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11/T 7642010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2011- 04 - 01实施2010 - 12 - 28发布地籍调查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adastral surveyDB11/T 7642010DB11北京市地方标准ICS 93.020P 13备案号:29599-201103. IIDB11/T 7642010目 次前 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规定24.1 调查内容24.2 调查单元24.3 街道(乡镇)、街坊、宗地划分24.4 地籍编号34.5 测量基准34.6 地籍图分幅与编号34.7 元数据35 准备工作35.1 组织形式35.2 资料收集36 权属调查36.1 权属调查底图制作36.2 权属状况调查内容36.3 宗地编号46.4 界址调查46.5 地籍调查表填写66.6 宗地草图测绘66.7 权属调查质量控制67 地籍测量67.1 地籍测量内容67.2 控制测量67.3 界址点与其它地籍要素测量107.4 面积计算117.5 地籍图与宗地图绘制127.6 地籍测量成果资料137.7 地籍测量质量控制148 地籍数据库建设148.1 数据库内容148.2 要素分类及编码148.3 数据库结构定义158.4 地籍数据变更158.5 面积汇总与统计168.6 地籍数据交换168.7 数据库安全和保密179 成果归档179.1 一般规定179.2 地籍调查档案179.3 地籍调查档案管理17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地籍编号18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地籍图分幅及编号19附录C(资料性附录) 北京市地籍调查表21附录D(资料性附录)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35附录E(资料性附录) 指界委托书36附录F(资料性附录) 指界通知书37附录G(规范性附录) 界址点标桩类型38附录H(资料性附录) 宗地草图示例41附录I(规范性附录) 地籍图、宗地图图式图例42附录J(资料性附录) 宗地界址点坐标成果表49附录K(规范性附录) 要素分类与属性结构50附录L(规范性附录) 属性值代码表66参考文献71IIDB11/T 7642010前 言本标准根据GB/T1.1 2009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解释。本标准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谢俊奇、刘玉民、梁桂明、杨伯钢、彭宏伟、陈倬、王金坡、张丽亚、巫鑫瑞、潘家文、闫岩、晁春浩、贾光军、孔令彦、安智明、陈廷武、江贻芳、刘红霞、朱德海、徐雪蕾、李三玉。IIIDB11/T 7642010地籍调查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地籍调查工作,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测量,以及地籍数据库建设等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TD/T 1015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6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CJJ 8 城市测量规范CJJ/T 73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H/T 1007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DB11/T 407 北京市基础测绘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地籍 cadastre记载宗地的权利人、土地权利内容及来源、权属界址、面积、用途(地类)、土地使用条件等土地登记要素的簿册。3.2 宗地 cadastral parcel指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空间,宗地分为独用宗地和共用宗地。3.3 地籍要素 cadastral feature指宗地的属性,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宗地界线、土地用途、地籍号与界址点编号、土地面积等。3.4 地籍调查 cadastral investigation 对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地类)和相邻关系等地权法律关系基本情况而进行的调查,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3.5 初始地籍调查 initial cadastral survey对行政辖区或特定区域在一定期间内组织进行的地籍调查。3.6 变更地籍调查 conversional cadastral survey因宗地土地权属、土地用途等地籍要素发生变化而进行的地籍调查。3.7 土地权属调查 adjudication investigation指对每宗土地的权利人、现有权利内容、来源和土地用途,并在现场标定宗地界址、位置,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的工作。3.8 地籍测量 cadastral survey 指依据权属调查成果,对每宗土地的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形状、面积等进行的现场测绘工作。3.9 指界 demarkation of cadastral parcel指相邻宗地权利人在权属调查中对宗地权属界址进行实地指认,并经地籍调查人员予以确定的过程。3.10 界址线 boundary line指宗地的边界线。3.11 界址点 boundary point指宗地界址线的拐点或转角点。3.12 宗地草图 parcel chart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测绘记录,是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3.13 地籍图 cadastral map指以土地权属、面积、利用状况等地籍要素为主题的地图。3.14 宗地图 parcel map 通过实地调查绘制的,包括一宗地的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界址边长、邻宗地号及邻宗界址示意线等内容的地图。4 基本规定 4.1 调查内容地籍调查的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测量,以及数据库建设与地籍数据更新。