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华文化课历史篇纲要.ppt_第1页
大学中华文化课历史篇纲要.ppt_第2页
大学中华文化课历史篇纲要.ppt_第3页
大学中华文化课历史篇纲要.ppt_第4页
大学中华文化课历史篇纲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商、周、秦的建立时间分别为公元前21、16、11世纪和公元前221年。 图腾(totem),是某一特定族群内的文化象征物,它被该族群内所有成员所认同,进而成为该族群的代称。 “盖以华自诩,犹以夏自称,犹以中自勉。国于大地,必有与立。中也,华也,夏也,亦吾先民所啧啧自诩,斤斤自号,黾黾自勉,而为文化之胚胎者。至于或称我为秦,或称我为汉,或称我为唐,穷本溯源,要皆人之称我,而非我所自字。故略而不论也。”陈登原中国文化史卷首叙意 瑞典人安特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河南仰韶遗址发现彩陶。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发现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安诺及东南欧的特里波里等地的彩陶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制作时间上也在中亚与东南欧之后,故认为仰韶文化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由于安氏是以考古发掘的实证来说话,因此在中国文化界形成了具有很大冲击力的新一波“西来说”,史: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 “ 中者,盛算之器也。算,与简策本是一物,又皆为史之所执。则盛算之中,盖亦用以盛简。简之多者,自当编之为篇。若数在十简左右者,盛之于中,其用较便。” 王国维观堂集林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死,司马迁以世官复为太史公,位在丞相下。天下上计,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 葛洪西京杂记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已。”王国维观堂集林 “用历史以激发未来,在中国是最有效,也最自然的办法了。从这点看去,史学在中国似乎是注定的百学之王、百政之始”。林同济,“history”:“人类【过去】的故事”,“历史”的英文写作“history”,这是大家在初学英文时就已知道的。但可能少有人注意到“history”这个单词在构词法上的特点。它实际上是“his”和“story”两词的合体,由于“his”的尾音和“story”的首音皆是“S”,故而省略了一个“S”,成为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history”。也即是说,“历史”从英文的字面上看,就是“他的故事”。这说明什么呢?我们知道,在近代以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男权社会,“history”中的“his”大体可说是人类整体(human-being)的代称。西方先贤们很早就意识到,历史就是“人类的故事”。这里所说“故事”的“故”,意为“旧的、过去的”,清楚地标明了“历史”的时间界限。有鉴于此,所谓“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的故事”。 “我希望能将史学论文写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因为我相信史家最原始的任务是故事讲述者。”王汎森,史学的意义:彰往藏往察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易系辞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易系辞 “古之糟魄,可以为今之精华。非贵糟魄而直以为精华也,因糟魄之存,而可以想见精华之所出也。古之疵病,可以为后世之典型。非取疵病而直以之为典型也,因疵病之存,而可以想见典型之所在也。” 章学诚 借易经的说法,史学首先要“彰往”,不能让人类的往昔湮没;然后要“藏往”,维持人类的历史记忆;进而还要“察来”,知道人类怎样可以比过去更好。历史之“有用”,亦在于此。,融在血液里或被表现出来的历史,过去不少人以为藏往即是想要复古,察来则是妄图预测,这是极大的误解。负面者如此,正面的亦然。知道历史成败的教训,或有可以摹仿或规避之处,但历史的重要不在于此。我们认识和了解到自己或他人过去的成败,不仅是可摹仿,也不仅是可规避,更不必是想要预测未来;温故知新的意义在于,过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曾经有过的机会和选择,也可以提示我们是否进行了足够努力,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历史需要被表现出来,因为史事如果不被记住,就可能被搞忘了。当然有人说,没被记住的历史也在我们血液里,就像盐化在水里一样。但是能展现出来还是比较好,如果我们知道自己的血里有多少盐和什么样的盐,当然更好。罗志田,古书倾向一:古帝王之聪明;古书倾向二:古帝王之降生,与众不同;古书倾向三:古帝王之容止“特相”。陈登原中国文化史 中庸之真髓是“中节”:也即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事物应有的“度”(“节点”),而非绝对的中点。“古帝王降生之神秘,容貌之非常,聪明之逾恒,皆可使古帝王之人格,与神相混。良以桀酋首出,非饰词无以动听;非假神无以威众。后之史人,取千年以前之传闻,记篝火狐鸣为实录,以致古之帝王,率含神之意味,即此故也。”陈登原中国文化史 “大学之法”四原则:预防、适时、循序、观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强调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这里的“知道”是动宾短语,与现代文中的“知道”不同,强调学习的目标是“道”。 “学不躐等”:礼记学记中的教学七原则之一。强调学习不能跨越其应有的阶段,应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礼记学记提出的重要观念。强调学生应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才能激发出主观能动性,才能易于有所成就,中国高等教育分成中国古代的“大学”和近代仿西方体制建立的“University”两个发展阶段,两者迥异其趣。 现代意义的“University”(大学)有其特有的内涵,我国现有的大学是近百年前自日本模仿而来,实与古代的“大学(太学)”迥异其趣。 西方大学为“独特的中世纪机构”。因为“在中世纪,它的发展具有当今大学流行的许多特征,如名称、中心地,具有一定自治权的教师、学生、教学体制、考试及取得学位的程度,甚至拥有自己各学科的行政管理机构。” 任何一个文明,必然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事业;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事业,都有高等、低等之分。