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代际视角下生计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以山西J县为例 姓 名贾改琴院 系经济与管理学院专 业行政管理班 级0801学 号0819010135指导教师任义科答辩日期成 绩 代际视角下生计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山西J县为例 内容摘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造成了2000多万农民工失业,因而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扶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回家乡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开始掀起。虽然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民工创业路程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采用了实地访谈的方法了解了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的真实心理状况,老一代农民工创业主要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新生代则主要为了获得成就感与社会认同。内容上对各个生计资本的不同影响分别进行了研究,从代际视角出发将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于老一代来说,自然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影响较大,而对于新生代来说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作用较强;同时,探求了各个资本在农民工创业过程中的内在机制联系,尤其是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存在较紧密的联系,呈现出一种极化倾向,从而验证了社会极化理论在农民工创业领域的适用性;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角度与农民工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两代农民工的创业进程有所指导,从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农民工 代际视角 生计资本 返乡创业 Migrant returners livelihood capital and self-employment based on generations Abstract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roke out,killing about 20000000 migrant workers unemployed migrant workers, thus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imminen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y, a growing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 home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home poineering upsurge begins to rise. Although a growing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home for business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alleviate the obtain employment pressure of migrant workers, but there also exist some problems hindering the migrant workers pioneering journey smoothly.This paper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interviews about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home for business process in the real psychological status,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s mainly to make a living, new generation is mainly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social identity; content on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various livelihood capital undertook study respectively, from the generation perspective will the new generation with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more targete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various capital in migrant workers to start the process of internal mechanism, present a kind of polarization orientation, thus validating the social polarization theory in the field of entrepreneurship for migrant workers.