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體溫之調節與控制,授課老師:林惠卿,體溫之調節功能,神經迴饋機轉 體溫調節中樞位於間腦的下視丘,其溫度感受器主要是在前葉的視葉前區,而體溫的控制乃是經由神經迴饋的機轉來完成 當環境溫度降低時,人體藉由皮膚上之溫度感受器的刺激,以及下視丘神經細胞對血流溫度的感應,而將神經衝動傳至體內產熱效應器,令其增加熱量的產生,此時個體呈現皮膚蒼白、乾冷以及寒顫的情形,反之,當周圍環境溫度升高時,下視丘即發出神經衝動,命令散熱效應器活動,因此個體呈現皮膚潮紅溼熱、倦怠或嗜睡等症狀,特殊機轉 除了神經迴饋的作用以外,人體尚藉由一些特殊的方法來調節體溫,以下即分別加以說明: 散熱 體熱的散失主要是藉由血液循環帶動的傳導、對流、輻射及蒸發四種途徑來散熱。 人體藉由蒸發散熱的方式包括:不自覺的蒸發及出汗兩種,汗腺位於皮膚的皮下組織,依位置及構造可分為兩大類: 1.排泄汗腺:遍布體表各處,直接開口於體表,分泌汗液 2.頂漿汗腺:主要分布於腋下及陰部,受情緒影響而分泌,將汗液注入毛囊,與皮脂混合後排出體外,圖5-3 汗腺之構造圖,汗腺主要是由自主神經系統之交感神經所控制。當體溫超過37時,自主神經即將衝動傳入皮膚表面之血管使其擴張,使過多的體熱散發,而產生流汗現象 反之,當體溫低於37時,自主神經即令表皮血管收縮以抑制出汗,因此,37可以說是人體對外界溫度刺激的一種自動調溫標準,圖5-4 人體產熱與散熱之調節圖,產熱 產熱之特殊機轉為顫抖,位於下視丘後葉的背側乃是人體之顫抖中心,當皮膚及下視丘前葉的視葉前區之溫度感受器知覺到冷時,下視丘後葉之自主神經就會受到刺激而將衝動傳入腦幹,並經由脊髓反射傳至全身之骨骼肌使肌肉張力增加 當張力增至某一程度時,即產生顫抖的反應。在顫抖期間,身體所產生之熱能可增加至平常的100200,其產熱率的高低,則視下視丘前葉的感應情形和小腦的活動程度來決定,體溫調節常見的問題,脊髓損傷 體溫改變是脊髓損傷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原因為下視丘與自主神經系統的傳導受阻,導致控制血管收縮、肌肉張力及汗腺分泌的自主神經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 此外,伴隨脊髓損傷的一些合併症,也是導致發燒常見的原因,頭部創傷 當頭部創傷傷害波及下視丘前葉之視葉前區,或干擾該區之循環時,將導致體溫升高,嚴重者將造成中樞性的發燒 因此,在頭部創傷的急性期,若有體溫升高的情形,則表示可能傷及下視丘和腦幹,且通常無法以解熱劑來降溫 此時,若體溫持續升高,體內代謝率增加,二氧化碳產量也隨之增加,引起腦血管擴張而使顱內壓增高,則將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腦血管意外 腦血管意外意謂著提供腦部營養的血液受阻,而造成腦組織的缺血或壞死,以及神經元和其傳導路徑的傷害 臨床上,體溫升高常見於出血性中風和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之病患,其血液會滲入腦脊髓液,造成無菌性腦膜炎或下視丘的傷害,使體溫調節功能發生障礙,多重硬化症 多重硬化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其特徵是在脊髓、小腦、大腦、腦幹及視神經產生斑塊,這些斑塊會使髓鞘發生脫鞘作用而影響神經的傳導 罹患多重硬化症之病患會對溫度的感受性增加,感染 體溫升高是感染最常見的症狀,造成感染的原因,由革蘭氏陰性或陽性菌到病毒的感染都有,感染的範圍可由局部到全身 由感染所引起的發燒應立即予以處理,以預防其合併症所造成的死亡,燒傷 燒傷之病患由於感染、脫水或遭受破壞的細胞釋出熱原物質,往往有發燒的現象,再加上皮下組織及汗腺的損傷,使體熱無法有效的散失,更加重了體溫過高的危險性,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所引起的體溫升高,主要是因腫瘤所產生的毒素釋放出熱原物質所造成 此外,發生在甲狀腺或腎上腺之惡性腫瘤會使人體代謝異常,因而影響體溫的變化,藥物引起之發燒 根據豪伊指出,在住院病患中因藥物反應而造成體溫升高之比例約為10:1。