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斯二级水电站工程工程地质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结斯二级水电站工程工程地质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结斯二级水电站工程工程地质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结斯二级水电站工程工程地质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结斯二级水电站工程工程地质分析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工程地质目 录3工程地质13.1 前言13.2 区域地质与地震23.2.1 区域地质概况23.2.2 区域构造稳定性113.3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123.3.1 水库区(调整前)基本地质条件123.3.2 水库区(调整前)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133.3.3 水库区(调整后)基本地质条件153.3.4 水库区(调整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163.3.5 水库比较173.4 闸址区工程地质条件比较与选择183.4.1 调整前闸址基本地质条件183.4.2 调整后闸址基本地质条件233.4.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及物理力学参数选取273.4.4 闸址比较343.5 推荐闸址(调整后闸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63.5.1 闸基承载力与变形问题363.5.2 渗漏与渗透变形稳定363.5.3 砂层液化问题373.5.4 防冲及抗滑稳定问题373.5.5 闸肩稳定问题373.6 引水线路工程地质条件373.6.1 引水线路(调整前)基本地质条件383.6.2 引水隧洞(调整前)工程地质分段及评价423.6.3 引水线路(调整后)基本地质条件453.6.4 引水隧洞(调整后)工程地质分段及评价493.6.5 隧洞围岩分类及力学参数建议值513.6.6 引水线路比较543.7 厂址区工程地质条件573.7.1 厂址区基本地质条件573.7.2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物理力学参数选取583.7.3 厂址区主要建筑物(调整前)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613.7.4 厂址区主要建筑物(调整后)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623.7.5 厂房主要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比较643.8 天然建筑材料653.9 结论673工程地质3.1 前言结斯沟二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结斯乡境内,是结斯沟梯级开发推荐方案中的第二级(中间梯级,结斯沟共规划三级水电站),上游梯级为结斯沟第三级水电站,下游梯级为结斯沟第一级水电站。结斯沟为沃日河一级支流。结斯沟二级水电站坝址位于山脚沟沟口下游约160m处,厂址区位于双柏沟上游左岸级阶地上。坝址区距小金县城约41km,厂址区距小金县城约30km。结斯沟口至小金县城有省级公路相通,从厂址和坝址到结斯沟口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本工程开发任务主要为发电。小金县结斯沟流域规划报告和结斯沟二级水电站工程初步设计(代可研)报告已完成,并通过审查。由于原选定闸址(即报告中的调整前闸址)已形成移民新村,受业主委托,我公司开展了闸址调整工作,并选出新闸址(即报告中的调整后闸址),相应地对引水系统、厂房系统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调整后结斯二级水电站工程控制流域面积359.7km2,最大利用落差275.5m,坝址处多年平均流量7.13m3/s。坝前正常蓄水位3040m,无调节性能。电站装机容量24MW。调整后结斯沟二级水电站采用低闸长引水式开发,枢纽工程永久性建筑物主要由溢流坝、引水系统和电站厂房等三部分组成。调整后坝址位于两河口(山脚沟汇入结斯沟点)下游约160m。引水线路沿结斯沟左岸布置,由取水口、无压引水隧洞等组成,长约9.881km。