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头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含蓄即含而不其、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合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 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降至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形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界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邀、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丁一股文学潮流,至今天不衰。(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让人捉摸不透,如李商隐的无题。B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C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D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的诗歌理论专著诗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来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B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这与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相同的。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D严羽提出了“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等说法,可见他更强调诗歌深妙的义理,对于诗歌的语言表达则不必过于深究。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B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C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D王士祯认为盛唐诗“意蕴含蓄,意在言外”,王夫之说谢灵运诗“多取象外,不失环中”,说明在含蓄理论出现之前,诗人们对含蓄手法的运用已较成熟。(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本题3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胡 杨 树肖复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我完全被它惊呆、慑服,为它心潮澎湃而热血沸腾。真的,平淡的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人与事,让我能够如此激动以至血液中腾起炽烈的火焰,更别说司空见惯的被污染的大气层玷污得灰蒙蒙的树了。这样的树却让我精神一振,一下子涌出生命本有的那种铺天卷地推枯拉朽的力量来。这便是胡杨树!这样的树只有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站在清冽而奔腾的塔里木河河畔,纵目眺望南北两岸莽莽苍苍的胡杨林,我的心中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如同那汹涌的河水冲击着我的心房。塔里木河两岸各自纵深四十余公里,是胡杨的领地。前后一片绿色,与包围着它的浓重的浑黄做着动人心魄的对比。这一片浓重的颜色波动着,翻涌着,连天铺地,是这晨最为醒目的风景线。真的,只要看见这样的树,其他的树都太孱弱渺小了。都说银杏树古老,一树金黄的小扇子扇着不尽的悠悠古风,能比得上胡杨吗?一亿三千万年前,胡杨就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都说松柏苍翠,经风霜不凋如叶针般坚贞不屈,能比得胡杨吗?胡杨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旱,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松柏抵得上它这三千年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吗?更不要说纤纤如丝摇弯腰枝的杨柳,一抹胭脂红取媚于春风的桃李,不敢见一片冰雪花的棕檬桉,不能离开温柔水乡的老榕树胡杨!只有胡杨挺立在塔里木河河畔,四十公里方阵一般,横空出世,威风凛凛。无风时,它们在阳光下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犹如静禅,仪态万千犹如根雕世上永远难以匹敌的如此巨大苍莽而诡谲的根雕。它们静观世上风云变化,日落日出,将无限心事埋在心底。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劲风掠过时,它们纷披的枝条抖动着,如同金戈铁马呼啸而来,如同惊涛骇浪翻卷而来。它们狂放不羁地啸叫,它们让世界看到的是男儿心是英雄气是泼墨如云的大手笔,是世上穿戴越来越花哨却越来越难遮掩单薄的人们所久违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远处望去,它们显得粗糙,近乎梵高笔下的矿工速写和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皱纹斑斑的脸。但它们都苍浑而凝重,遒劲而突兀,每一棵树都犹如从奥林匹亚山擎着火把向你奔来的古希腊男子汉。走近处看,每一棵树的树皮都皱裂着粗粗大大的口子,那是岁月的标记,是风沙的纪念,如同漂洋过海探险归来的航船,桅杆和帆上挂满千疮百孔,每一处疤痕都是一枚携风兵雷的奖章。每一棵树的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每一棵的树枝都旋风般直指天空,如同喷吐出的蛇信,摇曳升腾的绿色火焰。这样的树,饱经沧桑,参悟人生。它们把最深沉的情感埋在根底,把最坚定的信念写在枝条,把要倾吐的一切付与飞沙走石与日月星辰。这样的树,永远不会和大都市用旋转喷水龙头浇灌的树、豪华宴会厅中被修剪得平整犹如女人刚剪过发的树雷同。我会永远珍惜并景仰这种树!我摘下几片胡杨树叶带回北京,那是儿子专门嘱咐我带给他的。树叶很小,上面有许多褐色斑点,如同锈的痕迹,比柳树叶还要窄、短,甚至丑陋。但儿子说北京没有这种树。是的,北京没有。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胡杨树的外形特点和内在精神,耐人寻味。B、胡杨树旋风般直指天空的树枝使作者感受到它如火的激情、向上的力量。C、本文善用对比,表现了胡杨树与恶劣环境搏击的勇敢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D、胡杨权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的根雕般的姿态让读者感受到它它苍浑与凝重,遒劲与突兀的力量。5、作者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树”,作者认为这样的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概括。(6分)6、文章结尾说“是的,北京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2分,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 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B.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C. 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D. 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B. 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C. 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D. 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9分)余若水先生传(清)张岱余若水先生,讳增远,为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灭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程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主人墙隅烋烋然,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注】僦:租。程:床前的小桌。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班荆:布草而坐。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B、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C、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D、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1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根据相关材料,来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纪实,也可虚构。