此外,目前已知有四種對溫度具高度敏感性的藥物,包括:Methyldopa、Quinidine、Phenytoin及Procainamide 當懷疑因藥物引起之體溫升高時,應立即與醫師聯繫,以確立原因或調整用藥,通常在停藥後4872小時內,症狀即可獲得改善,體溫過高 發燒 一般而言,發燒本質上並非一種疾病,而是對傷害的一種身體反應,當體溫輕微升高時,可以殺死體內的微生物及某些病毒 同時也有許多的研究指出,發燒可以增強白血球的移動速度及吞噬作用,並將遭受破壞之細胞及病毒等盡速清除,但此時人體之體溫調節中樞必須增加體熱的散失,否則體溫仍會繼續上升,1.發燒的反應:引起體溫上升的熱原可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兩種,內因性起源於個體體內,而內因性熱原可經由外因性熱原而活化。而外因性熱原則係由細菌、黴菌、微生物或病毒之侵入所引起 2.發燒的形式:不同的疾病過程會導致不同的發燒形式。包括四種 (1)間歇熱 (2)敗血熱 (3)持續熱 (4)弛張熱,在體溫開始逐漸升高時,由於產熱機能旺盛所致,病患首先會出現皮膚末梢血管收縮,肢端皮膚冰冷蒼白及戰慄等情形。待體溫回降時,則皮膚血管擴張,汗腺分泌汗液,將過多的體熱散發 若體溫持續升高時,則代謝率亢進、心跳加速及消化機能減退,此時,病患常有口渴、厭食、呼吸加快等現象 而當體溫繼續上升,超過41.1(106)時,即很容易產生熱衰竭、熱痙攣及中暑等症狀,熱衰竭 造成熱衰竭之原因是因體溫過高而導致大量排汗,使水分與鈉的流失過多,主要的症狀包括虛弱、噁心、頭昏眼花等 熱痙攣 是指體內的流失過多,引起血鈉濃度失調而造成肌肉不自主的抽動,尤其是在運動後,腿部會有抽動的情形,此時增加鈉鹽的攝取將有助於症狀的改善,中暑 中暑意謂著體溫已高過正常的40,且體內的中樞體溫控制系統已經失效 其症狀包括皮膚潮紅、呼吸加快、脈搏快而弱、血壓下降、頭痛、噁心、嗜睡、易被激怒、呆僵甚至昏迷,且其大腦和運動功能也隨之改變,因而產生運動失調及半身麻痺的情形,體溫過低 體溫過低使得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當體溫低於35.8(96.4)時,人體新陳代謝率降低,中樞神經受抑制,此時若無立即予以適當的處理來補償喪失的熱量及維持中心體溫,一旦體溫降至34.8以下時,下視丘受損,人體重要器官的功能也將遭受破壞,護理處置,護理評估 針對體溫改變之原因及其症狀加以探討,得知正常的體溫對於維護身體功能具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護理人員對於病患體溫改變之各項主觀或客觀資料均須謹慎收集,以建立完整的護理評估,主觀資料的收集 護理人員首先可經由以下的問題來收集有關於體溫改變的主觀資料: 1.病患對於身體溫度的感覺如何?是冷或熱 2.是否有出汗或顫抖的感覺 3.是否有噁心、頭暈、嗜睡或混亂的情形 4.是否有服用可能影響體溫的藥物,體溫的測量 正確的測量體溫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正確的使用體溫計、體溫計放置的位置和測量的時間以及正確的判讀溫度值。體溫計的種類包括:傳統的玻璃口表及肛表、單次使用之紙口表以及電子體溫計三種 口溫的正常範圍是在36.537.5之間,有些因素也會影響體溫測量的正確性,必須待15分鐘後再測,至於昏迷或喪失定向力的病患,則宜採肛溫的測量。測量時,應將肛表潤滑後,置於病患肛門內約4公分處(直腸之部位)25分鐘,正常的肛溫為37.738.1 雖然一般認為肛溫的測量最具正確性,但這種方法很容易對病患的直腸或肛門造成刺激,故對於失禁或腹瀉的病患不宜使用,正常的腋溫為3536.9之間,測量時應將體溫計置於病患腋下夾緊約10分鐘。這種測量方法雖然容易、安全,但較不精確,通常只建議1歲以下的小孩量腋溫。此外,混亂或昏迷的病患亦可採用腋溫的測量 測溫前,必須先將玻璃體溫計之水銀柱甩至低於35.5刻度以下後,才能放入測量部位。判讀體溫時應先擦拭體溫計上之污物,將體溫計置於與眼呈水平之高度判讀,然後將其清洗乾淨,再置回體溫計盒內,其他客觀資料的評估 1.性別。 2.月經週期。 3.年齡。 4.皮膚狀況。 5.實驗室檢驗數值。 6.動脈血液氣體分析值。 7.情緒狀態。 8.時間。 9.季節。 10.其他,護理診斷 與體溫調節功能失常有關的護理診斷主要為:體溫過高及體溫過低 病患會呈現體溫改變、出汗或顫抖、皮膚潮紅或蒼白、疲倦無力感,甚至實驗室白血球計數異常等情形,其他與體溫改變有關之護理診斷尚包括: 1.低效性呼吸型態與體溫上升欲散發體溫致增加呼吸速率有關。 2.心輸出量減少與體溫改變致血管收縮影響血液循環有關。 3.體液容積缺失與體溫上升有關。 4.組織灌流失效與皮膚溫度、四肢血壓改變有關。 5.營養不均衡:少於身體需要與營養素攝取少於身體代謝所需有關。 