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与研究方法_第1页
心理学概论与研究方法_第2页
心理学概论与研究方法_第3页
心理学概论与研究方法_第4页
心理学概论与研究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讲稿20032004(一)孔 燕 时间:20032004(1)对象:MPA 学时:共60学时 性质:专业基础课 教材: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 张春兴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1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活动成绩记载:平时发言,参与活动,15 论文40 期末考试45参考书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学 孙晔等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 心理学 孙晔等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01 3教育心理学 张春兴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05 4西方心理学史 车文博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05 5实验心理学 杨治良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12 6认知心理学 王 甦 汪安圣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04 7现代心理学 张春兴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05 8心理测量与考试能力和行为表现的测量 (美)Lewis R. Aiken 张厚粲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01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1.1 心理学是什么 每当提起心理学,人们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感到“新奇”,什么“心理,还有个学!”二是感到“神秘”,心理学可能就是街头的“相面术”、“唯心学”。显然,这是一种误解。1.1.1 概念的起源和演变 早期: psycho灵魂,从精神出发,研究“心”,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们将”心”的探讨作为主要的哲学命题.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对“心”很看重。凡与心有关的字多半都有竖心旁或心底。如:“情”,“思”等。 1719世纪: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理的研究,尤其对大脑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脑对意识心理的作用,科学心理学萌芽,心理学从阐释心灵的学问转为研究心理活动的科学。 科学心理学的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Behavior是由观察所见的人类或动物的外显活动。 70年代:心理学是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 概括一句话: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1.1.2 心理学是科学 科学就是要查明事务之间的确定的因果关系,心理现象和任何其他现象一样,服从因果规律。1.2 心理学史简介1.2.1 科学心理学的哲学源头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384-322,古希腊)人类本性,记忆功能 笛卡儿(Rene Descarts,1596-1650,法国)心支配身 洛克(John Loke,1632-1704,英国)经验主义1.2.2 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和生理学源头 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英国)遗传,环境和个体的关系,生物学 缪勒(Johanes Muller,1801-1858,德国)大脑分区功能 赫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德国)色觉,听觉理论 费希纳(Gustav Theoder Fechner,1801-1887,德国)心理物理学1.2.3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国)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2.4 