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整合》PPT课件.ppt_第1页
《文言句式整合》PPT课件.ppt_第2页
《文言句式整合》PPT课件.ppt_第3页
《文言句式整合》PPT课件.ppt_第4页
《文言句式整合》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 文,第一章 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三节 文言句式整合,基础过关训练,句 式 整 合,【判断句式整合】 1“者,也”表判断。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也”表判断。 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3“者,”表判断。 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者也”表判断。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 有的判断句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7用“是”表判断。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用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9用“非”表否定判断。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被动句句式整合】 1用介词“于”表被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 5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省略句句式整合】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有对话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译文时要注意。 如:(静女)爱而不见,(静女的男朋友)搔首踟蹰。(静女),2省略谓语。 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除臣(为)洗马。(陈情表)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公命)。”(段太尉逸事状)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4省略介词。 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如: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黔之驴)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 赐之(以)彘肩。(鸿门宴),【宾语前置句式整合】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未之有也。(孟子),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 如:惟弈秋之为听。(弈秋)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如: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后置句句式整合】 1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 如: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固定句式整合】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查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但更多时候,“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在“以为”、“以为”的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做”。 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新唐书魏征传) 在“以(之)为”、“以为”的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 2. “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 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 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 如:曰:“今日之事何如?”(项羽本纪)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有” “何之有”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有什么的呢”。,6“不亦乎”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为“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微、非)乎(耶)”,“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当“得无乎”用于表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 如: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为“谁”,指代事物时 ,可译为“哪”或“哪个”。 如: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 如: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 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 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 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 如: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11“有(无)以”,“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 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 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12“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基础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彼且奚适也? B古人之不余欺也。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沛公安在? 解析C项为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2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A夫晋,何厌之有? 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不能容于远近。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为被动句。 答案B,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C送客湓浦口。 D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解析D“又试之(以)鸡”,省略“以”。其他三项均省略“于”。A有碑仆(于)道;B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C送客(于)湓浦口。 答案D 4下列句子与“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败秦师于崤。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受制于人。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被动句,A项和D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B项为判断句。 答案C,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得双石于潭上。/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 C此世所以不传也。/今臣亡国贱俘。 D惟兄嫂是依。/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解析D“惟兄嫂是依”为宾语前置句;“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为定语后置句。A宾语前置句。B介词结构后置句。C判断句。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桓公霸君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解析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为判断句。 答案B,7从句式角度考虑,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奚以知其然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然,籍何以至此?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子何恃而往?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A/ B/ C/ D/ 解析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 答案D 8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于)日观亭,待日出。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解析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于”。 答案A,9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得双石于潭上。 解析B项为被动句,其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B 10对下列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宾语前置句) C斯固百世之遇也。(省略句)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结构后置句) 解析C为判断句。 答案C,11下列各句中,“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解析A、C、D三项“乃”的意思分别为:却、才、竟。 答案B 12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解析A非文言文特殊句式。 答案A,13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弗之怠。 解析C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C 14下列句子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解析B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B,15. 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A与相同,与不同 B与相同,与也相同 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也不同 解析与为判断句,为反问句,为一般疑问句。 答案A 1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解析D宾语前置句,“何后之有”即“有何后”。A、B、C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答案D,17从句式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甚矣,汝之不惠。 多于南亩之农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梁,吾仇也。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其势弱于秦。 痛哉斯言。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A/ B/ C/ D/ 解析句为主谓倒装句;句为介词短语后置句;句为被动句,其中句为动词本身表被动;句为判断句;句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A 18下列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而齐人勿附于秦。 解析A、C同为被动句;B、D同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答案A、C;B、D,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时人莫之许也。 B时不我待。 C客有吹洞箫者。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C句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 20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 )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君何以知燕王。 C纤歌凝而白云遏。 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解析C“纤歌凝”即“纤歌被凝”,属于动词本身表被动的被动句,例句“拘于时”为被动句;A为宾语前置句;B为宾语前置句;D为一般陈述句。 答案C,21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又试之以鸡。(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答案A C D、E D E 22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只填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 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2)大王来何操?( ) (3)惟余马首是瞻。( ) (4)是以后世无传矣。( ) (5)而君幸于赵王。( ) (6)惟你是问。(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8)沛公安在?( )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 (15)宋何罪之有?( )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 (17)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 (25)战于长勺。( ) (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 (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 (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 ) (30)杞子自郑使告于秦。( ) (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 答案(1)B (2)C (3)C (4)C (5)B、F (6)C (7)B (8)C (9)A (10)E (11)B、F (12)C (13) B (14)B (15)C (16)C (17)E (18)D (19)D (20)A (21)A (22)E (23)E、F (24)G (25)F (26)D (27)E、F (28)A (29)D (30)E (31)D,二、翻译题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句式和固定结构。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 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介词结构后置句(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烦执事)。 答案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省略句(今急而求子)。 答案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3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 答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_ 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固定句式(孰与)。 答案我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译文: 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判断句(“者,也”结构)。 答案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省略句(虽欲言,无可进者)。 答案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尽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判断句、省略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8无乃尔是过与? 译文: 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固定句式(无乃与)和宾语前置句(尔是过)。 答案恐怕该责备你了吧!,9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和固定句式(何以为)。 答案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1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省略句(以五十步笑百步)、固定句式(何如)和判断句(是亦走也)。 答案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1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 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否定判断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判断句(用心一也)。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1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固定句式(以为、之谓)。 答案望着大海对海神感叹道:“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自认为没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1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被动句(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案我如果不是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深明大道的人笑话。,1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译文:_ _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 答案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三、综合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选自左传) 注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繄(y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虢,虞之表也( ) (2)其虞、虢之谓也( ) 解析从下文“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可推断;其之谓,句首表推断的语气词。 答案(1)屏障 (2)大概,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大石侧立千尺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从而师之 D则群聚而笑之 桴止响腾 解析馆:名作动,安营驻扎。A项名作动,“命名”;名作状,“在旁边”。B项都为名作动:“游泳”;“筑舍定居”。C项名作状,“每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D项名作状,“成群地”;动作名,“响声”。 答案B,3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B宫之奇以其族行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解析从词性上判断,B项为动词,其他几项为虚词。 答案B,4下列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的句式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虞、虢之谓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 D何陋之有 解析C为定语后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与题干的句式一致。 答案C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译文:_ (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 译文:_ 解析(1)主要考查“之”、“其”。 (2)主要考查“更”、“举”。 答案(1)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2)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参考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一定会跟着灭亡。晋国是不可以开贪婪的先河的,敌人是不能轻视的。一次借路已经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谚语所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大概说的就是虞、虢两国之间的状况吧。” 虞公说:“我祭祀时既丰盛又洁净,神灵一定保佑我。” 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人讲感情,只依从有道德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没有特别的亲近,只辅助有道德的人。又说:黍稷并不温馨,只有圣明和美德是温馨的。又说:老百姓不能轻视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此看来,那么没有道德老百姓就不会和顺,神灵也不会保佑。神灵所依靠的,就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而且向神灵献上圣明和美德,神灵大概会帮助它们吧?” 虞公不听从,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说:“虞国不会有举行腊祭的机会了。在这次行动之后,晋国不需要再次打仗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国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6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