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人生哲学与教师修养.ppt_第1页
儒家人生哲学与教师修养.ppt_第2页
儒家人生哲学与教师修养.ppt_第3页
儒家人生哲学与教师修养.ppt_第4页
儒家人生哲学与教师修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档相关内容参见 视频 1-13,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质 张奇伟 2014-05-26,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质,一、论教师素质 二、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质 三、守道尽命与教师的人生规划 四、以义取利与教师的价值选择 五、推己及人与教师的行为宗旨 六、止于至善与教师的境界修炼 七、精于斯业与教师的教学实践 八、教师必须具备人文精神,一、论教师素质,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论教师素质,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纲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论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 动力篇: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健康的身心状况; 学识篇: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专业知识,创新的思维方法; 授业篇:高超的组织教学能力,艺术的教学方法,和谐的师生互动; 形象篇:完美的个人风采,典雅的举止谈吐,不凡的亲和形象。,一、论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 宽广坦荡的胸怀,良好的品格,严谨的作风。 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学科知识,娴熟的教学方法。 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教育观念。 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能力,教学行为。 专业精神,师德修养,业务素质。 信念认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合理,教学能力提高。,一、论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德为师之本。,二、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养,教师素养既是获得的,更是无止境提高的过程 素养获得和提高的途径多元、方式多样 传统的承袭,文化的熏陶,环境的习染 职业的训练,工作的实践,代际的传递 主动的学习,行为的养成,德性的修炼,二、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养,内外、主客互动的素养修成过程中,文化和历史资源是必备的基本条件 人类文化的积淀,民族文化的凝练 人类历史的发展,民族历史的延续 异域理论的交流,本土思想的发扬,二、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养,人类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是教师素养养成过程中的核心历史文化资源 教师首要和关键的是要具有人文精神和具备人文素养,二、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养,何为人文精神 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物本主义 人道主义与神道主义 人文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二、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养,人文精神是关于人的价值、人生原则和人道理想的总和 它以如下的理论观点为基本内涵: 天人、 人性、人格、人生、人道 它要回答和规定的是:人是谁、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人之价值何在,人之终结何处 它的核心是:人性认同、本质持守、价值实现,二、儒家人文精神与教师素养,儒家思想核心是人文精神 儒家的思想特质:德性理性 儒家的思想内涵:家国天下,人道、人生、境界 儒家的产生演变:起于司徒,长于教化,习于礼乐 孔子的称号:先师、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三、守道尽命与教师的人生规划,志道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三、守道尽命与教师的人生规划,立命 孟子曰: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寿夭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以君子不立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正命也,桎梏而死非正命也。,三、守道尽命与教师的人生规划,持守 孔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孟子:尚志,仁义而已矣。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三、守道尽命与教师的人生规划,持守 孟子: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三、守道尽命与教师的人生规划,胸怀和担当 张载: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三、守道尽命与教师的人生规划,守道尽命 志于道,立于命,持守不失,担当不让。 仁义为己任,修身以俟,居仁由义,道德情怀。 仁义的普遍意义和人文意义 以仁义为鹄的,以天地为抱负,三、守道尽命与教师的人生规划,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人生的设计和追求 关于道、命、志的时代内涵 教师素养的本质内涵 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格调的层次,四、以义取利与教师的价值选择,义利之辨 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四、以义取利与教师的价值选择,义利之辨 孟子曰:何必曰利? 董仲舒: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四、以义取利与教师的价值选择,舍生取义 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四、以义取利与教师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 价值是人们行为的内驱力。 价值的分类和多元: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个体价值和整体价值、眼前价值和长远价值。 价值选择是行为模式的呈现和素养的外显。,四、以义取利与教师的价值选择,教师价值取向的示范性和导向性 身教重于言教。 言行一致的重要。 正确和恰当的全面引导之于学生的成长。,五、推己及人与教师的行为宗旨,人的类价值肯定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朱熹:故人为最灵,而备有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枯槁又与其知觉者而亡焉。,五、推己及人与教师的行为宗旨,人性认同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五、推己及人与教师的行为宗旨,推己及人 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推己及人与教师的行为宗旨,人性认同和推己及人是教师活动的基点 理念的确立是一切的基础。 学生具有无限发展可能,可塑的空间。 自尊和他尊的统一:平等的态度。 尊重学生是第一定律:爱护学生,六、止于至善与教师的境界修炼,修身养性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程颐: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六、止于至善与教师的境界修炼,诚者人道 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六、止于至善与教师的境界修炼,自然养气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六、止于至善与教师的境界修炼,长期坚持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六、止于至善与教师的境界修炼,格物穷理 朱熹: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所当然者而已。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六、止于至善与教师的境界修炼,事上磨练 王守仁: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六、止于至善与教师的境界修炼,师德修养 修养的基础:缘由和根据 修养的方法:反省和做事 修养的过程:长期和反复,七、精于斯业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七、精于斯业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敬业精神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入太庙,每事问。 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矣。,七、精于斯业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敬业精神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 自行束修而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