学派林立 铁钦纳(Edward B.Titchener,1867-1927,美国)结构主义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国)功能主义 华生(John B. Watson,1878-1958,美国)行为主义 韦特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德国)完形心理学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论 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人本心理学 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美国)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1.3心理学的任务,目的,对象 一 任务:探索心理规律 二 目的:探求原理原则,建立系统理论,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4 心理学分类与研究领域 五大理论 1,行为论 2,精神分析论 3,人本论 4,认知论 5,生理科学观八大主题 1,心理的生理基础 2,感觉和知觉 3,学习心理 4,身心发展 5,个别差异 6,动机与情绪 7,社会心理 8,异常行为与心理治疗心理学的分类 心理树第二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F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F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 描述研究 F 如何评价一项研究? F 罗森塔尔效应F 外部影响:文化、权威、媒体F 个人偏差:个人信念、个人特点 观察者偏差:听、看自己所期望的东西 期望偏差 安慰剂效应 2.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F 理论框架F 标准程序F 代表性样本F 客观测量2.2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F 实验研究 心理测验F 描述研究2.2.1 实验研究F 形成理论假设F 变量操作化F 程序标准化F 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F 进行统计分析F 得出结论F 检验(1)形成理论假设F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主试选择和操作的变量F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被试的反应变量 可乐口感测试中的自变量、因变量。饥饿的老鼠更容易学会走迷宫(2)变量操作化F 操作定义 自陈报告 行为测量 生理测量如何衡量“喜欢喝”?老鼠怎样才算饥饿?学习效果如何测?(3)程序标准化F 控制变量F 控制组:实验研究的典型特征 预防偏见: 安慰剂效应(霍桑效应) 有求必应效应(告诉学生:某组老鼠更聪明) F 单盲实验 F 双盲实验 (4)选择和安排研究对象F 随机分配(随机误差)F 对等匹配(系统误差)F 混淆变量 对因变量能产生影响,与自变量作用相混淆 (5)进行统计分析F 两大类 描述统计 推论统计F 简介 趋中测量 u 平均数:一视同仁u 中数:中庸之道u 众数:少数服从多数 变异性 检验 (5)举例:趋中测量1,2,2,2,3,4、5,5,6,7,8平均数:4.09中数: 4众数: 2说明:描述某群体的总体属性有多种选择(5)举例:变异性F A组:60, 70, 80, 90, 10080F B组:70, 75, 80, 85, 9080F A组变异性:15.8F B组变异性:7.9资料: 标准差F S=x2/NF X-距离平均数的差异(X-x)F N-样本的大小(6)得出结论举例:依恋的本质F 人工猴 食物猴(温度、牛奶) 软皮猴(温度、更好的触觉) F 社会从属需要是独立于对食物的需要之外的. -马斯洛在低级需要满足以后,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的高级需要.应用1:实验方案的设计F 问题的提出(假设)F 确定自变量、因变量F 实施方法 -被试抽样、分组 -情境选择、设置 -拟定指导语F 数据处理F 结果分析F 讨论F 结论应用2:实验报告的撰写F 题目F 引言F 方法F 结果与分析F 讨论F 结论F 参考文献F 附录2.2.2实验研究的局限性F 优点: 明确因果关系 F 缺点: 无法研究复杂现象 准实验研究: 对变量控制相对较少。 外部效度难以确定 只看现象未见本质 2.2.3 心理测验F 定义:心理测验是在标准情况下取出个人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描述的方法。