厂区枢纽主要由压力前池、压力管道、地面厂房等组成。我公司于2011年5月进场开展地勘工作,2011年7月提交本报告。本工程完成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见表3-1。完成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总表表3-1项 目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备注工程地质测绘平面区域地质复核km265001/10万库、坝区平面地质测绘1.0 1/1000引水线路带状平面地质测绘121/1000厂址区平面地质测绘0.51/1000天然建筑材料平面图地质测绘0.21/1000剖面闸址区km/条1.47/121/500厂址区0.9/6 1/500引水线路 26.1/101/1000天然建材5.2/301/200勘 探钻 探m/孔125.55 /5坑、槽探m31000试验钻孔水文地质试验段106岩石磨片分析组2水质简分析3岩石常规试验6地基物理力学全项3砂砾石料常规3砼骨料碱活性分析13.2 区域地质与地震3.2.1 区域地质概况3.2.1.1 地形地貌工程区位于川西高原东部,邛崃山脉西缘,区内山高谷深,山峦重叠,地形崎岖险要,一般山峰高程40005000m,相对高差10002000m,属川西高山高原过渡地带的侵蚀型高山峡谷地貌。区内最高峰四姑娘山海拔高程6250m。主要山脉走向呈近南北向,总的地势是东高西低。结斯沟为沃日河一级支流,工程段河床高程27593056m,两岸高程35004300m,相对高差8001500m,河谷形态以“V”型为主,平均比降26,属中高山区。 区内地貌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构造剥蚀和侵蚀堆积地貌。(1)构造剥蚀地貌河谷两岸坡经长期的构造作用和风化剥蚀,局部发生破坏并向后退却,岸坡变缓。基岩在地下水、地表水及自重等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不断遭受剥蚀形成斜坡。 (2)侵蚀堆积地貌 区内河流侵蚀作用明显,河谷狭窄,阶地不发育,据地质测绘,沿结斯沟两岸零星出露有,阶面狭窄,大部分被剥蚀,以基座阶地为主。区内阶地发育特征见表3-2。区内阶地发育特征一览表表3-2阶地名称高出枯期沟水位(m)组成物质阶地形状级堆积阶地35上部为黄色粉质粘土夹砾石,厚0.60.8m,下部为漂卵砾石层。总厚度一般57m。阶面开阔平坦。级基座阶地1015上部为褐黄色粉质粘土夹少量块卵石,厚度一般0.51m,下部为卵砾石层,厚度1015m,具弱胶结。呈台阶状。级基座阶地3540上部为褐黄色粉质粘土块卵石,厚0.51.0m,下部为黄色泥质漂卵砾石层,厚35m,具弱胶结。阶面开阔起伏。3.2.1.2 地层岩性工程区内主要出露地层有三叠系和第四系。三叠系地层为浅变质,局部中等变质的砂岩、板岩。其地层岩性特征见表3-3。 (1)三叠系(T)主要包括新都桥组(T3x)、侏 倭 组(T3zh)、杂谷脑组(T2z)、菠茨沟组(T1b)。 菠茨沟组(T1b)本段地层在工区外围沃日河双桥沟一带,厚度131248m。岩性主要为灰灰绿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砂质结晶灰岩及变质细粉砂岩,上部有紫红色板岩,底部为灰绿色砾岩。 杂谷脑组(T2z) 本段地层分布主要分布于库尾以上河段,厚度为4251428m。岩性灰青灰色中块层细粒变质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深灰色板岩。 侏 倭 组(T3zh) 本段地层广泛出露于整个工区,厚度8241950m。岩性主要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砂岩与灰色薄中层变质粉砂岩、含千枚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韵律互层。 新都桥组(T3x)本段地层分布于引水线路,厚度377812m。岩性主要为黑色及深灰色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及绢云板岩、夹褐灰色及灰色薄层细粒变质石英砂岩及粉砂岩。 (2) 第四系(Q)主要有全新统和更新统。全新统分布于河床、漫滩、阶地。厚度变化较大,分布零星,不甚发育,厚度020m,成因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冲积(Q4al)、洪积积(Q4pl)、残积积(Q4el)、崩坡积(Q4col+dl)等。其中冲、洪积主要沿规划河段的干流、支流等水系,呈带状分布,是区内居民的主要农耕地带。残坡积物分布于山坡上,为壤土、砂壤土夹碎石,局部夹有少量砂。崩积则广泛分布在河谷坡脚地带,为块石、碎石,块度悬殊较大,成份主要为变质砂岩、板岩等。