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overnment and migrant workers own perspective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ith a view to the two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on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somewhat guida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migrant workers returning home for business ti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intergenerational perspective livelihood capital home business 目录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一)研究背景(1)(二)研究意义(1)二、资料收集与被访者特征(2)(一)资料收集(2)(二)被访者特征(3)三、生计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3)(一)生计资本的概念界定(3)(二)各个资本对两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4)(三)各个资本的内在机制联系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14)四、结论与对策(18)(一)结论(18)(二)对策(18)参考文献(20)致谢(21) 代际视角下生计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以山西J县为例 学生姓名:贾改琴 指导教师:任义科 农民工群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发展动向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已然成潮,这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逐渐从“民工潮”转移到了“返乡创业潮”,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但是由于对农民工自身的认识不够、政策的不系统以及政策执行的不到位等原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可持续性面临着潜在的危险。因此,探究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的真实心理状况,了解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可利用的生计资本的差异,从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完善相关政策,实现政策的可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 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由传统的农业部门经济向非传统的现代部门经济转变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进入了这种经济二元化的转型期。随着经济的转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尤其是东南沿海一些发达地区,于是民工潮出现了。民工潮的出现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为其注入了活力。但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部分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直接导致了大约2000万农民工失业,农民工群体成为受冲击较为严重的群体之一。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占到农民工总数的10%左右,有一部分选择暂时返乡,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去城市打工,呈现着中国传统的“亦工亦农”、“外出-回流-再外出”的候鸟式流动模式;另一部分选择返乡创业,据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返乡农民工中大约20%左右的人选择了就地创业,于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潮”开始出现。 2008年以来,学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农民工在城市的边缘化身份转移到了农民工的创业主体身份上来。目前,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关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本身的研究居多,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行为分析,例如程伟等学者以雷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视角来分析该行为,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决策是在城市与农村的推拉力量的博弈中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学者税秋菊则以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与社会资本相关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等等;第二,一部分学者采用定量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种社会和个人因素,例如韦吉飞等人通过西北五省的调查,发现培训、社会经历、社会背景等因素与农民工的创业行为呈正相关,而年龄因素则与之呈负相关,其余的性别、家庭成员数等因素则作用不显著;等等。虽然关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学者很多,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数以抽样调查为主,只是一些一般的统计数据与相关性描述以及简要的理论概括,针对性不强,这对于解决农民工创业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入与细化。(二)研究意义 1.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般意义 第一,有助于缓解农民工就业的严峻形势。