F 关键词:行为样本 标准化F 类别: 目的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性向测 验,人格测验, 职业测验 对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材料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功能成就与预测测验,难度与速度测验,普通与诊 断测验 经典心理测验举例F 智力: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韦氏智力测验(WAIS)瑞文推理测验F 人格: 卡氏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F 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罗夏墨迹测验施测注意事项F 施测前主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F 测验时应有良好的环境F 主试和被试要保持和谐的关系F 主试要详细记录被试的各种反映2.2.3 描述研究描述研究,尝试描述业已存在的现象而非操作变量去检验效果。包括: 案例研究 自然观察 调查研究 相关研究 2.2.3.1 案例研究法F 深入地研究一个被试或一小组被试。 Freud的精神分析法 临床个案的分析(割裂脑、失语症)F 优点: 探索性;解释意义。 F 缺点: 样本偏差、主试偏差。(滤色镜)u 不完全归纳 2.2.3.2 自然观察法F 深入地观察自然情境中的现象 社会现象:游行、灾荒等。F 样例: 进化论的观察法 Piaget 用观察法研究儿童发展 F 优点: 自然、真实、前期探索。 F 缺点: 代表性差;主试偏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2.3.3 调查研究法F 调查研究,指对大样本被试询问态度或 行为方面的问题。F 具体分类:问卷法和面谈法 F 关键技术: u 确定样本;问卷(访谈)设计。 F 优点:快捷、数据量大。 F 缺点:诚实;自陈偏差。 2.2.3.4 相关研究法F 相关研究,决定两个或更多变量的关联 程度。F 优点:探索性;建立预测模型。F 缺点:非明确的因果关系2.4 如何评价一项研究?F 理论框架是否成立(假设、变量等)?F 样本是否选取得当?F 测量和程序是否合适?F 结论是否合适(有无其他说法)?F 结论的普遍性如何?F 研究有何意义?F 研究是否符合伦理道德?结语:方法比较 实 验 法 表 现 因 果 关 系 通 用 性、 复 杂 现 象、 洞 悉 意 义 案 例 法: 揭 示 心 理 动 力 概 括 性、 重 复 性、 复 杂 现 象 研 究 者 偏 见 理 论 探 索 不 能 明 确 因 果 关 系 自 然 观 察: 自 然 现 象概 括 性、 重 复 性、 研 究 者 偏 见 理 论 探 索不 能 明 确 因 果 关 系 调 查 研 究: 大 样 本 态 度 和 行 为自 陈 偏 见 不 能 明 确 因 果 关 系 相 关 研 究: 变 量 间 的 相 关 不 能 明 确 因 果 关 系基本术语F 主试F 被试F 信度F 效度F 自变量F 因变量F 混淆变量F 单盲实验F 双盲实验复习题F 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特点?F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F 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l 第3章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本章概要l The Nervous System and its Basic Units神经系统的基本构成l The Endocrine System内分泌系统l The Interaction of Biology and Mental Process生理和心理的相互作用(举例)心理遗传学的研究l 选择性交配l 孪生子研究 同卵 异卵3 The Interaction of Biology and Mental Process 身心关系l 外伤导致心理障碍l 心理活动是否导致脑结构或功能改变?第4章 感觉和知觉本章概要n 感知觉的性质n 感觉的度量n 视觉、听觉及其他感觉n 知觉1 感知觉的性质1.1 基本原理物理世界心理世界n 物理和心理现象不一定一一对应u 错觉和幻觉n 感知觉是主动的过程u 选择性、意识监控(缩小或放大)n 感觉适应生存发展u 青蛙:bug detectorsu 兔子:hawk detectorsu 人类婴儿:面部表情识别专家u 两眼的位置:前方Vs. 边侧? 感觉有多种渠道n 视觉n 听觉n 嗅觉n 味觉n 触觉n 机体觉n 第六感觉?1.2 感觉的定义n 感觉:u 感官收集环境信息的过程 n 知觉: u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 和解释 的过程 1.3 各种感觉道的共同特点n 物理刺激=感觉信号n 低于某个刺激强度,即使有外部刺激, 也感觉不到任何事物。n 感觉似乎不费力,但要求决策和选择。n 低调处理富余或持续不变的信息。