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控制系统清华版课件第2章_第1页
运动控制系统清华版课件第2章_第2页
运动控制系统清华版课件第2章_第3页
运动控制系统清华版课件第2章_第4页
运动控制系统清华版课件第2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控制系统,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 教 师:梅彦平 2010-2011学年春季学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本章主要内容 1、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2、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 3、转速、电流调节器的设计方法,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本节主要内容 1、转速单闭环系统结构、工作原理及各 部分间的稳态关系; 2、反馈控制规律; 3、限流保护:电流截止负反馈; 4、 PI调节器及控制规律,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一、系统工作原理及静特性分析,1、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一、系统工作原理及静特性分析,1、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一、系统工作原理及静特性分析,1、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稳态特性方程:,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一、系统工作原理及静特性分析,2、静特性分析(稳态性能分析),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开环机械特性:,闭环机械特性:,(1)同样的负载扰动下:,(2)相同理想空载转速下:,(3)相同静差率时:,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一、系统工作原理及静特性分析,3、闭环系统改善性能的本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Id n Un Un n Ud0 Uc,一、系统工作原理及静特性分析,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例2:对例1的开环系统,采用转速负反馈构成单闭环, 已知Ks30,=0.015Vmin/r,为了满足D=20,静 差率S5%的要求,计算放大器的电压放大系数KP。,解:系统开环放大系数: K(nOP/ncl)1= (275/2.63)1103.6 由K=KPKS/Ce得: KP = 46,一、系统工作原理及静特性分析,4、反馈控制规律,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1)被调量是有静差的; (2)服从给定,抵抗干扰; (P38/P39) (3)系统的精度依赖于给 定和反馈检测精度。,二、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限流保护,1、问题的提出:,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起动的冲击电流 闭环调速系统突加给定起动的冲击电流 堵转电流,2、解决方法:引入电流反馈,电流截止负反馈电流大于设定值才起作用的一种电流反馈形式。,二、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限流保护,3、基本思路: 将电流反馈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IdRs,然后去和一个比较电压Ucom比较。当IdRs Ucom时,电流反馈信号起作用,当IdRs Ucom时,电流反馈信号截止。,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限流保护,3、基本思路:,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限流保护,4、电流截止负反馈的实现电路:,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限流保护,5、静特性,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截止电流:,(2)IdIdcr:,(3)IdIdcr:,二、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限流保护,5、静特性,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Idbl = (1.5-2)IN Idcr(1.1-1.2)IN,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4)堵转电流:,三、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动态数学模型,三、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1、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动态数学模型,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直流电动机传函:,三、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直流电动机传函:,1、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动态数学模型,三、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闭环动态结构图,闭环传递函数,1、闭环系统传递函数动态数学模型,三、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动态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条件:,三、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解: 计算系统各时间常数:TlL/R0.00216/0.18 = 0.012s Tm = R/375CeCm = 0.098s TS = 0.00167s 系统开环放大倍数:,例3:对例2的闭环系统,已知晶闸管整流装置采用三相桥式 全控整流电路,电枢回路总电感L2.16mH,飞轮惯量 ,试分析系统的稳定性。,为使系统稳定,希望K103.6。可见稳态精度和动态稳定性的要求是矛盾的,因此必须进行动态校正。,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校正的方法:,串联校正:利用运放构成,简单,要求不高时容易实现 反馈校正:极点配置,用于要求更高或更复杂的系统,2、串联校正环节的形式,PI调节器:滞后校正,以快速性换取稳态精度 PD调节器:超前校正,提高稳定裕度,获得足够的快速性, 但影响稳态精度 PID调节器:兼具PI、PD的优点,全面提高性能,但线路复 杂,调试麻烦。,一般调速系统要求以稳定和准确为主,快速性要求不高,通常采用PI调节器构成串联滞后校正环节。,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和反馈校正,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3、PI控制规律,(1)积分调节器及其控制规律,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3、PI控制规律,(1)积分调节器及其控制规律,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3、PI控制规律,(1)积分调节器及其控制规律,积分调节器控制特点:(P49) 当输入量不等于零时,输出量就线性增加,直到达到输出饱和值; 当输入量等于零时,输出量停止增加,保持在当前值上; 突加输入时,输出量不能突变,线性增加,表现出相对于输入滞后的特点;,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3、PI控制规律,(2)有静差系统与无静 差系统的比较,有静差调速系统,无静差调速系统,结论:(P49) 比例调节器的输出只取决于输入偏差量的现状;而积分调节器的输出则包含了输入偏差量的全部历史,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3、PI控制规律,(3)比例积分调节器及其控制规律,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4、PI调节器的设计,(1)系统设计的基本步骤: 系统建模:进行总体设计,包括基本部件的选择和稳态参数的 计算,形成基本控制系统,或原始系统。 系统分析: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和其他动态性能分析分析,画出 伯德图,确定原始系统能否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 系统设计:如果原始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引入适当的校正装置 进行动态校正。