4.2 调查单元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包括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和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包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宅基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宗地。4.3 街道(乡镇)、街坊、宗地划分4.3.1 街道(乡镇)划分4.3.1.1 街道(乡镇)应依据街道(乡镇)行政勘界确定的界线进行划分。4.3.1.2 本市行政区划范围内街道(乡镇)的划分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4.3.2 街坊划分4.3.2.1 城镇区域宜选择街道范围内的道路、铁路、河道等带状地物所封闭的区域划分街坊。4.3.2.2 农村区域街坊的划分宜与行政村界一致。4.3.2.3 街道(乡镇)范围内的街坊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4.3.3 宗地划分4.3.3.1 宗地划分应符合下列原则:土地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或空间,应划分为一宗地。只有一个权利人且用途单一的宗地为独用宗地。两个以上(含两个)权利人共同使用一宗地或一个宗地内有多个用途且难以划分界线的为共用宗地。4.3.3.2 宗地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a) 一个权利人的地块内有明显不同用途且能划分界线的,可划分为若干宗地。b) 有明显不同权利人的地块且不同权利人相互之间界线清晰的,应划分为若干宗地。c) 一个权利人的地块被公路、铁路、河流等带状地物分割的,应划分为若干宗地。d) 封闭式住宅小区宜划分为一个宗地;敞开式的住宅小区宜以单栋楼划分宗地。e) 公用广场、停车场、道路、市政绿化用地、市政设施公共用地等应设宗;国有铁路、公路、河流等带状国有土地被街坊界线分割后应单独划分宗地。f) 尚未进入登记程序已征(拨)用的土地,应以批准的用地范围作为依据划分宗地。其中包含代征地的土地应按规定扣除代征部分后,单独划分宗地。代征的部分按公共用地单独设宗或归并到相邻的同类公共用地宗地中。g) 已列入拆迁范围的土地,应按用地审批文件中的四至划分宗地。h) 集体所有权宗地,由同一农民集体所有权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划分为一宗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内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应按使用权界线划分宗地。i) 一个地块跨越行政界线(市、区县、街道/乡镇)时,应按行政界线分别划分宗地。4.3.3.3 有权属争议的宗地,应按下列要求划分:a) 争议土地的界址明确,但权属有争议的,将争议土地单独设宗。b) 界址线有争议的,划定争议界线,以争议界线代替界址线设宗。4.3.3.4 本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以及有权属争议的宗地(不含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应无缝衔接,不重、不漏。4.4 地籍编号地籍编号应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4.5 测量基准地籍调查的测量基准采用北京地方坐标系和北京地方高程系。4.6 地籍图分幅与编号地籍图应根据北京地方坐标系进行分幅,分幅与编号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4.7 元数据 4.7.1 矢量数据元数据应符合TD/T 1016的要求。 4.7.2 栅格数据的元数据应符合CH/T 1007的要求。5 准备工作5.1 组织形式5.1.1 初始地籍调查应以区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统一实施。5.1.2 变更地籍调查应由当事人申请,委托有资格的专业调查单位开展实施。5.2 资料收集5.2.1 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开展前应收集下列资料:a) 行政区划资料;b) 地籍调查资料;c)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d) 土地登记资料;e) 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f) 地籍控制点资料。5.2.2 变更地籍调查工作开展前应收集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和已有地籍调查资料。6 权属调查6.1 权属调查底图制作初始地籍调查时应制作权属调查底图,权属调查底图可利用地籍数据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制作,其中涉及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调查底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10000;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调查底图比例尺应为1:500或1:2000。6.2 权属状况调查内容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a) 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应包括土地使用权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宗地四至、土地用途(地类)、使用期限、共有权利和权利限制等信息。b) 集体土地所有权应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地类和宗地四至等信息。c)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应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宗地四至、土地用途(地类)、使用期限、共有权利和权利限制等信息。d) 宅基地使用权宗地应包括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和宗地四至、土地用途(地类)、共有权利等信息。6.3 宗地编号6.3.1 初始地籍调查时,应依据本标准第4.4节的规定,在一个街坊内,按自西到东、自北向南的顺序,对宗地由“1”号起统一编号。