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八联办小学教师论文_第1页
小弟八联办小学教师论文_第2页
小弟八联办小学教师论文_第3页
小弟八联办小学教师论文_第4页
小弟八联办小学教师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弟八联办小学学校生态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体会和小论文小弟八联办小学课题组2009年10月20日关于学校生态文化建设的思考小弟八联办小学 靳建虎生态文化,即生长的文化。学校是教师、学生工作、学习的载体,教师、学生成长的主阵地是课堂。学校生态文化建设就是有利于教师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建设。为落实学校“为孩子的成功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学校以生态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努力做好“三篇文章”:实行工作丰富化,引领教师梯次发展;培养良好习惯,成就学生幸福人生;构建生命化课堂,促进师生健康成长。全力打造和谐校园,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构建生命化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目的在于着眼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快乐成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流程还需进一步推敲,“教学导航”怎么用,如何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参与实验的教师应择优选择。 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职工和管理者在作用于校园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创造的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既体现在校园的教学设施、办公场所、生活环境等物质生态中,更蕴涵在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行为方式和学术氛围等精神生态里。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中国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很多学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搞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目前一些高校校园文化生态建设还存在不少误区,需要予以矫正。 一是重硬环境而轻软环境。一些学校或基于吸引生源的考虑、或出于其他目的,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把学校的教学楼、食堂、宿舍、运动场和办公楼等硬环境建设得很漂亮,但存在忽视师资队伍、学科规划、创新精神、管理制度、服务意识等软环境建设的倾向。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的确在客观上为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和教师的教学等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但如果软环境很差,那也只是金玉其外。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学校的名气不在于有没有大楼,而在于有没有大师、有没有学术氛围和创新精神。二是重人与环境的和谐而轻人与人的和谐。当下重视校园建设的科学规划,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等合理布局,校园绿化统筹安排,这样的校园的确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教师之间的置身其中学习、工作、生活,自然十分惬意。这种校园规划,体现了对人与环境和谐的重视,应该肯定。但问题是,一些学校只重视这些而不重视抓师生关系的和谐、同学关系的和谐、和谐以及干群关系的和谐。我们在一些学校发现,一些老师很少与学生接触、交流、谈心,对于这些问题,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融为一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富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思想得以交流、观念得以碰撞、情感得以交融,真正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重自然生态而轻精神生态。上述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将自然生态建设与精神生态建设并重。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自然生态的和谐只是基础,精神生态的和谐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对此,学校应该强化精神生态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导向,培养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高尚情操,让他们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专业、爱学习的习惯,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开展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形色色的校园生活,构建丰富多彩生活空间,真正让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学生潜心学习知识、干部潜心服务管理。这样的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不断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是“人-教育-环境”的有机统一,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者众的系统工程,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学校区别于社会其他单位的核心因素,需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认真建设。只有硬件环境与软环境并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与人与人的和谐同步、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协调,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校园文化生态,也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探索小学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初探 靳建虎一、问题的提出(一)现实依据课程改革深层次推进遭遇困难,基础教育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推进统筹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担负着更为艰巨和复杂的历史使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依然存在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依然存在围绕单纯的分数提高,满堂灌、满堂练、课后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而产生学生的辍学、失学现象。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师生的生命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学校的教学环境等,仍然是小学教学研究的疑难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小学教学研究需要找到新视角、新思路;提高教学效益需要探索新策略,新方法。因此,“中小学生态化教学实践研究”适应深度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可以另辟蹊径,找到新的生长点。(二)理论依据1、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本课题研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以人为本,把关注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以期通过对中小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2、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国教学史中曾经有发达的“自然之教”的传统,这个传统缘自老子的“道法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尔后由孟子、柳宗元、陆九渊、王阳明、龚自珍等发扬光大。孟子以“揠苗助长”影射“人为之教”的弊病,柳宗元主张教育要“顺天致性”; “自然之教”的传统使教育尽可能地关照儿童本身,使儿童自然而然地、主动的发展。