更新统分布于级阶地和级阶地。级阶地厚度1015m,级阶地厚度5m。上部为褐黄色粉质粘土夹少量块卵石,下部为卵砾石层,具弱胶结。区域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表3-3地层时代地层代号岩性特征厚度(m)分布范围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由冲积、洪积、坡残积的砂卵石、块碎石土等组成。020河床、漫滩、阶地、缓坡台地和坡脚更新统Q3上部为褐黄色粉质粘土夹少量块卵石,下部为卵砾石层,具弱胶结。1015级阶地Q2上部为褐黄色粉质粘土夹少量块卵石,下部为黄色泥质漂卵砾石层,具胶结。35级阶地中生界三迭系上统新都桥组T3x黑色及深灰色炭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及绢云板岩、夹褐灰色及灰色薄层细粒变质石英砂岩及粉砂岩。377812引水线路区侏 倭 组T3zh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砂岩与灰色薄中层变质粉砂岩、含千枚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韵律互层。8241950广泛出露于整个工区中统杂谷脑组T2z灰青灰色中块层细粒变质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深灰色板岩。4251428分布库尾以上河段下统菠茨沟组T1b灰灰绿板岩及粉砂质板岩夹薄层砂质结晶灰岩及变质细粉砂岩。上部有紫红色板岩,底部为灰绿色砾岩。131248工区外围沃日河双桥沟一带3.2.1.3 地质构造工程区处于松潘一甘孜地槽褶皱系之二级构造单元巴颜咯拉冒地槽褶皱带内的东部,构造部位位于小金弧形构造带内,其东北侧为药王庙南北构造带,南侧为金汤弧形构造带。小金弧形构造带由一系列线状弧形褶皱组成,构造带内有一级主干褶皱3条,工程区位于北部一级主干褶皱仁寿果坪复背斜的北东翼,其翼部发育一系列次级褶皱,并与主干褶皱平行。弧形构造带内断层发育较少,在工程区周围发育有芹菜塘断层(F1)、木成沟断层(F4)、关永场断层(F5)、坐棚沟断层(F1)、鹿耳沟冲塘断层(F2)、海子坪断层(F1)。见区域构造纲要图3-1。各断层、褶皱分述如下:(1)断层芹菜塘断层(F1)该断层位于工程区西北部,距闸址的最短距离约5.3km,全长约14km。断层产状为N55WNE65,断层上盘的小断层发育,与主断层呈入字型相交,断层错距200300m,断层破碎带由角砾岩组成,挤压紧密,该断层具压剪性的顺扭特征。 坐棚沟断层(F1) 该断层位于工程区北东,距闸址最短距离约6.8km。断层产状为N50WNE68,断面光滑平整,两盘岩层近于直立,产状紊乱,地貌上常形成断层崖。从擦痕阶步看,断层北东盘相对往北西方向斜冲,南西盘相对垂直下陷,具反扭特征,为压扭性断层,断距8001500m,全长约15km。鹿耳冲塘断层(F2)鹿耳冲塘断层位于工区东部,距闸址的距离约14.7km,距厂址约11.5km。断裂沿沃日河双桥沟尾木尔寨沟一带分布。断层走向N40E,倾向S50E,倾角75 85,为高角度压扭断层,全长约35km。在鹿耳冲塘附近,断层SE盘为黑云角闪正长岩,岩石破碎明显,断层破碎带宽100150m,由碎裂花岗岩及花岗糜棱角岩组成。断层SW段木耳寨沟与日尔寨沟一带可清楚地看到断层两侧构造层的差别及地层产状的大角度相交,其断裂带宽约200300m,断层角砾岩胶结紧密,角砾岩呈明显的棱角状。断层NE段直延至燕山期四姑娘山岩体内,使其岩体内印支期云闪正长岩逆掩于燕山期黑云斑状花岗岩之上,故该断层为燕山晚期的产物。沿断层走向未出现新活动的地貌迹象。因此,该断层不具备晚第四纪活动性。木城沟逆断层(F4)该断裂又称达维断裂,位于工区南部,距闸址的距离约31.3km,距厂址区22.6km。断层呈北西向斜切木城沟,延伸长度近10km。为一压性冲断层。在木城沟沟口出露的三叠纪侏倭组变质砂岩、片岩,主要由碎裂岩和角砾岩组成,具一定程度的胶结。断面走向N75E,倾NW,倾角70,断面呈波状弯曲,并发育明显的斜冲擦痕和阶步,断层两盘岩石有明显的折曲变形现象,节理十分发育。于断层中取断层泥物质经ESR法测定的结果为:43000040000a。因此,该断层最新活动时间在中更新世。图3-1 区域构造纲要图 (2)褶皱大湾背斜(2)该背斜位于工程区北部,分布于小金县大寨子 、大弯、山脚沟带,往北东被坐棚沟断层破坏,并倾伏于关门峡复式岩体的南侧,呈向南凸出的弧形背斜;核部由三叠系杂谷脑组厚层状状砂岩组成,翼部为侏倭组砂板岩。西段为北陡南缓的不对称背斜,北翼岩层倾角55,中段、东段轴面及两翼地层倒转,中段倾向南,岩层倾角6070,东段倾北北西,倾角7580。轴面形态既有正常又有倒转和扭曲存在。东段被坐棚沟断层反扭错位达2000m。三家寨复向斜(3)从坝区北侧经过,被芹菜塘断层与坐棚沟断层错成三段,西段轴线呈北西向展布,槽部为T3x板岩及薄层砂岩,两翼为侏倭组砂板岩。