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最新绿色建筑二星评价标准表.xls_第1页
2015版最新绿色建筑二星评价标准表.xls_第2页
2015版最新绿色建筑二星评价标准表.xls_第3页
2015版最新绿色建筑二星评价标准表.xls_第4页
2015版最新绿色建筑二星评价标准表.xl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建信绿建信 息息 标识类型标识类型1 建筑名称建筑名称 所在地区所在地区 气候分区气候分区 总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 建筑状态建筑状态 控制项控制项 评价内容评价内容 实际得分实际得分 折算得分折算得分 贡献率贡献率 (%)(%) 二 二 星级星级 子项子项分数分数 不参评分不参评分 大类指大类指 标标 节能节能 新版标准居住建筑项目评价表新版标准居住建筑项目评价表 未进行施工 正在施工 已竣工但未运营 已正式运营 申报时间申报时间运行标识运行标识居住建筑 (一 、二、三)星级 施工管理施工管理 设计标识设计标识 省(自治区/市) 市(地区) 区(县/市) 节材节材 新标准新标准 0.000.00 评价说明评价说明 条文条文 总得分(设计)总得分(设计) 评价结评价结 论论 各分项得分各分项得分 柱状图柱状图 分项得分率贡献分项得分率贡献 饼图饼图 新国标新国标 评价结评价结 果果 条文编号条文编号条文细文条文细文条文内容条文内容 0.000.00 得分得分 基本信基本信 息息 建筑高度建筑高度 严寒地区 寒冷地区 夏热冬冷地区 夏热冬暖地区 温和地区 总占地面积总占地面积建筑类型建筑类型 运行管理运行管理节地节地 达标 不达标 节水节水 单层 多层 高层 超高层 室内环境室内环境 0 实际得分实际得分 实际得分 贡献率(贡献率(%) 节地 节能 节水 节材 室内环境 施工管理 运行管理 创新项 35A4115 A3519 23A2615 A2319 22A2415 A2219 20A2215 A2019 11A1315 A1119 22 2 1.0mAg1.3m33 1.3mAg1.5m5 Ag1.5m7 0.7mAg0.9m3 0.9mAg1.0m5 Ag1.0m7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9分) 住区绿地率 新区建设达到30% 旧区改建达到25%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新区建设 旧区改建 4.1.2 4.1.4 4.1.3 4.2.1 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 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控制项控制项 项目选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 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 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 等污染源、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 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有 害有毒物质的危害 4.1.1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m) 19层及以上 3层及以下 场地内应无超标污染物排放 46层 712层 1318层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9分) 5%Rr15%2 15%Rr25%4 Rr25%66 2 22 44 1.5 1.5 33 11 2 2 3 达到20% 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节节 地地 与与 室室 外外 环环 境境 地下建筑面 积与地上建 筑面积的比 率Rr 4.2.7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4分) 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 物等遮阴措施的面积 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 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 居住建筑 室外环境室外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6分)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 (4分)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 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 风 (6分) 4.2.6 4.2.3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规定 (4分) 4.2.5 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 围人行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 系数小于2 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 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 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 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或50%以上建筑的可开启外窗表面的风 压差大于0.5Pa 室外照明设计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 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12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并避免 夜间室内照明产生溢光 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 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 达到10% 4.2.4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 联系 (9分) 3 39 33 33 6 3 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 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 率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停车不 挤占行人活动空间 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 距离不超过300m 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 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 离不超过500m 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 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 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 地 至少3 项, 得3 分;满 足4 项及以 上,得6 分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6分) 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且有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 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 民开放 4.2.11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 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 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生 态恢复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 (3分) 4.2.10 4.2.9 4.2.12 交通设施与交通设施与 公共服务公共服务 场地出入口800m 范围内设有2 条及以 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 和轨道交通站) 场地内人行通道均采用无障碍设 计,且与建筑场地外人行通道无 障碍连通 (3分) 场地1000m 范围内设有5 种以 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采取措施中 至少2 项, 得3分 4.2.8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 (6分)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 措施中至少2 项 3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 联系 (9分) 3 3 33 3 6 33 33 5454 4.2.14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 化植物 (6分) 节地总分节地总分 4.2.15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但低 于85% 5.1.3 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 到50% 场地设计与场地设计与 场地生态场地生态 控制项控制项 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 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 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规定的现 行值 不应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空 调和供暖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 加湿热源 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 