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十章足太阳膀胱经讲解.ppt_第1页
课件:第十章足太阳膀胱经讲解.ppt_第2页
课件:第十章足太阳膀胱经讲解.ppt_第3页
课件:第十章足太阳膀胱经讲解.ppt_第4页
课件:第十章足太阳膀胱经讲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太阳经络 第二节 足太阳腧穴,2,第一节 足太阳经络,足太阳经脉,足太阳络脉,足太阳经别,足太阳经筋,3,一、足太阳经脉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4,注释,交巅: “交”者,交会之意;“巅”者,乃指头顶正中高点, 当百会穴处。 肩膊:指肩胛部。 挟脊:指挟行脊柱两旁。 膂:挟脊两旁的肌肉。 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5,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 (1)从巅至耳上角。 (2)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3)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复习,6,(二)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脾不可以曲,腘如结,腨如裂,是为踝厥 。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腨、脚皆痛,小指不用。,7,注释,踝厥:指本经经脉循行小腿部气血厥逆的见症。 主筋所生病: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说明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太阳为巨,所以主筋所发生的病证。 尻:音考,平声。骶尾骨部的通称。,8,二、足太阳络脉 灵枢经脉: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 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鼽窒:鼻流清涕,窒塞不通气。,9,三、足太阳经别 灵枢经别: 足太阳之正,别于腘中,其一道 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复属于太阳。,10,四、足太阳经筋 灵枢经筋: 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九 。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九 。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页,页,脊反折:脊柱强直,角弓反张。,11,经络小结,足太阳膀胱经在内眼角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鼻、脑,属膀胱,络肾,在足小趾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络脉别走足少阴。 经别别入于肛,到心,入于项。 经筋结于臀,挟脊上项,结于舌本。,12,第二节 足太阳腧穴(67穴),13,1、睛明(BL1 ),【定位】在面部,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14,【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 近视, 夜盲,色盲; 急性腰痛。 现多用于散光,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翼状胬肉,早期轻度白内障等。,15,【操作】 (1)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刺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寸,不宜提插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2)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3)本穴禁灸。,16,2、攒竹(BL2 ),【定位】在面部, 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17,【主治】 头痛,眉棱骨痛; 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 口眼歪斜,腰痛,呃逆。 现多用于视力减退,急性结膜炎,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面肌痉挛等。,【操作】直刺0.50.8寸,,18,3、眉冲(BL3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操作】向后平刺0.30.5寸。,19,5、五处(BL5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旁开1.5寸。 6、承光(BL6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 旁开1.5寸。 7、通天(BL7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8、络却(BL8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4、曲差(BL4 )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20,曲差 五处 承光 络却 通天,头痛,目眩; 鼻塞,目视不明,癫痫,平刺0.30.5寸,平刺0.50.8寸,21,9、玉枕(BL9 )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 直上2.5寸,旁开1.3寸, 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10、天柱(BL10 ) 在项部,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22,玉枕 天柱,鼻塞,目痛,头项痛,肩背腰痛,平刺0.30.5寸,直刺或斜刺0.50.8 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23,11、大杼(BL11)骨会 在背部,当第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2、风门(BL12) 在背部,当第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3、肺俞(BL13)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14、厥阴俞(BL14)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24,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咳嗽,项强 肩背痛,肺疾,心痛 心悸,斜刺0.50.8寸,25,15、心俞(BL15)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6、督俞(BL16)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7、膈俞(BL17)血会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8、肝俞(BL18)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9、胆俞(BL19)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0、脾俞(BL20)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1、胃俞(BL21)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6,心俞: 咳喘,盗汗 督俞: 胃痛,腹胀 膈俞:血证;瘾疹,皮肤瘙痒。 图翼:“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 肝俞:黄疸,胁痛;目赤、夜盲;吐血、衄血;眩晕。 胆俞:黄疸,口苦,胁痛等肝胆疾患;肺痨,潮热。 脾俞:腹胀,纳呆等脾胃疾患;背痛。 胃俞:胃脘痛,呕吐等胃疾;胸胁痛。,心疾,27,22、三焦俞(BL22)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3、肾俞(BL23)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4、气海俞(BL24)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5、大肠俞(BL25)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6、关元俞(BL26)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8,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腰痛,腹胀,腹泻,小便不利,生殖泌尿系疾患;耳疾,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直刺0.51.2寸。,29,27、小肠俞(BL27)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28、膀胱俞(BL28)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29、中膂俞(BL29)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30、白环俞(BL30)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30,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腰骶痛;腹泻,疝气;遗尿,遗精,直刺0.81.2寸。,31,31、上髎(BL31)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32、次髎(BL32)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33、中髎(BL33)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 34、下髎(BL34) 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32,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小便不利;腰骶痛,月经不调,遗精等,直刺11.5寸。