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增添了亮色。(三)基础条件我校多年来实施“目标教学研究”、“主体教育”研究、“创新学习研究”、“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等,其成果为研究提供了经验;综上所述,传统教育科学研究的经典思想、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成果和区域教学研究的丰富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支持。本课题研究切入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微观层面研究生态学对于教学的具体影响和启示,在实践操作上探索生态化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课堂教学,以期通过对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拓展课堂教学研究的思路,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能力提供参照,促进课堂教学优质化。二、概念的界定“生态化课堂教学”:依据生命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观点,生态化教学顺应学生“自然生长”,适应师生生命成长需要,通过构建中小学教学平衡、协同、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助长”的有机结合的理想的教学情境。以教学系统为中轴,以师生个体发展为主线,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原动力,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化课堂教学,追求教学的平衡、协同、和谐、高效,促进师生生命成长,从而实现教学优质化。三、研究目标及内容1、探索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生态化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激发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原动力,建构自主、自学、自由的课堂,凸现教学的生命性、生长性、生成性;抓住预习指导、情境创设、目标导向、交流展示、反馈拓展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2、探索实施生态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抓住转变教学方式这一核心问题,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继承、借鉴、发展、创新,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优化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为核心目标,加强学习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习得水平和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绩。3、探索生态化课堂教学评价抓住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实施多元的有效教学评价,形成生态化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完善相关评价办法,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反馈功能,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实效性,从而实现教学的优质、均衡。四、研究思路先确定实验班:.以这个班级为重点研究对象,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立足教学的实践,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活动,探索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教学效益。技术路线:调查研究提出假设文献检索制定方案实施研究验证分析改进完善推广运用。五、研究措施1、积极组织,形成课题管理、研究网络,组建务实、有力的研究队伍,调动主研人员、实验学校的积极性,落实研究目标和任务,针对课题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科学、规范的研究。2、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加强研究人员的理论学习,增强研究人员的科研实践能力。立足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活动,丰富理论素养,提高科研水平,推进课题研究的有序、有效进行。3、加强资源共享、协同攻关,形成合作、互助、和谐的研究氛围。开展学术争鸣,集思广益,促进课题研究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4、明确重点、难点、疑点,立足课堂教学,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职责,建立保障措施,确保课题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和谐 槐桥乡小第八联办小学 马庆丰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生物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和谐共存的关系,和谐是生态平衡的基石,和谐共生是生态的一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生态生物与环境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诸因素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谐共生的一个整体。具体来说课堂中各因素之间的和谐,也即是整体的和谐,尤其是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学生自身的和谐以及环境的和谐,对课堂生态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和谐的生态课堂是生态化课堂教学的核心。经过这一学期的探索实践研究,在在构建和谐的生态化课堂得到一些启示,现总结如下1、构建师生和谐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要素,两者应该是建立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习的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要做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达到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情境;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者、学习的自主者、潜能的发挥者,要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教师分享到“教学相长”的喜悦,达到互勉、互助、互进的和谐氛围。师生和谐的构建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主体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教学过程实质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宏观调控下得以体现,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生态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主体成功的体验与乐趣!(2)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是否能把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组织起来,是否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并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提问,解决问题。从生态教育学的观点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并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是疑问。因为“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深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积极创设质疑的情境,多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积极、主动探究新知识,并提出有探讨价值的内容,充分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教师应当发挥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构建生生和谐生态课堂里,每个学生都是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但不是孤立,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学之间团结和谐,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彼此鼓励,共同学习,一起进步。(1)开展合作学习。