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复习题.doc_第1页
《针灸学》复习题.doc_第2页
《针灸学》复习题.doc_第3页
《针灸学》复习题.doc_第4页
《针灸学》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学经络腧穴部分复习题经络总论1 单项选择题(1)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特点的是:( )A 经筋 B 经别 C 皮部 D 络脉 E 奇经八脉(2)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是:A 阴络 B 阳络 C 浮络 D 孙络 E 血络(3)十二经脉中阴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A 头面 B 腹 C 四肢末端 D 颈 E 胸(4)在奇经八脉中有“血海”之称的是:A 督脉 B 任脉 C 冲脉 D 带脉 E 阴维脉(5)分别主管一身表里的经脉是:A 阴阳跷脉 B 阴阳维脉 C 冲脉带脉 D 任、督脉 E 手厥阴、手少阳经脉(6)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上部分的是:A 十二经脉 B 十二络脉 C 十二经别 D 十二经筋 E 十二皮部(7)十二经脉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经在交接:A 胸中 B 肺中 C 心中 D 腹中 E 头面部(8)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正确的是:A、手之三阳从头走手 B、手之三阳从手走头C、手之三阳从手走胸 D、足之三阳从足走头E、足之三阳从胸走足(9)在奇经八脉中有“阴脉之海”之称的是:A、督脉 B、任脉 C、阴维脉 D、阴跷脉 E、冲脉(10)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所在的是:A、十二络脉 B、十二经脉 C、十二经别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2. 多项选择题(1)络脉作用是:A 蓄积渗灌十二经气血 B 加强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C 机体卫外屏障 D 输布气血以濡养周身组织E 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2)十二经别:A 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B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C 加强了脏腑之间的联系 D 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分的联系更趋周密 E 扩大了经穴主治范围(3)十二皮部A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B 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C 以经脉为纪 D 居于人体最外层E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4)灵枢海论提出了人身有四海,具体为:A 脑为髓海 B 膻中为气海 C 胃为水谷之海D 任脉为血海 E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5)灵枢卫气中谈到的气街有:A、胸气有街 B、头气有街 C、背气有街 D、腹气有街 E、腰气有街(6)经络的生理作用是: A、联系脏腑与肢体的作用 B、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C、传注病邪D、指导辨证归经 E、抗御外邪,保卫机体(7)手足三阴经在四肢内侧的排列是: A、手太阴在上肢内侧前缘 B、足太阴在下肢内侧的前缘C、手厥阴在上肢内侧中间 D、足少阴在下肢内侧的后缘E、足厥阴在下肢内侧的中间3问答题(1)何谓经络?(2)试述十二经脉在头面部、躯干部的分布规律。(3)试述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4)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5)何谓奇经八脉?