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_第1页
防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_第2页
防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_第3页
防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纵横轻型汽车技术 总 防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 顾文时梁宏王柏龄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 司 摘要 在汽车撞车事故中如何保障乘员的 生命安全 , 是车身设计的重要课题 。 本文在对各 种碰撞安全法规中涉及到车身方面的重要技术要求 、碰撞 试验及汽车结构设计的发展等 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 上 , 总结 出防碰撞的一般车身结构设计概念 , 并介绍了几种防碰撞 的车身结构实例 。 一 主题词车身结构安全碰撞吸能区 前言 现在全世界每年的汽车产量约 一 万 辆 , 虽然目前道路环境也在提高和改善 , 但是 , 由于 保有量在逐年增加 , 交通事故还是不断上升 。 因此 , 汽车安全问题一直受到汽车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提出了 “ 主动安全 ” 和 “ 被动安全 ” 的概念 , 到八九十年代被列为汽车 的 “ 安全 、环 保 、节 能 ” 三大课题之一 , 各国都制定 了严格 的汽车安全性法规 。 进人二十一世纪 , 随着 汽车技术的进步 , 汽车安全性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 的体系 了 。 这个体系主要由主动安全性 、被动安全 性和防止伤害扩大等构成 。 乘员乘车是被车身包围着的 。 汽车车身是最直 接接触乘员的部件 。 因此在安全性上车身也最为人 们所关注 。 通过多年的实践 , 关于车身结构 的防碰 撞目前已基本形成了 “ 吸能区 十 乘坐区 ” 的设计模 式 , 属 于被动安全性 , 在保护乘员 的安全上起到了 重要作用 。 汽车碰撞乘员保护法规 为了保证汽车行驶安全 , 世界各国地区都 制定了汽车安全法规 。 在法规中关于碰撞试验所提 出的技术要求可归结为试验假人的测量数据和车 身变形程度两项 。 试验用假人是在汽车碰撞试验中代替真人进 行数据测量的人体模型 , 从头到脚布置着密密麻麻 的传感器 , 在试验中所测出的数据非常接近真人的 实际情况 。 利用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汽车安全 性和提出改进建议 。 车身制造主要是采用钢板件焊接 , 目前也有了 铝合金等轻金属和塑料的 。 但是 , 不管使用了什么材 料 , 在汽车碰撞中的变形都是复杂的 。 在法规中也只 提主要危及乘员伤害的项目 。 表至表列 出了汽 车正面 、 侧面和后面碰撞的几种法规的主要技术要 表车辆正面碰撞的主要技术要求 总轻型汽车技术 技术纵横 求 。 我国目前已实施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法规 。 在国 外 , 除正面包括角度碰撞或偏置碰撞之外 , 侧面 碰撞和后面碰撞法规都已正式实施 。 另外 , 固定柱碰 撞 、 翻滚 、 高空跌落 、顶 盖碰撞等法规有的国家也已 开始实施 。 防碰撞的车身结构设计 “ 吸能区 十 乘坐区 ” 成为车身结构防碰撞设计 表车辆侧面碰撞的主要技术要求 碰碰撞车速速 , 月 试试试胸部伤害指数胸部性能指数数 验验验刁轿车毛胸部变形指数 毛 用用用 一 轿车毛粘性指数 蕊八八 假假假骨盆峰值横向加速速头部伤害指数 蕊 人人人度蕊骨盆性能指数数 伤伤伤伤趾骨 合成力峰值 害害害害 蕊 性性性性腹部性能指数数 育育巨巨巨腹部力峰值毛内力力 李李 旨旨旨等于的外力 标标标标标 其其其在试验过程中 , 车门不得打开 。 他他他试验后 , 不用工具就能打开足够数量的车门 , 保保 特特特证所有乘员都能撤离 。 殊殊殊试验后 , 将假人从保护系统中释放出来并移出出 要要要 车辆 。 求求求所有内部构件都不应在脱落时明显露出锋利的的 突突突出物或锯齿边而增加乘员受伤的可能性 。 在在在不增加乘员受伤的情况下 , 允许有 由永久变变 形形形而产生的断裂 。 