大批农民工返乡之后势必会造成农村劳动力闲置,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因而,一批农民工利用地区自然资源或者自身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一些优势开始创业,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同时为他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形成了“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模式,从而缓解了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第二,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增收。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一般是根据农村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选择非农产业,这样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第二或者第三产业,改变了农民一直以来“靠天吃饭”的传统,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的关键。而农民工返乡创业则扮演了助推器的角色,为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以代际视角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的意义 所谓代际视角就是将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更加具体地、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民工的创业现状,而不是一概而论。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这两个名词的出现是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分化的结果。所谓老一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六七十年代、外出务工时间较早,现在多数已处于不惑之年的人,而出生于八十年代以后、外出务工时间较迟,现在仍然很年轻的一代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两代人在年龄、社会经历、心理诉求、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了各个生计资本对其创业影响的显著性程度不同,因而只有具体对象具体分析,分别对两代农民工进行研究,才能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本文在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真实了解到各个生计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相关性大小以及起作用的内在机制,针对性的对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两代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的真实心理状况,对促进农民工的创业进程具有更实际、更广泛的指导意义。二、资料收集与被访者特征 (一)资料收集 返乡农民工中20%的人选择了创业,这批曾被边缘化的人们重新回归家乡选择创业后的现实状况怎样,在打工时的人力资本以及社会关系积累等等与他们创业过程的相关性程度如何,在创业中他们感到最大的阻力来源于哪里,优势又来源于哪里,以新生代与老一代农民工的不同视角,了解他们的真实心理状况以及可持续生计问题,是本文调查与访谈的重点。因此,要发现农民工创业过程中的真实状况,深度挖掘他们在日常活动实践中的社会心理动态,简单的问卷调查与一般的统计描述是无法达到理想目标的,田野式的个案访谈、有逻辑的过程性叙述是较为理想有效的方法。 为了获得本文研究所需的信息,第一步确定一个涵盖所需信息的访谈框架,包括基本信息的了解与有关现状性描述与过程性叙述的话题;第二步确定访谈区域。出于信息获得的难易度与真实性考虑,选择了家乡所在地,即山西省J县,利于缩小与被访对象的距离感,以便获得的信息更加真实。据近几年来的亲身观察,该县返乡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成了一种潮流,因此选择该区域也具有典型性;第三步寻找访谈的目标对象,该对象必须符合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身份,而且必须涵盖新生代与老一代两代农民工,而且比例要相当。所以,目标对象的寻找是一件相对来说比较困难的工作,花费了将近10天左右的时间,寻找到了20余名目标对象;第四步进行访谈前的初步了解,向与访谈对象相识的朋友或邻居打听大概的情况,以便做到有所准备地访谈,而不至于冒昧来访;第五步选择合适的时间、方式对目标进行个案访谈。根据农民的作息特点,我一般选择雨天或者晚上去访谈,而且是聊天式的访谈,这样可以拥有充足的时间,让对方更加轻松地接受访谈,以利于获得更加有深度的、完整的信息。在访谈过程中,考虑到部分对象由于录音方式而产生的较强的戒备心理,我采用了部分录音的记录方法。从2011年7月份开始,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对20名返乡农民工进行了个案访谈,不仅农民工的现实状况与真实社会心理得以展示,而且创业的具体过程与生计资本的内在机制联系也得以呈现,使得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了解也就更接近真实。 (二)被访者特征 20名被访对象的总体特征即共性是,他们都曾是农民工身份,目前正在创业或曾经有过创业的经历。他们的具体特征包括个体基本信息的特征与创业特征:(1)个体基本信息特征:年龄上老一代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为11:9;性别方面男女比例为13:7(总体来说,创业主体中男性比例远远大于女性比例);家庭状况方面已婚与未婚的比例为17:3,家庭成员数普遍在5口以上;受教育程度上小学文化占25%,初中文化的比例占到60%,高中文化占10%,而大专文化仅仅占到5%,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打工年限分布在5-20的范围内。