6.3.2 变更地籍调查时,应依据本标准第4.4节的规定,在变更宗地所在街道(乡镇)、街坊范围内编号。6.4 界址调查6.4.1 界址调查内容界址调查应根据确定的土地权属界线设定界址线、界址点和测量界址边长。隐蔽界址点、无法在实地设置界标的界址点和界址线走向应在地籍调查表(见附录C)中进行文字描述。6.4.2 指界对象6.4.2.1 下列情况应按照已经明确的宗地权属界线确定,不再重新进行土地权属边界指认。但对超出宗地权属界线实际占用的土地,应进行现场地籍测量,调查结果在地籍图上以工作界线表示。a) 凡经人民法院判决、仲裁机构仲裁、人民政府批准、已登记发证有明确界线的宗地。b) 原来签署了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等已经明确过土地权属界线的宗地,且宗地权属界线未依法发生变化的。6.4.2.2 对于尚未明确土地权属界线的宗地,应由本宗地土地权利人及相邻宗地土地权利人对土地权属边界进行指认,并据此确定土地权属界线。6.4.3 指界人指界人应符合下列规定:a) 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土地,应由法定代表人进行指界,并出具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见附录D)及本人身份证明;个人使用的土地,应由权利人本人进行指界,并出具户口簿及其身份证明。法定代表人或土地权利人不能亲自进行指界的,可委托代理人进行指界。委托代理人指界时应当出具指界委托书(见附录E)及本人身份证明。b) 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的指界人应由该农民集体依据土地管理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依法推举产生,并由村委会出具证明。推举结果应同时公示。c) 共同使用的宗地,应由权利人共同委托代表指界,委托代表指界时应出具指界委托书及本人身份证明。6.4.4 指界方式6.4.4.1 尚未明确土地权属界线的宗地,应向土地使用者、相邻宗地权利人发放指界通知书(见附录F),通知有关当事人按时到现场指界。6.4.4.2 变更地籍调查时,可由本宗地权利人与相邻宗地权利人通过协商方式现场指认土地权属界线。协商不成的,应组织各方进行现场指界。6.4.5 通知指界6.4.5.1 指界通知书直接通知当事人领取或直接送达。6.4.5.2 对土地使用者下落不明的,应当在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告,公告期为7日,告知其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指界。6.4.5.3 当事人拒收指界通知书的,可采取邮寄、留置的方式送达指界通知书。6.4.6 指界结果处理6.4.6.1 指界完成后,指界人应在地籍调查表或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上签字盖章。6.4.6.2 组织指界时,当事人在指定的时间未到场指界或当事人在认界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可根据土地权属来源材料、宗地使用现状和地籍调查结果等确定权属界线,并进行公告,公告期为15日。指界结果应在地籍调查表“权属界址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栏中记录。6.4.6.3 土地权利归属不明或共有权人众多难以逐一指界的,应根据土地权属来源材料、宗地使用现状和地籍调查结果等确定权属界线,并进行公告,公告期为15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 当事人在公告期内未提出异议的,以公告结果确定权属界线。b) 当事人在公告期内提出异议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用地批准界线、实际用地现状进行审查,确定土地权属界线并告知当事人。属于土地权属争议的,应按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程序依法处理。6.4.7 争议界的划定初始地籍调查时,界址线确有争议难以明确的,划定争议界线。6.4.8 界址线设定6.4.8.1 界址线应根据作为界标物的线状地物的权属设定,标明内、中、外。6.4.8.2 在一条界址线上存在多种界址线类别时,如既有围墙又有墙壁、空地、围栏等,变化处可不标设界址点,调查表中界址线类别按主要界址线类别选择。6.4.8.3 属于建设用地代征的公共用地,应按代征用地批准红线设定界址线。6.4.8.4 初始地籍调查时,应按权属来源材料设定界址线;无权属来源材料的,界址线设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 临街建筑物应按底层基础边界设定界址线。b) 不占用道路红线、不影响公用通行的门前空地,可根据有效的权属资料设定界址线;c) 不临街建筑物的挑檐,有协议的,应依据协议设定界址线。d) 永久性的门廊、有柱雨棚、裙楼等可作为设定界址线的依据。6.4.8.5 变更地籍调查时应以权属来源材料设定界址线。6.4.8.6 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线设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线应依据用地批准界线进行设定。b) 没有批准界线的,以墙为界标物的,宜按墙基设定;如果有特殊约定不以墙基为界址线,且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可按双方现场共同指认的界线设定。c) 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线调查,两户相邻共用一道墙的,以墙的中心线设定界址线;是借墙的,应以借墙的内壁设定为界址线;相邻两户的场地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无约定的以墙的归属延长线设定为界址线。6.4.9 界址点设定、标志、编号与恢复6.4.9.1 界址点设定界址点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要求:a) 宗地界址线的明显变化处(拐点)、两个及以上宗地界址线交叉处应设定界址点。b) 界址点的设定应能准确表达界址线的走向。c) 可根据给定的条件(面积、几何关系、坐标等),现场放样设定界址点。6.4.9.2 界址点标志 界址点应按附录G的要求设置永久性界标。设置永久性界标有困难时,如渠中、沟底,应在地籍调查表中,利用详细文字或界址点(拐点)调查点之记,清楚说明界址点具体位置。6.4.9.3 界址点编号6.4.9.3.1 界址点应以街坊为单位,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6.4.9.3.2 初始地籍调查时,可编制临时界址点号,临时界址点号应以宗地为单位,从左上角按顺时针方向,用阿拉伯数字编制,地籍调查成果数据入库后,应以街坊为单位,生成正式界址点号,并在序号前加“J”。