物理学家海登堡认为:“科学的根源在于交流,在与不同的人合作之中,可能会孕育出极为重要的科学成果。”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也是生态视野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能够唤醒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具有现实意义。在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同时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高度的求异思维。因此,构建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学生间会产生促进性相互作用。(2)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可以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可在质疑问题处探究,可在解决问题的冲突处探究,从而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于新情景,以拓宽理解,形成新的技能或原理;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有利于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利于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获得分享喜悦与宝贵的经验。3、构建学生自身和谐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生态子系统存在于课堂生态体系里,学生自身的生态构成包含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认知、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自身的和谐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命运,也直接影响生态课堂的每一个因素。构建学生自身和谐有以下两方面。(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完全自主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放任自由,而是既有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专业责任,又有学生主体的凸现优势和学习意义的和谐构建。自主学习既可以看成是一种能力,又可以看成是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经历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自主学习通常是在教师等的直接指导和调节下进行的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达到主动自学、独立作业、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2)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从定义分析,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性因素,一般认为,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其自主学习倾向更强,而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倾向较弱。因此,一方面教师运用好评价的尺度,适当地降低学习上的一些标准,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让学生经常性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努力程度与学习成绩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让学生确信自己是有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4、构建环境和谐环境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主体必须置于环境之中才有意义,离开了环境的主体谈不上成长和发展。生态课堂下的环境主要指学习环境,生态课堂下的学习环境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生成性的、和谐发展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不仅仅是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还包括各种非物质条件,课堂学习环境和谐与否,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直接的影响。(1)创造条件,提供物资支持;排除干扰,控制消极影响课堂环境,创设良好的物资学习环境。学习物资条件是课堂生态体系构成的重要因素,资源的提供不仅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利于学生学习,而且够帮助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实现与学习者在情感上的交互,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因此,要创造条件,提供的物资支持,包括网络、视频、音频、动画、课件和文本资料等等物资的支持。另外,优美、明亮、整洁、安静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心旷神怡,精力充沛,注意集中,奋发向上。脏乱、喧闹、昏暗、破烂的教学环境则会使学生精力涣散,情绪低沉、心不在焉。因此,一定要优化学习环境。首先,校园建设要科学、合理。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要分开修建,各成一块,以免互相影响和干扰。其次,要美化校园。做到四季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其三,要净化校园。做好清洁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其四,合理布置教室。教室要整洁、优雅、明亮。(2)以人为本,和谐共赢,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对师生心理产生实际影响的学习环境。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学习理环境,是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影响课堂心理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教师的领导作风、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课堂心理气氛、班集体的学习风气、教学方法、教学的“情”与“趣”、社会和家长的期望等等。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要以人为本,要根据影响课堂环境的主要因素,考虑多方面需要以及条件,通过开展课堂的民主管理,构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等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心相印、情情相通,课堂出现一派生机勃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绿色与你我同行小第八联办小学 秦延云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她喻示着青春、健康和希望,代表着科学和环保;人类需要绿色,赞美绿色,进而呼唤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长期对资源掠夺,人类也为破坏环境、毁坏家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水污染、赤潮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地危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环境、美化家园,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而作为肩负着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历史重任的学校,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更应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积极倡导绿色教育。绿色教育不仅仅是环境教育,还包括热爱家乡教育、生命教育、宽容教育、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携手并进,是体现“以人为本,绿色关怀”的教育。一、通过绿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学校环境是学校形象的外部显现,它渗透着某种思想、规范、创意和价值观的教育,其潜移默化的作哟永和教育导向功能,乃不失为隐性课程的范畴之一。对之,我们在校园里创设了十多处绿色教育景点。在教学楼前设置了“争当环保卫士、共创美好校园”的警示牌,每一个楼层都有节约用水用电的宣传牌,走廊里挂起了绿色文化宣传画,每块草地都有护绿对加以养护,每一个班级都有科技环保角,每一个办公室都有“绿色办公回收箱”,每一棵树木都有标识卡,这种“不说而教”的隐性绿色课程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以学科教学转递绿色文化信息 学科教学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渠道,还注重环保法律、法规教育。