宜采用国家系统。 2 当采用其他坐标系统时,根据需要进行有关坐标和高程系统的联测及转换计算。 页码,8/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6.1.2 航线(或区域网)的像片控制点成果资料,可采用下列方式取得: 1 从地形图上量取坐标、插读高程的图解方式; 2 在野外采用仪器实测方式; 3 当搜集、利用已有航摄资料时,可采用搜集、利用已有像片外控资料的收资方式。 6.1.3 像片控制点,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中误差,应符合表6.1.3的规定。 表6.1.3 像片控制点的平面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 6.2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6.2.1 像片控制点在像片上的布点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像片控制点距像片边缘应大于1.5cm;距像片上的各类标志应大于1mm。 2 像片控制点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4.5cm。 3 像片控制点应布设在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当相邻航线公用时,应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 范围内。 4 相邻航线公用的像片控制点,应布设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上、下航线像片方位线的距离,均应不 小于4.5cm;当旁向重叠过大,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上、下航线应分别布点;当旁向重叠过小,像控点在相 邻航线不能公用时,应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在像片上裂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cm。当条件受限制时,也 不得大于2cm。 6.2.2 像片控制点在航线上的布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航线两端各对控制点,布设在通过像主点并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上,其左右偏离应不大于1.5cm。上下 两个点间左右偏离不应大于半条基线。困难时,也不得大于一条基线。如图6.2.2(a)所示。 控制类别 中误差(m) 地形类别(坡度) 项目 实测或 搜集的 外控点 搜集的 加密点 110000地 形图上的 图解控制点 150000地 形图上的图 解控制点 平面 精度 平丘(6) 0.50 1.75 5.00 25.00 山区(6) 0.75 2.50 7.50 37.50 高程 精度 平地(2) 0.15 0.60 0.60 2.50 丘陵(26) 0.25 1.00 1.50 3.75 山地(625) 0.50 2.00 3.00 6.00 高山地(25) 0.60 2.50 5.00 10.00 页码,9/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a)航线两端布点位置要求;(b)航线中央布点位置要求 图6.2.2 航线布点位置要求 b像片基线;像主点;平高点 2 航线中间一对控制点,布设在航线中部,左右偏离不应大于半条基线,相互偏离不应大于一条基线,但 不可同时往一侧偏离,如图6.2.2(b)所示。 6.2.3 单航线布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航线两端及中部应各布设一对平高点,如图6.2.3所示。 图6.2.3 单航线布点方案 b像片基线;n半段航线基线数; 像主点;平高点 2 每对平高点间基线数n不应超过表6.2.3的规定。 表6.2.3 航线布点每对控制点间允许间隔的基线数n 3 当半段航线基线数超过表6.2.3的规定时,应根据超出的基线数,增布各对平高点。 6.2.4 区域网布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区域网内的航线数,不宜多于4条。 2 区域网平高点应按周边6点法或周边8点法布设(如图6.2.4所示),航线方向每对高程点间间隔的基线数 基线条 数n 地形类别 主距(mm) 航摄像片比例尺分母 高差中 误 标 (mm)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 13000 14000 15000 152 平 地 6 5 4 丘陵地 5 4 3 山 地 4 3 210 山 地 3 高山地 4 3 页码,10/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n,应符合表6.2.3的规定。相邻航线的高程控制点应共用。 (a)平高周边6点法;(b)平高周边8点法 图6.2.4 区域网布点方案 平高点;*S高程点 6.2.5 特殊情况的布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航向重叠小于53%时,应以漏洞为界分别布点;漏洞部分应采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 2 当旁向重叠小于15%时,应分别布点,并应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1)当选定的控制点离开像片边缘大于1cm,且重叠部分影像清晰,其范围内无重要地物时,除应分别布 点外,还应在重叠部分加测2个3个高程点。 2)当上述条件不满足时,除应分别布点外,摄影漏洞处应采用野外测图方法补测。 