(6)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并举例说明之。(7)何谓循经取穴?试举例说明之。(8)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如何运用?举例说明之。 腧穴总论1单项选择题(1)针灸甲乙经中载有腧穴A、160个 B、349个 C、354个 D、361个(2)现有的经穴数目是A、349个 B、354个 C、360个 D、361个(3)中脘治疗胃痛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4)合谷治疗头面病症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5)一些五输穴可以治疗头面五官病,这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6)太冲治疗胁肋胀痛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调整作用(7)腧穴可分为A、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 B、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C、十四经穴、不定穴、阿是穴 D、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8)针刺天枢穴既能通便,又能止泻,这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D、相对的特异性(9)针刺大椎穴能退热,这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D、相对的特异性(10)针刺内关穴既能治疗心动过速,又能治疗心动过缓,这属于腧穴的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D、相对的特异性(11)特定穴是指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A、经穴 B、腧穴 C、奇穴 D、阿是穴(12)五输穴分布在A、腕踝关节附近 B、腕踝关节上下 C、肘膝关节附近 D、肘膝关节以下(13)络穴共有A、12个 B、14个 C、15个 D、16个(14)俞募穴位于A、肘膝关节以下 B、背腰部 C、胸腹部 D、躯干部(15)郄穴共有A、12个 B、15个 C、16个 D、60个(16)前发际至后发际为A、5寸 B、8寸 C、9寸 D、12寸(17)耳后两乳突之间为A、6寸 B、8寸 C、9寸 D、12寸(18)歧骨至脐中为A、6寸 B、8寸 C、9寸 D、12寸(19)两乳头之间为A、3寸 B、5寸 C、8寸 D、9寸(20)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之间为A、9寸 B、12寸 C、13寸 D、16寸(21)腋前纹头至肘横纹为A、8寸 B、9寸 C、12寸 D、13寸2多项选择题(1)腧穴可分为A、八会穴 B、阿是穴 C、五输穴 D、奇穴 E、十四经穴(2)符合奇穴概念的是A、有一定的穴名 B、有明确的位置 C、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D、以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E、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3)符合阿是穴概念的是A、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 B、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C、以压痛点作为针灸位 D、以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E、无具体名称(4)阿是穴又称A、压痛点 B、天应穴 C、不定穴 D、奇穴 E、经外奇穴(5)腧穴的治疗作用包括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扶正作用 D、驱邪作用 E、特殊作用(6)指寸法包括A、拇指同身寸法 B、中指同身寸法 C、横指同身寸法 D、四指同身寸法 E、一夫法(7)能够治疗胸部病的经脉有A、手太阴经 B、手厥阴经 C、手少阴经 D、手阳明经 E、手少阳经(8)足三阴经都能治疗A、脾胃病 B、肝病 C、肾病 D、妇科病 E、前阴病(9)两者之间为12寸的有A、耳后两完骨之间 B、肘横纹至腕横纹 C、腋以下至季胁 D、歧骨至脐中 E、天突至歧骨(10)属于五输穴的有A、井穴 B、荥穴 C、俞穴 D、经穴 E、合穴(11)符合原穴概念的是A、又名“十二原” B、 分布在四肢部 C、分布在胸腹部D、分布在背腰部 E、排列在输穴之后(12)十五络穴的组成包括A、六阳经络穴 B、六阴经络穴 C、督脉络穴 D、脾之大络络穴 E、任脉络穴(13)郄穴的组成包括A、十二经脉各一个郄穴 B、阴阳跷脉各一个郄穴 C、阴阳维脉各一个郄穴D、任督脉各一个郄穴 冲带脉各一个郄穴(14)两者相距9寸的是A、腋前纹头至肘横纹 B、两乳头之间 C、耳后两乳突之间D、天突至胸剑联合 E、季胁以下至髀枢3问答题(1)何谓一夫法?