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5.1.2 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 株 /100m2 5.1.1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 雨水基础设施,对大于10hm2 的 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 (9分)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 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 (6分)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55%但低 于70%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 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 染控制措施 建筑设计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 规定 5.1.4 4.2.13 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并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且 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 生长需求 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 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 的比例达到30% 6 4 6 44 6 6 5 10 5 10 制冷性能系 数(COP) 提高6%6 直燃型 制冷、供热 性能系数 (COP) 提高6%6 蒸汽型 单位制冷量 蒸汽耗量 降低6%6 能效比 (EER) 提高6%6 制冷综合性 能系数 (IPLV(C) 提高8%66 燃煤热效率提高3个百分点6 燃油燃气热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6 5.2.3 5.2.2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 形、朝向、楼距等进行优化设计 (6分)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风管送风式和屋顶 式空调机组 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锅炉 5.2.4 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 效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以及现行有关国家标准能效限定 值的要求 (6分) 电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 机组 溴化锂吸收式冷 (温)水机组 达到35% 达到5% 供暖空调全年计算负荷降低幅度 设玻璃幕墙和外窗的建筑,对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和外窗分别按本条 第1款和第2款进行评价,得分取两项得分的平均值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比国家现行相关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值的提高幅度 达到5% 达到10% 达到30%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 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 定 (10分) 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 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 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 开启面积比例 达到10% 达到5% 达到10% 建筑与围护建筑与围护 结构结构 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 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 (6分) 5.2.1 本项目住宅朝向约为南偏东45,朝向不达标。 需提供建筑优化设计报告。 6 66 3 7 10 5.2.766 33 33 33 55 节节 能能 与与 能能 源源 利利 用用 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 调系统 (10分)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大 空间、地下停车场等场所的照明 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 能控制措施 (5分) 5.2.8 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 风与空调系统能耗 (6分) 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不小于15%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 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 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等的有关规定,且空调冷 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 (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GB 50736 规定值低20% (6分) 对房间空气调节器和家用燃气热水炉, 其能效等级满足现行有关国家标准的节 能评价值要求 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不小于 10%,但小于15% 5.2.6 5.2.5 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部分空 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 统能耗 (9分) 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 量,制定实施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 (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机组的 部分负荷性能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 的规定 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供暖、空调区 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 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 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 5.2.9 暖通、通风暖通、通风 与空调与空调 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幅度不小于5%, 但小于10% 44 8 33 33 22 33 33 44 4 5 6 7 8 9 10 4 5 6 7 5.2.15 合理利用余热废热解决建筑的蒸 汽、供暖或生活热水需求 (4分) 能源综合利能源综合利 用用 5.2.13 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 行可靠 (3分) 5.2.14 30%Rch40% 40%Rch50% 40%Rhw50% 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 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 能控制措施 (3分) 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 中规定等的目标值 (8分) 5.2.16 合理采用蓄冷蓄热系统 (3分)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 Rhw 20%Rhw30% 30%Rhw40% 合理选用节能型电气设备 (5分) 三相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 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 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5.2.11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 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10分) 5.2.12 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 足相关现行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要求 主要功能房间满足要求 5.2.10 50%Rhw60% 50%Rch60% 60%Rhw70% 70%Rhw80% 所有区域均满足要求 照明与电气照明与电气 Rhw80%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 的比例 Rch 20%Rch30% 8 9 10 4 5 6 7 8 9 10 3939 4 7 1010 11 11 5 3 1.5%Re2.0% 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 各种水资源 2.5%Re3.0% 3.5%Re4.0% Re4.0% 6.2.2 室外埋地管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 损 设计阶段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 级计量水表;运行阶段,提供用水量计 量情况和管网漏损检测、整改的报告 控制项控制项 建筑平均日用水量满足现行国家 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的要 求 (10分) 