3 当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以及其他原因使影像不清,或无明显地 物时,应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1)当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 2)当像主点附近3cm范围内选不出明显目标,或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采用 全野外布设像控点。 3)当旁向标准点位落水,且在离开方位线4cm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落水像对应 采用全野外布设像控点。 6.3 像片控制点的选刺与整饰像片控制点的选刺与整饰 6.3.1 像片控制点的选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控制点应选在影像清晰的交角良好(6090)的固定地物交角和影像小于0.2mm的点状地物中 心;高程控制点应选在高程不易变化且各相邻像片上影像清晰的目标点上;平高控制点的点位目标,应同时满 足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对刺点目标的要求;像控点应选刺在便于联测的目标点上;点位实地的辨认精度,不应大 于0.15mm;当刺点目标与位置不能兼顾时,应以目标为主。 2 刺点时必须刺透,平面点和平高点的刺点误差,不应大于像片上0.1mm,并不得出现双孔。 3 对于选在高出或低于地面的目标点,其比高应量注至0.1m;对于选刺树冠上的目标点, 其摄影时的树 高应调绘注记至0.1m。 4 对于选择刺点目标有困难的位置,宜选刺点组。 5 等级三角点、水准点、导线点及其他埋石点宜刺出,并应绘制点位略图和量注标志与地面的比高精确至 1cm。 6.3.2 控制片的整饰,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控制片的刺点应在刺点片正面整饰,航线间公用像控点应在相邻航线基本片上转标,并应注出刺点航线 号和像片号。 2 控制片反面的整饰,应以相应的符号标出控制点的点位,并绘出点位略图,加注简要的点位说明,注记 点名、点号及比高等;点位略图的比例尺应大于像片比例尺一倍以上,宜采用描绘像片影像并配合必要的地图 页码,11/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线划符号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示。在没有明显地物的山地, 可绘出等高线地貌略图或断面图来表示。 3 控制像片正面与反面整饰格式见附录A和附录B。 6.4 像片控制点的联测像片控制点的联测 6.4.1 像片控制点平面位置的联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像片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可采用图根导线、图根三角锁(网)、交会和支导线等方法测定。自等级控制点 起逐级发展时,不宜超过两次附合。 2 图根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1- 1的规定。 表6.4.1- 1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 图根三角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1- 2的规定。 表6.4.1- 2 图根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 交会法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1- 3的规定。 5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1- 4的规定。 6.4.2 像片控制点高程的联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像片控制点的高程,平地可采用图根水准测量的方法,丘陵地、山地可采用图根三角高程和独立交会高 程的方法测量。 2 图根水准测量,应起迄于不低于四等水准精度的高程点上,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2- 1的规定。 表6.4.1- 3 交会法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长度 (km) 最大边 长 (m) 最大相对 闭合差 边长丈量 较 差相对误 差 测回数 DJ6 方位角闭合差 () 首 级 一 般 3 400 12000 14000 1 4 n60 n 注:n为测站数 最大边长 (m) 在两高级 点间三角 形个数 测回数 DJ6 测角中 误差 () 三角形最 大 闭合差 () 方位角 闭合差 () 500 13 1 20 60 40 n 注 1 n为传递方位角的测站数; 2 图根锁(网)的内角不应小于30,特殊情况下个别内角也不应小于20。 