(2)腧穴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点?(3)腧穴的治疗作用可分哪三类?(4)简述十四经穴主治规律。(5)何谓特定穴?(6)特定穴有多少类?简述其名称。(7)何谓五输穴?简述其排列次序。(8)何谓原穴?(9)何谓络穴?简述络穴的大致分布情况。(10)简述俞、募穴的分布特点。(11)何谓郄穴?(12)简述合穴与下合穴在分布上的异同。经络腧穴各论1单项选择题(1)以下部位督脉无穴的是A 第三胸椎棘突下 B 第五胸椎棘突下 C 第九胸椎棘突下 D第十胸椎棘突下 E 第十二胸椎棘突下(2)善于治疗疟疾的腧穴是A 大椎 B 风府 C合谷 D解溪 E风门(3)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的穴位是A灵台 B膈俞 C筋缩 D督俞 E至阳(4)手阳明大肠经出于“柱骨之会上”所指督脉的穴位是A 百会 B大椎 C 风府 D 神庭 E水沟(5)治疗高热的首选穴是A 大椎 B二间 C内庭 D 鱼际 E后溪(6)位于脐下3寸的穴位是A会阴 B曲骨 C中极 D关元 E石门(7)气会是A 膻中 B巨闕 C中脘 D玉堂 E鸠尾(8)手太阴肺经在前臂部的支脉是从何穴位分出A 孔最 B 列缺 C 经渠 D 鱼际 E 以上均不是(9)在下列经脉中起于中焦的是A任脉 B 督脉 C 冲脉 D 肺经 E 心经(10)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 中府 B 云门 C 孔最 D 列缺 E 少商(11)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的穴位是A 大陵 B 间使 C 少府 D 商阳 E 太渊(12)在手太阴肺经中治疗头项强痛可以选A 中府 B 尺泽 C 列缺 D 太渊 E 鱼际(13)起于本脏的经脉是A 手少阳三焦经 B足厥阴肝经 C手少阴心经 D 足少阴肾经 E足太阳膀胱经(14)腕横纹尺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的穴位是A 大陵 B神门 C太渊 D解溪 E劳宫(15)位于小指端桡侧指甲角旁0.1寸的穴位是A 少海 B 小海 C 少泽 D 少冲 E中冲(16)治疗盗汗常选配A 灵道 B 通里 C 阴郄 D 神门 E 少府(17)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穴位是A 曲泽 B少海 C尺泽 D小海 E 曲池 (18)手厥阴心包经在何穴处分出支脉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A郄门 B间使 C 内关 D大陵 E劳宫(19)位于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穴位是A 阳溪 B阳池 C神门 D大陵 E太渊(20)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 内关 B少冲 C通里 D神门 E足临泣(21)手三里位于A肘横纹下3寸 B肘横纹下4寸 C肘横纹上3寸 D肘横纹上4寸 E肘横纹下2寸(22)入下齿中的经脉是A 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阳小肠经 D任脉 E足厥阴肝经(23)治疗汗症的主穴是A 曲池 B温溜 C阳溪 D合谷 E偏历(24)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作用的是A 中冲 B关冲 C少冲 D少泽 E隐白(25)手太阳小肠经联系的脏腑,除心和小肠外还有A 胃 B胆 C脾 D肝 E大肠(26)与督脉相通的腧穴是A 支正 B小海 C腕骨 D养老 E后溪(27)常用于治疗胁痛、便秘的腧穴是A 关冲 B阳池 C外关 D支沟 E液门(28)耳屛前三穴,其归经由上至下的分别是A 三焦经、小肠经、胆经 B小肠经、胆经、三焦经 C胆经、三焦经、小肠经 D三焦经、胆经、小肠经 E胆经、小肠经、三焦经(29)下列穴位属于胃经的是A禾髎 