,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4、PI调节器的设计,(2)校正环节的设计方法:分频段设计(试凑法),1、中频段:以20db/dec的斜率穿过零 分贝线,且占足够的宽度,保证系统 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 2、具有尽可能大的开环截止频率c, 以提高系统的快速性。 3、低频段的斜率要陡、增益要高,从而 保证系统的稳态精度。 4、高频段衰减要快,即应有较大斜率, 以提高系统抵抗高频噪声干扰的能力,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4、PI调节器的设计,(2)校正环节的设计方法:分频段设计(试凑法),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4、PI调节器的设计,(2)校正环节的设计方法:分频段设计(试凑法),四、PI控制规律及调节器的设计,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4、PI调节器的设计,(2)校正环节的设计方法:分频段设计(试凑法),2.1 转速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本节重点掌握内容 1、系统工作原理、各部分稳态关系,与开环系 统比较(S,D,n等); 2、反馈控制规律:图2-5 3、限流保护:图2-8、2-9; 4、 PI调节器及控制规律:图2-14、2-15 、2-17 思考题:P105 2.1 2.2 2.3 2.4 习 题:P107 2.5,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本节主要内容 1、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规律; 2、双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及稳态参数计算; 3、双闭环调速系统动态结构及启动过程分析; 4、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抗扰性能及调节器的 作用分析。,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一、问题的引出,1、从对转速控制的要求出发: 开环系统解决了转速能够调节的问题 转速单闭环系统解决了稳速的问题 转速单闭环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系统解决了电流过 大的问题 引入调节器解决了稳态指标与动态稳定性的矛盾,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一、问题的引出,2、加减速控制问题动态性能指标,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分析:,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一、问题的引出,3、解决思路 按照反馈控制规律,要保持某个物理量不变可以引入该量的负反馈,则采用电流负反馈能够得到近似的恒流过程; 进一步,系统要求起动过程只有电流负反馈,没有转速负反馈;而稳态时,转速和电流反馈共同作用,并且转速反馈起主要作用,电流反馈起跟随作用; 设置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即分别引入转速负反馈和电流负反馈。转速调节器在外,而电流调节器在内。,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双闭环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规律,1、系统组成(P55 图2-22),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双闭环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规律,1、系统组成,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TA:电流检测电路电流互感器(特种变压器),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双闭环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规律,1、系统组成,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双闭环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规律,1、系统组成,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限幅:ASR输出限幅值 决定电流给定电压最大值 ACR输出限幅值 决定UPE最大输出电压,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双闭环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规律,2、稳态结构图(P56 图2-23),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双闭环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规律,3、静特性(稳态特性),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AB段:即负载电流小于Idm时表现为转 速无静差,这时ASR、ACR均不饱 和,转速反馈起主要调节作用。 BC段:即当负载电流达到Idm后,ASR饱 和,ACR起主要调节作用,系统 表现为电流无静差,实现过电流 的自动保护。,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二、双闭环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规律,4、稳态参数计算( ),转速反馈系数:,电流反馈系数:,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1、动态结构图(P58 图2-25),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2、启动过程分析(P58 图2-26),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第I阶段:电流上升,第II阶段:恒流升速,第III阶段:转速调节,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2、启动过程分析(P58 图2-26),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第I阶段:电流上升,1)Id:0 Idm 2)ASR进入饱和,ACR不饱和 3)当IdIdl时,n开始上升,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2、启动过程分析(P58 图2-26),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IdIdm,n继续上升 2)ASR维持饱和,ACR仍不 饱和,第II阶段:恒流升速,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2、启动过程分析(P58 图2-26),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由于Idm Idl ,转速出现 超调,使ASR退出饱和 2)ASR和ACR同时作用,最终 使IdIdm,n=n,第III阶段:转速调节,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2、启动过程分析(P58 图2-26),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I II III 系统:建立Idm 保持Idm 进入稳态 ASR: 进入饱和 维持饱和 退出饱和 ACR: 始终不饱和,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3、启动过程特点,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饱和非线性控制 转速超调 准时间最优控制,4、动态抗扰性能(与单环比较),抗负载扰动 抗电网电压扰动,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4、动态抗扰性能(与单环比较),抗负载扰动,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4、动态抗扰性能(与单环比较),抗电网电压扰动,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三、双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5、ASR和ACR作用总结(P61),ASR:1、使转速跟随给定变化,保证稳态无静差; 2、抵抗负载扰动; 3、输出限幅值取决于电机最大允许电流Idm。,ACR:1、保证起动时获得Idm ,转速调节时,使Id跟 随其给定值变化; 2、抵抗电网电压波动的影响; 3、过载或堵转时限制最大电流,起到过流 保护作用。,2.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本节重点掌握内容 1、双环系统原理图、结构图:图2-22、2-23及各 部分间输入输出关系等; 2、静特性:图2-24及各段的表达物理过程; 3、稳态参数计算:、; 4、起动过程分析:图2-26,3个阶段各自特点。 5、ASR及ACR的主要作用。 