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2017.4.ppt_第1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7.4.ppt_第2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7.4.ppt_第3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7.4.ppt_第4页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7.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单元过关检测,1.为什么文化创新p48-50 2.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p55 3.怎样进行交流借鉴融合p54 4.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p42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p43-44 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点和作用p46 7.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31 8.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什么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p31-33 9.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大众传媒的形式和作用p34-37 10.文化交流的作用和要求p37,第三单元过关检测,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why必要性p78+重要性p72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how p81 3.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特征p74-75 4.民族精神的时代性p76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p81 5.文字和汉字的地位和作用P64 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和意义P70 7.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P70,第四单元必备知识点,1.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及其原因、对策(低俗文化)p87p88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p96 p113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怎么办) p95p96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什么、怎么办P100-104 5.思想道德建设的what(原则、核心、重点)whyhowP104-112 6.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what核心精髓主题基础why how p105-106 7.如何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P111-112 8.如何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P107 9.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原因要求关键P97.98 10.文化自觉自信的必要性内涵表现要求P98-99 11.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P102,刘奇葆: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中华文脉 正确处理“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1. 不忘本来,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长期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以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色,以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卓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夺目的光彩。体现中国独特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在海外有深远影响。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只有一桌二椅,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这种写意的美学品格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2. 吸收外来,广泛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逐步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深刻影响。近现代以来,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更加广泛。从文艺领域看,中国近现代的绘画、电影、话剧等,既借鉴了国外的有益元素,又进行了民族化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就是借鉴了西方油画的技法,讲求光线、造型和对人体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开辟了中国画新的艺术境界。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我们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 面向未来,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也要看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还不相称,文化走出去与经济走出去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匹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就应当不断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着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念,打造中华文化品牌,让世界了解一个文化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博大的中国。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理应有高度的担当意识,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宽广胸襟,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和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其他文化一道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传统文化,都要突出实践标准,主要看能不能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和需求,能不能回应时代的课题和挑战,能不能转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益精神财富。要通过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文化,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的文化,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的文化。 正确处理文化上“中”和“外”的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专题一:文化作用,过关检测1:,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p4-6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9 3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基本形态p10-13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特征、中国化理论成果 p18-21,26.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路,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材料一中国科协2015年的调查显示: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3.4%;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0%,仅相当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性别差距明显,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为2.43%;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文化知识,说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12分),26.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路,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材料一中国科协2015年的调查显示: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53.4%;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为93.4%。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0%,仅相当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本世纪初的水平。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性别差距明显,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为2.43%;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 材料二2016年3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尤其加大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科技教育内容比重。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文化知识,说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1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知识,分析政府是如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14分),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 (3)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要做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借鉴、交流与融合。 (4)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民族虚无、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5)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虚心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6)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加强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专题四:文化创新,2014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10分),1.答案: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 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4北京卷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材料 北京地铁宛若一条条彩带串连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颐和园、天坛、鸟巢、什刹海、南锣鼓巷、王府井、中关村科技园,等等。一座座地铁站造型别致,站内设计装饰与地面文化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仿佛在讲述着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铁还举办了“祖国你好”大型公益广告活动、“民俗风、中国年”迎新春活动、儿童文学专列、诗歌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答案 1.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北京地铁挖掘和展示了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 2.北京地铁成为继承和传播北京文化的载体。 3.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北京地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有利于推动北京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及影响p39-42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43-44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p44-46 5.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点和作用p46,过关检测四,专题三: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1)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的理解。(8分),31【答案】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我们在文化发展中保持正确方向。,112015浙江文综,40(1),10分材料 祠堂是崇宗祀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答案 1.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 2.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剔除与改造带有封建宗法性质的内容。 3.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2016课标,39(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答案 1.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3.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即可),探究3:全面认识教育的文化力量,过关检测三,1.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含义和作用p29-30 2.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p31 3.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什么p31-32 4.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5.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p34-36 6.大众传媒的形式和作用p36-37 7.文化交流的作用和要求p37,专题二: 文化多样性 文化交流,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102016北京文综,41(3),8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10解析 本题以“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为背景,考查中法文化交流的意义。结合试题材料和中法文化交流的影响角度,考生应考虑:中法文化交流有其共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种文化上的共性是文化交流发展的基础,产生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中法文化交流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纵向考虑影响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与文化强国建设);横向角度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法文化对世界(文化政治)的影响: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促进国家间的理解,增进共识与合作。 答案 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112014重庆文综,13(3),12分目前,中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两国多次成功互办文化节、语言年、旅游年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展示了各自的艺术、语言、服装和风俗;两国的教育、科学、音乐、舞蹈、美术相互交融,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结合材料,谈谈中俄文化交流对发展我国文化的重要意义。,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