达到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要求 6.1.1 6.1.2 6.2.1 6.1.3 70%Rch80% 达到节水用水定额的上限值的要求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7分) 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 (8分) 2.0%Re2.5% 1.0%Re1.5% 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30MPa 节能总分节能总分 60%Rch70% Rch80% 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电量比例 Re 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 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节水系统节水系统 3.0%Re3.5% 采用节水器具 达到下限值的要求 给排水系统设置合理、完善、安 全 88 22 44 22 22 5 1010 77 10 10 6 10 1010 33 在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基础上,设 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 采用带恒温控制与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 水混合淋浴器 6.2.4 6.2.5 6.2.6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6分) 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且不 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 按照使用用途,对厨卫、卫生间、空调 系统、游泳池、绿化、景观等用水分别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其他用水中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比例 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 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系统 6.2.7 节节 水水 与与 水水 资资 源源 利利 用用 6.2.8 6.2.3 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 (8分) 按照付费或管理单元,对不同用户的用 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 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 种植无需永久灌溉植物 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 术 (10分) 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 绿化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方式 (10分) 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 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 箱的方式,避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 溢出 公共浴室采取节水措施 (4分) 用水器具与用水器具与 设备设备 6.2.9 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 具 (10分) 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 以外的其他用水设备采用了节水 技术或措施 (5分) 达到50% 运行时,开式冷却塔的蒸发耗水量占冷 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 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二级建议此项达标 5 55 7 15 7 8 4 6 88 44 3 6363 30%Rnt50% 其他用水中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的比例 其他类型建筑 7.1.3 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 性构件 7.1.2 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 通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 级的热 轧带肋钢筋 室外绿化采用非传统水源 或或4%非传统水域利用率 室外绿化、道路浇洒、洗车、 室内冲厕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或或30%非传统水域利用率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其总 用水量的比例 Rnt 控制项控制项 6.2.9 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 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50% 节水总分节水总分 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洗车用 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 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 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 以外的其他用水设备采用了节水 技术或措施 (5分) 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 (8分) Rnt50% 7.1.1 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 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6.2.12 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 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 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 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 (7分) 6.2.11 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 染的措施 利用水生动、植物进行水体净化 10%Rnt30% 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 (15分) 住宅、旅馆、办公、商场类建筑 6.2.10 达到80% 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 利用利用 室外绿化、道路浇洒、洗车用 水采用非传统水源 或或8%非传统水域利用率 33 9 5 6 1010 3 4 55 3 4 5 3 3 6 8 1010 1010 3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10分) 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 计的户数比例达到30% 10%Rpc30% 预制构件用量比例 Rpc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 建筑形体不规则 建筑形体规则 Rpc50% 施工现场500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 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 30%Rpc50% 节节 材材 与与 材材 料料 资资 源源 利利 用用 7.2.7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 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5分)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5分) 70%Rlm90% 可重复使用隔墙和隔断比例不小于30% 但小于50% 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结构构件 (5分) 住宅建筑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 计的户数比例达到100% 不小于80%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卫浴间 7.2.5 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10分) 节材设计节材设计 60%Rlm70% Rlm90% 7.2.8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10分) 达到50% 择优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结构 传力合理 (9分) 7.2.2 7.2.9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 7.2.6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 浴间 (6分) 不小于50%但小于80% 7.2.3 7.2.1 7.2.4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 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 (5分) 55 30%Rsb50%4 50%Rsb70%6 70%Rsb85%8 Rsb85%1010 10 8 10 按本条第1 款进行评价 按本条第2 款进行评价 5 5 88 10 8 10 公共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 材料用量比例 混凝土结构 根据400MPa 级及以上受 力普通钢筋 的比例 Rsb 钢结构 混合结构 对其钢结构部分 