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_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_第1页
环境管理_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_第2页
环境管理_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_第3页
环境管理_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_第4页
环境管理_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一章水文、泥沙情势影响分析第一节水文情势影响分析一、库区水文情势(一)水库特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水库的地貌特性、来水特性、来沙特性、调蓄能力。(二)水库运行调度原则与方式。水库开发任务主要有防洪、发电、供水、跨流域调水、灌溉、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综合利用的水库往往有多种功能,但一般以一种或两种功能为主,航运、水产养殖、旅游等一般为次要功能。水库调度的原则是:水库运用要兼顾防洪、发电、航运和排沙的要求。在汛期,发电与防洪、排沙存在着一定矛盾,应以防洪、排沙为主。 (三)对库区水文情势的影响1、水位、水深。水库水位、水深变化会导致库岸滑坡体稳定性变化以及库内水温、水质变化等。2、水面积变化。由于水库淹没,一些原来的陆地将会变成水域,库内水面积大量增加。水库淹没将导致大量移民;从生态的角度而言,被淹没的区域将从陆生生境变为水生生境。3、流速、流态变化。水库蓄水后,库区水位雍高,水深增大,水面比降变缓,流速减小。在水库局部岸边可能会有回流。在入库支流汇入口,原来湍急的河流将变成库湾,水流流速大幅度减小。水库流速、流态变化将对水质、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产生影响。二、对坝下水文情势的影响(一)流量过程变化。防洪为主的水库,坝下流量过程变化为:在洪峰期,坝下流量小于天然洪峰流量,在洪峰后期,水库泄洪,坝下流量大于天然来水量,水库削峰作用明显,有利于坝下河道防洪。发电为主的水库,除汛期按防洪要求运行外,在丰水期蓄水以保证枯水期电站正常出力,故丰水期坝下流量小于天然来水量,枯水期坝下流量大于天然来水量,坝下流量过程趋于均化,年内总下泄水量与天然来水量相同。供水为主的水库,汛期按防洪要求运行,汛末及汛后尽量蓄水以保障供水,除汛期以外坝下流量小于天然来水量,年内总下泄水量小于天然来水量,对坝下水文情势影响较大。在枯水期和平水期不考虑下泄,会导致坝下脱流,必须保证一定的下泄水量,以保证坝下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坝下流量过程的变化会导致坝下河段水环境容量的变化,对坝下河段水质影响较大。(二)水位变化水库建成后,坝下水位变化情况与流量变化过程相对应,除枯水期为满足航运等特殊要求而人为调节坝下河段水位外,坝下水位一般随水库正常调度的下泄流量变化而涨落。防洪为主的水库,在汛期,坝下最高洪水水位将较天然状态低;在非汛期,坝下水位一般接近于天然状态。发电为主的水库,由于水库在丰水期拦蓄以保证枯水期发电需要,因此枯水期下泄水量一般大于天然来水,相应地,坝下水位高于天然状况。供水为主的水库,由于水库向外供水导致下泄水量减少,坝下水位一般较天然状态呈下降趋势。(三)流速变化水库建成后,坝下河段流速变化情况亦与流量变化过程相对应,其变化与水位变化情况基本一致。有些水库由于淹没会在库内形成一些小岛,在这些小岛周围有时会形成环流。流速变化将导致坝下河段冲淤情况的变化,直至形成新的冲淤平衡。三、对河口水文情势的影响由于水库的调度运行,改变了坝下河段径流的年内分配,因而改变了河流入海口(或入干流口)的径流年内分配,从而对河流入海口(或入干流口)的水文情势产生影响。河流入海口一般都是生态敏感地区,也是生态脆弱地区,水文情势的改变会对河口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对于以供水为主的水库,特别是承担大规模调水任务的水库,由于入海水量减少,可能会导致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受影响,如海水倒灌等。第二节泥沙影响分析一、水库泥沙淤积分析水库蓄水后,流速减小,水库来水挟带的泥沙将会在库内淤积下来,水库泥沙淤积情况与水库泥沙特性及水库调度运行方案密切相关,水库泥沙淤积会减少库容,降低水库的运行效益。对于大型水库或多沙河流水库,水库泥沙淤积预测需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特别重要的大型水库还需要进行物理模型试验。水库淤积引起库尾洪水位抬高,将影响库区淹没,库区淤积后回水位与淤积量、淤积部位及淤积后的糙率有关,一般需进行数学模型计算。二、坝下河道冲淤变化分析初期拦沙量大,排沙比较小,进入下游的泥沙量大幅度减少,含沙量低。后期排沙比逐渐增大,进入下游河道的沙量增多。一般是大流量冲,中、小流量淤。重要河道的泥沙冲淤变化情况一般需进行数学模型计算如一维泥沙模型水流方程。河流泥沙输移、冲刷和淤积的变化规律,采用将水流方程与泥沙输移和河床变形方程非耦合求解的处理方法,一维泥沙模型水流方程采用渐变不恒定流圣维南方程,泥沙方程采用均匀不平衡输沙方程。第三节地下水特征及工程影响分析一、地下水类型与动态特征人类修建水库、地表水灌溉等,增加地下水新的补给来源,当补给量超过地下水排泄量时,地下水位将不断上升,若不采取措施,可能引起次生沼泽化或盐渍化。二、地下水现状调查地下水现状调查范围,应根据水利工程的性质、规模、工程布置和运行方式,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功能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一般应包括:拟建水利工程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或发生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地下水环境影响敏感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发生水力联系的地区;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内可能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供水水源地的开采影响范围。2、地下水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有:(1)地形地貌和水文:调查评价区内的地形地貌、地表水系的分布情况等;(2)地下水类型:调查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潜水和承压水的分布;(3)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碎屑岩和岩溶地区,调查岩层的时代、岩性和地质构造;在松散岩类地区,调查含水层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岩性调查包括含水层的岩性和包气带的岩性,以及承压水隔水顶板的岩性、结构、厚度及隔水性能等;(4)地下水埋藏条件:调查潜水的水位埋深、水位高程,调查承压水的测压水头高程、含水层顶板埋深;(5)含水层的富水性:调查含水层的厚度、渗透系数、径流强度等;(6)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即二者的补给、排泄关系;(7)地下水现状水质:在进行现状调查的同时应调查地下水环境背景值或对照值调查;(8)地下水露头:泉、井、钻孔等的分布,水位高程,出水量等;(0)人为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排水渠系、水库、开采情况及形成的环境地质问题等。