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_第1页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_第2页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_第3页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_第4页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号:2008020213 姓名:祁吉晓 联系电话E-mail: 所在学院:心理学院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介效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介效 应应与与调节效应调节效应 学科专业名称学科专业名称 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申 请 人 姓 名申 请 人 姓 名 祁吉晓祁吉晓 导导 师师 姓姓 名名 高峰强高峰强 教授教授 论文提交论文提交时间时间 2012 年年 05 月月 20 日日 单单 位位 代代 码码 10445 学学 号号 2008020213 分分 类类 号号 B849 独独 创创 声声 明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学校学校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 学校学校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20 年 月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目 录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I Abstract . III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1 1 工作压力的研究综述工作压力的研究综述 1 1.1 工作压力的概念工作压力的概念 . 1 1.2 工作压力的理论框架工作压力的理论框架 . 2 1.3 工作压力的测量工作压力的测量 . 3 1.4 工作压力的影响工作压力的影响 . 4 2 工作倦怠的研究综述工作倦怠的研究综述 4 2.1 工作倦怠的概念工作倦怠的概念 . 4 2.2 工作倦怠的理论模型工作倦怠的理论模型 . 5 2.2.1 资源保存理论(资源保存理论(COR) . 5 2.2.2 需求需求资源理论资源理论(JD-R) 5 2.2.3 个体个体情境匹配模型情境匹配模型(The Person Within Context) 6 2.2.4 工作倦怠的动态过程模型工作倦怠的动态过程模型 6 2.3 工作倦怠的测量工作倦怠的测量 . 7 2.4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 . 8 3 应对的研究综述应对的研究综述 10 3.1 应对与应对方式应对与应对方式 . 10 3.2 应对方式的测量应对方式的测量 . 11 3.3 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 12 4 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13 4.1 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支持的概念 . 13 4.2 社会支持的分类社会支持的分类 . 13 4.3 社会支持的测量社会支持的测量 . 14 4.4 社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 14 5 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界定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界定 15 5.1 关于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定义关于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定义 . 16 5.2 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相关研究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相关研究 . 16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8 1 问题提出问题提出 18 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19 2.1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 19 2.2 实践意义实践意义 . 19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 20 1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20 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20 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 . 2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2 研究工具研究工具 . 21 2.3 数据统计数据统计 . 23 3 研究结果研究结果. 23 3.1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现状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现状 . 23 3.2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倦怠现状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倦怠现状 . 25 3.3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 . 28 3.4 中介效应检验中介效应检验 . 29 3.5 调节效应检验调节效应检验 . 30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分析与讨论 34 1 企业科技工作者总体状况企业科技工作者总体状况 34 2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的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的现状分析现状分析 34 2.1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的总体状况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的总体状况 . 34 2.2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34 3 企业科技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倦怠的现状分析工作者工作倦怠的现状分析 36 3.1 企业科技人工作者工作倦怠的总体情况企业科技人工作者工作倦怠的总体情况 . 36 3.2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倦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倦怠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36 4 相关关系分析相关关系分析 38 5 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分析 38 6 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分析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分析 39 7 研究不足与展望研究不足与展望 40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研究结论 4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4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 附录附录 49 致谢致谢 5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介效应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介效应与与调调 节效应节效应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科技工作者在企业的科研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 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最新发布的全国科技工 作者状况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科技工作者已达到 5160 万人,然而调查显示科 技工作者的工作现状却不容乐观,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压力大是科技工作者在 工作中遇到的最突出问题。同时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中还面临着收入低、社会失业 保险覆盖率低、家庭拖累等多方面压力。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压力过大和体育锻炼 不够,科技工作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均不容乐观,身心健康水平趋于下降。关于 工作倦怠的已有研究表明工作倦怠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 以及组织凝聚力、离职意向等造成相应的影响。因此,了解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工 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促进企业科技工作者自身发展和企 业发展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工作压力可能是造成 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但两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存在着各种中间变量的影响。根 据 Lazanrus 的应对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的缓冲器理论,我们认为应对是心理应激 影响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 应对方式可能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 的关系中起中介的作用; 良好的社会支持可通过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提高个 体感知到的自我应对能力,降低对压力威胁的认知评价和感受性,在工作压力与 工作倦怠的关系中可能起调节的作用。 本研究选取济南市 23 家企业 1766 名企业科技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 卷法获取数据,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回归分析系统考察企 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一般状况,以及在人 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探讨了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工 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 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 究的展望。最终得到如下结论: 1. 