B巨髎 C素髎 D 颧髎 E瞳子髎(30)在胸部任脉旁开4寸的经脉是A足太阳脾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E足太阳膀胱经(31)治疗痰证的首选穴是A中腕 B膻中 C足三里 D丰隆 E解溪(32)“骨会”位于A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D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 E大椎突开1寸上2寸(33)“血会”位于A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B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C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D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E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4)心、肝、脾、肺、肾五脏所对应的背俞穴的脊椎水平线分别相当于A T3、T9、T11、T5、L2脊椎棘突下 B T5 、T11、T9、T3、L2脊椎棘突下 C T3、T11、T9、T5、L2脊椎棘突下 D T5、T9、T11、T3、L2脊椎棘突下 E以上都不是(35)下列穴位中能正胎位的是 A至阴 B至阳 C昆仑 D三阴交 E 肩月(36)根据“治风先治血”的理论,治疗行痹可以配用A合谷 B肝俞 C膈俞 D脾俞 E天井(37)率穴位于耳尖直上A入发际处 B入发际0.5寸 C入发际1寸 D入发际1.5寸步难行 E入发际2寸(38)列于腓骨前缘的穴位是A阳交、光明、阳辅 B外丘、光明、阳辅 C外丘、光明、悬钟 D阳交、阳辅、悬钟 E以上都不是(39)下列腧穴中孕妇应该禁针的A曲池 B肩井 C肩贞 D大椎 E足三里 (40)脾经在腹部距前正中线 A 0.5寸 B 2寸 C 4寸 D 6寸 E以上都不是(41)位于足第一跖骨基底部前缘凹陷处的穴位是A京骨 B 束骨 C 太白 D 然骨 E 公孙(42)公孙配什么穴位可以治疗胃 心 胸疾病A足三里 B中脘 C内关 D神门 E膻中(43)治疗妇科病的主穴是A阴陵泉 B三阴交 C肝俞 D脾俞 E肾俞(44)以下除什么穴外都与脐相平 A腹结 B带脉 C 肓俞 D大横 E天枢(45)以下治疗实证痛经的首选穴是A三阴交 B阴陵泉 C公孙 D隐白 E地机(46)灸隐白主要用于 A止崩 B止带 C调经 D安胎 E止痛(47)在腹部从前正中线由内向外排列顺序为A任脉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B任脉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C任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D任脉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E以上都不是(48)不与足少阴肾经联系的有A膀胱 B心 C肺 D脾 E肝(49)与合谷相配治热病无汗的穴位是A阴谷 B太溪 C照海 D复溜 E水泉(50)八会穴中的脏会位于A肝经 B脾经 C胃经 D任脉 E胆经(51)乳头直下平第六肋骨间隙的穴位是 A梁门 B期门 C日月 D大包 E乳根 (52) “开四关” 指的是A曲泽 委中 B外关内关 C合谷 太冲 D膝关 膝阳关 E以上都不是(53)位于阳陵泉之下二寸处的奇穴是A膝眼 B 百虫窝 C 独阴 D 胆囊穴 E阑尾穴 (54)位于第二、三、四、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央的奇穴是A四缝 B八邪 C八风 D二间 E四关(55)夹脊穴一侧有A15穴 B16穴 C17穴 D18穴 E19穴2. 多项选择题 (1)百会穴位于A前发际上5寸 B后发际上7寸 C前后发际连线的中点 D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E大椎上10寸(2)举臂,与肩胛下角相平的腧穴有A 膈俞 B督俞 C至阳 D 灵台 E 膈关(3)属于督脉的穴位有A 腰俞 B中枢 C百会 D 曲骨 E上星(4)治疗脱肛可选用A大椎 B神庭 C百会 D 至阳 E长强(5)属于募穴的是A 膻中 B 中脘 C 中极 D 气海 E 关元(6)中脘的位置在A 脐上2寸 B 脐上3寸 C 脐上4寸 D 胸剑联合下4寸 E 胸剑联合下6寸(7)属于任脉的穴位有A 会阴 B 至阴 C 天突 D 水沟 E 神阙(8)中极是A 任脉与足三阴交会穴 