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docx_第1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docx_第2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docx_第3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docx_第4页
2019届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考纲明考情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试内容考核要求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元朝行省制度b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统一b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唐朝三省六部制b清朝军机处c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清朝的边疆政策c复习线索(1)夏商周时期: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具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和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特点。(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3)汉到元:官僚体制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2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知识链接1汉承秦制(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5)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2关于刺史制度的全面认识西汉设置刺史制度,设置的十三州部为监察区域,而非地方行政区划;刺史也只行使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职权,地方行政权仍然由地方郡县长官行使,二者不能混淆。东汉成帝时,刺史改称州牧,职权有所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实施。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知识链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集体宰相制,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2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四、元朝行省制度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2职能(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2)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易错提醒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朝代中央政治制度地方管理制度史实秦朝三公九卿制、皇帝制郡县制两汉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唐朝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宋朝二府三司制路、州、县元朝一省二院行省制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改土归流结论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自主性越来越受压抑知识链接1汉、唐、宋三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特点(1)分散宰相权力,在权力上相互牵制。(2)增加宰相的人数,增设相当于宰相的职位。2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服从于中央。(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主要内容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朝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2认识评价(1)积极: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关贪赃枉法的情形也司空见惯,先斩后奏又损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进行。 七、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 2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3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为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灵犀一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特征从选拔对象、内容,选拔方式、程序来看,具有封闭的特征。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4.科举制(1)实施:隋代创立以考试选官的制度,明清时期演化为八股取士。(2)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一、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内部结构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丞相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相同点(1)都对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加强的表现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2在中央政权中,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3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三、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影响1规律(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按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程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2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4)选官制度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1(2018浙江4月选考)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解析:选B元朝为了对广阔的疆域实施有效管理,在地方实施行省制。行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而且地方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所以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故B项正确;行省的地方民政事务需上报中书省,即受到中央的节制,所以独立民政事务不符合元朝的史实,故A项错误;行省为地方行政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C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表现,而防范宰相擅权主要体现在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故D项错误。2(2017浙江11月选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解析:选B汉代刺史是为监察地方所设,明代废宰相,设内阁,故明清时期无“分宰相之权”之说,A、C、D三项错误;宋代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但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接近宰相,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B项。3(2017浙江4月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解析:选A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而非封国制,故选A项。4(2018温州选考模拟)汉旧仪 载汉惠帝时“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但“不常置”。据此理解正确的是()刺史制度在汉惠帝时期正式确立刺史隶属于丞相,负责监察地方丞相职能范围扩大架空御史大夫刺史在当时仍属临时差遣的官员A BC D解析:选C刺史制度在汉武帝时期才正式建立,故错误;材料中“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可知刺史隶属于丞相,刺史的职责为监察地方,故正确;题干未提及御史大夫,与题意不符;由材料“不常置”可知刺史在当时仍属临时差遣的官员,故正确。故C项正确。5(2018台州9月选考质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总体上来说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下列选项中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有()周代分封制汉代司隶校尉宋代的二府三司元代行省制A BC D解析:选D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很大的特权,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逐渐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故不符合题意;汉代司隶校尉是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故符合题意;宋代的二府三司主要是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故不符合题意;元代行省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故符合题意。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注重本籍问题,“占籍”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在侨寓地拥有田地、坟墓达一定年限,才可入籍参加科举考试。明代新安镇(今苏北灌南县地)的形成就与徽商求田问舍存在密切的关联。这些徽商的行为()得益于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有助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体现了他们贾而好儒的传统有利于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稳固A BC D解析:选D“占籍”即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