6.4.9.3.3 变更地籍调查时,未废弃的界址点使用原编号,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应重复使用,新增界址点编号在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6.4.9.4 界址点恢复已损毁的界标,可根据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现场放样恢复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7.3.1.2条规定的精度要求。6.5 地籍调查表填写6.5.1 每个宗地应按附录C的要求,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6.5.2 变更地籍调查时,应重新填写地籍调查表。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可直接引用原指界签字成果。6.6 宗地草图测绘现场调查时,应测绘宗地草图(样式见附录H)。宗地草图的内容应包括宗地号、权利人名称、界址点(包括相邻宗地落在本宗地界址线上的界址点)、界址点号及界址线,相邻宗地的宗地号、权利人名称或相邻地物,界址边长、宗地内必要的建(构)筑物,指北针、测绘日期、调查员及审核员签字。6.7 权属调查质量控制6.7.1 申请人申请地籍调查时,应提供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和身份证明材料,审核人应审查其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6.7.2 从事权属调查的人员应取得土地调查员工作证,依法定程序和本标准的规定,开展权属调查工作。6.7.3 地籍调查表应由调查人员现场如实填写。6.7.4 初始地籍调查时,应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查制度。7 地籍测量 7.1 地籍测量内容 地籍测量包括控制测量、界址点测量、其他地籍要素测量、面积计算与面积统计汇总、地籍图与宗地图绘制以及地籍要素、地理要素(如道路)名称、行政区划名称以及行政区划界线的变化更新等内容。 7.2 控制测量7.2.1 基本要求7.2.1.1 控制点应埋设测量标志,标志、标石和造埋规格、点之记绘制应符合CJJ 8的规定。7.2.1.2 控制测量成果整理应符合CJJ 8的规定。7.2.2 平面控制测量7.2.2.1 布网平面控制网应利用已有的城市平面控制网加密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加密网可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7.2.2.2 精度等级划分平面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应按照CJJ 8和CJJ/T 73划分为二、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和图根。7.2.2.3 测量方法7.2.2.3.1 平面控制网测量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测量和边角组合测量等方法。7.2.2.3.2 二、三、四等平面控制宜采用卫星定位静态测量;一、二、三级和图根控制可采用卫星定位动态测量。7.2.2.3.3 卫星定位静态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二、三、四等网相邻点最小边长不宜小于平均边长的1/2;最大边长不宜超过平均边长的2倍。一、二级网的边长可在上述基础上放宽一倍。表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等 级平均距离km固定误差mm比例误差(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9521/120000三等5521/80000四等21051/45000一级11051/20000二级11051/10000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允许偏差为2cm。b) 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卫星定位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 级项 目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接收机类型双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双频或单频仪器标称精度5mm+2ppm5mm+2ppm10mm+5ppm10mm+5ppm10mm+5ppm观测模式/观测量静态/载波相位静态/载波相位静态/载波相位静态/载波相位静态/载波相位同步观测接收机数量43333卫星高度角()1515151515有效观测同类卫星数44444平均重复设站数2.02.01.61.61.6时段长度(min)9060454545数据采样间隔(s)10301030103010301030PDOP值 6 6 6 6 6c) 控制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异步观测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线路的形式构成,每个异步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表3 异步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等 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异步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条)68101010d) 接收设备的选用、检验和维护应符合CJJ/T 73的规定。e) 观测计划、观测准备工作和观测作业要求应符合CJJ/T 73的规定。7.2.2.3.4 卫星定位动态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 测量可采用单基站RTK测量和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系统的网络RTK测量两种方法进行。b) RTK平面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表4 RTK平面测量技术要求等级相邻点间距离(m)点位中误差(cm)边长相对中误差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单基准站间距离(km)测回数一级50051/200004二级30051/10000四等及以上63三级20051/6000四等及以上63二级以上3图根10051/4000一级及以上62三级以上3注: 1 一级控制点布设应采用网络RTK测量技术; 2 网络RTK测量可不受起算点等级、流动站到单基准站间距离的限制;3 困难地区相邻点间距离缩短至表中的2/3,边长较差不应大于2cm。