思考题: P105 2.5 2.11 2.13 习 题: P108 2.11,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本节主要内容 1、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 2、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 (1)基本思路 (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3)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 (4)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一、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一、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1、跟随性能指标: 描述在给定信号或参考输入信号的作用下,系统输出量的变化情况。,tr 上升时间 超调量 ts 调节时间,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一、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抗扰性能指标:标志着控制系统抵抗扰动的能力。,Cmax 动态降落 tv 恢复时间,一般来说,调速系统的动态指标以抗扰性能为主,而随 动系统(伺服系统)的动态指标则以跟随性能为主。,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基本思路:,(1)按单环系统调节器的设计方法:对数幅频特性,(2)工程设计方法查表法,选定常用的典型系统,找到典型系统参数与系统动态性能指 标的关系制表; 根据控制要求,确定要设计的系统为哪种典型系统; 适当选择调节器的结构,使原系统变成所选的典型系统; 采用查表法计算确定调节器的参数。,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基本思路:,(2)工程设计方法查表法,查表,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控制系统开环传递函数表达式,自动控制理论已经证明,0型系统稳态精度低,而型和型以上的系统很难稳定。为了保证稳定性和较好的稳态精度,多选用I型和II型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1)典型I型系统,T 惯性时间常数(已知) K 开环增益(待定查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1)典型I型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1)典型I型系统,表是如何得到的:,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1)典型I型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K值越大,系统的快速性越好,稳定性越差 “二阶最佳”:KT=0.5,=0.707,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1)典型I型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表2-2 典型型系统的动态抗扰性能指标与参数的关系,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2)典型型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T 惯性时间常数(已知) 微分时间常数(待定) K 开环增益(待定),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2)典型型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表是如何得到的:,典型型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和中频宽,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2)典型型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表是如何得到的:,Mrmin(最小闭环幅频特性峰值)准则:,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2)典型型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表2-4 典型型系统的动态跟随性能指标(按Mrmin准则确定参数关系),h值越大,超调越小,调节时间越长 最佳参数:h=5,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2)典型型系统,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表2-5 典型型系统的动态抗扰性能指标(按Mrmin准则确定参数关系),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2、典型系统及其参数与动态性能指标间关系,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两种典型系统的比较: 比较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典型I型系统和典型型系统 除了在稳态误差上的区别以外,在动态性能中: 典型I型系统超调小,但抗扰性能稍差; 典型型系统超调量相对大,抗扰性能却比较好。 这是设计时选择典型系统的重要依据。,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3、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近似处理),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高频段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高频段小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3、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近似处理),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高阶系统的降阶近似处理,(3)低频段大惯性环节的近似处理,3、非典型系统的典型化(近似处理),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例1,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二、调节器的工程设计方法,例2:已知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请对其进行校 正,使其转速超调 。选择调节器的类 型,并确定调节器传递函数中的参数。,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三、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一般原则:先内环(电流环)后外环(转速环),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基本步骤: 1、对电流环的对象进行近似处理; 2、选择ACR的结构; 3、确定ACR参数; 4、将电流环近似处理,等效为转速环的一个环节; 5、按同样步骤设计ASR。,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三、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T0i 电流反馈滤波时间常数 T0n 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三、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1)电流环结构图的简化:,忽略反电动势的动态影响,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三、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1)电流环结构图的简化:,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三、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1)电流环结构的简化:,小惯性环节近似处理,Ti = Ts + Toi,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三、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2)选择目标系统:,典型I型系统,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三、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3)调节器结构及参数选择:,2.4 调节器的设计方法,三、按工程设计方法设计双闭环系统的调节器,第2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1、电流调节器的设计,(4)调节器参数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