(2)创业方面特征:创业时间基本从2004年陆续开始,08年开始创业的人数居多;创业时接受过培训的比例仅仅占到35%,大多数人是边创业边学习;创业项目集中在服务业领域与养殖业方面,例如饭店、理发店、养鸡场等等,但规模都较小,仅属于家庭式创业,而且制造业领域的创业较少;创业成效方面,成功的比例占到75%,但有一部分目前处于经营困难状态。通过这些基本信息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选择创业的一类农民工的整体面貌,更有利于我们进行个案访谈与深度剖析。三、生计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一)生计资本的概念界定 “生计”一词有着非常丰富的含义,不同的情况下我们有不同的运用。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生存现状,也可以表示一种用来生存的策略方式,等等。但是目前人们使用较多的是第二种含义,主要用来关注“资产和在实践中所拥有选择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求创造生存所需的收入水平的不同的行动” Ellis F,2000,“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因此,生计总是与资本联系在一起,而“生计”与“资本”最初连用则见于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中。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Sen等人提出、Scoones等人发展,并通过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等国际组织推动形成的,主要用于研究治理贫困问题以及如何实现贫困人口生计的可持续问题。由生计资本构成的生计五边形在该分析框架中居于核心地位,而生计资本是指人们用来维持生活以及求得发展的各种资本的总称。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生计资本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五大资本要素。自然资本是指农民所拥有和使用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则主要包括农民用来维持生计的基础设施和手段;金融资本是指农民固定的资金储蓄和流动的收入;而人力资本是农民生计的基础,主要包括农民自身的数量和质量;社会资本则是指农民自身的社会关系和联系,包括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关系,这五大资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可以相互转化。以上资料来源于DFID的有关资料整理。 Carney D,1998,“Implementing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Approach”,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52-69.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应用后来逐渐被延伸,被人们逐渐用来分析农民工的生计问题。由于人们之间总是存在差异,因而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本差异是较大的,即使是同一个人,他拥有的五大资本也是有差异的。本文就是通过访谈两代农民工各自所拥有的生计资本的不同,来分析各个生计资本在他们返乡创业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各个生计资本的不同组合对他们形成各自独特的生计策略的影响,进一步的对两代农民工的创业现状进行针对性地、深度地挖掘,以期对促进农民工的创业进程有所贡献。 (二)各个资本对两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 1.自然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在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自然资本都或多或少的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对于两代农民工来说作用是不同的。在谈到自己靠土地这些自然要素的收入时,45岁的ZHG表现出了明显的无奈与可笑。 “八亩地,都种玉套数(玉米),一年一亩地按500块钱,五八4000块钱,下来五口人一人摊(平分)800块钱。” 42岁的HLZ更是抱怨不断。 “有大概三四亩地,4亩地,就相当于一口人哩(的)地,都不到4亩,栽了果树,都还小,还没收入,农业就没啥收入,就种些玉套数(玉米),一年打那2000多斤,一斤七八毛钱,就那1000多2000块钱。” 像ZHG和HLZ这样老一代的农民工,由于早年长时间地从事过农业生产活动,因而对土地有较大的依赖性,对农业生产的不景气抱怨越多代表他们对其的依赖性越强。由于长期积淀下来的农村社会生活记忆,老一代农民工重新回归家乡选择的创业项目与自然资本的相关性较大。 老一代农民工ZHG仅有小学学历,在一个铁厂给别人开车整整干了9年,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铁厂倒闭了,失去工作之后他返回自己的村子开了一个小型的苹果袋制造厂。他提到了当初他选择这个项目的原因: “咱这儿哩(的)条件,因为咱这县是苹果之乡,苹果树多,发展有个前途。” 他充分利用了家乡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每户都承包着一个苹果园,并且套袋的苹果品质好、销量好,价格也高,也正因为这样他看到了巨大的需求量。在他办厂之前,人们总是派个代表去外地买袋子,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差。所以办厂以来,他的生意一直不错,并且对存在的风险做了预估: “外地也有人要,咱也送人家也来拉。风险肯定有,不过我这它烂不了,最多就是一资金、货物积压,总有卖不了哩(的)时候,去年压多,压大概有2000箱,有20几万,今年压大概有10万左右。做啥都要有风险,最起码不操心瘟疫那些,不像养鸡,就是一年有个雨疙瘩(冰雹),把果打了或者是霜冻那些,果花少,咱就有货物积压了,不过最起码,咱过年还能卖。咱这遇上自然灾害这些,总能保一个本,不像养殖,万一有个传染病治不了的话就连根烂。我这就是压一资金,它资金总跑不了,保险点,最多今年压多,咱明年少造些,刚开始就是考虑这才弄,不过啥都有风险,这风险小。” 