住宅建筑中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 材料用量比例 达到10%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的比例 节节 材材 与与 材材 料料 资资 源源 利利 用用 混凝土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强度 等级不小于C50混凝土用量占 竖向承重结构中混凝土总量的 比例达到50,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5分) 7.2.11 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用量 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达到50 达到15% 达到10%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 (10分) 7.2.10 达到100% 7.2.9 7.2.12 Q345 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 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70 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 料,提高使用年限 (5分) 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 得分取前两项得分的平均值 采用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建筑材 料 (10分) Q345 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 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50 达到6% 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 采用耐候结构钢或耐候型防腐 涂料 得分取前两 项得分的平 均值 3 5 55 22 22 11 46 8.1.6 采用一种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 料,其占同类建材的用量比例 达到50% 采用两种及以上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 建筑材料,每一种用量比例均达到30% 达到30% 节材总分节材总分 7.2.14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 饰装修建筑材料 (5分) 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 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外立面材料 7.2.13 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 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 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 设计规范 GB 50176 的要求 8.1.3 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 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 设计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规范GB 50736 的规定 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室内装饰装修 材料 8.1.1 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 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 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 50118 中的低限要求 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满足 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 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要求 建筑照明数量和质量应符合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 准GB 50034 的规定 8.1.2 使用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 料 (5分) 控制项控制项 8.1.4 8.1.5 33 6 33 5 33 4 22 2 33 8.2.533 66 8 66 44 1 2 3 4 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 达到60% 公共建筑中的多功能厅、接待大 厅、大型会议室和其他有声学要 求的重要房间进行专项声学设 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 (3分) 居住建筑 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 效措施,使用率不小于50% 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 8.2.2 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 (4分) 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 达到现行的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 准的平均值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 (9分) 8.2.1 主要功能房间室内噪声级 (6分) 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 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 到1/5 其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接超过 18m 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 噪声干扰 5%RA10% 15%RA20% 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 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的措施 达到现行的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噪声级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 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的低限标准 限值和高要求标准的平均值 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 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 到1/6 RA20% 居住建筑 根据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 的面积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比例 RA 10%RA15% 室室 内内 环环 境境 质质 量量 室内声环境室内声环境 室内湿热环室内湿热环 境境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 外视野 (3分) 8.2.6 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3 的要求 (8分) 8.2.7 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 (分别评分并累计) (14分) 8.2.3 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氨、总 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 质量标准GB/T 18883 的有关规 定 8.2.4 8.1.7 66 12 4 88 10 33 44 33 55 33 8.2.1355 5959 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 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 10%,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 8%,在其他地区达到5% 外窗和幕墙透明部分中,有可控遮阳调 节措施的面积比例达到50% 空调末端装置可独立启停的主要功能房 间数量比例达到70% 外窗和幕墙透明部分中,有可控遮阳调 节措施的面积比例达到25% 地下空间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 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5分) 气流组织合理 (7分) 室内湿热环室内湿热环 境境 8.2.8 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降低夏季 太阳辐射得热 (12分) 8.2.9 供暖空调系统末端可独立调节方 便 (8分) 室内环境总分室内环境总分 设有明卫 8.2.11 空调末端装置可独立启停的主要功能房 间数量比例达到90% 室内空气环室内空气环 境境 8.2.10 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 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13分) 居住建筑 (分别评分并累计) 重要功能区域供暖、通风与空调工况下 的气流组织满足热环境参数要求 避免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 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室内其他空间或室 外主要活动场所 8.2.12 主要功能房间中人员密度较高且 随时间变化大的区域设置室内空 气质量监控系统 (分别评 分并累计) (8分) 对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行数据采集、 分析,并与通风系统联动 