c) 采用RTK测量方法布设控制点时,应保证有3个以上或2对以上相互通视的点位,以满足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点位选择应符合CJJ/T 73的规定。d) RTK测量接收设备的选用、检验和维护应符合CJJ/T 73的规定。e) RTK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CJJ/T 73的规定。f) RTK控制点应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导线联测应按低一个等级的常规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执行。RTK平面控制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表5 平面控制点检核测量技术要求等级边长检核角度检核导线联测检核测距中误差(mm)边长较差的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角度较差限差()角度闭合差()边长相对闭合差一级15110000二级151/7000820241/6000三级151/40001230401/4000注:表中n为测站数。7.2.2.3.5 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6的规定,导线网中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应大于50mm。表6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等 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水平角观测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DJ2DJ6一 级3.6300155.01/14000210二 级2.4200158.01/10000116三 级1.51201512.01/60001224图 根0.9801520.01/40001140b) 导线距离测量应使用级以上测距仪。c) 导线可布设成附合导线或导线网,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导线网中结点与起算点或结点与结点间的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长度的0.7倍。d) 困难地区导线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宽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e) 附合导线或导线网中使用的起算点不应少于三个。f) 水平角观测和距离测量应符合CJJ 8的规定。7.2.2.3.6 采用三角测量和边角组合测量方法时,应符合CJJ 8的规定。7.2.3 高程控制测量7.2.3.1 布网高程控制网应利用已有城市高程控制网加密建立。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划分依次为二、三、四等和等外。7.2.3.2 技术指标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 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mm)等级每千米高差中数中误差测段、区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的左右路线高差不符值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平原、丘陵山区二等1.02.0446三等3.06.0128121520四等5.010.02014202530等外8.016.0303540注1:LS测段、区段、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L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Li检测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n测站数。注2:山区指高程大于1000m或路线中最大高差大于400m的地区。7.2.3.3 测量方法7.2.3.3.1 测量方法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a) 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b) 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c)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进行测量。7.2.3.3.2 水准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 光学水准仪的选用应符合表8的规定,数字水准仪的选用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8 光学水准仪技术指标(m)等级仪器类型标尺类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二等DS1、DSZ1因瓦501.03.00.3三等DS3、DSZ3双面752.05.0三丝能读数DS1、DSZ1因瓦100四等DS3、DSZ3双面、单面1003.010.0三丝能读数DS1、DSZ1因瓦150等外DS3、DSZ3双面、单面100-三丝能读数表9 数字水准仪技术指标(m)等级仪器类别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任一测站上前后视距差累积视线高度重复测量次数二等DSZ1、DSZ053且501.53.00.55且2.802次三等DSZ1、DSZ051002.05.0三丝能读数2次四等DSZ1、DSZ051503.010.0三丝能读数2次等外DSZ1150近似相等三丝能读数2次注:下丝为近地面的视距丝。b) 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 水准测量测站观测限差要求(mm)等 级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的差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的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或两次高差的差单程双转点法观测左右路线转点差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5mm刻划标尺10mm刻划标尺二等1.53.00.40.61.0三等光学测微法1.01.51.53.0中丝读数法2.03.0四等3.05.04.05.0等外4.06.07.0c) 水准测量观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 8的规定。