2 感觉的度量n 绝对阈限n 差别阈限n 信号侦察论n 特殊感觉现象n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2.1 绝对阈限n 阈限(threshold)n 绝对阈限 n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阈限n 受体:神经系统中的专门细胞,对不同 的能量形式作出反应,并在邻近的神经 元上产生动作电位。 u -传感器- n 低于某个刺激强度,即使有外部刺激, 也感觉不到任何 事物。 绝对阈限n 能可靠地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物理能量)。n 绝对阈限不“绝对”u 个体差异(期望、动机、疲劳) u 情境 n 操作定义 :多次呈现不同强度的刺激, 有一半时间能觉察到的刺激强度。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2.2 差别阈限n 最小可觉差(jnd)u 刚刚(50)能觉察到刺激变化时的刺激强度变化最小量。n 标准刺激与比较刺激 u 绝对阈限是差别阈限的一个特例 n 韦伯定律 n 费希纳(对数)定律 n 斯蒂文思幂定律 韦伯定律 (Weber Law)n 差别阈限与刺激量呈正比关系(I2-I1)/I1=K适合中等强度的刺激不能在连续意义上比较不同的心理量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n 视觉(亮度)1/60n 动觉(重量)1/60n 痛觉(皮肤灼痛)1/30n 听觉(音调)1/10n 触觉(皮肤压力)1/7n 嗅觉(天然橡胶气味)1/4n 味觉(盐咸味)1/3费希纳(对数)定律斯蒂文思幂定律n S=KlogI+Cn S=KIbu b1心理量增长快于物理量 2.3 信号侦察论信号侦察论n 绝对阈限绝对吗?n 判断的必要: Sensitivity Vs. Response biasn 信号侦察论的基本假设u 感觉能力短时间不会有多大变化,但判断标准却可以随时变化(愿望、奖惩等) 2.4 特殊感觉现象n 感觉适应n 感觉后像n 感觉积累和融合n 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n 感觉适应感觉敏锐程度的变化n 感觉的迟钝(通常)或敏锐(暗适应)n 进化的意义 u 静止对象 u 钝痛与剧痛 u 眼动克服适应 感觉后像n 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会暂留一段 时间,此为感觉后像。n 后像有正负两类感觉积累和融合n 感觉积累u 感受器不同部位同时受到不同刺激,感受性因此而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n 感觉融合 u 感受器将同时作用于它的不同刺激联合起来而产生单一感觉印象(红绿光黄光) 感觉对比n 马赫带现象u 明暗交界处使人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 2.5 无意识感觉:阈下刺激n 阈下刺激对人没有影响?n Wilson(1979):双听实验n 广告中是否有阈下刺激的感觉效应?u 作用不如想象的那么大 3 视觉n 视觉系统n 视觉刺激n 色觉理论n 主要视觉现象3.1 视觉系统n 眼睛的构造与功能n 视觉中枢神经机制眼睛的构造与功能n 角膜、虹膜、瞳孔、水晶体、视网膜n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的区别u 形状u 连接方式u 功能(看显示屏)u 分布n 中央窝、视凹、盲点n 个体差异、年龄差异眼睛的盲点为什么不觉有盲点?3.2 视觉刺激n 电磁波(Electromagnetic spectrum)n 光波:波长400700nmn 波长(频率)与颜色n 光波强度与亮度n 光波的纯度与颜色饱和度3.3 色觉理论n Young-Helmholtz三原色理论u 三种基本颜色(组成其它颜色):红绿蓝u 三种颜色感受器(RGB)u G. Wald(Nobel):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n Hering 拮抗说(后像与色盲) u 黑白系统 u 蓝黄系统 u 红绿系统电视编码和解码3.4 主要视觉现象n 视觉适应n 后像与颜色对比n 色觉缺陷与色盲视觉适应n 暗适应u 感受性提高(唯一)n 明适应n 补色4 听觉n 听觉生理系统u 耳朵的构造与功能u 听觉神经系统n 听觉刺激与听觉现象 u 频率、振幅、复杂度 u 音调、音强(响度)、音色 n 听觉理论 听觉理论n 地点说u 共鸣说u 耳蜗、基底膜、柯蒂氏器n 频率说 u 排射理论(volley principle)5 其他感觉n 嗅觉n 味觉n 肤觉u 触觉u 痛觉u 温觉和冷觉n 机体觉 u 动觉u 平衡觉5.1 嗅觉n 嗅球、嗅膜n 嗅觉适应n 嗅觉功能的进化u 第二嗅觉系统(无意识)u 不经过丘脑中继,与味觉和情绪联系。n 你要注意:保持芳香和整洁!5.2 味觉n 酸甜苦咸n 味蕾及其分布n 味觉与其他感觉的相互影响n 进化功能u 两种神经通路:丘脑皮层;边缘系统(无意识) u 防止摄入有毒食物(很小婴儿吃甜不吃苦) 5.3 肤觉n 触觉u 两点阈限n 温觉与冷觉 u 生理零点 u 冷与温两种神经元 n 痛觉 痛觉n 没有特定外在刺激(自由神经末梢)n 控制阀理论(Melzack & Wall, 1965)u 两种神经纤维(L,S)u L传导触觉信息和尖锐的痛快!u S传导钝痛和烧灼感慢!u L和大脑可以关闭阀门u 幻疼:L受损,阀门关不上。