依靠自然资本搞创业虽然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自然条件的千变万化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同样选择与自然资本密切相关的项目的ZZG就没有这么顺利与幸运了。58岁的他同样是小学水平,曾在外打工二三十年,2003年响应政府搞规模化种植、打造模范村的号召,回到家乡搞蔬菜大棚种植。刚开始的两年虽然有些艰难,但总体还算顺利,收入也不错,但后来情况变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那年冬天碰上了我们这有史以来最冷哩一个冬天,我还记得那会有零下二十九度,一次强降温,所有的菜就全完了,那会根本没有抵御强降温的设备和措施,眼看着整个大棚的菜全部毁了,所有的投资全部打水漂了。” 上述所列举事例并非个案,由于对农村与土地的依恋,老一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选择创业时总是会首先考虑与自然资本的相关性。例如还有一部分老一代选择养殖业,就是为了充分利用玉米等粮食作为饲料来源,这样就节省了一部分成本。46岁的ZCL选择养兔,他说: “打饲料的玉套数(玉米)要是不养兔一年都能卖5000多,但是用到养兔上,咱就省了好多饲料钱,算来算去,还是比较划算的。咱有地,种上又不会费多大事。” 虽然绝大多数老一代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会首先考虑自然资本,但是也有个案,例如35岁的GMH就选择了开便利店,但是这并不影响总体分析的结果。 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由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属于走出学校就进入城市的一代人,在农村生活的经验较少,所以与村庄、土地的感情趋于冷漠。25岁的JFL在谈到家里土地以及农业收入时表现出了较大的冷漠。 “我也不太清楚,质量都差不多,都是些粮食,也没有啥收入,就是玉米一年能弄几千块钱。” 30岁的LF返乡后选择开了一家服装店,话语间流露出了较强的“城市性” L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提出了“城市性”(Urbanism)的概念,认为城市具有其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 “我们家有六七亩地,都俺爸妈给种的了,一年挣多少我也不过问,爹妈能有个花销就行了,从小基本上没干过啥农活,而且在城里呆习惯了,回来就不想再干农活了。” 从新生代表现出的对土地的冷漠可以看出,新生代对自然资本的依赖性较小,他们选择的创业项目也都集中在理发店、服装店、饭店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业方面,基本完全脱离了农村的自然资本,都是一些比较城市化的项目,表现出了对城市较大的依恋。他们之所以选择返乡创业,关键原因在于农村的土地资本。ZDK是一个曾经在北京进行过厨师培训的新生代,在LF几个饭店干了大约五六年,对于返回家乡开饭店表现出了很大的无奈。 “倒是想往城里头呆,也就呆惯啦,不想回去,再说对象也在这儿,要回去了对象咋办,人家在这工作,肯定不愿意跟我回去。可是城里头房租太贵,前年决定回来开饭店和我爸商量了好多时候(好长时间),想让我爸在合适的村寻一合适的地方,正好某村有一座二层楼往出租,一年房租才3000多块钱 ,这也是一机会,所以就把LF工作辞啦回来啦。刚开始也就计划先干着,没有计划干的太久,主要是想攒点钱,然后在城里头个人干,毕竟城里头人多,市场大。” 26岁的LCF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地势比较好的地段租金都比较高,地势不太好的地方的租金比我预期的也高很多,这时正好给家里打电话听说老家那边有一些空着的厂房,收拾下就可以开个饭店,于是就回老家了。” 从他们几乎相同的描述可以看出,农村的土地资本在他们返乡创业过程中起了主要的拉力作用,依据推拉理论的解释,新生代在城市高房租与农村较低的土地成本的推拉力量的博弈中做出了理性的选择-返乡创业。 因而,老一代农民工的创业过程与自然资本的相关性较大,由于较强的恋土性与长期的农村社会生活记忆,他们在失业后返回家乡的选择与创业项目的选择上都充分考虑了家乡的自然资本,抓住了家乡的自然条件优势。但是新生代几乎不关注家乡的土地产出、自然条件,他们仅仅是在较低的土地成本的驱动下选择暂时返乡创业,以积累再次返回城市的资本。老一代农民工视返乡创业为“归根”,但新生代却视其为“归根”前的积淀。 2.物质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物质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积累其他资本的来源,一个地区物质资本的充裕程度体现了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调查与访谈了解,返乡农民工维持生活的基本物质资本较充裕,但是交通通讯设施以及生产性的物质资本总体来说比较匮乏,制约着他们的创业进程。 被访谈的ZHG作为老一代农民工在谈到家里基本的物质资本时表示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些基本工具并不能成为富裕的指标,而是维持基本生活的需要。 “五间房,摩托,有一小车(轿车),电器基本上都有,电视、洗衣机、电脑、冰箱,就是贷款,这些东西也得有。” 当然,他是被访谈的创业者里比较成功的一位,因而生活的物质资本水平也较高一些,但是所有人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家里有6间房屋,家有农用车,三轮车,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 LF作为一个新生代也做了简单介绍。 对于返乡创业农民工来说,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生代,基本的生活物质资本已不是他们关注的问题,基本的电器、交通工具例如洗衣机、冰箱以及摩托车甚至小轿车已得到满足,明显地优于普通农民的生活。有部分创业者甚至加入了网络信息的行列中,ZCL深刻体会到了信息网络带来的益处。 “咱这也是刚开始养兔,啥也不懂,打工一伙那人帮大忙啦,给我说啥样的兔苗好,这兔平时你注意个啥,平时我也在电脑上看人家别人怎么样,也是一人说一样,有说东哩又说西哩,可是咱不能全信,总能够做个参考。有电脑就是好事,电脑上好多东西,咱这儿电脑能普及就好啦,” 对于较为封闭的农村来讲,人们传统获取信息的渠道只能通过电视,但是依靠电视获取信息具有太大的滞后性,尤其是搞养殖业的个体,市场的信息瞬息万变,及时捕捉信息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是电脑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信息的及时传达与获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多创业者只能从别人那里得到相关信息,然后采取行动,但是此时市场早已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因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收益。 