三、工程对地下水影响分析1、水库工程水库工程的建设,将改变水库上下游的水文情势。水库蓄水后,水面由原来的河流型变为湖泊型,水位抬高,水面面积增大。当地下水位高于水库正常高水位,且岩层有一定的透水性时,水库会发生渗漏,使地下水位升高。当库岸比较低平,地面高程与水库正常高水位相差不大时,且库岸由第四系松散岩类组成时,水库水位的抬高将使地下水位壅高,产生土壤浸没。当水库周围存在大型地下水水源地时,水库渗漏将为水源地提供补给水量,有利于地下水开采。水库周围无地下水用户,且地势低平时,水库渗漏则会引起沼泽化。河流往往是其下游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由于水库的拦蓄,河流流量减少,尤当上游有工农业取水口时,坝址下游河流流量将大幅度减少,甚至断流,这将对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与水量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2、灌溉工程当长期利用地表水作为灌溉水源时,由于灌水的入渗将抬高地下水位,在排水条件不好时,地下水位过分升高,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降低土壤质量。当利用地下潜水作为唯一的灌溉水源时,由于长期抽取地下水而使地下水位降低,灌溉水回渗量远小于灌水量。所以农业灌溉期地下潜水位总趋势是下降的。只有在降雨期,地下潜水量才能得以补充,地下水位得到回升。利用承压水作为灌水水源,承压水位下降幅度将更大。长期利用地表水作为唯一灌溉水源,或长期利用地下水作为唯一灌溉水源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农业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灌溉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环境都是有利的。3、输水工程渠道在不采取防渗措施的条件下,当渠道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会产生渗漏,且渠道水位与地下水位高差越大,渗漏越严重。相反,当地下水位高于渠水位时,地下水向渠内渗漏。渠道渗漏使两岸地下水位抬高,可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或沼泽化。渠道在采取防渗措施的条件下,当渠道切断地下水含水层时,可能会对地下水产生阻隔影响,使上游地下水位壅高,而下游因减少了上游的部分径流补给量,地下水位下降。4、地下水开采供城市用水开采的地下水水源地,一般开采量大,而且多属集中开采,这对局部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大。对于潜水来说,因潜水含水层埋藏浅,水资源量容易得到降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位回升较快。对于承压水来说,由于其含水层埋藏深,且其上部有潜水含水层和隔水顶板存在,所接受补给的范围只有山前局部裸露部位,也就是说承压水一旦被开采利用,不像潜水容易得到补给。因此,长期大量开采承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第二章水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概述一、评价内容与范围水环境影响评价,一般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现状评价是通过对工程所涉及的影响范围内的近期调查监测的水质资料,如污染源、水体水质等,按照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对水环境现实状况所作的评价,依此指导当前的水环境管理工作。预测评价是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模式进行预测计算,即对污染源评价和水质评价,弄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施工期和建设后生产期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对水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水污染防治措施,确保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指标的要求提供科学依据。第二节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现状调查的目的评价范围(即调查范围)内水体污染源、水文、水质和水体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环境背景情况。二、现状调查的原则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调查为辅。三、现状调查范围(1)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应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如施工区、淹没区、移民安置区、水源区、输水沿线区、受水区、工程上下游河段、湖泊、湿地、河口区等。(2)各环境要素及因子的调查范围应根据影响区域的环境特点,结合评价工作等级确定。(3)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对敏感区的评价要求。第三节水环境影响预测评价一、预测评价方法简介水环境影响预测是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中心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定技术方法,预测建设项目在不同实施阶段(建设期、运行期等)对水环境的影响。估算在不同实施阶段对地面水中若干主要污染物负荷和一定范围内若干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增加量。预测与评价范围根据工程影响范围和环境要素特性确定。预测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应尽量利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评价精度和深度要求的方法。一般可分为定性分析法和定量预测法。第三章陆生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定影响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对生物资源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而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运行特点和生态环境功能都是在较大的时空范围内才能完全和清晰地表现出来。一、影响类型1、直接影响对生物资源的直接影响包括施工期影响和运营期对工程所及地区的影响。