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宏观经济学概述打印稿20100225手.ppt_第1页
绪论宏观经济学概述打印稿20100225手.ppt_第2页
绪论宏观经济学概述打印稿20100225手.ppt_第3页
绪论宏观经济学概述打印稿20100225手.ppt_第4页
绪论宏观经济学概述打印稿20100225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03-,Hong Guan,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任课教师:邓涛,2010-03-,Hong Guan,2,本课程的基本框架,1、宏观经济学导论。 2、AE - NI 模型。 3、I S - LM 模型。 4、AD - AS 模型。 5、宏观经济问题。 6、主要经济学流派。,第一章、绪 论,2010-03-,Hong Guan,3,参 考 书 目,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版(宏观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秋石主编: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修订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1年。 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叶德磊主编:宏观经济学,2005年5月,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3-,Hong Guan,4,联系方式,Email: ,TEL2010-03-,Hong Guan,5,第一章、绪 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从古典到现代: 宏观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宏观经济学概述),2010-03-,Hong Guan,6,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绪 论,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总产出、总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进行分析。 研究中通常会涉及到以下一些具体问题: 一国经济为什么有时增长迅速,有时却发展缓慢? 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运行时,需要借助一些指标对经济运行情况加以测量: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学由于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为中心而被称为收入理论。,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宏观经济学对总体经济行为的分析离不开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行为的分析, 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例总量消费函数。 “宏观经济分析有其微观基础” 总体经济行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正确。 例降低工资的后果。 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为什么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而不是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例对价格的研究。 在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时,不仅要注意经济个体的数目,还要注意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在总体经济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 例 求解总消费函数。 2、宏观经济学中同样有短期和长期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还有大量应用在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方法。,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例:求解总消费函数,假定某一经济社会由5个家庭组成,每个家庭的消费支出C与其可支配收入Yd之间存在表中所示的函数关系;再假定B 和C的可支配收入二倍于A、D 和 E 。,1、总量分析方法,则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就应该是: 总消费 = (10105)(120.920.80.850.95)Yd (1212111)= 250.8857 Yd 。,表:一组假设的消费函数,2010-03-,Hong Guan,11,第二节、从古典到现代:,一、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第一章、绪 论,一、古典宏观经济理论,1、17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 2、17世纪中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 3、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 为叙述上的方便,本课程把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经济学统称为古典经济学。,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一)“古典经济学” 的三种含义:,(二)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宏观),1)经济总是接近,或者就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上。 这意味着几乎没有,或者不存在资源的闲置。 2)不存在非自愿失业。 这意味着现行市场工资率水 平下,愿意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工作。 换言之, 经济总是接近于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3)由于一个经济的产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 生产要素所有者就有足够的收入去购买充分就业产 量,于是,任何产出均有需求。 总之,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的机制。 如果允许调整的时间足够长的话,它可以将该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一、古典宏观经济理论,1、主要观点:,2、基本原理:,1)萨伊法则。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观点: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后人称之为“萨以法则”(Says Law). 萨以法则是否能够成立? 以物易物经济中的萨伊法则; 货币经济中的萨伊法则。,(二)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结论:萨伊法则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不一定是成立的。 但是,古典主义争辩道:储蓄并不一定代表着消费不足。 因为,通过利率可灵活变动的资金市场,居民所储蓄的每一分钱都可能转化为企业的投资。,萨伊法则 Says Law,萨伊(法,1767-1832)。 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 “一种产品一经创造出来,它马上就会为其他产品提供一个与其自身价值完全相等的市场。 因而,单是创造一种产品这件事就会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出路。” - “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 的萨伊法则。,2)利率的灵活变动性。,萨伊法则在货币经济中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漏出量 = 注入量 。 漏出量是否会恰好等于注入量?,2、基本原理,古典主义认为,利率的灵活变动性可以确保储蓄正好等于投资。 因为,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而投资则是利率的反函数。通过利率的上下灵活变动,可以使得信贷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即储蓄量等于投资量,或者说市场出清。 总之,灵活变动的利率,使得萨伊法则在有储蓄的货币经济中也能成立。,3)价格工资的灵活变动性。,依照古典主义的观点,即使在较短的时期内利率的调整没能使得 储蓄=投资,其它市场中的价格,至少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上下灵活变动,也可以确保不会出现生产过度或生产不足: 产品的价格具有充分弹性,意味着产品市场是能够自动实现均衡的,既不存在生产过剩,也不存在生产不足; 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具有充分弹性,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是自动实现均衡的,不存在失业。,2、基本原理,总之,市场经济由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为,使得所有市场出清,经济处于、至少是接近于充分就业状态。 其理论依据便是萨伊法则和价格的灵活变动性。,3、政策主张:,古典主义根据以上三个基本原理,相信市场经济具有自我均衡、内在稳定的功能。 即在长期,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或接近实现充分就业,如果经济出现了病症,市场可以通过灵活可变的价格得以调整和恢复。 