轴面和两翼地层倒转,倾向南西,倾角4070。中段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槽部为T3zh砂板岩,两翼为T2z厚层状砂岩,南翼岩层倾角88,北翼岩层倾角80,轴面直立构成称向斜。东段轴向呈35延伸,构成向北凸出的弧形,槽部为T3x炭质板岩,两翼为侏倭组砂板岩,北西翼岩层倾角70,南东翼岩层倾角83,轴面直立构成称向斜。两河口背斜(4)位于闸址区,西段中N50W方向展布,核部为T3zh组砂板岩两翼均为T3x组板岩夹砂岩,轴面和两翼向北东倒转,向南西倾斜;倾角5070。中段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槽部为T3zh砂板岩,两翼为T2z厚层状砂岩,北翼岩层倾角88,南翼岩层倾角73,构成轴面直立构成称背斜。东段呈N10方向展布,构成反射弧,核部T3zh组砂板岩,两翼为T2z组厚层状砂岩,轴面和两翼地层向北倒转,倾向南西,岩层倾角5674。抚边向斜(5)位于坝区与厂区之间,分布小金县抚边斯德皮中海子至理县毕棚沟带,西段轴向呈N10EN50W,核部为T3x板岩夹砂岩,两翼为T3zh砂板岩韵律互层,轴面和两翼地层向北东倒转,倾向南西,倾角6875,构成向北东倒转的倒转向斜。中段轴向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槽部为T3zh砂板岩,两翼为T2z厚层状砂岩,北翼岩层倾角73,南翼岩层倾角65,构成轴面直立构成称向斜。东段位于凉台沟,呈N10方向展布,构成反射弧,核部T3zh组砂板岩,两翼为T2z厚层状砂岩,轴面和两翼地层向北东倒转,倾向南西,倾角87。长五间背斜(6)位于坝区与厂区之间,分布于小金县长河坝木尔寨沟棒子桥至理县毕棚沟一带。 西段轴向呈N10EN35核部为T3zh组砂板岩,两翼为T3x组板岩夹砂岩。在长五间,轴面和两翼地层向北东倒转,倾向南西,倾角6068,在长河坝带两翼对称,北东翼岩层倾角68,南西翼岩层倾角69,构成对称背斜。中段在鹿耳冲塘断层以西,核部为T2z厚层砂岩,两翼为T3zh砂板岩,北翼岩层倾角为56,南翼岩层倾角为80,组成南陡北缓的不对称背斜。在木耳寨背斜被鹿耳冲塘断层顺扭错断达3km。东段在毕棚沟走向N10E,轴向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分布,核部为T2z厚层砂岩,两翼为T3zh砂板岩,轴面和北翼地层倒转倾向南或南西,倾角85。木坡向斜(7)位于坝区与厂区之间,分布于小金县大沟、木坡、四道棚子、双桥沟。西段轴向N10EN35,核部为T3x板岩夹砂岩,两翼为T3zh砂板岩,北东翼岩层倾角70,南西翼岩层倾角71,为对称向斜。中段轴向近东西展布并向南凸出形成弧形,在鹿耳冲塘断层以西,核部为T3zh砂板岩,两翼为T2z厚层砂岩,北翼岩层倾角为80,南翼岩层倾角为65,组成北陡南缓的不对称向斜。轴面在白水茶带被鹿耳冲塘断层错断达600m。东段在理县双海子一带,核部为T3x板岩夹砂岩,两翼为T3zh砂板岩,轴面和南翼向北倒转,向南倾斜,倾角7385,构成倒转向斜。王家寨背斜(8)位于厂房下游侧,分布于小金县杰木杰、四大寨、王家寨、木尔寨沟、双桥沟一带。西段轴向呈N10E展布,向东逐渐转为近东西或北东。核部为T3zh砂板岩,两翼为T2z厚层砂岩与T3x板岩夹砂岩,轴面和北东翼地层向北东倒转,倾向南西,倾角7177,构成倒转背斜。3.2.2 区域构造稳定性3.2.2.1 历史地震及对工程区的影响据历史地震资料记载,工程区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但震级大多较小,以微震为主。区内地震主要分布在小金弧形构造的弧顶转折部位,该区正是挤压和剪切作用较强烈的地段。自19771982年的5年中,工程区内就发生了33处地震,但震级甚微,且多无危害性,仅在1928年和1989年相隔61年的时间里发生过两次5级以上的地震,工区外围80km范围内地区亦无破坏性历史强震发生的记录。历史地震对工区的影响程度见表3-4。历史主要地震对工区影响程度一览表表3-4编号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震中烈度对场地影响烈度闸址厂址11657.4.21汶川621713.9.14茂县叠溪731748.10.12小金崇德541879.7.1甘肃文县851928.7.20小金北561933.8.25茂县叠溪7.571989.9.22小金北6.581991.2.18小金两河5.1从表3-4可以看出,工程区及其近场地震发震频率较低,主要历史地震对工程区的影响烈度最大为度。3.2.2.2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工程场地主要遭受外围地区历史强震和场地附近中强地震的影响。历史地震对结斯沟二级水电站闸址、厂址遭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烈度为度。