B 小肠的募穴 C 任脉与冲脉交会穴 D 膀胱的募穴 E 三焦的募穴(9)既是八会穴,又是募穴的穴位是:A 膻中 B 巨阙 C 鸠尾 D 中脘 E 关元(10)天突的操作方法应是A 取仰靠坐位 B 直刺进皮2分 C 紧靠气管壁针入 11.5寸 D 紧靠胸骨后方刺入11.5寸 E针尖不能向左或向右(11)列缺穴为A 经穴 B络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12)孔最是A 输穴 B经穴 C郄穴 D肘横纹下5寸 E肘横纹上7寸(13)太渊是A 荥穴 B输穴 C原穴 D八会穴 E八脉交会穴(14)以下经脉中与肺有联系的经脉是A 手少阴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厥阴肝经(15)平第四肋间隙的穴位有A 膻中 B乳中 C天池 D渊腋 E天溪(16)下列穴位在腕横纹上的有A 太渊 B经渠 C大陵 D神门 E腕骨(17)以下与肘横纹相平的穴位是A 少海 B小海 C曲池 D曲泽 E尺泽(18)下列各经起始部位错误的有A 肾经起于足心 B心经起于心系 C心包经起于心包 D肺经起于中焦 E督脉起于胞中(19)心经联系的脏腑有A 小肠 B心 C胃 D心包 E肺(20)与心有联系的经脉有A 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足太阳膀胱经(21)与肺有联系的经脉有A 足阳明胃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少阴肾经 D手少阴心经 E手厥阴心包经(22)大肠经联络的器官有A 耳 B口 C鼻 D上齿 E下齿(23)分布于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的腧穴有A 手三里 B偏历 C手五里 D温溜 E 下廉(24)大肠经上的穴位可治疗A 头面疾患 B咽喉肿痛 C热痛 D上齿痛 E肩痛(25)手三里位于A 腕横纹上7寸 B腕横纹上10寸 C腕横纹上9寸 D肘横纹下2寸 E肘横纹下3寸(26)小肠经联系的器官有A 耳 B口 C鼻 D目 E齿(27)既是经穴,又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A 后溪 B支正 C公孙 D外关 E列缺(28)于腕背横纹上取穴的有A 阳溪 B阳池 C阳谷 D腕骨 E养老(29)上臂桡尺骨之间分布有A 阳池 B外关 C支沟 D三阳络 E四读(30)腕横纹水平上3寸的穴是A 间使 B偏历 C支沟 D支正 E会宗(31)外关是A 经穴 B原穴 C络穴 D输穴 E八脉交会穴 (32)下列穴位中,应开口取穴的是A 耳门 B听宫 C听会 D下关 E医风(33)胃经上的下合穴有A 委阳 B足三里 C 上巨虚 D下巨虚 E委中(34)胃经联络的脏腑器官有A 耳 B胃 C 心 D 口 E鼻(35)下列经脉中,与胃有联系的经脉有A足太阴脾经 B手太阳小肠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少阳胆经 E手太阴肺经(36)关于承泣穴的正确操作方法是A 将眼球轻轻上推 B直刺 C 向下斜刺 D 可轻微捻动不宜提插 E可灸(37)委中是A 合穴 B 下合穴 C血郄 D 特定穴 E交会穴(38)以下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的穴位是A 肾俞 B 腰阳关 C 命门 D志室 E带脉(39)阳陵泉是A八脉交会穴 B八会穴 C合穴 D 下合穴 E郗穴(40)入发际5分的腧穴有A 本神 B头维 C神庭 D头临泣 E天柱(41)脾经联络的脏腑有A心 B 肝 C 脾 D胃 E肾(42)脾经联系的器官有A咽喉 B舌 C鼻 D 目E耳(43)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可治疗A 胸闷 B呕吐 C 便溏 D胁痛 E舌根强痛(44)下列穴位中既是八会穴又是募穴的是A章门 B膈俞 C阳陵泉 D 中脘 E膻中(45)与“肝”有联系的经脉有A 手太阴肺经 B足厥阴肝经 C 足少阴肾经 D 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46)循行至巅顶的经脉有A 足太阳膀胱经 B足厥阴肝经 C 督脉 D 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47)在下列穴位中,与大椎相平的有A 大杼 B 定喘 C 百劳 D 肩中俞 E 肩外俞(48)下列穴位常用三棱针点刺的是A 十宣 B 十二井 C 八邪 D 八风 E 四缝(49)十宣穴主治A 昏迷 B 癫痫 C 高热 D 腰腿痛 E 咽喉肿痛(50)常用于目疾的奇穴是A 金津 B 玉液 C 鱼腰 D球后 E 太阳3问答题(1)比较风府与风池穴的操作异同。