相比较而言,农村近几年来,交通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农民工创业的制约越来越小。尤其是老一代走过了陡峭、艰难的坡路之后,觉得现在的公路宽敞而又平坦,根本对他们的创业道路构不成制约,甚至有利于他们创业。ZCL提到现在的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离乡镇大概30多里,咱这交通就算方便着哩,这高速说话(马上)就修成,咱这离那209国道才10里路,这国道国道就哪哪都能到(高兴),这交通就好着哩,看我几个原来念书时候爬那土路,还要爬陡沟。现在卖兔也方便多了,经常会有兔商亲自来收,省了很多麻烦。(满意的语气)” 但是见识了城市便捷的交通以及先进的交通工具的新生代却有着不一样的感觉,农村给他们的感觉只有闭塞。30岁的LLG初中毕业之后,先后到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学习并从事汽车维修,2008年返回家乡开了一家摩托修理店,他对目前的交通表达了与老一代截然不同的观点。 “我村离县城也就30里地,虽然公路挺方便的,但是有时候需要大批量的进一些摩托或者三轮车配件,想从一些大的厂子里进这样便宜,但是交通实在有些不便,让客车捎的话要倒好几趟车,自己亲自去来回花销太贵。如果能通火车就太好啦,价钱低而且能直达。像现在好多城市都通高铁、地铁了,咱这儿现在连火车都通不上,高速也没修成,太封闭了。如果能通高速,我这店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火(好)。” 访谈中感受最深也颇为震惊的就是很多老一代被访者对于农村医疗现状的强烈不满。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非常普遍,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200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旨在解决农村居民的看病问题。近几年来,农村医疗保险通过试点不断扩大覆盖范围,政策的实施也逐渐深入老百姓的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困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提及日常医疗开支状况时,ZHG显得很无奈。 “开支不大,大也不顶事,也报(报销)不了,本来是一块钱哩药,交了医保,报了成一块五啦,咱交那还多掏钱。平时买一袋袋五毛钱药,把医保本本拿去成一块五啦,说是报70%,报40%,算下来还不如咱在外边掏五毛钱买去。” HLZ是一个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患者,年轻时候外出做过油漆工,因为身体残疾,无法承受长时间体力劳动,因而返回家乡经营了一家便利商店。他在医疗上开销很大,必须经常性地输液以增强身体的负荷能力,但是医疗保险在实施中的种种问题让他难以得到真正的实惠。访谈中,很多人反映村里只有一个小小的诊所,有的连诊所都没有,而且药的质量根本没有保障。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之后,大多数的身体状况都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创业中能够投入的精力。 因而农村的医疗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显得至关重要。但是,新生代却对医疗保险几乎不了解,甚至漠不关心,这也表明他们的身体状况较好,医疗设施的不完备对他们的创业似乎并不产生影响。 在创业过程中,农民工唯一觉得比较容易的就是厂房,这也是两代农民工在创业中拥有的共同优势。ZDK作为新生代,切实感觉到了在农村创业的优势所在。 “在准备开饭店时,正好某村有一座二层楼往出租,一年房租才3000多块钱 ,这也是一机会,所以就把工作辞啦回来。” 35岁的GMH返乡后开始经营一家便利店。 “正好我们家邻街,在冲街(临街的一边)开个大门,把那间房再改造一下就成了个便利店啦,” 她充分利用了自己住房的优势,节省了重建厂房的费用。虽然厂房便利,成本较低,但条件却受到了限制,远远无法满足创业需要。49岁的WJJ利用家里的几间闲置窑洞办了养鸡场,养鸡场对于场地的条件要求较高,例如温度、阳光甚至气氛。但是条件似乎远远不够,他说, “现在大约有1500只左右,想再多养点,但是咱那场地不行,窑洞范围有限,而且光线之类的也不太好,也不安全。” 窑洞条件与范围的不足使他的规模只能限于家庭式养殖,对他的创业成效产生了很大影响。 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物质资本匮乏都对两代农民工创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只有真正认识到他们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加有效地给予补救措施,促进其创业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其创业成效。 3.金融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金融资本是人们用来维持生活,满足需求的资金资源。据访谈时的了解,创业资金不足,仍是制约农民工创业的最大瓶颈。农民工的创业激情很高,但是由于资金的限制难以形成规模。ZHG在谈到自己的创业路程时特别感慨。 “开始3年啦,肯定不顺利,哪人(谁)都是这,半路就还得投资,前一年卖出去袋子要不回钱,第二年就还得继续投资,就是资金一下有时候倒不过来。现在还不到那一步,还想扩大,再加台机器,现在一台,厂房也想扩大,关键是钱,” 当谈到需要外部援助时,他毫不思索的回答道, “就是资金上其它不需要,信息那些咱就有电脑,咱一天出去联系,就能掌握了,技术上也不用,技术咱就花钱请技术员,主要是资金。”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很多有着远大抱负的新生代农民工被挡在了创业的门槛之外。25岁的JFL是个一直很有抱负的青年,他这样定位自己: “我一直都挺崇拜那些白手起家的人,你看那马云、俞敏洪,人家那些人身上真的就有你其他人没有的东西,所以我一直想创业。前几年在西安认得一人开火锅店,干的挺好,计划是在人家那儿呆上一两月,把人家那火锅料咋么配哩学会,回去开一小店,先干上,看好啦慢慢再做大。