施工道路开通、大坝修建的基底清理和土石方采掘所导致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水体污染及土地碾压占用问题;土石方工程和涵洞工程,爆破惊扰居民和野生生物,有弃土弃石占地、污染,水土流失、泥石流风险等;库区蓄水淹没土地资源,清除植被造成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水文、水质变化导致的水生生态影响,如形成河流脱水段,改变河流流态对鱼类的影响等;施工人员居住区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土地占用及污染问题,偷猎盗伐,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引入疫源性疾病等。2、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间接影响;因工程配套所需而发生的工程性影响,如输电线路建设、输水渠道和管道建设、灌区建设等;因移民安置在异地产生的影响;由于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如因道路开通而发生的廊道效应、城镇化效应等。3、相关影响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流域性和区域性特征,许多影响具有相关性质。水库上游伐木、开垦种植,会导致水土流失,引起水库水质恶化和淤积。这种响有可能来源于城镇建设或由库区外迁人口的回流造成。工业废水或居民生活污水排入水库,使水质污染,导致水利水电工程丧失其供水或灌溉功能。这种影响有的是由于水库蓄水改变水文情势引起的,有的是区域经发展所致。流域内进行多梯级开发,无统一规划,使生物资源受影响的程度增加。二、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依据评价对象、内容和特点、主要评价目的和评价要求进行选择。1、图形叠置法(生态图法)目前本方法主要用于区域开发,水利水电工程、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的评价,也可将污染影响程度和植被或动物分布叠置成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分布图。2、生态机理分析法;3、类比分析法;4、列表清单法;5、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6、景观生态学方法;7、生产力评价法。生物生长量、生物量、物种量是环境质量生态学评价的三个重要的生物学参数。该方法一般应用于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以及估计土地的生物资源生产力等方面;8、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生物多样性一般由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优势度三个指标表征;9、层次分析法。10、德尔菲法。三、评价因子的确定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对施工区及其周围陆生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的大小、影响时间的持续性、影响的潜在性及影响受体的敏感性,采用矩阵分析表进行判别,建议选取下列影响评价因子:1、地貌地形地貌影响着栖息于该地区的动植物,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一般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2、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是指郁闭度在0.3以上的乔木林地、经济林地和竹林地面积。森林与光、大气、温度、水、土壤、动物、昆虫、微生物、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防治环境污染、噪声、农业以及人体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柱,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极为显著。在山区,当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时,森林的综合生态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3、维管束植物。维管束植物是支持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不仅直接提供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各种食物、药物、工业用原料等,还通过参与各种生物化学循环过程来维持人类生存环境。4、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其评价等级依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5、古树名木6、水库淹没区生物量/ 评价区生物量。水库淹没区生物量丧失的多少是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该评价体系采用水库淹没区生物量与评价区生物量之比作为一个相对指标来判断评价区的环境质量。7、陆栖脊椎动物陆栖脊椎动物是一个地区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决定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地区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作为衡量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8、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珍稀濒危动物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开展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其种类和数量与该区域的气候、生境类型、人为干扰程度等因子密切相关,它的分布状况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其评价等级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9、土著物种区域内分布的特有的动植物种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对本地的特有物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物种灭绝;另一方面,建设过程中大量施工人员和物资的输入,难免带来新的外来入侵物种,它们的入侵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它们通过压制和排挤土著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大有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之势。土著物种的变化可以作为衡量评价区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10、生态敏感区。