因此,他们提倡 “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式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他们看来,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没有多少地位。,(二)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一)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1、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背景。 2、凯恩斯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诘问。 3、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 4、凯恩斯将古典主义视为一个特例。 5、凯恩斯通论的理论贡献。 (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 (三)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大量发展。,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1、凯恩斯主义理论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给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一次沉重的打击:古典主义自身已经难以解释大萧条,难以自园其说了。 实事是:19291933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下降了30%,失业率从3。2% 上升到24。9%,实际投资递减75%,实际消费锐减20%,自由放任式的宏观经济政策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正是在1929-1933年大危机这种历史背景下,凯恩斯撰写了通论(1936年),向古典主义的基础发起了猛攻,以至于改变了人们对宏观经济问题的思维,后人将此称为“凯恩斯革命” 。,(一)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2、凯恩斯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诘问,1)关于萨伊法则。 萨伊认为人们总是或者接近总是有足够的总需求去购买充分就业产量。其依据就是: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 凯恩斯坚决反对萨伊法则。 他认为正好相反 - “ 需求会创造出自身的供给 ” - “凯恩斯法则” 。 凯恩斯还提出了经验性的和理论上的反对理由: 大萧条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性理由; 从理论方面来说,经济有可能出现储蓄(漏出量) 大于投资(注入量)。,(一)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2)关于利率的灵活变动性。,古典主义认为,利率的自由变动可以确保储蓄等于投资。 凯恩斯不赞同这种观点。他强调说,人们储蓄和投资有许多原因,而不仅仅只有利率这一个因素: 在储蓄与利率的关系方面。 凯恩斯主义认为,储蓄者的动机和投资者的动机有所不同,从而当利率上升时,储蓄并不一定增加;当利率下降时,储蓄也并不一定减少。 就投资而言,尽管凯恩斯认为,利率是决定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他强调,如果企业预期悲观,那么,不管利率有多低,都不大可能有很多的投资。 总之,储蓄并不是无条件地等于投资。,3)关于工资价格的灵活变动性,按照古典理论的观点,仅仅是利率的灵活变动性还不能实现充分就业,还必须有工资价格的灵活变动性。 然而,凯恩斯提出了以下两点理论对工资价格的灵活变动性表示怀疑: 经济的内部结构还不具有足够的竞争性,以便允许价格和工资很快下降,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厂商的卖方垄断;/ 工会的集体谈判。 单一价格和价格水平下降的结果未必相同,因此,即使价格和工资在下降方面有足够的灵活性,也不能确保经济会移向充分就业产量。,3、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存在一种“自我协调”的机制,并据此确保其实现充分就业, 换言之,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内在稳定、能够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经济。 非自愿失业不仅会由于工资刚性而存在,而且,它的存在还会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由此,实现充分就业只是暂时的、偶然的,而低于充分就业则是经常的、必然的。 据此,凯恩斯主义反对古典理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实施积极的政府干预性政策。,(一)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4、凯恩斯将古典主义视为一个特例,尽管通论是在大萧条的背景下问世的,但是,凯恩斯并不认为自己的理论仅仅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相反,他认为古典经济理论才只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例如,存在着一些制度,使得投资和储蓄对利率的变化比较灵敏。 凯恩斯将其著作称为通论,目的就在于说明在他之前盛行的古典经济理论只不过是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特例。,(一)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5、凯恩斯通论的理论贡献:,1)突破了传统的充分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 以存在非自愿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2)把国民收入的决定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 3)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4)建立了以需求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5)对货币与实物经济进行整体分析的货币理论。 6)明确提出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与古典 经济理论形成鲜明对比。,(一)凯恩斯革命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凯恩斯虽然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并没有完成以总需求分析为中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通论发表之后,凯恩斯的追随者们为完成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体系做出了努力。 哈罗德、希克斯 ; 汉森、萨缪尔森、莫迪利安尼。 凯恩斯主义追随者们主要在以下十大研究范围内丰富和发展了宏观经济学: IS-LM模型; 生命周期假说等新的消费函数理论; 加速原理、乘数加速原理等新的投资理论; 货币偏好、资产选择等新的货币理论; AD-AS分析;,(三)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大量发展,70年代初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作出解释并提出对策,从而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其它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纷纷出笼,并与凯恩斯主义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非凯恩斯主义学派: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学派; 卢卡斯、萨金特,理性预期学派; 有两点相同之处值得肯定: 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 强调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三、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1、持续的经济增长。 通常用不同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2、充分就业。 是指在现有的市场工资水平上,想找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一份工作的状态。 它通常隐含着高的就业率和低的失业率。( 3%-5% ) 3、价格稳定。 最常用的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就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它度量的是城市普通消费者在购买一组固定物品支出上的变化情况。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率 =(P1P0)/ P0 100%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一)宏观经济的目标。,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2009年二季度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09年二季度,国民经济恢复速度超出预期,经济主体信心稳步提高。GDP同比增长回升,环比增长继续加快;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加快,国内投资需求强劲反弹;信贷投放大幅增加,银行流动性充裕。 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CPI同比上涨-1.5%,当季新增人民币贷款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