(2)试述关元穴的主治及操作要点。(3)任督二脉穴位在主治方面有何异同?(4)简述合谷穴的主治及其常见的临床配伍应用。(5)简述足三阳经腧穴的主治异同点。(6)概括足三里、内关、三阴交的主治作用。(7)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主治哪些疾病?为什么?(8)十二经脉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哪一条?试述其经脉循行。(9)手厥阴心包经穴主治哪些疾病?为什么?(10)试比较睛明、承泣穴的操作异同。针灸学刺灸部分复习题刺灸法总论1、是非判断题(1)刺灸法主要是指针刺疗法。( )(2)刺法又称“针法”。( )(3)灸法又称“艾灸”。( )(4)刺法和灸法均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 )(5)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6)针刺工具从砭石发展到“九针”,标志着针法的形成。( )(7)“九针”就是“九刺”。( )(8)治神是守神的前提条件,守神是治神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9)调气是建立在治神基础上的进一步措施。( )(10)治神是调气的前提条件。( )(11)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已有针砭、艾灸治病的记载。( )(12)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13)火针古代又称“温针”。( )(14)一般认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我国周代编写的。( )(15)砭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6)拔罐法最早见于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当时称为角法。( )(17)古代的“锋针”就是三棱针。( )(18)我国针灸最早由鉴真携明堂图、甲乙经东渡传至日本。( )(19)宋以前的书籍中已有“天灸”和“自灸”的记载。( )(20)根据伤寒论记载,艾灸不可用以治疗实证。( )2、填空题(1)刺灸法主要包括_ 和_ 。(2)灵枢官能中说:“_所不为,_之所宜”。(3)说文解字说:“_,以石刺病也”。(4)砭石最初多用于_。(5)刺灸操作的指导原则有_、_、_。(6)刺灸禁忌可包括_、_、_、_、等几个方面。(7)_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_和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_学著作。(8)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_。(9)我国最早铸造针灸铜人的是_朝的_;最早记载361个经穴名称的著作是_;我国针灸最早传入的国家是_。(10)我国第一本灸法专著是_,它的作者是_;现存最早的灸法著作是_,它的作者是_。(11)_所著针灸逢源,共载经穴_个。3、名词解释题(1)针法(2)灸法刺灸法各论1、是非题:(1)隔盐灸多用于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2)电针的密波用于痿证,疏波用于止痛、镇静。( )(3)隔姜灸可治疗瘰疬、肺痨、肿疡初起、毒虫(蛇)咬伤等症。( )(4)针刺印堂穴宜采用舒张进针法。( )(5)阴证多虚寒,宜针用补法,用灸法,宜留针。( )(6)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进针。( )(7)隔盐灸具有回阳、救逆、固脱的作用。( )(8)三棱针古代又称锋针。( )(9)皮内针留针时间应该夏天短、冬天长。( )(10)皮肤针的轻刺激应以叩刺局部皮肤潮红,患者稍觉疼痛为度。( )(11)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处不宜拔罐。( )(12)三棱针刺法,主要用于治疗实证、热证以及瘀血病证。( )(13)面部、关节周围或大血管的部位不可用瘢痕灸法。( )(14)睛明、承泣穴针刺时宜用提插为主,辅以捻转法。( )(15)密波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麻等。( )(16)隔附子饼灸多用于瘰疬、肺痨、肿疡初起。