实现对室内污染物浓度超标实时报警, 并与通风系统联动 控制项控制项 9.1.1 应建立绿色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体 系和组织机构,并落实各级责任 人 9.1.2 施工项目部应制定施工全过程的 环境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 9.1.3 施工项目部制定施工人员职业健 康安全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 9.1.4 6 6 3 3 1 3 4 1 3 3 1 3 3 2 3 6 8 4 6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9.2.1 采取洒水、覆盖、遮挡等降尘措 施 (6分) 施工前应进行设计文件中绿色建 筑重点内容的专业会审 损耗率降低至1.0% 可回收施工废弃物的回收率不小于80% 每10000m2 建筑面积施工固体废弃物排 放量 9.2.2 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在施工场 界测量并记录噪声,满足国家标 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 标准GB 12523-2011 的规定 (6分) 9.2.3 制定并实施施工废弃物减量化、 资源化计划 (分别评分并累 计) (10分) 制定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计划 不大于400t 但大于350t 不大于350t 但大于300t 不大于300t 资源节约资源节约 9.2.4 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 案,监测并记录施工能耗 (8分) 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案 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活区的能耗 监测并记录基坑降水的抽取量、排放量 和利用量数据 监测并记录主要建筑材料、设备从供货 商提供的货源地到施工现场运输的能耗 监测并记录建筑施工废弃物从施工现场 到废弃物处理/回收中心运输的能耗 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案 监测并记录施工区、生活区的水耗数据 9.2.6 减少预拌混凝土的损耗 (6分) 损耗率降低至1.5% 9.2.5 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 案,监测并记录施工水耗 (8分) 9.2.7 采取措施降低钢筋损耗 (8分) 80%以上的钢筋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 钢筋 根据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 不大于4.0%但大于3.0% 不大于3.0%但大于1.5% 施施 工工 管管 理理 8 6 8 10 2 2 4 3 3 2 4 4 3 9.2.138 0 0 4 9.2.12 实现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 (14分) 工程竣工时主要功能空间的使用功能完 备,装修到位 3 提供装修材料检测报告、机电设备检测 报告、性能复试报告 提供建筑竣工验收说明、建筑质量保修 书、使用说明书 提供业主反馈意见书 9.2.8 使用工具式定型模板,增加模板 周转次数 (10分) 工具式定型模板使用面积占模板工程总 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但小于70% 9.2.9 不大于1.5% 不小于70%但小于85% 不小于85% 实施设计文件中绿色建筑重点内 容 (4分) 进行绿色建筑重点内容的专项交底 施工过程中以施工日志记录绿色建筑重 点内容的实施情况 工程竣工验收前,由建设单位组 织有关责任单位,进行机电系统 的综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结果 符合设计要求。 (8分) 9.2.10 严格控制设计文件变更,避免出 现降低建筑绿色性能的重大变更 (4分) 总分总分 过程管理过程管理 9.2.11 施工过程中对建筑结构耐久性能 (8分) 对保证建筑结构耐久性技术措施进行相 应检测并记录 对有节能、环保要求的设备进行相应检 测并记录 对有节能、环保要求的装修装饰材料进 行相应检测并记录 控制项控制项 10.1.1 应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 、绿化管理制度 10.1.3 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 污染物应达标排放 10.1.2 应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合理规划 垃圾物流,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 10.1.4 节能、节水设施工作正常,且符 合设计要求 10.1.5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 的自动监控系统应工作正常,且 物业管理部门获得有关管理体系 认证 (分别评分并累计) (10分) 具有IS0 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 2 6 2 3 1 2 2 2 2 7 3 2 4 2 2 6 6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10.2.1 物业管理部门获得有关管理体系 认证 (分别评分并累计) (10分) 具有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具有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10.2.2 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的操操 作规程、应急预案完善,且有效 实施 (分别评分并累计) (8分) 相关设施的操作规程在现场明示,值班 人员严格遵守规定 节能、节水设施运行具有完善的应急预 案 10.2.3 实施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管 理业绩与节约能源资源、提高经 济效益挂钩 (分别评分并累计) (6分) 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考核体系中包含能 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与租用者的合同中包含节能条款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10.2.4 建立绿色教育宣传机制,编制绿 色设施使用手册,形成良好的绿 色氛围 (分别评分并累计) (6分) 有绿色教育宣传工作记录 向使用者提供绿色设施使用手册 相关绿色行为与成效获得公共媒体报道 技术管理技术管理 10.2.5 定期检查、调试公共设施设备, 并根据运行检测数据进行设备系 统的运行优化 (分别评分并累 计) (10分) 具有设施设备的检查调试、运行、标定 记录,且记录完整 制定并实施设备能效改进方案 10.2.6 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 清洗 (分别评分并累计) (6分) 制定空调通风设备和风管的检查和清洗 计划 实施第1款中的检查和清洗计划,且记 录保存完整 10.2.7 非传统水源的水质和用水量记录 完整、准确 (分别评分并累 计) (4分) 定期进行水质检测,记录完整、准确 用水量记录完整 10.2.8 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效果满足建筑 运行与管理的需要 (分别评分 并累计) (12分) 居住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满足现行行业标 准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 CJ/T 174的基本配置要求,公共建筑 的智能化系统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 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的基础配置要 求 智能化系统工作正常,符合设计要求 运运 营营 管管 理理 5 2 3 2 2 2 4 2 2 2 2 4 2 2 2 0 0 11.1.1 11.1.210 22 制冷性能系 数(COP) 提高12%1 直燃型 制冷、供热 性能系数 提高12%1 蒸汽型 单位制冷量 蒸汽耗量 降低12%1 10.2.9 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物业管理, 建筑工程、设施、设备、部品、 能耗等档案及记录齐全 (分别 评分并累计) (10分) 设置物业信息管理系统 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备 记录数据完整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 10.2.10 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 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 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 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 (分 别评分并累计) (6分) 建立和实施化学药品管理责任制 病虫害防治用品使用记录完整 采用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无公害防治 技术 10.2.11 栽种和移植的树木一次成活率大 于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 (分别评分并累计) (6分) 工作记录完整 现场观感良好 10.2.12 垃圾收集站(点)及垃圾间不污染环 境,不散发臭味 (分别评分并 累计) (6分) 垃圾站(间)定期冲洗 垃圾及时清运、处置 周边无恶臭,用户反映良好 10.2.13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 (分别评分并累计) (10分) 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90 可回收垃圾的回收比例达到90% 对可生物降解垃圾进行单独收集和合理 处置 对有害垃圾进行单独收集和合理处置 施工管理总分施工管理总分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时,应按本章规定 对绿色建筑加分项进行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