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表明,结斯沟二级水电站闸址、厂址未来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均为7.0度,相应的基岩水平峰值加速度值分别为94cm/sec2和91 cm/sec2 ,相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技术规程(DL/T5335-2006)规范标准,工程区区域构造属稳定性较差。3.3 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调整前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为3067m,回水长度约0.48km,有效总库容10104m3。调整后水库设计正常蓄水位为3040m,回水长度约0.31km,支沟山角沟回水长度约0.11km,无调节性能。3.3.1 水库区(调整前)基本地质条件水库区(调整前)属高山峡谷区,山顶高程40504560m,相对高差10001500m。沟谷两岸地形陡峻,基岩裸露,地形坡度5070,为对称的“V”型谷。水库区水流总体流向为S11W,沟床高程3053.253067m,平均纵坡比降约28.12,沟床宽1545m。左岸无冲沟发育。右岸距闸址约240m处有一小冲沟,沟床坡角约30,基岩裸露,沟内有微量水流,流量约0.1Ls,沟口有洪积物堆积,方量约20002500m2。据地质调查,沟内及沟坡松散层较少,沟两侧植被较好,因此,该沟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小。水库区出露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砂岩与灰色薄中层变质粉砂岩、含千枚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第四系(Q)地层为现代河床冲洪积堆积层(Q4pl+al)的漂卵砾石夹砂层与崩坡积(Q4col+dl)之孤块碎石夹粉土。水库位于两河口背斜北东翼,岩层产状为N4250W/SW7280,岩层走向与沟谷走向大角度相交,为横向谷。库区未见大的断层构造,受褶皱构造的影响,区内构造裂隙较发育,据调查统计,库区岩体中发育有三组构造裂隙:N5055E/SE5580,裂面平直粗糙,裂面张开25mm,岩屑充填,间距一般1530cm,延伸一般13m,个别达5m以上;N7078ENW3235,裂面平直,多闭合,间距0.30.6m,延伸0.50.8m。N710ESE1520,裂面粗糙,表层局部张开23mm,无充填,间距0.30.5m,延伸0.81.2m。库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风化、卸荷、崩塌。据地表测绘和勘探揭示,河床基岩一般无强风化,弱风化垂直深度一般34.5m。岸坡强风化带水平深度一般26m,弱风化带水平深度一般810m;强卸荷带水平深度一般310m。崩塌主要分布于左岸岸坡,一般厚度1015m,体积约3.75104m3。右岸,厚310m,体积约1.75104m。库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堆积和崩坡积堆积中,分布于河床、漫滩和坡脚,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基岩裂隙水分布于风化带岩体和构造裂隙中,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结斯沟排泄。3.3.2 水库区(调整前)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3.3.2.1 水库渗漏组成库盆出岩体为T3zh之变质砂岩与板岩不等厚互层,其中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在3050cm,板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cm。板岩为微不透水岩体,水库区两岸地形完整,山体宽厚,无横切山脊的断层分布,岩层产状与沟谷大角度相交,为横向谷,地表分水岭高程40504560m ,两岸无深切低邻谷发育,因此,库盆基岩封闭性较好,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3.3.2.2 库岸稳定库岸山体较陡,除局部坡脚分布有崩坡积层外,其余岸坡大都基岩裸露,以岩质岸坡为主。根据岸坡地质结构将水库库岸分为岩质岸坡、第四系覆盖层岸坡两类。