6.皮膚完整性受損與長期不動、營養、代謝、循環狀態改變有關,人體的體溫可藉由呼吸作用來調節,當體溫上升時,肺臟即增加其呼吸的次數,將過多的熱能散出體外;而當病患張口呼吸或呼吸次數加快時,也會增加不自覺的體熱散失 隨著體溫過高或過低,血管會有擴張或收縮的變化而影響血液循環,造成心輸出量的改變;若為體溫過低,血管會收縮,導致周邊組織供血不良。體溫改變也可由體液容積改變而引起,營養攝取不足時會引起體溫的下降,當身體缺乏某特定之營養素時,將會使生理代謝機能失調,影響體溫的平衡 病患若於復健過程中因皮膚完整性受損引起感染,也會有體溫上升的情形,護理目標 1.運用有效的護理措施,使病患之體溫能夠盡速回復到正常範圍(35.837.8)。 2.經由衛教的過程,使病患能夠預防進一步的體溫過高或過低。 3.病患及家屬能夠知道並能運用適當的醫療機構和社區資源,來處理體溫改變的問題,護理措施 體溫過高 臨床上對於發燒的處理方法爭議頗多,反對立即給予發燒處理的學者認為:體溫升高是人體正常的防禦機轉,輕微的體溫上升有助於白血球的移動和吞噬作用。 立即給予發燒的處理,有時也會掩飾了感染的症狀及原因,造成治療上的困難,建議立即予以處理之學者則認為:多數的患者在發燒時會有不適的感覺,若能使病患體溫下降,則可改善這些不適感,並可減少身體對氧的需求量,以降低心、肺負擔及代謝率 在體溫達到口溫38.5前,最好能夠給予適當的處理,不但可以避免使用解熱劑,還可保留體溫上升的防禦機轉 當以上這些方法都失效,且體溫升高已超過41或當病患因體溫過高,而引起心肺系統代償所造成的不適時,則應依醫囑給予解熱劑來加以治療,發燒的處理方法: 1.生命徵象的監測。 2.休息與環境的維護。 3.維持水分及電解質的平衡。 4.溫水拭浴及冰毯的使用。 5.抗生素的使用。 6.解熱劑的使用,體溫過低 當病患體溫過低時,可運用適當的暖氣設備、添加衣物及蓋被來保暖。若病患之衣物有潮溼的情形,應立即予以更換,以減少體熱的散失。如果病患意識清楚,可給予溫熱的飲料 針對體溫過低之病患,護理人員應定時評估其生命徵象及周邊組織灌流情形,同時應限制病患運動,以減少其體熱進一步的散失,病患及其家屬之衛教 1.引起體溫改變的原因:由疾病所導致的合併症,也經常是引起體溫改變的因素。 2.預防體溫過高的危險因子:首先必須去除引起體溫過高的危險因子。此外,慢性病病患如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時,應定期接受追蹤檢查,並隨時注意有無不適之症狀發生。 3.預防體溫過低之方法:應避免長期暴露於冷空氣,或於冷空氣下大量飲酒,平時應保持均衡的營養以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医临床职业暴露防护试题及答案
- 重要知识总结计算机二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院感培训理论试题及答案
- 高考模拟理数试题及答案
- 2025届渭南市重点中学高考物理倒计时模拟卷含解析
- 黑龙江鹤岗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部编版摸底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五校联考2025届第二学期诊断(四)高三物理试题
- 药剂学与生物医学的交叉研究试题及答案
- 中学生宿舍楼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阳城旅游面试题及答案
- 海拔高度与气压、空气密度、重力加速度对照表
- GB 38263-2019水泥制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2023年立法法基本知识测试题库
- 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方案
-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
- 就业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
- 五一致敬劳动者主题班会PPT
- DB54-T 0046-2019糌粑加工技术规程
- 中山大学恙虫病分析课件
- 【完整版】锁骨骨折护理查房课件
- 高等数学重积分的应用6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