除此之外,我们充分发挥绿色教育综合教研组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把环保调查、劳动实践、社会等课程,通过科技兴趣小组排入课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确保绿色教育的计划性;另一方面,组织力量,结合学校绿色教育色实践,撰写绿色教育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教学穿插于绿色教育活动中,供学生自主选择。如此多种形式显性教育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增进了教育的有效性。三、绿色教育社团化在培养学生基础素质和谐,具有创新精神,科学探索能力的绿色教育方面,作为学校活动课的重要形式的社团组织的组建成为我们学校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学校科技组和大队部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实施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实现了由体验成功,参与实践,到营造文化的转变。 为了拓宽学校环境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小区环境教育资源,一年一度的植树造林节、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爱鸟活动周、野生动物保护日、科普活动周等环保节庆日,学校都组织环保社团的会员到小区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环保知识的普及和环保意识的培育。倡导小手牵大手的模式开展家庭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的环保行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家庭装上节水装置,学会科学倒垃圾形成节约用电的绿色生活理念。四、开展“你我与绿色同行”系列活动 教育活动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学生年龄层次、知识背景、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我们只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有计划的安排“过程由学生参与、形式要学生接受、成效让学生认可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效果才会奏效,同样,绿色教育也不例外。活动形式上我们采取了“一看二听三写四讲五画六想象七实施”的步骤。即看环保影视听环保科普报告,写环保征文,讲环保故事,创作环保科幻画,想环保口号和金点子,实施壳牌美境行动方案。活动内容上,我们开展了“节约资源”、“爱绿护绿”、“野生动物保护”等主题环保系列活动。在节约环境资源系列活动中,分阶段我们开展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节约成本、节约时间等专题活动。通过一系列的专题活动,让师生认识节约环境资源的重要性,养成绿色学习、绿色办公的习惯。在野生动物保护系列活动中,我们按市少科站的要求,开展“救救老虎”、“救救蛇”、“救救马、“救救猴”等主题宣教活动,每年以一个主题开展针对性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促进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让人类与动物成为好朋友,增进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五、坚持绿色教育,促进了学校发展:1、提高了学校师生对绿色文化的重视:对人格的塑造,使学生从社会人转变为地球人,成为地球村的合格村民,必须起步于学生时代的教育,将绿色文化的思想深植于他们的脑海,在未来他们将会提升所在行业甚至全社会的绿色理念。因此,绿色教育已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写入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 2、学校师生绿色学习、绿色办公形成习惯用绿色文化提升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绿色办公、绿色生活的理念在师生中 深入人心,节约资源、废物重新回收利用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全校开展了“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活动,启动“1+1”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倡导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培养了良好的环保习惯、提高了师生的绿色文明素养。绿色文化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绿色是生命色、绿色是希望色,让绿色教育成为永恒的主题,让绿色成为永远的流行色! 关于学校生态文化研究记录的心得小第八联办小学 卢俊学2009年9月以来,我校承担了重点立项课题“小学生态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的逐步深入,能粗浅探索出能适应时代需求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具有可实施性的方式与手段,指导小学生生态教育活动的实践。 一、研究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探讨和准备,围绕实验目的,我们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靳建虎为课题实验组长,副校长马庆丰为副组长,秦艳云、卢俊学、李荣美、王永飞、张志平、靳利静、靳增秀、梅英丽、马丽英、赵庆忠为组员实验组织机构,为寻找生态文化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式,我们走访了环保部门,聆听专家们的报告,我们课题组成员又重新审视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逐步找到了实验的切入点,探讨实验的有效途径。二、研究的成果1、队员们树立了生态观,懂得了要做生态人走进校园,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关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很强,孩子们见到垃圾就主动捡起来,并且自觉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一个个活动宣传阵地,一块块“小小生态园”,一句句公益用语、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到处充满了生态文化气息。同时,在校外,我们的队员、我们的环保小队通过他们的宣传与实践,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身边的人树立了榜样。 2、培养了队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队员们自己通过“调查、个案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让生态教育的科学研究成为深化学校整体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力量,队员开展了绿色小演讲、小诗文诵读、小游览线的设计、小游览开发等丰富多采的生态文化实践教育活动,不断让学生获得了真实的感受。队员们通过活动,搞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合作,相互尊重,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同时,各种活动又为他们的创新意识搭建了展现的舞台。队员并把自己的设计思路转移到行动上来了,为政府、环保部门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体系,提供了生动的依据。 3、提高了辅导员和队员的科研水平我校在加强小学生态文化教育的建设中,通过小学生态教育活动的途径与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也初步尝到教育的甜头。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与锻炼,我们学校的校容、校风、校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校的办学品位得到了提升。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我们发现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实验过程中,辅导员老师放手不够,总不放心,以为学生可能搞不好,把学生限制在小框框之中,这样对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起了一定限制;问题之二,对生态文化的内涵领悟不深,以至找不准切入点,甚至活动搞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搞;问题之三,把研究等同于活动,认为活动了就是研究,忽略了作为研究的一个手段的活动之外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层面。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采取了下列措施:一、加强学习。