7.2.3.3.3 卫星定位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 卫星定位高程测量可与卫星定位平面测量同时进行,作业过程包括高程异常模型的建立、卫星定位测量和高程计算三部分。b) 精度等级分为四等和等外。高程异常模型内符合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检测较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c) 建立高程异常模型的方法和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T 73的规定。d) 应采用卫星定位静态观测方法按照相应等级平面测量的要求观测。e) 测量应在高程异常模型覆盖区域内进行。f) 数据处理与检验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T 73的规定。表11卫星定位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mm)等级平原、丘陵山地观测等级观测方法高程异常模型内符合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检测较差模型内符合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检测较差四等203060四等静态等外253570304080一级静态注:卫星定位四等高程测量仅在平原地区适用。7.2.3.3.4 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量方法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2的规定。表12电磁波三角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mm)等级垂直观测仪器类型垂直角对向观测测回数垂直角较差与指标差较差(”)边长(km)测距仪器、方法与测回数对向观测高差不符值附和路线或环线闭合差中丝法平原、丘陵山区四等DJ2451级、往返、1402025等外DJ22101级、往、1603035注:D为电磁波测距边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均以km为单位。b) 观测和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 8的规定。7.3 界址点与其它地籍要素测量7.3.1 界址点测量7.3.1.1 测量方法界址点应采用解析测量法,界址点坐标与界址点间距离量算单位为米,取值到小数后三位。7.3.1.2 测量精度界址点测量的精度应符合表13的规定。表13 界址点基本精度界址点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cm)相邻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适用范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1010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二7.51515困难地区隐蔽界址点7.3.1.3 技术要求7.3.1.3.1 采用全站仪测量界址点,应在三级导线或以上控制点上设站,使用不低于J6级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测定,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CJJ 8的规定。7.3.1.3.2 采用RTK测量时,其施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等同于图根控制测量。7.3.1.3.3 对街坊内隐蔽地区的界址点,可使用内插、外插、距离交会、直角推算等间接方法,并符合下列要求:a) 距离丈量应使用经检验合格的钢尺丈量两次取中数。b) 用直角推算时,严禁用短边推长边。c) 用距离交会时,条件边不少于3边。d) 用间接方法计算界址点坐标的数量,不应超过界址点总数的20%。7.3.1.3.4 经权属调查确认的已有界址点,现场核实界标未损坏、移动,经重新测量,坐标差值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应使用原界址点坐标成果;如发现界址点有误,应重新测量界址点坐标。7.3.1.3.5 分割、合并与新增的界址点,可用申请者给定的条件计算坐标后,在实地放样埋设界桩。界址点埋设的要求与放样的精度应符合本标准第6.4.9条与第7.3.1.2条的要求。7.3.1.3.6 山区范围内困难地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界址点可采用图解法,图解界址点组成的界址线应有界址走向描述。7.3.2 其它地籍要素测量7.3.2.1 有近期相应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其他地籍要素可直接采用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的相关内容,但应对变化的其他地籍要素进行修侧。7.3.2.2 有近期相应比例尺正射影像图的地区,其它地籍要素可直接依据影像解译获得,但应满足以下要求:a) 建筑物投影差值大于图上0.2mmm时,应进行投影差改正。b) 图上房屋轮廓线应以墙基为准,当屋檐宽度大于图上0.2mm时应加屋檐宽度改正。c) 影像图上无或被阴影遮蔽的其他地籍要素应全野外解析测量。7.3.2.3 无相应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的地区,应进行全野外解析测量。7.4 面积计算7.4.1 宗地面积采用下列公式(1)或公式(2)计算。(1) P=(Yi1Yi1)(2) P=式中:P宗地面积,m 2;Xi ,Yi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m);n宗地界址点个数。7.4.2 面积量算单位为m2,计算取值到小数后2位,采用“四舍六入,逢五,奇进偶舍”的原则对小数位进行进位。7.4.3 分割或合并宗地之后,变更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宗地面积之和应相等,因计算取位,面积累加等原因造成的面积不等,应将差值按面积比例配赋到变更后的宗地面积。7.4.4 由于界址点、界址线错误或由于量算错误而引起的宗地面积错误应进行更正,并对原地籍调查有关资料进行更正。