( )2单项选择题(1)不宜采用瘢痕灸的是A、背部 B、下肢部 C、上肢部 D、颜面部 E、下腹部(2)同时针刺中府、孔最、足三里、三阴交四穴时,宜选用A、伏卧位 B、仰卧位 C、俯伏坐位 D、侧伏坐位 E、侧卧位(3)施灸的顺序是A、先阴后阳,先上后下 B、先阴后阳,先下后上 C、先阳后阴,先上后下D、先阳后阴,先下后上 E、以上都不是(4)提插补法是A、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 B、重提轻插、幅度小、频率慢C、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 D、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E、以上都不是(5)舒张进针法适用于A、皮肉浅薄处 B、皮肤松弛处 C、肌肉丰厚处 D、关节附近 E、毛发处(6)取头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面的腧穴应选择、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俯伏坐位(7)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是、九针 、砭石 、铍针 、陶针 、竹针(8)呼吸补泻中泻法的操作是、呼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吸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以上都不是(9)未溃疮疖,虫毒咬伤,宜用、化脓灸 、非化脓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附子灸(10)施灸后局部容易起泡的灸法为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附子灸 、胡椒灸(11)提插补泻中的泻法操作是、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先深后浅,重提轻插 、先浅后深,重提轻插 、深浅不分先后,重提轻插 、先深后浅,重插轻提(12)下列何病不宜用皮肤针疗法、弱智儿童 、神经性皮炎 、皮肤溃疡 、斑秃 、顽癣(13)不宜用三棱针刺法治疗的病证是、高热惊厥 、中风脱证 、中暑昏迷 、急性腰扭伤 、喉蛾(14)下列晕针处理方法中有错误的是:、患者平卧,头部垫高 、注意通风、保暖 、予饮温开水或糖开水、针刺人中、素 、内关、足三里等穴 、可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15)下列电针操作中哪项是错误的、通电前各旋纽调零位 、手术中切皮镇痛用高频连续波 、正极接主穴,负极接配穴 、电流输出逐渐增大、心脏区域不可左右跨接电极 3多项选择题(1)针刺睛明穴要注意A 闭目 B 眼球向外固定 C 不提插不捻转D 针刺1-1.5寸 E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2)下列不宜用灸法的穴位是A 膻中 B 迎香 C 人迎 D 颧髎 E 睛明(3)孕妇禁针的腧穴是A 三阴交 B 合谷 C 太溪 D 昆仑 E 至阴(4)电针使用密波具有作用A 止痛 B 镇静 C 缓解肌肉痉挛 D 提高神经兴奋 E 缓解血管痉挛(5)不可深刺的穴位是A 中府 B 秩边 C 足三里 D 肩井 E 少商(6)捻转补法的操作要点是A 捻转角度小 B 操作时间长 C 用力轻 D 频率慢 E 慢出针(7)下列穴位中,应该平刺的有A 膻中 B 天枢 C 百会 D 阳白 E 解溪(8)哪些证不宜施灸?A 实热证 B 虚热证 C 实寒证 D 虚寒证 E 本虚标实证(9)古代九针是A 大针 B 毫针 C 圆利针 D 皮肤针 E 皮内针(10)捻转泻法的要点是A 捻转角度大 B 操作时间长 C 用力重 D 频率快 E 快出针(11)可以深刺的穴位是A 肺俞 B 肾俞 C 环跳 D 秩边 E 风府(12)基本行针手法有A 提插法 B 捻转法 C 弹柄法 D 摇柄法 E 震颤法(13)下列病症均宜用灸法A 脾胃虚寒胃痛 B 鼻塞流清涕 C 癫痫 D 慢性泄泻 E 急性咽喉炎(14)施灸的一般程序A 先上后下 B 先阳后阴 C 先腹后背 D 先小后大 E 先少后多(15)针刺承泣穴要求A 闭目 B 眼球向上固定 C 直刺0.5-1.5寸 D 不提插捻转或少作捻转 E 出针按压1-2分钟(16)下列穴位中,应注意针刺深度以防止伤及重要脏器的是A 中极 B 膏肓 C 云门 D 天池 E 陷谷(17)孕妇禁刺的穴位是A 中脘 B 合谷 C 曲池 D 三阴交 E 外关4、填充题(1)关于针灸治疗原则,灵枢经脉说:“ 、 、 、 、 、 、 。