我们课题组定期组织实验老师学习汇报、交流讨论,不断认识,不断纠编,真正弄懂课题的内涵;二、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辅导员点拨、辅导的作用。 四、今后的研究设想 1、扩大教育面,把此项研究从校内拓展到校外,让队员们通过各项活动接受生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同时,去带动他们的家长,以家庭拉动社会,让教育功能能充分发挥,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让这项研究变为我校特色活动,并延续下去。 2、小课题研究全面铺开,以点带面,由易到难,切实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培养新世纪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是上我们小学生态文化教育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研究情况,对照理论目标,我们的研究可能还比较肤浅。不过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所有成员树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相信,理想一定会实现。浅谈小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小弟八联办小学 王永飞 目前,各部门各单位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领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以中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基础环境教育就应放在突出的地位,环境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小学生从小就能培养起牢固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则有利于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环境的整治和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有一定的优势。一、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选取材料,如果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则效果会更好,使学生觉得环境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并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保护环境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参与,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的环境教育不是环境科学知识的简单传援,在教育目标上,应着重于观念和习惯的逐步形成。1、从小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的是“早在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那儿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可为什么到了现在黄河却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祸害呢?众所周知,除了自然原因外,我们人类的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植被遭到严重毁坏。因此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被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内容,人类不能过份强调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主宰地位,否则会遭到自然界的严厉报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自然和谐相处,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珍惜资源,关心人类的共同生存,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2、培养节约的习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却是一个资源小国,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因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中应从环境教育的角度注意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节约用水,不浪费水,一水多用等。节约用电、纸、粮食等不可再生资源;不乱扔垃圾,可回收的,要送回收站,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资源,而且再造过程能省电,减少二氧化碳等废弃的排放。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那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活方式逐渐受到批评,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时尚。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尽量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和不可降解的塑料袋等。4、培养学生参与精神社会对环境的保护及治理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是不能正常开展的。就像一个家庭的卫生必须靠家庭的成员共同关心和维护,我们不想成为环境破坏的受害者,也不应该成为环境破坏的参与者,而应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要把环境保护的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不乱扔杂物,少用或不用纸巾,爱护花草树木,这些都是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同样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二、形式多种地开展环境教育。1、课内渗透教师在班会课进行规范教育时,可注意对学生进行节约意识、生活方式方面的教育。在进行思相教育、人生观教育时,可注意对学生进行绿色价值观念的教育,还可以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对某些学生的不良习惯可用个别谈话来纠正。2、课外活动中渗透一些和环境有关的纪念日,可根据一定的主题举行黑板报比赛、征文比赛、美术作品比赛、书法比赛等来深化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在植树节时可带学生去植树,既美化了环境,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懂得森林、草地、树木在保护、调节环境中所起的作用。还可以进行周围环境调查研究,通过书写调查报告,不仅使环境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还可调动学生学习环境科学的积极性。从环境教育的一些尝试中得到这样的结果:要使环境教育有效果,学生的环境意识真正的提高,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环境教育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努力,从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时刻注意对学生意识的培养,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越来越美丽,人类的明天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让孩子影响家长,影响社会,为建设美好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关注生命成长槐桥乡小第八联办小学 赵庆忠新课程呼唤绿色、和谐的生态课堂。“生态”一词在辞悔中的意思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其生态因素包括人、物质和精神,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向互动关系。它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由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终身化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扎实基础。一、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在绿色的生态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信任和平等的关系,他们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共同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对话的形式不能狭义的理解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言语层面的交流,而是指对话各方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是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正如巴西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在这个自由对话的“心理场”中,教师应改变以往只关注灌输和讲解的惯例,教师要学会倾听,使学生敢于诉说。