在我国主要指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敏感区的影响更是该评价体系重要指标。11、土壤侵蚀模数土壤侵蚀模数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后的客观反映,亦是衡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对生物资源影响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12、土地垦殖率指农业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于农作物固着土壤的能力远不如森林,也不及灌丛和草坡,垦殖率越高,越易造成土壤侵蚀,因此,土壤垦殖率也是该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13、人口经济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的常住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考察人口密度,还考察“人口经济密度”状况,如人口与耕地面积、人口与资源蕴藏量、人口与产量(产值)、人口与国民收入之比等。人口经济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人口和经济的关系。四、生态完整性评价(一)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影响的预测对区域自然体系生态完整性的影响主要是由工程占地引起的。主体工程建设,淹没和移民安置,各种拼块类型面积将发生变化,导致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的生产能力和稳定状况发生改变,对区域的生态完整性具有一定影响。(二)评价区自然体系生产能力变化。工程建成后使评价区的植被类型面积和生物量发生变化。(三)评价区自然体系的稳定状况判断生态体系的稳定状况包括两个特征,即恢复和阻抗。工程建成后,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对景观的影响较轻,各种植被类型的面积和比例与现状仍然相当,模地依然是林草地和耕地,则生态系统保持稳定。若工程建设造成评价区生态系统生物量减少,但生产力仍在平均生产力之上,则说明生态系统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工程建设引起的干扰是可以承受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反之则说明工程引起的干扰是不能承受的。(四)评价区内景观生态体系质量综合预测评价工程建设造成的区域上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将对评价区自然体系产生影响,通过影响区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及可绿化地块上的植被恢复,在工程运行一段时间后,影响区自然体系的性质和功能将得到恢复。另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使生态系统的自然生产力尽快得到恢复。五、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和评价(一)施工期对陆生植物的影响预测和分析1、施工占地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施工期间,枢纽建筑物、施工生产生活设施、弃渣场、场内道路及辅助企业如钢筋加工厂、木材加工厂、混凝土拌和系统、生活区等占地均将破坏部分林地、灌草丛和农田。临时占地对植被的影响是暂时的,工程结束后可以采取措施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永久占地对植被的影响是毁灭性的。通过卫片等资料和实地调查成果,统计工程占用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尤其是林地和农田。一般认为,如果在土石料场、弃渣场分布的植物区系成分中,植物所在评价区不是唯一的分布区,则认为对植物种群的大小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物种绝灭。如果某一个物种分布局限在评价区的某一小区内,如淹没区、坝址、土石料场、弃渣场,因工程的原因将造成物种的死亡,则工程建设对物种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在生态恢复措施中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如优化施工布置规划或移植等。2、对古树、珍稀植物的影响通过现场实地调查和查询有关资料,施工区内有无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分布,施工期暂时不影响淹没区的植物资源,但对施工区的植物影响较大,在预测评价时要分别进行评价。3、外来物种对当地植物的影响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建筑材料及其车辆的进入、水保方案中的植树造林等,可能使外来物种进入该区域。由于外来物种能通过竞争、捕食、改变生境和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地生物产生威胁,影响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降低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因而植被修复时一定要以原有植物资源为主,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组分的破坏。在调查中对外来物种要建立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对其侵入性做出评价。(二)运行期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水库蓄水的直接影响是使库区植被生境淹没,生物个体失去生长环境,影响程度为不可逆的。应对淹没区植物的种类、植被类型以及珍稀濒危植物的影响进行分析。1、生境破坏和片段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淹没使库区大量的植物生境丧失,造成物种群居数量减少:生境片段化使植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大量边界生境区的产生对群落内物种的散布和移居产生直接的障碍。以风媒传粉为主的植物影响较大,使产生新的种群的机会减少。同时新边界的光、风、温度均不同于生境内部,这对物种的生存和成分组成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施工期完结后对地表植被必定要进行一系列的修复工作。运营初期路基附近的植被在短期内不能完全恢复,植被覆盖率低,其水土保持的功能还未完全恢复,公路沿线温度提高,并通过增大蒸发而降低土壤水分含量,引起地表植物不能正常生长,造成植被恢复障碍。此外,水库蓄水后形成了许多库汊,使森林的生境遭受破坏和形成片段,原有的森林群落被人为分割,造成生境的丧失和片段化。