,33,35、会阳(BL35),【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主治】痔疾,腹泻; 阳萎,带下。,【操作】直刺0.81.2寸。,34,36、承扶(BL36),【定位】在大腿后面, 臀下横纹的中点。,【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 痔疾。,【操作】直刺12寸。,35,37、殷门(BL37),【定位】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寸。,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腰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12寸。,36,38、浮郄(BL38),【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 委阳上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委阳: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股腘部疼痛、麻木; 便秘。,【操作】直刺11.5寸。,37,39、委阳(BL39)三焦下合穴,【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 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主治】腹满,小便不利; 腰脊强痛,腿足挛痛。,【操作】直刺11.5寸。,38,40、委中(BL40)合穴,膀胱下合穴,【定位】在腘横纹中点, 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39,【主治】腰背痛,下肢痿痹;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 腹痛,急性吐泻; 小便不利,遗尿; 丹毒等。 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肠炎,痔疮,湿疹等。,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40,【操作】 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41,现代研究 (1)点刺治疗急性腰扭伤; (2)刺络拔罐治疗腰腿痛; (3)针刺细菌性腹膜炎家兔,可使白细胞呑噬能力明显增强,腹膜粘连减轻。,42,41、附分(BL41)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42、魄户(BL42)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43、膏肓(BL43)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44、神堂(BL44)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45、譩譆(BL45)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46、膈关(BL46)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寸。,43,附分 魄户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关,脊背强痛,咳嗽,气喘,颈项强痛 肩背拘急,虚劳诸疾,心痛,心悸,疟疾,热病,嗳气,呕吐,【操作】 斜刺 0.50.8寸,44,47、魂门(BL47)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48、阳纲(BL48)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49、意舍(BL49)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50、胃仓(BL50)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寸。,45,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呕吐,腹泻,腹胀,胸胁痛,背痛,黄疸,消渴,胃脘痛,【操作】 斜刺 0.50.8寸。,46,51、肓门(BL51)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52、志室(BL52)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53、胞肓(BL53)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寸。 54、秩边(BL54)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寸。,47,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腰脊强痛 小便不利,腹痛,痞块,便秘;乳疾,遗精,阳萎,月经不调,肠鸣,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痔疾,斜刺0.50.8寸。,直刺 0.51.2寸。,直刺1.53寸。,48,55、合阳(BL55),【定位】 在小腿后面, 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寸。,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49,【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疝气,崩漏。 【操作】 直刺 l2寸。,50,56、承筋(BL56),【定位】在小腿后面, 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 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寸。,51,【主治】 痔疾; 腰腿拘急、疼痛。,【操作】 直刺 l1.5寸。,52,57、承山(BL57),【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 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 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53,【主治】痔疾,便秘; 腰腿拘急、疼痛。 现多用于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操作】直刺12寸。 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54,58、飞扬(BL58)络穴,【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 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 下方寸处。,55,【主治】 头痛,目眩,鼻衄; 腰腿疼痛,腿软无力; 痔疾。 现多用于腓肠肌痉挛,风湿性关节炎,肾炎,膀胱炎等。,【操作】直刺11.5寸。,56,59、跗阳(BL59)阳跷郄穴,【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 昆仑穴直上3寸。,【主治】 头痛,头重; 腰骶痛,下肢痿痹。,【操作】直刺0.81.2寸。,57,60、昆仑(BL60)经穴,【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 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58,【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 癫痫; 滞产。 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高血压,内耳性眩晕等。 【操作】 直刺0.50.8寸。 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59,61、仆参(BL61),【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 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 癫痫。,【操作】 直刺0.30.5寸。,60,62、申脉(BL62)八脉交会穴,通阳跷,【主治】 头痛,眩晕; 癫狂痫,失眠; 腰腿酸痛。,【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操作】 直刺0.30.5寸。,61,63、金门(BL63)郄穴,【定位】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主治】 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癫痫,小儿惊风。,【操作】 直刺0.30.5寸。,62,64、京骨(BL63)原穴 在足外侧,第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65、束骨(BL63)输穴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66、足通谷(BL66)荥穴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67、至阴(BL67)井穴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63,京骨 束骨 足通谷 至阴,头痛,项强,癫痫,腰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滞产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胎位不正用灸法。,直刺0.30.5寸,64,腧穴小结,足太阳膀胱经一侧67穴,10穴分布于头项部, 39穴分布于背腰部,18穴分布在下肢后外侧部。,65,一、主治重点,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及神志病,背部第1侧线的背俞穴及第2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症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症。 第16胸椎之间两侧的腧穴治心、肺疾病; 第712胸椎之间两侧的腧穴治疗肝、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