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处于一般水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 2. 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在不同的人口学统计变量上存在 差异,这些变量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及企业类型。 3. 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四个变量 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4. 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有显著的直接效应。 5. 应对方式在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的 作用。 6. 社会支持在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 高的社会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 的影响。 7. 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中介作用是有调节的中介,社会支持 在积极应对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企业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工作倦怠,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分类号:分类号:B849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Relationship of R Maslach C; Marek T.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 in theory and re-search. Washington D C: Taylor and Francis. Cohen, S,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310-357. Cohens, Willis T A. (1985).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307-313. Compas, B E. (2001).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roblems, Progress, and Potential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27 (1): 87 -127. Cooper L, Sloan S, Williams. (1998).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Management Guide: 67-74 Demerouti E, Bakker AB, Nachreiner F. (2001).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3):499-512 Farber B A. (1991). Crisis in Education: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American Teach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Freudenberger. (1974).H. J.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159-165. Harden R M. (1999). Stress, pressure and burnout in teachers: Is the swan exhausted .Medical Teacher, 21(3) :245-247 Hendrix W H, Summers T P, Steel R P.(1995).Antecedents 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outcomes of employee stress and health. Occupational Stress:A HandbookNew Jersey: Prentice Hall:75-86 Hobfoll S E. (2001).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the nested-self in the stress process: Advancing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heory.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50(3):337-370 Kim H S, Sherman D K, Taylor S E.( 2006).Pursuit of happiness and pursuit of harmony: Culture,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upport see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2:1595-16 0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4 Lazarus RS, Folk man S. (1984).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13-15 Lazarus, R S,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eiter M P, Durup J.(1994).The discriminate validity of burnout and depression: 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study.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7: 357-373. Maslach C, Leiter M P. (1996).The Truth About Burnout: How Organizations Cause Personal Stress and What to Do About It?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Inc.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Annual:397-422 Maslach C. (1978).The Client Role in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4:11-24. McGrath JE. (1976). Stres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351-1395 Pines A, Aronson E. (1989).Why managers burnout. 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141 (2):34-44 Ronald J. Burke. (1996). Predicting Teacher Burnout Over Time: Effects of Work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elf-Doubts On burnout and Its Consequences. Anxiety, Stress, And Copy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9):261 - 275. Sarris, James C, Sarris, Anne M. (1992).Social Support And Teacher Burnou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30 - 37. Schutte N, Schaufeli, Kalima R. (1996). The 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 (MBI-GS) across occupational groups and na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3:53-66. Steiner H,Erickson S,Hernandez N, Pavelski R. (2002). Coping styles as correlates of health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0(5):326-335. Steven M. Jew. (1988).Stress and Job performance. Sage Publication: 76-77 Vander Poel, M. (1993).Delineating Personal Support Networks. Social Networks, 15 (1):49-70 Weiss M. (1983). Effects of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o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rs. MIS Quarterly, ,7 (1): 29-43. Wellman. B, Wortley. S. (1989). Brothers keepers: Situating kinship relations in broader networks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Perspectives,32 (3):273-306. Zellars K L, Perrwe P L. (2001).Affective personality and the content of emotional support: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5 Coping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3): 459-467. 白玉苓. (2010).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以服装企业知识型员工为例.北京工商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5(3):79-85. 陈红香, 吴建红, 晏赛君. (2009).高中生学习倦怠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山西师 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36(02):124-128. 陈立芳,马绍斌,范存欣. (2009).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结构模 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7(3):266-268. 陈庆健,何娜. (2009).医学院校贫困生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温州医 学院学报, 39(02):190-192. 邓远平, 罗晓. (2011).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探析以中小学教师为例. 集美大学学报,1:44-48 冯永辉, 周爱保.(2002).中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71-74. 官菊梅,王贝,陆昌勤. (2011).基于压力分类视角的社会支持调节作用探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 47(1):166-174 郭灵. (2007).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影响因素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贺琼. (2008).