2、耕地面积的减少对植物资源的影响耕地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评价区耕地面积减小,移民将被迫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如果不采取开发性移民方式,势必将因开垦耕地而减少林地面积,部分森林将被农田植被代替,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3、水库气候效应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水库蓄水后,水域面积大大增加,热容量将明显增大,年温差有所减少,无霜期也会延长,这些自然条件的变化所形成的局部小气候将对植被产生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扩大其分布。(2)对经济林木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可能对柑橘林和茶叶等经济林木的影响较大。六、对陆生动物的影响预测和评价(一)施工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施工期间产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弃渣等会改变河道水体的浑浊度及理化性质,使得一些喜欢栖息在阴暗潮湿的林间草丛、农田、河沟、村舍附近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等的生活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消失。由于施工的干扰,可导致施工区的鸟类和兽类的生活、取食环境恶化,它们将被迫离开原来的领域,邻近领域的鸟兽类也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远离原来的栖息地。(二)运行期对陆生动物的影响1、生境丧失对动物的影响建库后,河岸边、河谷地带现有的野生动物生境将被淹没,将使陆生动物的栖息地相对缩小。建库前,在枯水季节,许多支流常常断流,一些动物在两岸都可以取食。水库蓄水后,动物的通道被切断。对于爬行动物和小型兽类而言,由于原分布区被部分破坏,导致这些动物的生活区向上迁移。但对于部分栖息于低海拔灌丛、草丛中的鸟、兽,其栖息范围也将会被部分破坏,但因它们都具有一定迁移能力,食物来源也呈多样化,所以工程建设不会对它们的栖息造成较大的影响。2、水域景观的变化对湿地动物的影响由于水位的上升和水域面积的扩大,为静水型两栖动物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岸边生境的改变对适应这一区域的动物摄食有利,给现有的动物带来一种安定的生活环境,有可能增加该区域动物物种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对水禽等有一定的招引作用,其种类和数量也将明显增加。3、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在低海拔分布的蜥蜴类及蛇类等爬行动物,由于原分布区被淹没,其分布区将会向上推移;由于水位上升,非淹没区的蛇类密度有所增加,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等毒蛇对当地的人、畜构成威胁。随着水电站的建成,将淹没部分耕地,啮齿目、食虫目小型兽类的原来的生境范围将缩小,种群可能随移民而上迁。预计它们在非淹没区短期内数量可能会上升,特别是那些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源的小型兽类,将增加与人类的接触频率,有可能将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这些鼠形兽中已知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钩端螺旋体病有关的鼠类有黄胸鼠、褐家鼠等。流行性出血热病和钩端螺旋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中主要的两种疾病,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七、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预测与评价工程建设区域如果通过或占用保护区时,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说明保护区的历史与现状说明保护区是由哪一级政府审核批准的、由哪个部门管理、地理位置和范围、保护对象、保护区类型、保护区的规划等与工程分析相关的问题。2、推荐路线与保护区的关系工程建设与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关系,特别是工程影响区经过了保护区的哪一个区域。对工程建设或淹没影响的保护区的某一个区域、坝下减水河段对两岸植被和两栖爬行类动物的影响较大。这个问题一般要用生态制图表示。3、保护对象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对于保护动物而言,主要对动物的生活方式、行为和食性及其分布以及当地人们开发利用动物的习惯有所了解。对保护植物而言,主要了解植物的种群、群落结构,保护现状与干扰原因。建立保护区时,一般要进行生物资源的调查,在对保护动物实地调查前,可到保护区主管部门收集有关资料。在实地调查时,应用GPS把工程影响区域的地理范围确定下来,对影响区域的保护对象进行仔细的调查。第四章水生生态影响预测评价二、对水生生态的作用因素分析水利工程的水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为水利工程引起的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水利工程使环境改变,例如兴建水库使陆地变为水域,浅水变为深水,流水变为静水等,都影响着生物生存环境。生物对这种变化的反应,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迫迁、阻隔、增殖伤害、分布变化和病源生物扩散等。1、迫迁施工活动和水库蓄水干扰、破坏和缩小了动物原有的栖息地,动物被迫外迁,寻找新的栖息场所。水库蓄水和泄水可淹没或冲毁鱼类原有产卵场地,改变产卵要求的水文条件,鱼类被迫向上游或下游或支流寻找新的产卵场。2、大坝、涵闸的阻隔大坝和涵闸切断了原有天然河道或江河与湖泊之间的通道,鱼类觅食和生殖洄游受阻,鱼类分布和产量改变。在通江湖泊与江河之间建闸,会阻隔河湖(海)之间的鱼类洄游。3、增殖水库可促进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正常繁殖,为静水鱼类定居、繁衍以及人工放养创造良好条件,有利库区渔业发展。水面扩大,水草和鱼虾增殖,会吸引以水草和鱼虾为食的各种鸟类,如白鹭、雁类、天鹅和鹳类等的生长和繁殖;有的水库成为这些鸟类觅食、繁殖和越冬的场所。4、工程与设施伤害鱼类经溢洪道、水轮机、鱼道和专门运送装置,会因高压高速水流冲击和机械撞击而受伤或致死。当水流经溢洪道进入消力池时,掺入大量空气,在深水中溶解,使水中溶解性气体过饱和,鱼类在此水中易患气泡病,鱼的血液循环系统和眼部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有气泡或气栓,使鱼死亡。特别是梯级大坝,鱼类滞留于两坝间的气体饱和水域时间长,可使其发病和死亡。由于水库水温分层,下泄水温低,会对生物产生冷害。5、物种分布变化当水位涨落有规律或缓慢时,可以促进沿岸带生物群落(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发展。如果是骤然性的涨落,则不利沿岸带生物群落生长,有时甚至会使其死亡。鱼类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水温、溶解氧和饵料分布的影响。有的水利工程(水库)使水温和溶解氧在垂直方向发生分层现象,鱼类因而也成层分布。