n 人格、文化因素(生孩子)5.4 机体觉n 本体感觉(肌肉、关节等)n 平衡觉(前庭器官)n 内脏感觉6 知觉6.1 知觉的定义n 大脑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n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有时很小n 知觉的生理机制 u 侧抑制、感受野、色觉拮抗理论 6.2 知觉的组织性n 图形背景n 知觉组织的规律n 知觉常性n 知觉性错觉图形和背景知觉组织的基本规律n 相似性n 接近律n 连续性n 简洁律n 完型()知觉常性尽管感觉到刺激在变化,但知觉相对稳定n 颜色常性n 大小常性知觉性错觉n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部分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另一部分- 可能是更重要的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思维。”- William James 6.3 知觉的解释性n 不可能图形n 少数知觉是无意之中完成,但多数?n 经验的影响u C.M. Turnbull(1961)n 动机的影响(投射) u 硬币的大小(不同家境下的小孩) 感知觉先天还是后天?n Blakemore & Cooper(1970)u 猫(5 个月的实验) u 每天5 小时置于圆桶中(竖条或只有横条) u 头戴大圆领(看不见自己) u 不能知觉竖条或横条纹 主要术语和复习题n 感觉n 知觉n 绝对阈限n 相对阈限n 暗适应n 错觉n 心理学通常研究哪些感觉?n 人是怎样产生颜色知觉的?n 知觉具有什么特点?第5章 记忆本章概要 记忆系统 记忆中的构造和再构造过程 提取 如何改善记忆?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1 记忆系统记忆三个子系统: 感觉登记 (SM):不到1秒 短时记忆(STM):2030秒 长时记忆(LTM):可毕生不忘 工作记忆 人们有时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因为它的作用就象心理的概要记事簿,通过它人们某个瞬间在意识中保持有关的信息,记录和解决问题。1.1 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存在的依据 George Sperling(1960) 字母矩阵(呈现15 500ms) 整体报告法与部分报告法 部分报告法Sperling(1960)的结果 整体报告法 回忆不超过4 个字母(33 ) 部分报告法 回忆4 个字母中的3 个(75 ) 如果声音延迟太长,回忆迅速下降 说明:进入的信息比知觉的多 1.2 短时记忆(STM) 短时记忆指将信息在意识中大约保持20-30秒,然后要么进入LTM,要么遗忘。短时记忆的特点 有意识的主动加工 干扰减少回忆量(Peterson & Peterson,1959) 提取快捷 办公桌桌面与文件柜 顺序保存 容量有限 餐馆长凳 Miller(1956):神奇的7+-2DJIBMNYSEWSJSEC 因人、因事而异短时记忆中对信息的控制 复述 维持性复述 精细复述:意义 组块(Chunking) 将信息存储单元加大(7 80 数字) 专家和大师的组块能力 组块1.3 长时记忆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 自由回忆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间复述 近因效应:没有后来词的排挤干扰 长时记忆系统 外显记忆:有意识地回忆或表述 语义记忆:一般性世界知识和事实 情节记忆:个人体验的特定情节或事件 内隐记忆:意识不到,但通过行为表现 程序记忆:如何做(驾驶、滑冰) 启动效应 (priming effect)启动效应 先前对同样或类似信息的接触,促进了特定信息的加工。 Bowers & Schacter(1990):24 词的词表 BEASONCHECKPENNY READYCHEESEPENGUIN 词干补词任务(12 个老词干,63 个新词干) 词表用词量:控制组12 ,实验组30 。 编码与长时记忆 编码:变为易记住的表征形式 多重表征和表征形式 表象和语义的双重编码 复述和加工水平 Craik & Tulving(1975): 加工水平说 2 提取 任务:回忆与再认 编码: 编码特异性与提取 遗忘: 遗忘的原因 回忆与再认 回忆:从LTM中即刻提取信息 再认:明确某种事物是否遇到或学习过填空与选择题的差别TOT现象(Tip-of-the-tongue)编码特异性与提取 编码特异性原理:信息编码方式与提取方式之间的匹配 情境( 提取线索 ) 听课与考试在同一教室比较好 状态依赖记忆 潜水员水下记忆单词 遗忘 Ebbinghaus(1885)遗忘曲线 遗忘的原因 痕迹消退理论 干扰理论 正向干扰 逆向干扰 动机性遗忘 童年遗忘症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信息表征 