碰碰碰撞后燃油泄漏速度蕊留 表对正面碰撞和后面碰撞车辆结构的主要技术要求 后面碰撞正面碰撞 碰碰撞车速速 试试验用 段段 纵向位移前排乘员员 人人伤害 性性性胸部空间 能能指标标标腿部空间 脚脚脚脚部空间 底底底底 板到顶 盖距离的减减 少少少少 其其他 特殊殊 试验后 , 在车厢内不得有刚性部件对乘员构成严重重 要要求求伤害的危险险 在在在碰撞中 , 车辆侧门不应打开开 在在在碰撞后 , 要有些车门不用工具就能打开 , 足以使所所 有有有乘员撤离出来 。 的基本模式 。 前部吸能区 如果碰撞时 , 象纯刚性物体那样的车身 , 就会把 强大的冲击力直接传递到乘员身上 , 乘员将受到严 重伤害 。 若是把前部设计成有一定空间的能量吸收 区域 , 当发生车辆正面碰撞时 , 发动机舱周围形成吸 能空间的部件会产生适当的毁坏 , 从而吸收大部分 的撞击力 , 使在乘坐区里的乘员所受的撞击能量极 大地减少 。 车身前部主要由保险杠 、 水箱固定框 、发 动机 罩 、前翼 子板 、前 悬挂固定件以及支撑和联接这些 部件的纵梁 , 还有支撑动力总成的副车驾等所组 成 , 当车辆碰撞时 , 这些部件产生挤压 、 弯曲 、 拉伸 等变形 , 并相互作用 , 从而能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 。 吸能区在设计上除了吸收碰撞能量外 , 还要把 剩余的能量分流 , 不能只集中在一 、 二点上传递给 乘坐区 , 以避免因局部破坏而使乘员受伤 。 正面碰撞的主要受力和变形部件是纵梁 , 偏置 正面碰撞或柱状物碰撞时 , 主要是横梁来承受 , 之 后传递到整个车身上 。 后部吸能区 后部吸能区的设计比前部有更宽松的条件 。 由 行李箱和后部车身纵梁等 自然构成一个吸能空 间 。 在具体结构设计上 , 要 注意骨架的断面形状和大 小 , 板料厚度等的选择 , 以及后悬架固定处的局部 刚性的保证等问题 。 高刚性的乘坐区 确保乘员有足够的乘坐 空间是保证生存的重 要条件 , 因此这个区段 的压缩变形量必须受到限 制 。 乘坐区是 由车身骨架 、 底板 、 顶盖 、 前围 、 后围 等部件构成 , 各部件的材质 、板 厚 、 断面形状及零件 形状 、联接 方式等都是影响刚性 的因素 , 目前主要 是通过经验设计来完成 , 并且使用有限元分析和试 验进行修改调整 , 可能要多次反复才能确定方案 。 乘坐区除了要保证刚性和强度外 , 还 要注意在 这一区间装配的其他部件的位移和变形 , 如座椅 、 仪表板 、 转向柱 、转 向盘 , 以及一些操纵机构等的位 移和变形 , 因为这些因素会对乘员 的安全性产生影 响 。 侧面防碰撞 车辆发生侧面碰撞大多是交叉路口 。 这种事故 也具有相 当大的比重 , 然 而侧面防碰撞却是非常困 难的 。 正面和后 面碰撞时都有较长的缓冲区 , 也就 是吸能区 , 所以对车内乘员的伤害程度 的影响通常 较为缓和 , 在缓冲区内对构件进行修改的条件也相 对宽松 。 然而乘员与侧围外部很近 , 侧面碰撞首先 接触的是立柱和车门 , 与乘员之间允许凹陷的空 间 最多也只有见图 , 可用做变形吸能的空 技术纵横轻型汽车技术 总 间太小 , 所以不能采用汽车前后部那样主要是吸能 的方法 。 这样 , 侧面 的防碰撞结构设计 , 只有采用加 强强度和刚度的措施 。 因为通常的情况下 , 侧面下部的门槛和前立柱 、 后立柱 、车身结构设计具有 较高的刚性和强度 , 车门 窗台部位也有加强梁 。 所以侧面防碰撞的重点是加 强 中立柱和在车门里加防碰撞加强梁 , 用以减少在 发生侧面碰撞时向车身的凹陷量 。 在加强结构强度和刚性的同时 , 还应将冲击力 有效地分散到整个车身上 , 减少侧面局部受冲击力 太大 , 中立柱要保证不会从中间断裂 , 以避免加重对 乘员的伤害 。 车门是通过门铰链和门锁与车体联系 在一起的 , 碰撞后要求车门在不用工具的情况下可 以打开 , 以使乘员自救逃离或救护人员很方便的救 出伤员 。 车门在碰撞后要容易打开 , 但是在碰撞过程 中 , 车门不能自行打开 , 避免把乘员抛出车外 。 , 轻金属结构防碰撞 为了车身轻量化 , 现在已有很多车型的车身采 用部分铝合金件 , 也有一些车型采用全铝车身 。 碰挽反 门凹陷量 生存空间 二二 岁 、 一一 和和和 图 铝合金车身不是把钢板换成铝合金板那么简 单 , 而是对车身设计进行革命性的改变 。 全铝车身除 了铝合金板以外 , 还有异型铸造铝合金和铝合金型 材等材料 。 铝合金异型铸件主要用来做节点联接及 大型构件 。 铝合金铸件在车身结构中 , 也要作为吸能件进 行设计 。 铝合金铸件是使用真空压力铸造 , 以三维方 式使负荷按不同壁厚 , 合理分布 , 并可铸出局部加强 筋 , 可以铸造出 “接近最终形状” 的理想部件 。 在铝 合金车身设计过程中 , 可以有目的地对碰撞时出现 的变形加以控制 。 