如果将“高等教育”等同于“大学教育”所谓“大学”的起源,岂不成了“伪问题”? 陈平原 中国的高等教育,分成三千年的“大学”和一百年的“University”,二者并非同根所生,很难直接过渡。教育史家囿于“大学”的名义,将其合二为一,便出现了许多问题。 汉武帝兴建太学,是中国目前确知的最早大学,与西方文化中的“University”不同,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宣帝时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当政时又增至三十人。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这本来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之所以长期不被学界正视,就因为涉及所谓“民族自尊”:一个文化古国,只有百年的“大学史”;实在说不过去。与此相类似的,是具体大学的溯源。冯友兰先生称,“北京大学的校史应该从汉朝的太学算起”,理由是:我看见西方有名的大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北京大学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这同中国的文明古国似乎很不相称。 这其实正是本世纪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所在: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承继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而是实践起来举步维艰。 陈平原 实际上,这样的移植可能并不如人们想象地那样“成功”。中西传统教育的精神实质有相通之处,可惜我们今日“金玉其外”的教育体制真正继承了多少呢? 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之处在于“学问的神圣化”,并且这种荣耀和幻想至今没有从地球上消亡。哈斯金斯大学的兴起,书院之废: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譬如南菁书院,它所出版的书籍,等于外国博士所做的论文。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胡适:书院制史略,原为胡适年月日在东南大学的演讲,现收入胡适文集第册,“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记 多:贪多好胜,不求甚解。少:孤陋寡闻。 易:浅尝辄止。止:畏难不前。 文化的四层结构由低到高,依次为: 物质文化层:典型代表: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层:典型代表:法律 行为文化层:典型代表:民俗 心态文化层:典型代表: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行为准则的一个要点,即礼记所谓“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要别人先表示了“向学”的愿望且肯拜师,然后才鼓励教诲之。主动向人输出知识,即是“好为人师”,这样的行为是不被提倡的。 罗志田学无常师,阅读经典之法则:临文必敬 论古必恕,阅读经典要以“了解之同情”为原则。 应持有一种合乎“中节”的态度,所谓“从容中道”;“论古必恕”也不是讲的对古人要特别宽容、特别行恕道,而是指论古为文者必须真切体察古人的时代条件、特定处境。冯天瑜 “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 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余英时 我读前人的著作,如休谟或康德,有一个视为当然的假定,即这些作者比我聪明得多。罗尔斯,化民成俗:扭转世风和人心的不二法门,民俗:是某族群自古沿袭至今并得到族群内各成员认同的文化现象。通常被化归广义文化的第三个层面“行为文化层面”。 (1)民俗的载体和主体是“族群”,而非“民族”。族群是灵活且具弹性的学术研究概念。民族是具有特殊政治内涵的重大概念 (2) 民俗必须是自古沿袭至今的文化现象。 如果古代曾经存在但早已失传的文化,没有沿袭至今,不能被称作民俗。如大家都知道的三国时蜀国臣相诸葛孔明发明的“孔明灯”,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沿袭,是重要民俗之一。但诸葛孔明制造出的用于搬运军需粮草的机械工具“木牛流马”却久已失传,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民俗”。 (3)民俗必须得到特定族群内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认可。 如果只是族群内部分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不能被称作是该族群的“民俗”。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汉文化圈中的“礼拜记日法”和“星期日作礼拜”的区别。,反求诸已是古人重要的处事原则和教育理念。古人讲:“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要人“敬己”,不但要“先敬人”,还要先“自重”。“敬人”和“自重”实际上是统一的。同时还是重要教育理念,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中华古文明之特点一:兴于山岳;中华古文明之特点二:出于多元。柳诒征中国文化史 在距今6000年左右,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在甘青地区有齐家文化系统,在辽西地区有红山文化系统,在海岱地区有龙山文化系统,在长江中游地区有石家河文化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良渚文化系统,在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明不断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文明。苏秉琦,人心、世运:其表在政(法),其里在学,由礼记学记可知:化民成俗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和最终旨归。 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苏轼上皇帝书 “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张之洞劝学篇 毛泽东于1918年4月与蔡和森等人在湖南长沙以“革新学术,砥砺学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创立“新民学会”。该会不少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