交会边长 页码,12/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表6.4.1 4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和支导线的技术要求 表6.4.2- 1 图根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交会点 图形 交会方 向数 交会角 (km) 交会点位计算 平丘 山区 单三角形 2个 30150 1.2 1.6 应按二组图形计算取中 数,两组坐标之差不得 大于 0.4m(平丘 )或0.6m (山区) 前、侧 方交会 3个 后方交会 3个以上 (C) 不应 在160200之 间,折迭图形( )不应小于20 导线 类别 导线 全长 (km) 边数 (条) 导线 闭合 差 (m) 距离 往返 测较 差 水平角测回数 测角 中误 差 () 方位角 闭合差 () 圆周角 闭合差 () DJ2 DJ6 附合 导线 平地 丘 陵 地 7 12 1.0 1 2 20 40 n 山地 高 山 地 9 15 1.5 支导 线 2 3 3(a+bD) 左、右 角 各一测 回 40 注 1 n转折角个数; 2 a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3 b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mmkm; 4 D测距边长,km 路线 类别 路线长度 (km) 观 测 次 数 往返较差附合 或环线闭合差 (mm) 1km高差 中误差 (mm) 平 丘 山 区 附合或 闭合 路线 5 往一次 40 L12 n 20 与已知点联测往返各 一次 支 线 2.5 往返各一次 页码,13/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3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应起迄于不低于图根水准精度的高程点上。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2- 2的规 定。 表6.4.2- 2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 独立交会高程,可采用3个已知高程点单觇测定,或由两个已知点1个单觇和1个往返觇测定。往返测高 差较差每百米不应大于0.04m;分组计算的高程较差不应大于0.3m(平丘)或0.5m(山区)。 5 支导线高程应往返观测。往返测的高差较差:距离在250m以内不应大于0.1m;250m以上不应大于 0.4m。 6.4.3 资料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像片控制点的坐标、边长及高程的计算取值应精确至1mm;坐标和高程成果取值,应精确至1cm。观测 方向或垂直角值,计算中取值应精确至1。 2 控制片宜按航线装袋,袋上应注明航线号、像片数量、像片起止片号及转角编号。 6.5 图解控制图解控制 6.5.1 图解控制点宜在110000比例尺地形图上选取,也可在150000比例尺地形图上选取。 6.5.2 图解控制点的布点方案,以及图解控制点在航线上和像片上的位置要求,应按外业控制点的相关规定执 行。 6.5.3 图解控制点所选取的目标点,应在像片上和地形图上均能准确判读并刺出点位。在每个图解控制点位置 上,宜选取两个以上的图解控制目标点,并宜布置一定数量的多余图解控制点当检查点。 6.5.4 图解控制点坐标和高程的量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根据图解控制点位,内插等高线取其高程值。当图解控制点为高程注记点时,可取用其注记的高程值。 2 在量取平面坐标时,应有多余量取值,顾及图纸伸缩并进行误差配赋,修正坐标量取值。 6.6 联系测量联系测量 6.6.1 送电线路起讫点,宜与变电所取得统一的平面和高程系统。 6.6.2 送电线路接近城市规划区、工矿区、军事设施及文物保护区等地段,根据协议要求需要取得统一的平面 坐标系统时,应进行平面坐标联系测量。 注 1 L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水准路线长度,km; 2 n测站数 边 长 (km) 边 数 仪 器 测回数 对向观测 高差较差 (m) 附合或闭合误差 m 中丝法 平 丘 山 区 0.5 15 DJ6 1 0.04S 0.4 0.8 注 1 S边长以百米为单位; 2 当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时,三角高程路线的长度可放长一倍; 3 当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 页码,14/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6.6.3 送电线路跨越河流、湖泊、水库、水淹区及河网地段时,应根据水文专业的需要进行洪痕点及洪水位高 程的联系测量。 6.6.4 平面联系测量,可按图根控制精度等级进行,宜采用GPS测量,也可采用导线、交会等方法测定。GPS 测量和导线、交会等的技术要求,应分别按第7章和本章6.4的有关规定执行。 6.6.5 高程联系测量,宜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或图根水准测量进行。 7 GPS 测测 量量 7.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7.1.1 线路航测GPS测量工作内容含下列项目: 1 航测外业控制测量; 2 路径桩点测量; 3 落实路径测量; 4 杆塔定位测量; 5 其他的坐标及高程联系测量。 7.1.2 GPS测量的坐标及高程系统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整个测区应采用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中央子午线应选择在测区中间。平面可采用WGS84大地坐 标系统,当采用其他的坐标系统时,宜进行坐标联测及转换计算。 高程宜采用正常高系统,当点间距离小于 5km时,可采用GPS测量的大地高推算高程;当点间距离超过5km时,宜进行高程异常值改正。 2 当需要与国家已有控制点进行联测量时,应检测已有控制点的坐标及高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2个。 7.2 GPS测量网测量网 7.2.1 GPS测量网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GPS测量网点,应包括像片控制点(N)、转角桩点(J)及其辅助桩点(JF)和直线辅助桩点(ZF),宜由这三类 桩点构成整个测区的统一GPS测量网。 