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的先生。”此时的课堂,老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真诚的微笑融入孩子的世界,用心灵去倾听;老师是学生发展的朋友,能根据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组织教学,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发现;老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思维和心灵的碰撞,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样,教师与学生作为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是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要构建这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倾听倾听是广义的,可以听其言,可以观其行,可以思其想。师生双方需要营造安全而自由的氛围,走近学生,走进学生。教师努力解读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时还要凭借教学敏感帮助学生把口欲言而不能的内容表达出来。接纳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接纳奇思妙想,包括接纳错误。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起来的各种观念,都是他们依据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的产物。即使是错误的观念,也很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认识方式所造成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构成了与科学家的观念(标准观念)项平行的另一类“替代观念”。接纳错误,要善于用“慧眼”与“机智”辨识、发掘隐藏在错误中的真金。欣赏欣赏是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特性,再发现其自身的优点或一些成长中的问题,采取学会欣赏孩子的教育态度。包容接纳其不足,支持鼓励孩子,发展孩子最大的潜能,使学生树立自信,认为我是唯一的,我是不同于别人的独立的人。在绿色生态课堂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教学内容的疏与密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生态式的课堂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2、教学节奏的张与弛生态教育讲究学习的效率,但它更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如何来安排课堂教学的节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3、教学方法的巧与拙“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根据教材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借助实物、图片、动作、表情等,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学生颇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会思考、敢猜测,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4、教学形态的动与静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交流、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就课堂教学来说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这就是生态教育理论人文主义的具体体现。5、教学语言的庄与谐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学生理解教材,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语言要“谐”,设置悬念的语言要“谐”,形象化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想象的也要“谐”,借用其他行业的语言或流行语于教学的也要“谐”。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6、教学风格的情与理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生态教学理论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二、 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台湾一学校校训的第一条是“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初见时感觉怪怪,天下原本就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即使是双胞胎!品味后感觉精彩,每个孩子被允许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每一个“我”独一无二,快乐的人生是“做我自己”,那为什么我们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呢?课堂应该充分发挥人类进化所特有的灵性,培养既有灵性又有个性的学生。生态课堂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自觉主动地学习。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绿色生态课堂应是怎样的课堂呢?1、生态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2、生态课堂是富有“诗意”的课堂课堂应该富有“诗意”。什么是诗意?怎样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这真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味道。如语文,我想,只有那种将课文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充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只有那种师生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中忽然发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也只有那种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字里行间“悟读”出独特感受的课堂才是诗意的课堂。 3、生态课堂是饱含“情意”的课堂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堂远离了“情感”只能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所学内容(特别是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起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4、生态课堂是体现“创意”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应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创意”上。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 5、生态课堂是带有“写意”的课堂“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重在神态的表现与情感的抒发。以这种观念看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进而掌握所学的精髓,领略所学的美妙。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为学生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 三、享受人文的关怀学生是早春破土的小草、是枝头舒展的嫩芽,舒展膨胀、奋力冲撞,迎接金色的阳光;绿色象征着旺盛的活力、预示着蓬勃的生机、孕育着绵延的生命。生命使宇宙有了价值,而灵动着鲜活生命的人使课堂有了价值。生态的课堂洒满人文“阳光”,把学生心灵的田地照得光亮温馨,它充满了尊重、充满了期待、充满了赏识、充满了激励。1、充满尊重 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有尊严的学习和生活着。教师仅是对话的首席,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不以“己所不欲”而“施与人”,跨越师生间的年龄、地位、身份、经验的鸿沟,平等待人,练就一双“童眼”,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会倾听,使学生畅所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