主要是我一直都想自己干,不管是干啥,我总想一人从小规模干,然后慢慢扩大规模,干起个人一番事业。要不我觉着活着有点冤枉,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我个人那名言就是要不咱就不活,要活咱就要活哩精彩点。那段时间快愁死啦,啥都想好啦,没钱啥都做不成(无奈)。现在咱这些年轻人有闯劲顶啥(没有用),没有钱寸步难行。” 他话语间夹杂的情感很复杂,失望将近是绝望,一直以来的创业梦只能化为泡影。 调查表明,农民工积累资金的渠道严重匮乏,靠耕种和打工所积累的资金显得微不足道。谈到家里的农业收入,WJJ脸上充满了愁容。 “我家地挺少,总共5亩地,4亩果园,果树苗还小,都还没有挂果;还有一亩玉米,那能咋,起不了作用。凭这些那收入能有多少,一年也就两三千。” 访谈的老一代对象的年平均农业收入仅仅只有5000元左右,维持基本的生活都显得很拮据,作为创业的积累资金几乎不可能。新生代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农业收入更是微乎其微。 农民工在城市作为边缘性群体,在城市中普遍从事的都是技术性的重体力劳动或者高强度的底层服务业,例如建筑工人、酒店或理发店服务员等,都属于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ZCL谈起在外打工的经历显得很疲惫, “到外头做大工(负责盖房子主体的,赚钱较多的一种)二十多年,工资一年一年变哩,一天四十几有,八十几也有,像今年就一百二三,不过也受哩(累),这也是一死规律,小工(给大工打杂的)一天的工钱永远都买不下一袋面。啥东西都涨价涨得不行,工资涨赶不上,钱不算钱,一年挣两三万不得够两娃花。都说打工打工越打越光,这话一点不错(无奈)。” 如果说仅仅是工资低,农民工们还能承受,因为毕竟自己的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也较低,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对他们来说就已经很满意了,但老板无缘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却让他们难以容忍。ZCL提到被克扣的工资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怒。 “在外头打工,某地做活那儿就还有1万多,都打水漂啦,这都多少年过去啦,不行啦,要不下,工头都赔啦,就没有工钱开,这干活得跟下好人。要是那一万多到手了,这回开始养兔时也就不会因为缺钱到处找人贷款,省了多少麻烦。”尽管工资低,但是朴素节俭的老一代总是会有一些积攒,WJJ办养鸡场的启动资金就来源于打工的积累。 “刚开始就只抓了500只鸡,也没用多少钱,打工积攒下来一点,就够用了,规模比较小。” 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的状况更加艰难,虽然他们来自农村,但是他们有较高的生活期望,追求较高的生活质量,所以较多的需求使他们渐渐属于了“月光族”一类。ZDK在谈到自己在城市打工时的收入时深有感触。 “肯定不满意啦,才2000块钱左右,一男生在城里头,包括抽烟喝酒,人情上礼、请个客,再谈一个对象(女朋友),一月真的紧吧紧,有时候还不够花。” 较低的农业收入与有限的外出打工积累,远远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创业资金需求,即使拥有启动资金的农民工在后续的周转资金上依然存在着困难,有的甚至因为资金的无法周转而倒闭。ZDK总结了自己饭店的失败原因。 “生意倒是挺好,要挣嘛肯定能挣了,可是存在一问题,在我那儿吃饭哩好多人都能认得了,一顿饭一顿饭全赊下啦,最后赊账哩人太多,弄的钱根本倒不过来,又都不给你还钱,没法,刚开始开哩时候就没有想过这问题,没有想到就是这问题把人难住啦。你要钱去吧就影响以后客源哩,惹人哩;不要吧,没有资金就根本没办法继续开啦。” 资金的缺乏让陷入困境的农民工无计可施,他们只有通过借贷来周转资金。1993年以来我国开始进行小额信贷试点工作,2008年央行和银监会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项目就是其中一类。小额贷款的支持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缺陷,从而限制了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对于贷款的利用。 访谈中了解到人们关于贷款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亲戚和熟人,少数来源于电视与网络,对贷款政策较为熟悉,但是真正享受到国家优惠贷款的人却只有少部分。 莫达尔在他提出的底层阶级理论中,把底层阶级定义为失权的阶级。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由于自身地位的边缘化,与国家其他社会群体的距离越来越远,因而难以充分享受到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访谈中了解到贷款的资格要求很严格,让很多人无法通过这个门槛。ZCL谈到了他的贷款经历,感到很艰难。 “人家要调查,看你有没有偿还能力,咱这些普通老百姓能有什么偿还能力。要是人家觉着你还不了,就不给你贷。我那天贷的时候还不是有好几人在那想贷,人家就是不发话没办法,我这也是跑了好几趟,最后才弄下的。” 访谈时了解,现行的小额贷款偿还方式只有两种,一是抵押物,二是寻找担保人(担保人必须是具有财政工资的人)。处于底层的农民工群体如果真将仅有的财产作为抵押物清偿,只会进一步造成他们的贫困,这与小额贷款的宗旨是相悖的。基于风险的考虑,很多农民工无法将仅有的财物作为抵押,因而也就享受不到贷款,新生代JFL就因此错失了创业的好机会。 “回去开店这一下还不得好几万块钱,没办法,不想问别人借,我这人也就太好强啦,只有到信用社贷点钱,计划贷三四万,可是回去信用社贷款超过3万块钱要寻一担保人或者用一啥东西作抵押。咱关系好哩基本上都是我这样哩年轻人,寻担保人太难寻,再说人家哪敢给你作担保,咋也就不能麻烦别人,万一赔了咋办;作抵押,家里头值钱哩也就那座地方(房子),想了好几天,要是真的把房子抵押了,万一赔里头去了,爸妈往哪停(住),再说还有人家我哥一份。” 提到寻找担保人,ZHG深知其中的难处。 “信用社贷款麻烦,贷少了能行,前年我寻去啦,人家说3万块钱以上要财政工资担保,人家有财政工资哩哪敢给你担保,万一到时候赔了,还不了就要从人家每月财政工资里头扣,憨憨(头脑傻的人)才给你贷。” 信用社贷款程序过于复杂,造成常常急用的资金无法拿到,耽误项目的正常经营。他说道, “信用社贷款这太麻烦,比如说咱10天以后要用钱,它这样要考查,那样要让你入股金,到时候啦人家说没有贷不下来,在私人那里,打电话问好哪家有,去了几家一下钱就到手啦。连厂房下来投资了12万,10万高利贷,都贷私人,利息高,但没办法啊。” 依照正常贷款的程序批款速度太慢,有时候因为资格审查不合格甚至得不到贷款,所以大多数人就利用社会关系寻找到了便利。