2 主控制网宜布设成网状、环状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当采用支导线形式时,应增加检核条件。 7.2.2 GPS测量网中,相邻两主控网点之间距离不应大于20km,主控网点至支站点之间距离不宜超过12km。 主控网相邻点间弦长和大地高差精度,以及主控网点至支站点间弦长和大地高差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GPS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表7.2.2- 1对点间弦长精度要求的规定。 表7.2.2 1 点间弦长精度要求 (7.2.2) 式中 标准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以百万分率(ppm)计; 弦 长 类 别 固定误差a(mm) 比例误差系数b(ppm) 主控网点间弦长 10 10 主控网点至支站点弦长 10 20 abd 22 +() 页码,15/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d相邻点间距离,km。 2 GPS测量大地高的精度,应按(7.2.2)式计算确定,并应符合表7.2.2- 2对点间大地高差精度要求的规定。 表7.2.2- 2 点间大地高差精度要求 7.2.3 各类桩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像片控制点。像片控制点的布设、选刺点目标及判刺等作业要求,应符合6.2和6.3的有关规定。 2 路径桩点。转角桩点、转角辅助桩点和直线辅助桩点等的布设,应符合5.3.8和5.3. 9的有关规定。 7.2.4 GPS测量网点,应选取在视野开阔、交通方便,并符合GPS接收条件和便于操作的地点上。 7.3 RTK GPS 测测 量量 7.3.1 基准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基准站宜选在地势高、视野开阔、交通方便、远离电力线、通信线、树林和村庄等地方。 2 基准站宜采用前工序所设立的基准站。当需设立新基准站时,应以静态作业模式测定,并应有校核条 件。 7.3.2 RTK GPS测量的同步观测卫星数不应少于5颗,显示的点位精度指标应在5cm范围内。 7.3.3 在一个转角段内的桩位,宜采用同一基准站进行放样测量。每放一个桩位,应有两次独立测量。两次观 测结果之差小于5cm时,该桩点位置才能被确定。 7.3.4 当更换基准站时,应对上一基准站放样的1个2个桩位进行重复测量。两次测量的坐标和高程较差均应 满足7cm的精度要求。 7.3.5 RTK GPS放样的每一个桩位至少要与另一个桩位通视。否则, 应在距离该桩300m以外直线上能通视的 地方再放样一个直线桩。 7.4 提交资料提交资料 7.4.1 提交资料的内容与数量必须齐全、完整。 观测记录和计算生成的文件等资料,应提交存储介质及打印 文件。 7.4.2 提交资料清单,应含下列各项: 1 GPS测量网布置及转角段划分图; 2 外业观测记录、测量手簿及野外检核计算资料; 3 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路径桩点测量、落实路径测量和杆塔定位测量的计算资料及图表; 4 接收设备及仪器的检验资料; 5 GPS测量技术报告。 8 像片调绘像片调绘 8.1 一一 般般 规规 定定 大地高差类别 固定误差a(mm) 比例误差系数b(ppm) 主控网点间弦长 10 15 主控网点至支站点弦长 10 30 页码,16/5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2007-8-2http:/www-lcdljx/bzhb/ZY/921/9212000.HTM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8.1.1 线路航测的像片调绘工作,宜采用室内判绘与野外调绘及仪器实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8.1.2 初勘选线的像片调绘工作,宜包括现场重点踏勘的野外调绘和像片选线的室内像片判绘。其作业要求应 符合5.2.3的有关规定。 8.1.3 终勘选线的像片调绘工作,应包括像片选线的室内判绘和现场落实路径的调绘及仪器实测等。室内判绘 应采用立体观察、影像识别等手段进行,对难于判读准确的微地物、微地貌等,应到现场进行调绘。对于交叉 跨越、平行接近、新增地物和变化地形的调绘,宜采用仪器实测配合进行。 8.1.4 像片调绘必须判读准确、描绘清楚、图式符号运用恰当、位置正确、各种注记准确无误,并做到清晰易 读。地物、地貌的类别和性质,应由调绘确定; 位置及尺寸,应由立体模型测定。 8.1.5 像片调绘可采用放大像片进行,放大像片的比例尺宜为15000。 8.2 平面位置调绘平面位置调绘 8.2.1 平面调绘项目及内容应包括: 1 建(构)筑物:平面位置、建筑材料及用途。 2 电力线、通信线及地下电缆:电压(通信)等级;杆塔的型式、材料、杆号及杆塔的平面位置。 3 道路:道路等级;路面的宽度及材料;通达最近城镇的名称。 4 水系:平面位置、跨越长度、流向及洪水位的水痕点。 5 经济作物区:跨越的范围、种类及平均高度。 6 其他地物。 8.2.2 平面位置的调绘,可根据影像判刺,也可根据该地物附近的2个3个明显点以距离交会法确定。 8.2.3 对水塘、沟渠及道路等平面位置的调绘,应注意其平面位置可能扩宽或平行改道的变动等情况。 8.2.4 对地物的调绘,应注意其拆除或新增的变化情况,航摄后拆除的建(构)筑物,应在像片上用红色“” 划去。对新增地物,可根据新增地物与四周明显点的相对位置关系,补充调绘在像片上,并在像片背面绘制略 图和注记相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