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 第五章 居住区道路系统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第一节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基本要求 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的技术构成 第三节 居住区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第一节 居住区道路分级及基本要求 一、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二、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道路是居住区的骨架,不仅具有组织车行交通与人行交通的功能,也具有划分小区、组团的功能。 考虑居住区内小汽车的通行与停放,居住环境的安宁与舒适,对居住区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居住区道路的分级 分四级:居住区级道路 小区级道路 组团道路 宅间小路 ?为什么这样分,考虑: 居住区规模的大小 居民出行的交通方式 交通量的大小 市政工程管线的布置 在规划中将居住区内部道路分成四级,目的在于 有序衔接有效运转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 综合考虑规划方案中的结构布置、交通需求、环境及景观布置,居住区内部道路的分级可适当增减,如增加商业步行街、滨水景观休闲步道等。,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干道。作为居住区与城市道路网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在大城市可视为城市的支路,在中小城市可视为城市次干道。 满足进出居住区的人行和车行交通需要; 保证各种基础设施(如市政管线、照明灯柱)和绿化的合理布置。,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次干道,也是居住小区的主干道,具有沟通小区内外关系、划分居住组团的功能。 主要通行私人小轿车、内部管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行交通; 不允许公共电车、汽车交通穿越; 保证紧急情况下消防、救护车辆的通行。,组团道路:主要用于沟通组团内外联系,是居住小区的支路,也是居住组团的主路。 主要通行内部管理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 满足地上、地下管线敷设要求。 宅间小路: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的道路。 通行自行车及人流; 满足清理垃圾、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需要。,二、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根据地形条件、气候因素、居住区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居民的出行方式等,建设安全、方便的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 在保证技术、经济前提下,尽可能结合地形和现有建筑与道路,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有公共交通线引入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噪声对居民干扰; 小区级道路避免过境车辆穿行,但应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通行; 组团级道路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通行,同时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道路的宽度,除满足居住区人流、车流交通通行外,各级道路应满足日照间距、通风和地上、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 居住区道路各构成部分的最小宽度如下: 机动车车行道单车道宽33.5米,双车道宽66.5米。 自行车道单车道宽1.5米,双车道宽2.5米。 人行道设于车行道的一侧或两侧,主要供行人通行、行道树绿化、地下管线布置。布置单排行道树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5米,并按0.5米的倍数递增。其中专供行人通行的人行步道最小宽度为0.751米。,出入口布置,即居住区与城市道路的连接。 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要求,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四类。 快速路: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 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支路: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为避免进出居住区的车流与城市道路车流的相互干扰,机动车出入口一般不允许布置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上,同时城市道路交叉口70米范围内也不宜布置机动车出入口。 居住区道路与城市次干道、支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应清除; 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应做成圆曲线或复曲线,缘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行车要求。,为减少人流和车流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居住区人行和车行出入口尽可能分开布置。 为保证紧急情况下疏散和救护,以及方便行人和车辆进出,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 每个小区至少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且机动车道出入口的间距不应小于150米。,交当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米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米,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方便行人进出,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疏散与救护。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小于2.5米,纵坡不应大于2.5%。,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的技术构成 一、道路网格 二、道路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三、道路线形 四、道路绿化 五、人行梯道 六、多样化道路设计,一、道路网络 居住区道路结构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等。 其中规则式又分为: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内环式、风车式、混合式等,一般用于地形较平坦的居住区。,尽 端 式,半 环 式,内 环 式,环通 (风车) 式,混 合 式,贯 通 式,二、道路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居住区道路由车行道(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两大部分组成。 