长沙市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贺元骅,凤四海,胡世群, 杨骁勇.(2010).警察工作倦怠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36(03). 侯典牧,刘翔平.(2009).北京市职业女性工作压力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年,17(4):508-511 贾晓波,陈风荣.(2006).工作倦怠的测量及其干预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4(1):55-60 蒋奖,张西超,许燕. (2004).银行职员的工作倦怠与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的探讨.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 (03):197-199. 解亚宁. (1998).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6(02):114-116. 李超平,时勘. (2003).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心理学报, 35(5):677-684. 李建设,汪莹,陈伟,陈传锋.(2008).专业运动员的压力应对方式研究.宁波大学学报, 21(5):97-10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6 李金钊.(2004).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压力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7 (4) :980-982. 李娟. (2009).企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心理归因及对策. 山东社会科学, 171(11):128-130. 李琼,王松丽,张艳. (2009).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一个路径分析.教育学报,05(05): 78-82. 李琼,王松丽,张艳.(2009).教师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一个路径分析.教育学报, 5(5):78-81. 李小妹,刘彦君. (2000).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 志, 11:645-649. 李永鑫,孟慧. (2004).工作倦怠结构研究进展.心理科学, 27 ( 2 ):474-476. 李兆良, 高燕, 冯晓黎. (2006).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吉林大学 学报(医学版), (01):67-69. 刘萌,廖淑梅,刘明婷.(2009).初中生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10) :1252-1254. 刘双双, 王大伟. (2009).赖斯工作压力问卷的本土化修订.晋中学院学报,26(2):118-121 刘毅,吴宇驹. (2010)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教学效能的相关分析.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9(7):43-47. 卢谢峰,韩立敏.(2011).大学生社会支持对压力与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中国学校卫生, 32(4):494-495 毛艳霞.(2005).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3(2):136-138. 孟勇.(2008).中学教师应对方式、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关系研究.心理科学, 31 (3) :738 740 庞智辉,游志麒,周宗奎,范翠英,李晓军. (2010).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 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8(05):654-656. 邱秀芳,张卫,姚杜鹃. (2007).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 (03):123-129. 申艳娥.(2009).应对方式问卷(COPE)在中小学教师样本中的修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17(9):1124-1125 石林. (2002).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心理科学发展,10(4):43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7 石林. (2002).工作压力理论及其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心理科学进展, 10(4):433-438 石林.(2008).全面压力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3-9 王芳,许燕. (2004).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学报, 36 (5) :568-574 王玲凤. (201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中国特殊教育,115(07):55-59 王世嫘.(2008).企业员工工作压力状况的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6(3):347-349 王玉兵.(2007).中学新生压力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压力的调节效应.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 王桢,陈雪峰,时勘. (2006).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 志,14(4):378-340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36 (5) :614-620 席波,李军,王翠丽. (2006).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 (03):3-5 肖水源. (199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4(2):98-100 徐长江,时勘. (2003).工作倦怠:一个不断扩展的研究领域. 心理科学进展,11(6):680-685 徐富明,申继亮.(2003).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 学,26(4):745-746 徐世勇,李钢. (2005).我国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状况的实证分析与启示.生产力研究, (01):127-128 叶一舵,申艳娥. (2002).应对及应对方式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5(6):755-756 余菊芬. (2006).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袁锦芳. (2009).小学女教师的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7(5): 547-549 张军良.(2009).大学生社会支持、控制感在压力源压力反应中作用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张卫东. (2001).应对量表(COPE)测评维度结构研究.心理学报,33(01):55-62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8).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祁吉晓. (2011) .大学生网瘾程度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2,6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9 附录附录 企业科技工作者问卷调查企业科技工作者问卷调查 亲爱的朋友: 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工作。 为了解企业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状况及您在企业中从事科技科研工作时 出现的心理感受, 我们特设计本调查问卷。 为使研究结果更具实效性, 请您认真、 如实地填答,资料信息仅供科学研究之用,答案无对错之分,您的个人信息不会 被披露,个人权利不会受到侵犯,请不必有任何顾虑。本调查为匿名形式,仅需 要您填写姓名以外的基本信息。十分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请您在下列符合您情况的选项前的空格内打 1性别: 男 女 2年龄: (1)30 岁及以下 (2)3140 岁 (3)4150 岁 (4)50 岁及以上 3婚姻状况: 未婚 已婚 离异 再婚 丧偶 4受教育程度: 博士 硕士 本科 大专及以下 5参加工作年限: (1)5 年及以下 (2)610 年 (3)1120 年 (4)2130 年 (5)31 年及以上 6在单位,您现在的职称是: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7您所在企业的类型: 国企 集体企业 民营 其他 8您是否曾经考虑过辞去目前的工作? 从不想 极少想 有时想 经常想 极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0 调查问卷一调查问卷一 指导语指导语: 该问卷用于描述您在工作中的感受,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您的真 实感受,并在相应的感受程度的数字上打“”。答案无所谓对错,每题只选一项, 注意不要漏答题目。 1 表示从不 2 表示很少 3 表示有时 4 表示经常 5 表示大部分时间 题题 目目 符合自己的感受程度符合自己的感受程度 1.我的工作分工不明确 1 2 3 4 5 2.我不明白要我干什么 1 2 3 4 5 3.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期望是什么 1 2 3 4 5 4.我好像不能使我的上司满意 1 2 3 4 5 5.我与上司谈的来 1 2 3 4 5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二二 指导语:请你根据下列描述与你个人工作中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在相应地数字 上打“” , “1”为“完全不符合” , “7”为完全符合。由“1”到“7”代表符合 程度由低到高。 题题 目目 符合程度符合程度 1.我非常疲倦 1 2 3 4 5 6 7 6. 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有效的影响他人 1 2 3 4 5 6 7 9. 我能创造轻松活泼的工作气氛 1 2 3 4 5 6 7 10. 一天的工作结束,我感觉到疲劳之极 1 2 3 4 5 6 7 14. 我经常拒绝工作对象的要求 1 2 3 4 5 6 7 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三三 指导语:以下列出的是当你在生活中遭受到挫折或打击,或遇到困难时可能采取 的态度和做法。 请你仔细阅读每一项, 然后在右边选择回答, “不采取” 为 0, “偶 尔采取”为 1, “有时采取”为 2, “经常采取”为 3,请在最适合你本人情况的 数字上打勾。 遇到挫折打击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遇到挫折打击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方法 不不 采取采取 偶尔偶尔 采取采取 有时有时 采取采取 经常经常 采取采取 1. 通过工作学习或一些其他活动解脱 0 1 2 3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