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多在上层活动,多为暖水生鱼类,而以底栖生物为食的鱼类常栖居在水底层,对低溶解氧耐受能力较强。微生物分布也出现分层现象。水底层和沉积物中主要是各类厌氧微生物,如甲烷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反硫化细菌。底层厌氧细菌有异养细菌和化能自养菌;表层水则为光能自养细菌和好气性细菌。水利工程引起水流速度和水深变化,影响到底栖动物的种群分布、密度和生物量。杂草丛生的河湖沿岸是钉螺适宜的繁殖场所。水库浅水区有利于蚊虫幼虫滋生。三、对水生生物影响分析与评价(一)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影响1、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库区库周的地形地貌、水库的类型和调节运用方式、库区库周的开发程度等因素不同,水库兴建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也不相同。同一座水库,在水库的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库水中的浮游植物的种群和数量都有很大变化。水库工程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一般都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另外建库后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趋势,主要受库周水体和支流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群落影响,它们往往是水库浮游植物种群形成的基础。浮游植物适宜于在静水或缓流水生活,在未兴建水库的天然河流尤其是山区水流较急的河流中,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种类组成则多以硅藻和绿藻为主。水库形成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在湖泊型水库中比峡谷型水库中多且与湖泊相似,峡谷型水库则介于天然河道与湖泊之间。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上,库湾和支流回水区的种类和数量较多,水库中间较深处则较少,表层水面多,水库深层较少。2、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建库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与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相似。一般情况下,水库中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天然河道中多,在库周岸边水中的浮游动物比水库原河道中的数量多,库湾的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多于水库干流中的种类和数量。其种类组成则与河道中原有的种类以及库周小水体中的种类有关。其变化趋势与浮游植物的变化相同。3、对底栖生物的影响底栖生物主要有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一些甲壳动物等。在不同的水环境中其种类、数量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底质和水文条件的不同,山区急流河道中的底栖生物种类远少于丘陵平原河流,河流中的底栖生物则少于湖泊尤其是生长有水草的湖泊中的底栖生物。水位相对稳定的水体中的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也相对较多。水库建成后底栖生物的变化趋势,一般来说,平原湖泊型水库底栖生物较多山区峡谷型水库底栖生物较少;在消落区大的水库中较少,而在消落区小的水库中较多;在富营养型的中小型水库中较多,贫营养型水库中较少:库周底质为泥质的水库中较多,底质为砾石和砂质的水库中较少。另外,影响底栖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其他环境因素还有水质、水温等。库区原有的种群和库周小水体中的底栖生物对新建水库的底栖生物也有很大影响。(二)对高等水生植物的影响水生植物的生境与水文条件的关系比较密切,大多生长在水流较缓、水位变幅不大的水体中。因此,一般情况下,湖泊池塘中的水草多于河流中的水草,而平原丘陵区河流中水草又多于山区河流中的水草。高等水生植物生长在水环境和湿地生境中,兴建水库对高等水生植物的影响与建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相似,除了与水库所在的区域类型有关外(平原湖泊型或山区峡谷型),主要与水库的调度方式有关。如果水库的调节对水位的变幅影响不大,不致使水草长时间露出水面,则库区和库周存在着水草的生长条件;承担防洪任务的水库一般不利于水草的生长,消落带很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因此,水库中的高等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十分稀少。另外,水草的生长与库周的底质条件有关,石质的库周库底不利于水草生长。(三)对鱼类的影响1、环境条件变化及其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兴建在抵御洪水灾害、改善航道条件和为国家提供能源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工程也会干扰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包括:改变河流的水文情势,从而影响自然河流的动态平衡,如水库蓄水后库区河道由急流变为缓流或静水;缩小了自然洪泛平原及水生生物的生境范围,如江湖隔绝以及洲滩减少等变化:干扰了自然沉积物的转移过程,如水库的泥沙淤积:阻断了营养物质的循环,如营养物质在库区沉积;导致了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下降,主要由江湖隔绝和大坝拦断江河所引起。产生这些影响最典型的工程类型是兴建水库和在通江湖泊的湖口处建闸。(1)水文条件改变对鱼类环境的影响水库形成后,水体的水文条件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鱼类的栖息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不同的鱼类其栖息环境不同,因此,导致库区的鱼类组成发生明显的变化。通常,水库蓄水后,流速减缓、泥沙沉积、饵料增多,这种条件适合于喜缓流水或静水生活的鱼类而不利于喜急流水生活的鱼类的生存。另外,在山区的水库中由于库水较深,水库中喜表层或中层生活的鱼类较多而底层鱼类相对较少。(2)水质变化对鱼类的影响水库修建后,河流中悬浮的泥沙在水库内大量沉积,使水的透明度明显增高,直接或间接地对水生生物产生有利的影响。在生态系统中,入射的光多,植物生长茂盛,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也相应增生。即是说,水体的含沙量降低,水生生物的生物量增大,这是水利工程有利于渔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利方面。(3)水库下泄低温水对鱼类的影响水温与鱼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鱼类的繁殖,要求一定的水温条件。