心理表征 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心理模型 两类心理表征 感觉表征:以感觉方式来储存信息 言语表征:以言语来表征存储 (自由、真理) 表象表象感觉表征 图标存储(Iconic storage) 如Spering的实验 拟声存储(Echoic storage) Moray 等人(1965) 四耳人实验- 听觉感觉登记 照相记忆 味觉 情感3 记忆的重构 图式 图式是有关特定情境或方面的一般知识 图式对记忆的影响 信息的编码(语言冗余度) 信息的重构 信息的提取(缺省值) 记忆重构与证人证词= Cooper & Shepard(1973):字母旋转 判断是正常还是镜反像R 等同心理上将R旋转 PET脑成像下,知觉和想象字母R,激活同一皮层区域。字母R旋转反应时加工水平说 结构水平 刺激的物理特征(大小写) 语音水平 是否压韵 语义水平 意义理解(填空) 信息在LTM如何存储? 连接网络 连接或联想(学习) 如:厨房用品 节点 网络上的每一个信息(思想、表象、概念、命题、感觉、情绪等) 层次网络模型 扩散激活模型(Collins & Loftus,1975)扩散激活模型 熟悉效应 典型效应 逻辑和非逻辑的联系 Freedman & Loftus(1971) 说出一种水果,名称以A 开头。 说出一种以A 开头的水果。 4 如何改善记忆? 多渠道:记忆子系统(其他心理过程) 地点标定法 关键词法 SQ3R(元认知策略)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如何加工信息: 划线、做摘要、列提纲、网络框图 术语与复习题 维持性复述 组块 内隐记忆 倒摄抑制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遗忘现象? 举例说明如何改善记忆?请说明所依据的概念或理论。第6章 思维和语言本章概要 思维的基本单位 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问题解决和决策 语言1. 思维的基本单位:表象、概念和命题思维,指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进行心理操作 心理表象和心理模式 概念和归类 命题1.1 心理表象和心理模式 心理表象 刺激的视觉(其它感觉)表征 心理模式 l 帮助人们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表征系统 1.2 概念和类别 概念l 概念是对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事件的心理表征 归类 l 将相同的客体归组,排除其它客体的过程 l 归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l 归类的意义:简化 清晰和模糊概念 l 汽车 l 好事 概念形成的心理历程1.3 命题能够独自成立的,能判断真伪的论断,是具有意义的最小单位。2. 思维基本形式-推论、问题解决和决策 推理 问题解决 决策 干扰理性思维的因素 用电脑模拟思维 心理动力学和行为主义的分歧2.1 推理 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l 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样本机率) l 源于观察 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l 逻辑性推理 l 源于观念 三段式演绎推理三段论Syllogism: 所有A是BC 是AC 是B三段论推理 未婚者都不戴结婚戒指。 小李未戴结婚戒指。 所以,小李未婚。 卡片一面是数字,一面是字母。 如果卡片一面是字母A,另一面就是数字3。 要验证第二个命题,必须翻哪张卡片?2.2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从一个情境向另一个情境转换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三种成分* 问题解决的步骤 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区域 无问题问题解决的步骤 Holland et al.(1986): 四个步骤 两种状态之间的差别 识别和选择可能的算子 应用算子 (Subgoals) 继续使用算子直到差异消失 完好定义的问题与定义模糊的问题l 数学问题 Vs. 恋爱对象l 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信息和标准)l 隔壁宿舍喧闹声太大问题解决策略 规则算法(Algorithms)l 指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步骤,按步就班。 启发法(Heuristics)l 在很大程度上靠经验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w 认知捷径 w 经验原则(Rules of thumb)w 假设检验 l2.6 心理动力学和行为主义的分歧 理性决策者只存在于实验室中 决策中可能有很多意识不到的动机、情绪等非理性成分 Wilson & Schooler(1991)评定几种草莓浆,之前给理由Wilson et al.