应用有限元分析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 , 模拟 结构在实际使用 中的行为状态进行各种分析 , 其优 点在于模拟可 以反复进行而不需要耗费很多时间 和大量在样车制造上的费用 。 因此车身开发过程 中 , 在图纸设计阶段要充分利用有限元分析 。 有限元分析与实车试验是两种相辅相成的方 法 , 因为有限元模型是理想化的产物 , 与实际存在 偏差 , 所以分析结果也会有误差的 。 而且 , 对于无法 用有限元分析的状态和现象 , 也要用试验来评价分 析的正确性 。 在车身计算机有限元分析和实车试验 中间 , 还 可以适 当采用模拟试验 , 塑料模型试验和部件试 验 , 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 减少实车试验次数 , 降低 开发成本 。 防碰撞车身结构实例 的高安全性车身结构 于年推出的或称能满足世 界上最严格 的碰撞法规 , 车身前部采用一种称为 “” 的框架结构 , 在吸收大部分碰撞能量 后 , 通过上下两条路线分流到后面 , 在传到车厢上 时又向个方向分散开 , 避免受力集中 。 车身底板下面增加了平行于门槛的贯穿车身 前后的两条加强梁 , 并与前围板上的横向加强梁相 接 , 增强了车身承受冲击力的能力 。 在前围挡板的上部和中部分别增加了加强板 , 主要起到提高刚性和防止前构件撞人乘坐区 。 的车身结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乘坐区 采用了立体的 “ , 结构 。所谓 是指车身侧面和 顶盖的骨架都呈显形的强化方案 。 图和 图表 示了这种结构的立体关系以及冲击力传递的路线 。 在立体框架结构上 , 将顶盖 、前 围 、底板、后 部等 部件焊接起来就构成一个高刚性的壳体 。 侧面骨架 即个立柱 、顶盖侧梁 和门槛都采用层板料结构 形式 , 以提高强度 。 其骨架加强板根据不同位置的 不同要求而应用不等厚板料 , 并用激光焊接后成形 图 。 顶盖除中间联接左右侧梁的主横梁外 , 在 前 、后 方还各增加了辅助加强梁以提高顶盖的抗凹 陷能力 。 而底板是应用交叉梁和封闭断面形成一个 坚固的底板框架来提高强度 。 底板不但是车身壳体 的基础 , 还为车身上象座椅一样的附件提供牢固的 总轻型汽车技术技术纵横 图 基础 , 保证乘员的安全 。 车门的防碰撞梁从水平布置改为斜置 , 并且将中立柱和后立柱的根部加宽 , 增加车门与立 柱的重叠面积 , 从而有效地防止因侧面碰撞向车内 的凹陷 , 并使碰撞能量分散到整个车身上去见 图 。 后部防碰撞 , 主要是加大纵梁的断面尺寸 , 采用 交叉形式结构 , 使簿击力传递流畅等措施 , 能满足目 前世界上最严格 的美国法规以亦的速度斜后 碰撞的技术要求 。 。 轿车的安全栅设计 轿车是以高安全性著称于世的 。 其车身的 防碰撞结构是由吸能区和 “安全笼” 组成 。 把车身中 段乘员乘坐区设计成强度和刚度都非常好的笼形 , 对乘员形成一个保护罩 。 在发生碰撞时侧面门洞形 状基本不变 , 车门可以轻易打开 。 型在底板 下的横向加强梁是采用高强度管状的梁 , 并配合座 椅的安装以及科学的能量分流 。 顶盖与其加强梁用 激光焊接成一个整体 , 从而使顶盖强度更高 , 这是在 其他品牌上很少看到的 。 侧面立柱用层或层板 件焊接而成 , 以提高抗撞强度 。 在车身的前后部的吸收能量区域 , 吸能的功能 主要是由构件的皱折和弯曲变形来完成的 , 吸收大 图 图 部分碰撞能量后 , 剩余的一小部分分散传走 。 为防止车门在侧面碰撞时被撞向车身内 , 在车 内焊接了管状加强梁 , 而用激光焊接的门槛亦提 高侧面抗碰撞强度 。 轿车确定了确保乘员在任何严重事 故中都使乘员有一个足够的生存空间的基本原则 。 前纵梁 由中间厚两端薄的激光焊接钢板冲压 而成 , 对前围板下加 强板进行了优化 , 使前部构成 了一个完善的能量吸收和分配结构 。 轿车的副车架 , 在发生正面碰撞时会 自 动与前纵梁脱开 , 避免使动力总成挤人车内 。 对车门和侧围进行了强化 , 使在发生侧面碰撞 时不但总体侵入量小 , 而且侵人速度的时间分布合 理 , 柱变形均匀 , 使 、 柱间的距离几乎保持不 变 。 宝马公司在车型上使用 钢制型材做结构件 。 如前立柱是在加工 中心里 , 将 管型件 内部充满高压液体介质状况下完成成型加 工的 , 其横断面的形状非常理想 , 这种方法减少了 焊接工作量 , 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 , 使强度提高 。 前风窗的骨架也是用这种方法加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