其稳定性分别评价于下:(1)基岩岸坡基岩岸坡约占60,岸坡坡高大于1000m,坡角4070,组成岸坡岩体为T3zh之变质砂岩与板岩不等厚互层,其中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在3050cm,板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cm。岩层产状与沟谷近于垂直,为横向谷,岩层倾向上游,岩体中发育前述的三组构造裂隙。但裂隙短小,连通性较差,地质调查表明,岸坡未发现大的不稳定岩体存在,因此,基岩岸坡稳定性较好。(2)覆盖层岸坡覆盖层岸坡约占40,由崩坡积之块碎石夹粉质粘土组成,分布于坝前左右岸。左岸崩坡积堆体位于坝轴线上游约80m处,分布高程3055.53097m,地形坡角约30,该崩坡积体顺坡长55m,顺河宽约5080m,厚约1015m,体积约3.75万m3。据地质调查,在河流冲刷作用下,前沿有跨塌现象。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位的抬升和周期性涨落,岸坡土体被水软化,并在水流及波浪的淘刷、冲蚀作用下,该崩坡积堆积体将可能失稳。由于近13的堆积体被淹没,失稳后产生涌浪对大坝影响较小。右岸崩坡积堆体位于坝轴线上游约50m处,分布高程30603085m,厚度约310m,地形坡角约35,该崩坡积体顺坡长210m,顺河宽约20m,体积约1.75万m3。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位的抬升和周期性涨落,岸坡土体被水软化,并在水流及波浪的淘刷、冲蚀作用下,该崩坡积堆积体局部可能失稳,库岸再造。失稳后产生涌浪对大坝影响较小。3.3.2.3 水库淹没与浸没水库区回水长度仅0.48km,通过现场调查,正常蓄水位以下无耕地及居民点分布,亦无矿产及文物,因此,不存在水库浸没和淹没问题。3.3.2.4 固体迳流水库蓄水后基岩岸坡稳定,左岸崩坡积体在水库蓄水后失稳将是库区固体迳流物质的主要来源,虽不会影响到水库的正常运行,但会带来一定的淤积作用。上游沟水将携带一定规模的固体径流物质进入库内。建议汛期进行冲淤。3.3.2.5 水库诱发地震水库总库容13.9万m3,属小(一)型,蓄水后水位抬升幅度小,库内无构造断层通过,组成库底岩性主要为砂板岩,岩体透水性较微弱,库水难以向深层运移,根据地质构造条件,地震活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该水库蓄水后不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3.3.3 水库区(调整后)基本地质条件水库区属高山峡谷区,山顶高程40504560m,相对高差10001500m。水库区两河口下游河床宽度5090m,两河口上游山脚沟和结斯沟河床宽度3040m,沟谷两岸地形陡峻,基岩裸露,地形坡度5070,为对称的“V”型谷。水库区水流山脚沟和两河口下游总体流向为S57W,两河口上游结斯沟总体流向为S17E,沟床高程3053.253067m,平均纵坡比降约19.02。两岸无冲沟发育。水库区两岸植被较好。水库区出露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砂岩与灰色薄中层变质粉砂岩、含千枚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互层。第四系(Q)地层为现代河床冲洪堆积层(Q4pl+al)的漂卵砾石夹砂层与崩坡积(Q4col+dl)之孤块碎石夹粉土。水库位于两河口背斜北东翼,岩层产状为N4250W/SW7280,岩层走向与沟谷走向近于直交或大角度相交,为横向谷。库区未见大的断层构造,受褶皱构造的影响,区内构造裂隙较发育,据调查统计,库区岩体中发育有三组构造裂隙:N6580E/NW6062,裂面平直,表层局部张开13mm,岩屑充填,间距0.61.0m,延伸11.5m。N2528E/SE1525,裂面平直粗糙,表层局部张开12mm,无充填,间距0.20.4m,延伸0.51,2m。N1720E/SE7075,裂面粗糙,闭合,间距1.01.5m,延伸0.40.8m。库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风化、卸荷、崩塌。据地表测绘和勘探揭示,河床基岩一般无强风化,弱风化垂直深度一般34.5m,岸坡强风化带水平深度一般26m,弱风化带水平深度一般810m。强卸荷带水平深度一般310m。崩塌主要零星分布于两岸岸坡坡脚,一般厚度0.11.0m。两岸无冲沟发育,植被较好。库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堆积之块卵砾石层,分布于河床、漫滩,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基岩裂隙水分布于风化带岩体和构造裂隙中,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向结斯沟排泄。