(1993):选艺术画,给理由,不满意w 理性、意识思维不一定是行为最佳指南3. 语言 语言和思维 将声音和符号转换为意义 从咿呀学语到逗乐 非言语交流 语言是否为人类独有?3.1 语言和思维 语言指符号、声音、意义及其结合规则的系统,是人类交流的主要形式 Whorf (1956)的假说:语言塑造思维 Vs.思维塑造语言3.2 将声音和符号转换为意义 语言的要素 音素, 词素, 句子( 短语), 语法 口误(语言要素的误置) :平行、多层加工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上下文联系和意义 转换语法:语言获得装置(N. Chomsky)l 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3.3 从咿呀学语到逗乐咿呀学语(612个月)单词(1至1岁半)电报语(1820个月) 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l 基因倾向(强化不到位;明显的阶段性;儿童创造词句) l 环境影响(强化、模仿) 语言发展是否有关键期? l 2 5 岁,语言功能单侧化完成 3.4 非言语交流语气体态语言 *姿势躯体距离声音信号(nonverbal vocalizations)面部表情触觉或味觉3.5 语言是否人类独有? 个别黑猩猩能掌握130个词汇 黑猩猩能用符号表达感受 黑猩猩能向子女传授所学的语言符号 猴能学会用符号或手势与人沟通第7章 学习本章概要l 什么是学习?l 学习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认知-社会学历理论l 学习原理的应用1 什么是学习?l 概念定义l 学习的重要性l 心理学家对学习的基本看法2 人是如何学习的?l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被动学习l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主动学习l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内在理性学习学习的定义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疲劳、药物、疾病和损伤原因除外。学习为什么重要?l 自然环境并非静止不变 天性有限(小孩喜欢甜味) 分辨食物与生存环境l 社会环境更是复杂多变 袒胸露臂与迷你裙 老实厚道与无能 l 人类绝大多数是习得行为(认知、情感 、态度、人格、价值信仰等) 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看法l 经验塑造行为l 学习是适应l 学习可以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巴甫洛夫的模式-经典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 研究狗的消化系统(Nobel winner)l 唾液分泌(Salivation)l 先天反射与条件反射 l 学习是一种联系的建立(获得) UCS, UCR CS, CR NS, 中性刺激, 与UCS 多次重复出现.巴甫洛夫的研究巴甫洛夫的工作意味着什么?l 解释普遍存在的现象 望梅止渴 癌症化疗病人(食物、护士、医院) 广告 环境 Watson: 条件化的情绪反应l 触景生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秋天的悲沧和凄凉l 歌曲 月亮代表我的心 爱在深秋 结论:情绪也是习得的刺激的泛化、分化和消退l 新刺激越接近原刺激,越可能唤起反应 这种对类似刺激的反应就是泛化。l 分化,是对刺激差异的反应。l CS不再与UCS一起出现,条件反应会减 弱,这就是消退。l 即刻恢复l 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进化适应意义影响经典条件作用的因素l 刺激的间隔l 个体的学习历史l 学习的准备性(进化的角度) 电击=避光、声,不避味道 X光=不避光、声,避味道l 生理因素 突触分泌的N 递质数量及后膜易感性 操作条件作用l 桑代克的效果律 行为倾向取决于该行为产生的环境效果 尝试错误机制 l 斯金钠的操作条件作用 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操作及其后果l 操作,是自发的,主动的,操作反应;而非诱发的、被动的应答性反应。