如果鱼类繁殖所要求的这一最低水温值出现的时间推迟,相应地鱼类也推迟产卵。下泄低温水是对鱼类资源影响较显著的一个方面。冬季水温升高,一般地说对鱼类的摄食和越冬较为有利。(4)下泄水气体过饱和对幼鱼的影响增大电厂泄流量,即在汛期多发电,甚至让一些未装机的厂房泄流,使水在下泄过程中不与空气接触。又如在溢洪道和消力池建筑上采取补救措施,使水流顺着表面下泄,不致冲到很深的地方,以减小空气的带入。(5)水利枢纽阻隔鱼类在江河上、下游洄游作用水利枢纽的阻隔作用不利于洄游性鱼类繁殖的问题,应在制定规划时考虑。(6)水闸阻隔鱼类在江湖之间洄游(7)围湖造田使水域生态环境缩小四、湿地生态影响评价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湿地与森林、农田一起并列为陆地三大生态系统。淡水湿地被当做濒危野生生物的最后集结地。(二)湿地生态影响预测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湿地生态有密切关系,工程兴建后对径流的调节,对洪水的防治有利于维护湿地的生态功能。水库水面扩大可形成新的湿地,大坝拦蓄作用和围湖造田等工程又可能减少湿地面积,影响湿地功能。水利水电工程对湿地生态影响是新的领域,其评价可分为现状评价、经济评价和影响预测评价。1、湿地生态现状评价生态现状评价阶段采用现存数据或实地采集的数据,以湿地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性为基准,对湿地的效益类型、大小进行确认和评价,满足湿地保护与开发决策的要求。现状评价是对拟评价湿地基本性状进行资料收集和湿地类型判别、湿地效益类型是否存在判别与湿地效益级别判别过程。2、湿地经济评价根据野外调查,应划分湿地不同量级的效益。常用的方法是给每一个湿地效益制,定能反映该效益的几个指标,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作用程度确定其重要级别。对各湿地效益逐一判定重要级别后,即可对该湿地的效益做出全面的评价。3、影响预测评价湿地经济评价是在现状评价基础上,对湿地所具有的各类湿地效益的市场产品和非商品生产的效益成本进行计算评价。给湿地的各种效益赋予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便于这些效益能与开发项目的市场效益横向比较。湿地的经济评价可采用资源经济学方法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的愉悦程度、水质的改善、野生动物种群的降低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改变以及其他湿地生态系统内部转化消费的产品价值。根据已评定了的效益类型和价值,结合拟建水利水电工程特性,采用多目标矩阵,可以分析工程实施后,现有湿地效益的变化,对拟建的开发项目中可能对现有湿地效益产生影响的类型及大小进行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可行性。湿地提供的效益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条件。湿地的丧失将导致湿地效益的丧失。环境影响评价应把湿地作为区域成分和流域水文单元来考虑。对湿地洪水均化功能可能产生影响的项目有改变水文情势、改变植物组成、改变动物组成、保护基础设施不足或保护基础设施薄弱、基质的改变与环境的污染等。而造成湿地水文情势改变的主要项目活动包括:排水、河道疏浚、湿地改作他用、堤坝建设与取水外用等。排水可能导致河漫滩湿地许多效益减弱和丧失,从而产生一系列生态的、环境的效益变化。湿地生态影响评价主要内容重点是分析取水前后湿地水文情势变化对湿地水土理化性质、湿地面积减少和生态功能萎缩、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完整性的影响。影响分析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水文指标分析。主要包括湿地水位、水位差、水位变化过程、干湿周期历时、洪水补给季节频率、水文周期变化、水分周转率、水分停留时间、干旱年百分率、蓄水量、流量、蒸发变化等。理化指标分析。主要包括湿地温度、颜色、气味、透明度、浊度、盐度、电导率、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基本水质指标、营养盐以及主要水质指标的变化等。生物指标分析。可主要在湿地种群、群落、数量、生物量、生产量、渔获量、密度、频度、盖度、优势度、优势种、优势种群、优势群落、分布特征等资料搜集基础上,对包括重要浮游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水生鸟类等生境需水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五章施工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施工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现状调查收集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资料,包括施工导流、施工布置、施工交通、施工工艺及流程、施工土石方平衡、施工占地、料场、弃渣场、施工机械及车辆、施工进度、施工劳动力及主要材料供应(燃煤、燃油、水泥)等资料。收集施工区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等背景资料。对施工区进行实地查勘,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表物组成、水系及分布、水文气象、植被种类及覆盖情况、人工建筑物、农田水利设施等情况。重点对河流、湖泊和水库流域分布及水文情势,取水口、排污口、支流口进行查勘植被、水土流失等环境现状。当调查成果及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必要的补充监测。(一)水环境现状调查1、调查方式(2)收集现有资料收集施工影响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等范围内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现状、水环境污染源、水质监测资料,调查施工区及影响区环境敏感目标等资料。收集有关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资料,了解工程施工废水可能的排放地点、排放方式及排放量等,了解施工人员生活饮用水源及生活饮用水取水口。(2)实地查勘包括现场踏勘、现场测量、现场咨询、现场录像和照相等手段。实地查勘主要是了解施工河段河道地形、水文情势、取水口、排污口、支流口、施工废水排放口等,并初步了解施工河段水质现状。实地查勘时,应在精确的地形图上准确标记取水口、排污口、支流口、施工废水排放口等重要调查对象的具体位置。(3)补充监测。在调查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须进行必要的补充监测。3、调查内容(1)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河流水网、土壤侵蚀、产业结构及生产总值、交通布局等。(2)水环境功能及水质目标调查。收集工程所在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体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功能区划,功能区水质目标,主要供水水源地(取水口的分布、取水量)等资料,收集地区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质保护规划等资料。