MH为了扩大养殖蝎子的规模,在信用社贷款频频遇挫后,寻找到了便利的方法。 “后来我们就找到了在城里的堂哥,他是个挺有本事的人,跟那些银行系统的领导们都惯(熟),他带着我们找到了我们乡信用社的主任,把情况说了一遍,给人家买了些烟酒,还送了2000块钱的红包,最后给批了50000贷款。幸亏这是堂哥和主任的关系铁,要不然还得多些,这年份(年代),办事不送礼不行,送礼没关系也不行(说到这感觉受访者挺无奈的)。” 但是在ZHG看来,他更赞成私人贷款。 “为了贷款咱求来求去,还要管饭吃好,还得给他拿这拿那,送东西,到时候麻烦事多,还得舍脸(降低身份),这样算下来利息是一样的。私人跟前这,有时候万一钱一下倒不过来,给打一下招呼,说是迟一月,这月钱回不来,这都好说。信用社利息涨不说,还得麻烦给说弄手续。农行利息低,贷不下,贷那贷款都要寻那硬关系哩。” 被访者中大多数人的贷款来源于私人贷款,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抱怨。由于农民工群体利益表达与博弈能力的不同以及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使得一部分农民工群体明显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他们明显感觉到了一种资源被剥夺感。 通过访谈,由于农业收入与打工的资金积累的缺乏,长期在外导致的农村社会关系的薄弱,使得新生代更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创业道路更加艰难。作为新生代的ZDK与JFL由于缺乏周转资金与贷款资格,都难以避免其失败的命运,于是又重返城市,恢复了以前的生活。 “没有办法,只能下某市寻工作啦,看慢慢能攒点钱,可是要攒到啥时候我也不知道。” JFL说道,从他的眼神里似乎看不到一点希望。 如果资金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多数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梦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了。现有的不少创业项目虽然产品和经济效益较好,特别有发展潜力。但是资金的缺乏严重限制了创业的进程。因而,针对两代农民工的具体情况,拓宽返乡创业的信贷渠道,真正将政策落实到位,让每个人都得到实惠而不仅仅是一部分强势群体,显得尤为重要。 4.人力资本与农民工返乡创业 人力资本是一个人与他人竞争的自身的无形资本,人力资本的多少决定了能投入工作的精力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作的成效。两代农民工由于生活背景的差异,在人力资本的积累方面差异显著,从而对他们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以及成效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首先在人力资本积累的起步阶段-受教育阶段,老一代农民工远远落后于新生代。虽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群体整体受教育程度都较低,但是老一代农民工基本处于最低层次,整体处于小学或者初中文化程度,从而对其创业产生了一定影响。WJJ谈到自己受教育的情况时显得有些遗憾。 “包括弄饲料、打预防针都是我一人干的,有时候挺后悔没念下书,好多东西还是不懂,比如说打什么样的针,怎样给鸡通风,进行清洁。” 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使得一部分老一代对自己缺失信心,做事总是畏缩不敢向前,从而也限制了他们的创业规模,影响了成效。 “初中都没毕业,咱这念书也有限,有些东西咱就不懂,咱这也就是小打小闹。没办法,能挣一点是一点,谈不上管理,咱就到不了那层次,反正凑凑合合总能经营下去,社会地位谈不上就根本。” 说这话的是ZCL,话语间流露出了他对自己的定位,流露出了一种安于现状的老一代式的思想。访谈中了解到,他在外出打工前或者打工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因而只能从事低技能、高强度的重体力劳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同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 “没有接受过啥培训,大工都是看人家做慢慢一人学会。反正咱这些老百姓就做这些体力活,受(累)点不怕,就是咱这年纪到这儿,不比人家那些年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53-2025包装药品包装的篡改验证特性
- 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后护理
- 濮阳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影像核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酶制剂与酿酒工艺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英语试题理试题含答案
-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形势与政策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数据库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扬州市职业大学《危重症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中国文学史(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质控工具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 一年级不等式填数练习题
- 2025年粮油保管员职业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皮肤病靶向治疗专家共识(2025版)解读课件
- DB37-T 3274.3-2023 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第3部分:山东VI型
- NDA模板:2024年英文商业保密协议标准格式一
- 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实践活动1《抓抓数数》教案
- 路基路面工程课件:路基路面工程概述
- RoHS知识培训课件
- 医学课件痛风性关节炎
- 洁净手术室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