(2)拔罐法古称 法。(3)皮肤针又称为 或 ,刺激强度分为 、 、 。(4)临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有 、 、 、 、 、 。(5)关于针灸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 、 、 、 。”(6)艾条灸的方法有 、 。(7)毫针练针法,一般分三步进行:一为_,二为_,三 为_。(8)正确掌握针刺深度,必须注意以下八个方面:_、_、_、_、_、_、_、_。(9)针刺摇法,直针而摇的作用是_;卧针而摇的作用是_ _。(10)临床常用的行气法有:_、_、_、_。(11)三棱针刺法适用于_、_、_、_、_等病证。5、名词解释(1)针罐(2)得气:(3)天灸:(4)壮:(5)运针:(6)角法:(7)闪罐法:(8)押手:(9)推罐:(10)催气法:(11)揣穴:(12)温针灸:6、问答题(1)试述捻转补泻中补法的具体操作方法?(2)试述迎随补泻中泻法的具体操作。(3)试述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附子饼灸的操作及适应症。(4)拔罐应注意哪些事项?(5)影响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因素有哪些?(6)三棱针有哪些刺法,如何操作?(7)发生晕针应如何处理?(8)双手进针法有哪几种?如何操作及区别应用?(9)得气有何临床意义?(10)灸法的补泻是如何操作的?(11)皮肤针叩刺的刺激强度是如何区分的?针灸学治疗部分复习题治疗总论1是非题(1)郄穴多用于本经的急性病症。 ( )(2)神门与通里相配属于原络配穴。 ( )(3)阴证多虚寒,宜针用补法,用灸法,宜留针。( )(4)“病在上者下取之”是一种上下配穴法。 ( )(5)中脘配脾俞属俞募配穴法。 ( )(6)太冲配侠溪为阴阳经配穴法。 ( )(7)寒证,针深刺、留针或针灸并用。( )(8)腑病、实证,多选合穴、募穴治疗。 ( )(9)下合穴均分布在下肢的足三阳经上。 ( )(10)、特定穴中“以输代原”是指阴经的输穴又是原穴。( )2单项选择题(1)属前后配穴法的是:( )A 大敦、大陵 B 太溪、中冲 C 期门、肝俞 D 涌泉、委中 E 以上都不是(2)主客原络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取穴是:( )A 太白、丰隆 B 太白、公孙 C 太白、冲阳 D 公孙、丰隆 E 冲阳、丰隆(3)肺经的虚证,虚者补其母是:( )A 少商 B 鱼际 C 经渠 D 尺泽 E 太渊(4)肾虚证按“子母补泻法”宜取:A 涌泉 B 然谷 C 太溪 D 复溜 E 阴谷(5)用子母补泻法,胃经实证可泻:( )A 足三里 B 内庭 C 丰隆 D 解溪 E 厉兑(6)合谷治疗面瘫,是根据( ) A 循经取穴 B 腧穴治疗作用 C部位 D 远近配穴 E 上下配穴 (7)后溪治疗腰痛,是根据 ( )A 循经取穴 B 八脉交会穴理论取穴 C 特定穴D 经验取穴 E下病上取3名词解释(1)循经取穴 (2)俞募配穴(3)补母泻子 (4)主客配穴 (5)原络配穴(6)郁陈则除之 (7)上病下取 (8)不盛不虚,以经取之4填空题(1)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灵枢经脉说:“ 、 、 、 、 、 、 。(2) 针灸处方的选穴原则可分为 选穴、 选穴和 选穴。(3)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 、 、 、 。”(4)针灸处方要素是 、 。(5)常用配穴方法有: 、 、 、 、 、 。(6)根据本经子母补泻法,脾经实证应泻 穴,胃经虚证应补 穴。(7) 针灸符号中:为 、为 、为 、为 、为 。 (8) 针灸操作顺序:先 后 ;先 后 。5问答题(1) 简述四总穴歌的治疗原理。(2) 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例,说明腧穴的治疗作用。(3) 何谓原络配穴法?(4) 简述针灸处方的配穴方法。治疗各论(内科病症)1、 是非题:(1)慢性泄泻以疏调胃肠气机为主,针用泻法。( )(2)中风脱证宜取内关、水沟、十二井、太冲、合谷等穴治疗。( )(3)腹泻选天枢,上巨虚是表里配穴法。( )(4)急性腰扭伤、癫狂、肾绞痛、针刺麻醉宜选用电针( )(5)痛痹宜选用关元、肾俞等穴治疗。( )(6)面瘫治疗应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7)预防中风可针灸足三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