3.3.4 水库区(调整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3.3.4.1 水库渗漏水库区两岸地形完整,山体宽厚,地表分水岭高程40504560m ,两岸无深切低邻谷发育。水库区岩体为T3zh之变质砂岩与板岩不等厚互层,岩层产状为N4250W/SW7280,与沟谷近于垂直或大角度相交,其中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在3050cm,板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cm,无横切山脊的断层分布,岩体完整性好,砂岩、板岩为微不透水岩体。因此,库盆基岩封闭性较好,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3.3.4.2 库岸稳定库区河床较缓,岸坡山体较陡。岸坡大都基岩裸露,以岩质岸坡为主,局部坡脚分布有崩坡积层,为覆盖层边坡。根据岸坡地质结构将水库库岸分为岩质岸坡、第四系覆盖层岸坡两类。其稳定性分别评价于下:(1)基岩岸坡基岩岸坡约占95,岸坡坡高大于1000m,坡角4070,组成岸坡岩体为T3zh之变质砂岩与板岩不等厚互层,其中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在3050cm,板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cm。岩层产状与沟谷近于垂直或大角度相交,为横向谷,岩层倾向上游,岩体中发育前述的三组构造裂隙。但裂隙短小,连通性差,地质调查表明,岸坡未发现大的不稳定岩体存在,因此,基岩岸坡稳定性较好。(2)覆盖层岸坡覆盖层主要分布于蓄水位以上,左右岸坡脚仅零星分布,覆盖层岸坡约占5,由崩坡积之块碎石夹粉质粘土组成。厚度约13m,不存在库岸再造问题。3.3.4.3 水库淹没与浸没水库区回水长度仅0.31km,通过现场调查,正常蓄水位以下无耕地及居民点分布,亦无矿产及文物,因此,不存在水库浸没和淹没问题。3.3.4.4 固体迳流水库蓄水后基岩岸坡稳定,结斯沟上游和支沟山脚沟沟水将携带一定规模的固体径流物质进入库内,建议汛期进行冲淤。3.3.4.5 水库诱发地震水库无调节性能,蓄水后水位抬升幅度小,库内无构造断层通过,组成库底岩性主要为砂板岩,岩体透水性较微弱,库水难以向深层运移,根据地质构造条件,地震活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该水库蓄水后不存在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地质背景,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3.3.5 水库比较两闸址相距约750m,两闸址水库区库容、地貌形态、水库渗漏、库岸稳定、水库淹没与浸没、固体径流、水库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条件无明显差异,水库蓄水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不尽相同,但均具备修建闸后蓄水成库的工程地质条件。水库区(调整前、调整后)主要工程地质条件见表3-5。水库区(调整前、调整后)主要工程地质条件比较表表3-5水库区工程地质条件水库区(调整前)水库区(调整后)评价正常蓄水位、库长、调节性能3067m、0.48km、日调节3040m、0.31km、无调节调整前略优水库渗漏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不存在水库渗漏问题相同库岸稳定左岸坝轴线上游约80m处,右岸坝轴线上游约50m处,存在覆盖层库岸稳定问题不存在库岸稳定问题调整后略优水库淹没与浸没淹没21187m3淹没19468m3相近固体径流左岸、右岸覆盖层、沟水携带沟水携带调整后略优水库诱发地震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小相近由表可知,水库区(调整前)与水库区(调整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水库渗漏、水库淹没与浸没、水库诱发地震相同或相近,水库库岸稳定和固体径流水库区(调整后)比水库区(调整前)优。因此,水库区(调整后)优于水库区(调整前)。3.4 闸址区工程地质条件比较与选择闸址区均位于结斯乡两河口村河段内,由于初设阶段选定的闸址(调整前闸址)新建移民新村,为减少移民安置和左岸山脚沟引水线路过沟难度,充分利用水力资源,在原选定闸址下游约800m,即两河口下游约160m重新选取闸址(调整后闸址)。并对该上、下两个闸址进行比较与选择。3.4.1 调整前闸址基本地质条件3.4.1.1 地形地貌调整前闸址区河道比较顺直,水流流向为 S42W。