B“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如文中的“讳增远”“讳煌”。C文中“癸未”、“乙丑”、“丙戌”等时间名词,采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叫“农历纪年法”。D“廷试”即“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被清军逼迫沉江而死。余若水望江哭泣,悲痛兄长过早的死去,因此立下重誓不再渡江。B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他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们给他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C余若水的朋友们去看望他,是劝他不要明节避世。而若水先生自认并非世外高人,只愿做一农夫度过余生,用这一理由委婉谦和地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D身为人臣,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在上,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在下,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这是余若水最难以被他人比及的节操。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5分)(2)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虞 美 人秦观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坊,只怕酒酲时候断人肠。【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B“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15“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小题,每空1分,6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2)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 (3)琵琶行中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会议上,外交部发言人强调,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的所有权问题不容置喙,用不着第三国来指手画脚。在一些大城市,共享单车尽管投放量大,但是在高峰时段仍然供不应求,我们都司空见惯了调度单车一到即被“抢光”的景象。有些人起点不高,天资较差,但若能潜下心来认真积累,长此以往,以岁月的悠长弥补天资的缺陷,一样能够取得成就。文化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扛鼎之作,直面现实生活中焦点问题,具有辞典的意味、教科书的性质和研究指南的功能。青年人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历史责任,励志勤学,一曝十寒,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近年来,经典诵读在校园里进行得风生水起,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融入国民教育,这是对传统文化保持“热情与敬意”的体现。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 对于市场上的各种品牌评定,不得借机收取相关参评企业的任何费用,以及开展其他与评定有关的盈利性活动。B.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C. 当前家庭教育有淡化的倾向,其主要原因是课外辅导班占据了孩子太多时间,留给家庭教育的时间严重不足所造成的。D.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让每个贫困户能够掌握一两门种植或养殖技术,在增收的同时也能增智,这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3分)A.你的文稿,我已拜读,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B.恭敬不如从命,你千里迅迢从家乡给我带来的土特产我就笑纳了。C.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D.这篇文章是我刚完成的,无论观点还是文字都不够成熟,请您不吝赐教。20、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的优美无以匹敌,它的博大精深让人惊艳,往往一字之差,含义就有天壤之别。请仿照示例,选择不同内容,仿写两组句子。(4分)示例: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叫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视野。 耳朵听得到的动静是声音,耳朵听不到的动静是声誉。答: 21、另以一句古诗词为标题,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短文。要求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生动,富有文采,句式整散结合。(7分)例: “独钓寒江雪”一个人端坐在寂寂的唐朝,钓着一江的寒冷,守候着最后一片洁白的孤独。群山孤寂,雪山邈远,足迹尘封,是谁承载了这一江的寒冷?是谁用细线垂钓绝望,把自己交付给永州这片山水?你就不能圆滑媚俗一点儿,非逼自己坐在江雪里?然而你却没有。多美呀,幽静邈远的寒江雪,美就在身边。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还是民生科技等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令人辉煌的成就。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也受益匪浅。改革开放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日前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包头白行为哪些变化点赞问卷调查。绝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心中充满了更多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写一篇不得少于800字的文章。高二月考语文试卷答案1答案: C 解析:奠定含蓄理论基础的是文心雕龙。2答案: D 解析:对“得鱼忘签”“羚羊挂角”的理解有误。 3答案: B解析:“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地”原文无据。4.答案:D 应为“它的淡泊纯朴与宁静超然”5(6分,每点二分)它生长在大漠荒原的恶劣环境中。它的外形粗糙,遒劲挺立向上(或:从外形看,树皮皱裂,树干扭曲,树树向上)。它生命力顽强,性格坚定;情感深沉,淡泊宁静。6.(6分,每点二分)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响应。用现代都市作反衬,突出胡杨树的坚定刚强、朴实淡泊。暗含了对某些缺乏精神追求的城市人的委婉批评,深化了主旨。(回答语意相近即可)。7、D 【解析】A项,歪曲文意,“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误,原文说的是“有时基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项,表述绝对,原文说“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选项去掉了“可能”二字。C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有对生物的反应能力”。8、A A项,改变范围。文中说的是聊天中的孩子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不是指喜欢自然的孩子中的一半人9、(6分)事实: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理论依据: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10、B 11、D 【解析】A“也可虚构”错误。B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因此“专指对逝去的尊长不直呼或直书其名”表述错误。C“农历纪年法”表述不对。12、C 【解析】原文中有“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可知“表明不愿为清廷效力的心态”错误。13、(1)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现)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晏如”“多”“因”“罕见”各1分,句意1分) (2)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以”“重违”“数”“造”“焉”各1分)【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