居住区道路横断面需要保证车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行及绿化(行道树、绿篱)布置的要求。 一条机动车道宽度一般为34米,一条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为1米,一条人行道宽度一般为0.751米。 道路两侧的人行道、绿化一般高于或与机动车道同高,绿化带占道路总宽度的比例一般为15%30%。 为保证排水要求,道路横向一般有1%2%的排水坡度。,居住区级道路的宽度 应保证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通行,同时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地上、地下管线的敷设,并有一定的宽度供种植行道树、草坪、花卉等各类绿化。 按构成部分的合理尺度,居住区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一般不宜小于20米,必要时可增宽至30米。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一般情况下采用混行方式,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米。,小区级道路的宽度 应保证小轿车、非机动车、行人及小区内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 非采暖区六种管线(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燃气)建筑控制线间距的最小限值为10米; 在采暖区,由于暖气沟埋设要求,建筑控制线的最小宽度为14米。 车行道宽度要满足两辆机动车错车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为69米。,组团级道路的宽度 一般人车混行,路面宽度为35米,为满足地下管线的埋设要求,其两侧建筑控制线宽度非采暖区不小于8米,采暖区则不小于10米。 宅间小路路的宽度 考虑机动车辆低速缓行的最小通行宽度要求,以及行人步行的舒适性,一般为2.53米。,?临街的建、构筑物应适当后退红线,与道路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了不影响建筑、构筑物的使用功能,并保证行人及车辆的安全,有利于安排地上、地下管线、地面绿化和各种使用设备,并丰富街道的立面景观。,具体规划中,在保证最小间距的前提下,可视用地条件情况,适当考虑主体建筑的空间比例尺度,以取得更好的空间环境效果。,居住区一级道路,居住区一级道路,居住区一级道路,居住区二级道路,居住区三级道路,三、道路线型 主要指居住区内车行道路的形状,包括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并受用地条件、地形地貌、居住区功能与结构的影响。 道路线形(包括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线形)由直线和曲线组合而成。 曲线长度和直线长度均不能太短,以利于车辆顺利通过。 对线形起控制作用的部位有居住区车行出入口、道路交叉点、转弯点、尽端车场的位置等。,1、平面线形 在道路转折处、居住区出入口及住区内道路交叉口等处,为保证具有一定速度的车辆能安全、平稳地通过,必须用曲线连接,一般采用圆曲线。 连接道路转折线的圆曲线半径即道路的转弯半径,连接道路交叉口的曲线半径称为缘石半径。,居住区级道路相当于城市次干路或城市支路,设计行车速度约3040km/h,小区级、组团级道路设计行车速度约2030km/h。 交叉口右转弯车辆设计行车速度按路段设计行车速度的50%计。 居住区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米;同时为方便车辆进退、转弯或掉头,应在道路的末端设置回车场。回车场面积不小于12m12m。,2、道路坡度 指道路单位长度上升或下降的高度,用%表示。 为确保居住区内的行车安全与舒适,道路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 为保证排水的需要,道路的最小纵坡一般不低于0.3%0.5%。道路的最大纵坡,考虑非机动车通行时不超过2.5%3.5%,一般情况下不超过8%9%,并符合相关规定。,四、道路绿化 功能:为行人遮阴、保护路基、美化街景、防尘隔音等。 布置方式:树池式、带式。 树池式:通常用于人行道较窄或行人较多的街道上,种植的行道树可布置在人行道中部或边缘,但不得影响车辆、行人通行及路侧建筑的使用,常见的形状有方形或圆形。 带式: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绿化带,可种植灌木、草皮、花卉,也可种植乔木形成林荫。,五、人行梯道 当居住区用地坡度或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道,并在梯道一侧附设坡道供非机动车上下推行。 梯道最小宽度应能保证两人行进,一般不低于1.52.0米。 坡道坡度比小于15/34,长梯道每1218级应考虑设置平台,以供行人歇息。,六、人性的多样化道路设计 小汽车进入居住区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必须充分考虑将居住区内部小汽车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保持居住区安宁,保障居民安全。 居住区道路宜通过具体线形设计或设置中间岛、凸起、阻塞等达到降低车行噪音,保障居民安全的目的。,1、球鼻状突出物设置 设置于道路交叉口处,于一侧或两侧同时设置,可达到降低车速、缩短人行过街距离的目的。,2、道路中心岛设置 沿道路中心线设置,也可位于道路交叉处设置,可以达到降低车速、提高行人安全的目的,也可增添居住区景观。,3、连续弧形突起物设置 在道路两侧交错布置,使整体设置呈S形状,达到降低车速、增添街景美观性的目的。,4、两侧突出物设置 在道路两侧对称设置,以达到降低车速和缩短行人过街距离的目的。,5、完全封闭设置 在道路交叉处设置,以达到车行交通不能进入次区域的目的,同时允许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进入,紧急情况下允许消防车或救护车通行。,6、完全转向设置 在道路交叉处通过设置绿化等隔离,使两条道路分割开来,限制了车行交通的流动,同时允许步行和紧急情况下车辆通行。,7、路口中心隔离设置 设置于道路交叉口处,多用于居住区各构成区域相结合的部分,以达到车辆降低车速进入次一区域的作用,同时也减少居民穿越车行道的距离。,8、道路中间障碍设置 在两条主要道路交叉口中间设置隔离障碍,以达到交叉路口更加安全,并减少交通流线冲突点的作用。,9、卵状道路中间分隔带设置 在道路中部设置卵状分隔带,以达到降低车速、减少居民穿越车行道距离的作用。,10、半转向障碍设置 设置于道路交叉处,以达到双向车行道路在某段较短的距离内只能单向行驶的目的,有利于减少某方向上的交通量,减少车行穿越交通。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主播劳动合同样本
- 丽水重型吊车租赁合同样本
- 东呈酒店劳务合同样本
- 离婚法律协议离婚程序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员工廉政廉洁自律手册承诺书
- 2007购房合同标准文本
- 青蓝工程培养计划书
- 微商营销方案三篇
- 二零二五版环境保护管理协议模板
- 办公厂房无偿出租协议
-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公务员考试招聘112人往年题考
- 数字化赋能护理质量管理研究进展与价值共创视角
- 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工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2025牡丹江辅警考试题库
- 2024年新高考广西高考生物真题试卷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模拟卷
- 2025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手册
-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实验室检测
- 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课文及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