本段河谷为横向谷,河谷狭窄,谷坡陡峻,多悬崖绝壁,基岩裸露,地形坡度5070,为对称的“V”型谷。两岸山顶高程40504560m,河床高程约3053m,相对高差10001500m。河谷平均纵坡比降约28.12,沟床宽约20m。水深0.20.5m,未见深切河漕,沿沟谷两岸有漫滩分布(见照片1)。照片1 调整前闸址地貌3.4.1.2 地层岩性闸址区出露基岩为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3zh)的变质砂岩与板岩不等厚互层,变质砂岩为中、厚层状,单层厚度一般0.21.0m;板岩呈薄层状,单层厚度一般0.1m。第四系覆盖层广泛分布,主要有全新统河流冲、洪积堆积层(Q4pl+al)、崩坡积层(Q4col+dl)。各地层岩性特征见表3-6。各地层岩性特征表表3-6地层时代地层代号岩性特征厚度(m)分布范围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coldl块碎石夹粉质粘土等组成。0.15.0左岸3070m以下高程,右岸坡脚零星分布Q4pl+al 由漂卵砾石夹砂组成 610河床及漫滩。 中生界三迭系上统侏 倭 组T3zh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变质砂岩与灰色薄中层变质粉砂岩、含千枚状板岩、粉砂质板岩不等厚韵律互层。8241950库坝区3.4.1.3 地质构造闸址区构造上位于两河口背斜北东翼,岩层产状为N4260W/SW7284,岩层走向与沟谷走向近于直交,为横向谷。闸址区未见大的断层构造,受褶皱构造的影响,区内构造裂隙较发育。左岸主要发育4组裂隙:N3035E/SE3537,延伸长度25m,间距0.81.0m,裂面平直,闭合。N1517E/NW1216,延伸长度1.52m,间距0.30.5m,宽度35mm,裂面粗糙,闭合。N30E/SE85,延伸长度12m,间距0.30.8m,裂面粗糙,闭合。N80W/SW27,延伸长度1.52m,间距0.30.5m,宽度23mm,裂面粗糙,岩屑充填。右岸主要发育4组裂隙:N4045W/NE15,延伸长度1.53m,间距0.20.5m, 宽度13mm,裂面平直,无充填。N612W/SW4045,延伸长度23m,间距0.30.5m, 12mm,裂面平直,无充填。N70E/SE6570,延伸长度0.51m,间距0.30.5m, 宽度25mm,裂面粗糙,岩屑充填。N12E/NW30,延伸长度12m,间距0.20.4m,裂面平直,闭合。3.4.1.4 物理地质现象闸址区物理地质现象主要有岩体的风化、卸荷和崩塌。(1)岩体风化与卸荷据地表测绘和钻孔揭示,闸址区岩体风化具有以下特征:风化类型以裂隙风化为主,岩石风化大多沿裂隙面进行,岩石沿裂隙两侧风化往往十分剧烈。风化带厚度受地形地貌影响,河床薄两岸较厚。河床基岩一般无强风化,弱风化垂直深度一般34.5m,岸坡强风化带水平深度一般26m,弱风化带水平深度一般810m。强卸荷带水平深度一般310m。(2)崩塌闸址两岸岸坡高陡,由于岩石风化卸荷较为强烈,加之构造裂隙的切割,边坡岩体在重力、地表水等地质营力作用下塌落堆积于坡脚,形成崩塌堆积体,主要分布于左岸3070m高程以下,垂直厚24.9m;右岸零星分布于坡脚,厚0.11.0m。3.4.1.5 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区内地下水按埋藏和赋存条件分为第四系松散覆盖层中的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覆盖层中的孔隙潜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洪积堆积物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沟(河)水补给,以下降泉形式排泄于地表,最终排泄于结斯沟。基岩裂隙水:分布于岩石风化卸荷带内的裂隙之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和沟水补给,以下降泉形式排泄于结斯沟。(2)岩、土体透水性特征河床覆盖层由Q4pl+al漂卵砾石砂组成。厚610m,据钻孔水文地质试验表明,河床漂卵砾石夹砂层渗透系数K=(7.68.4)10-2cm/s,属强透水层。下伏基岩岩体(弱风化)透水率3.524Lu,属弱中等透水层。(3)环境水腐蚀性评价本阶段取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水质分析成果见表3-7。闸址区水质分析试验成果表表3-7水源类别溶解气体PH值阳 离 子阴 离 子总矿化度侵蚀CO2游离CO2Ca+Mg+Na+K+Cl-SO42HCO3-CO32mg/Lmg/L/mg/Lmg/Lmg/Lmg/Lmg/Lmmol/Lmg/Lg/L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