l 行为后果 强化 惩罚 强化l 使行为出现的机率增加的事物或过程l 强化分两类 正强化 提供奖赏 负强化 终止一个负面刺激(负面强化物) 惩罚l 减少行为出现的可能性l 积极惩罚和消极惩罚l 实际效果惩罚效果差的原因l 惩罚与操作难以对号l 对惩罚人而非受罚行为害怕l 存在其它奖励l 惩罚受(领导、长辈之间)一致性差l 攻击性惩罚导致更多的攻击行为 建议:惩罚说理(或强化)影响操作条件作用的因素l 操作与奖惩之间的联系的偶然性 Skinner(1948)l 鸽子的迷信行为 l 操作与后果之间的间隔 l 特异刺激的呈现 l 学习某种行为的准备性 l 学习者的特点 强化物为什么有强化作用?l 强化物减少驱力 驱力减少理论l 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l 情感的作用 行为趋近系统 行为抑制系统 战斗/逃跑系统注意:强化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行为与强化物的互换性(老鼠跑笼与食物)操作的相互性l 相互操作经典与操作条件作用的比较l 应答行为工具性行为l 诱发反应自发反应l 刺激在先反应在先l 特定的刺激无特定刺激l 自主NS躯体NS操作条件作用的应用l 行为塑造l 程序教学行为塑造和链接l 行为控制与行为塑造l 行为塑造的要领 确定最终目标 对目标加以分解 逐步强化分解后的目标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l 复杂的学习怎么解释?l 强化如何让人学习复杂的行为?l 强化是学习的必要元素吗?l 主体的作用认知的作用l 顿悟(insight)l 认知地图和潜伏学习l 期待l 习得性无助和解释风格顿悟l Gestalt:完形学习理论l 柯勒: 黑猩猩够香蕉 顿悟而非盲目尝试错误的紊乱动作 内心构造完形 l 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认知地图l Edward Tolman(1948)潜伏学习l Tolman & Honzik(1930)l 结论:学习不一定需要强化期待和控制源l Julian Rotter(1954)l 内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l 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习得性无助和解释风格l Martin Seligman(1975) 电击狗实验l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l 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 悲观主义(Pess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l 半只苹果 社会学习的作用l 社会学习l 观察学习l 替代强化结语l 人类绝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l 人类学习主要是通过奖惩原理、观察模仿等方式实现的。l 心理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预测或控制人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术语与复习题l 条件反应l 强化l 负强化l 观察学习l 习得性无助l 奖惩为什么不总是有效?请举例加以说明。l 从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要控制电影、电视的播放内容?第 8章 动机本章概要u 动机观点u 性动机u 心理社会动机1 动机观点1.1 进化论观点u 本能u 包容适配性理论(不再强调本能)Inclusive Fitnessu 自然选择有利于生存繁衍、同时促进近亲生存和繁衍的有机体。u 近亲之间的熟悉、情感纽带。u 东西方的差异u 化学机制(外激素)u Simmons(1990): 蟋蟀研究u 对生存和繁衍有意义的动机u 权力和爱u 饮食和睡眠等基本需要(内稳态)1.2 心理动力学观点u Freud:内部压力或驱力u 基本驱力包括性和攻击性(自我保护)u 现代观点: u 关系需要、自尊需要;愿望和恐惧 u 无意识动机(外显和内隐动机) u TAT 测验与无意识动机 u 比自陈量表更好地预测20 年以后的经营成就 u TAT 效果好,或者内隐动机更稳定持续 u 原因:早年严格的饮食、排泄训练 1.3 行为主义观点u 奖励或惩罚(外部)u (内)驱力(趋利避害)u 外部强化受内在状态的影响u 驱力减少理论(Hull,1943)动机是驱力和强化的结合产物。剥夺基本需要,产生不愉快的紧张状态,动物采取行动,如果行为减少了紧张,行为得到强化。u 初级驱力(饥渴性)和次级驱力 u 缺陷:无法解释诱因激发而非去除驱力1.4 认知观点u 目标u 期望值理论(价值、可实现的程度)u 目标设定理论u 目标与现实的差距u 及时得到反馈u 自信能达到目标u 设定足够高的目标u 高度认可1.5 需要层次理论u Maslow的需要层次(1962)u 生理(饥渴)u 安全(住房、钱)u 爱和归属(亲密)u 自尊(同伴的尊敬)u 自我实现u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层次理论的新发展u C. Alderfer(1972):员工的关注点u 物质(工资、福利、自然条件)u 与同事和上司的关系u 学习和应用技能的机会u ERG 理论 u 生存、关系和发展 u 挫折退化机制:高层需要得不到满足,会转入低层需要而非停留于原来的层次。 1.6 艾滋病无防范动机综合分析u 进化论:人类多年传统;勇气u 心理动力学:否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