(3)污染源污染源调查包括点源和面源调查。对重点排污单位(工业企业及有毒有害产品,大中型农场及农药、化肥施用等)需进行重点调查。重点调查和统计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点污染源(或排污单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调查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排污去向、排污口及废污水处理情况等。重点调查和统计农田面积、作物种类、土壤理化背景值、农药、化肥施用等情况,当面源污染无实测值时,可通过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及造成本地主要面源污染的原材料使用量等,推算该地面源污染总量。(4)水环境敏感目标调查收集施工区及周边地带敏感点的类型、分布、与施工场界的距离,绘制点位关系图。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与脆弱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地,可进行重点详查。(5)水质监测资料收集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水域水质近年连续(一般情况大于3年)常规监测资料及数据,河流包括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等不同水期监测数据,当调查资料不能满足评价要求(如监测断面设置、监测频率等)时,须进行必要的补充监测。(6)水质补充监测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施工影响区环境状况,确定补充监测的内容和范围、监测断面或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时段和监测频率。补充监测应重点考虑如下地点:重要的取水口、重要支流汇入口、污染严重的排污口以及有特殊水质要求的地方。补充监测项目主要根据工程施工废水排放的污染物、当地河段主要污染物以及取水口情况确定,一般至少应监测PH值、水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工程施工需进行水下开挖时,如水下开挖的底泥污染严重,还需进行污染底泥的浸出试验。(二)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1、调查方式(1)收集资料收集施工区及影响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现状资料、环境空气污染源资料、环境空气背景监测资料,调查施工区附近的环境空气敏感点。(2)实地查勘包括现场踏勘、现场测量、现场咨询、现场录像和照相等手段。实地查勘时,应在精确的地形图上准确标记施工区及影响区现有大气污染源、料场、渣场、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道路、施工营地以及空气敏感点(如村庄、学校等)的具体位置。(3)补充监测在调查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进行必要的补充监测。补充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技术规范。2、调查范围包括施工区及影响区,主要有各类施工场地,如主体施工场、混凝土搅拌场、施工办公生活营地、施工道路及两侧、料场、渣场等区域及影响范围。3、调查内容环境空气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施工区及影响区的大气污染源、气象条件、环境空气质量及环境空气敏感点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调查收集施工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地理坐标,地理状况,村庄、城镇分布,工程建筑物布置及施工布置(如料场、渣场、砂石料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道路、施工营地)等。重点调查当地长期的气候特点。选用地理条件基本一致、距离施工区最近的气象台站的气候要素资料,列表载明逐月及全年的气压、气温、降水、湿度、日照、降雨量、蒸发量、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大风、扬沙等。注意收集混合层厚度等资料。(2)环境空气污染源主要包括污染源性质、分布、排污种类、排放时段和排放特征等。(3)环境空气敏感目标调查收集施工区及周边地带环境空气敏感点的类型、分布、与施工场界的距离,绘制点位关系图。对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人口密集区等地,应进行重点详查。(4)环境空气监测资料收集现有环境空气监测站点近年监测资料。当监测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须进行补充监测。(5)环境空气补充监测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施工影响区环境状况,确定补充监测的内容和范围、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时段和监测频率。重点对环境空气敏感目标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要求。监测时间一般在夏季和冬季各监测一次,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扩散条件不利的季节进行监测。监测项目可根据工程施工排放的污染物以及当地大气污染情况确定,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可选择TSP、PM10、SO2、NO2。(三)声环境现状调查1、调查方式(1)收集资料收集施工机械和车辆等工程资料,收集施工场地及施工道路布置资料。调查施工影响区原有噪声源,调查施工区附近声环境敏感目标。(2)实地查勘包括现场踏勘、现场测量、现场咨询、现场录像和照相等手段。(3)补充监测在调查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进行必要的补充监测。补充监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技术规范。2、调查范围包括施工区及影响区,主要有各类施工场地,如主体施工场、混凝土搅拌场、施工办公生活营地、施工道路及两侧、料场、渣场等区域及影响范围。3、调查内容(1)自然和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表物及构成、人口分布、交通布局等。(2)噪声源收集施工机械和车辆等发声源的性质、源强、施工布置、施工运行、排放方式、排放时段和排放特征等资料,其声源强等可采取查阅环保手册或进行类比工程分析等方法。(3)声环境敏感目标调查收集施工区及周边地带声环境敏感点的类型、分布、与施工场界的距离,绘制点位关系图。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人口密集区特别是学校、医院、高级宾馆、饭店、机关及风景名胜区等声环境敏感点,应进行重点详查。(4)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