7.5 地籍图与宗地图绘制7.5.1 地籍图绘制7.5.1.1 地籍图比例尺地籍图应根据区域和内容不同,分别采用1:500、1:2000、1:10000三种比例尺,且应符合下列要求:a) 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宗地,采用1:500比例尺。b) 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农用地使用权宗地采用1:2000比例尺。c) 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应采用1:500比例尺,其他区县的平原地区采用1:2000比例尺,山区可以采用1:10000比例尺。7.5.1.2 地籍图的精度 地籍图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 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距离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3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b)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4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在丘陵、山区,中误差可按上述规定放宽一倍。c) 地物点点位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5mm,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7.5.1.3 地籍图内容地籍图应包括下列内容:a) 行政界线和行政区域名称。包括省市行政界线、区县行政界线、乡镇(街道)行政界线及编号。b) 街坊(村)界线及街坊号。c) 权属单位名称、界址线(国有土地使用权界址线、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址线、集体土地使用权界址线)、地籍号和界址点。d) 建筑物、永久构筑物、垣栅、道路、绿化隔离带、沟渠、坡坎、地类界、输电塔座等。e) 数学基础与整饰。包括坐标系、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坐标注记、控制点点位及其注记、地籍图比例尺、地籍图分幅索引图、本幅地籍图分幅编号、图名、比例尺及其它图幅整饰等内容。f) 其它注记,如路名、村名和河流名称等。g) 不依比例尺的图形符号,点状符号、地类符号。7.5.1.4 分幅地籍图绘制与整饰要求7.5.1.4.1 当宗地界址线与行政界线重合时,应遵循高级覆盖低级的原则,在地籍图上只绘制高级界线。行政界线与宗地界址线的级别依次为: 省(市)行政界线、区(县)行政界线、乡镇(街道)行政界线、街坊界线、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线、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界址线或宅基地使用权界址线、其它地籍要素界线。7.5.1.4.2 地籍图应采用单色表示。7.5.1.4.3 地籍图上不注区县编号,只注记乡镇(街道)号、街坊号、村名称及宗地号。乡镇(街道)号、街坊号注记在图幅内有关乡镇(街道)、街坊区域的适中部位,乡镇(街道)名称或村名称注记在图幅内有关乡镇(街道)行政界线及街坊界线内的适中部位。7.5.1.4.4 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只注记宗地号,注记在宗地内适当的位置;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宗地号和地类编码的注记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号,分母表示主要地类编码,并注记在宗地内适当的位置。7.5.1.4.5 具有权属界线标识意义的围墙、房屋、沟渠、坡坎等地物应与界址线、界址点同时表示,不可省略。7.5.1.4.6 1:10000比例尺地籍图范围内包含大比例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宗地时,其宗地面积小于1:10000比例尺上图面积的,可不上图。7.5.1.5 地籍图更新7.5.1.5.1 宗地变更时应变更宗地所涉及图幅地籍图。7.5.1.5.2 宗地内其他地籍要素(建筑物、道路等)发生变化,应变更地籍图相关内容。7.5.2 宗地图绘制7.5.2.1 宗地图宜利用地籍数据库或地籍图绘制。7.5.2.2 宗地图内容应包括地籍号、地类号、宗地面积、宗地所在图幅号、宗地名称、街坊界址点编号、界址边长、相邻宗地地籍号、相邻宗地名称、宗地关系示意线、比例尺、指北针以及主要的建筑物、构筑物等。7.5.2.3 宗地图的比例尺应根据宗地大小和内部建筑物、构筑物形状、大小与稀疏程度绘制,图纸大小分为40cm50cm 、A3、A4三种规格。7.5.2.4 宗地图应点、线清晰,各种注记清楚,宗地四至关系正确。7.5.2.5 变更地籍测量后,宗地图应重新绘制。7.5.3 图式图例地籍图和宗地图的图式图例见附录I。7.6 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a) 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初始地籍调查);b) 地籍调查表(含宗地草图);c) 地籍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d) 地籍测量原始记录;e) 宗地界址点坐标成果表(见附录J);f) 地籍图、宗地图(土地证附图);g) 地籍图分幅接合表;h) 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记录;i) 有关面积统计汇总表;j) 自检记录;k) 检查验收报告(初始地籍调查);l) 技术总结报告(初始地籍调查)。7.7 地籍测量质量控制地籍测量质量实行全过程控制和有效检核的原则。7.7.1 宗地测量应在权属调查成果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7.7.2 地籍测量应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级检查制度。7.7.3 地籍控制测量成果应检查下列内容:a) 控制网等级选择是否适当,起算数据是否准确。b) 控制网布设、点位密度是否适当。c) 控制网施测方法是否正确。d) 数据处理方法是否符合要求。e) 观测记录和成果数据是否齐全。7.7.4 地籍要素测量应检查测量方法是否正确,测量内容、手簿及各项精度是否符合要求。7.7.5 地籍图应检查下列内容:a) 数学精度是否符合规程要求(包括数学基础、平面位置精度)。b) 图式使用是否正确,各种注记、编码有无遗漏,图面整饰是否清晰完善。c) 图幅间接边是否合理、有无不接现象、逻辑错误。d) 界址点、地物点点位精度、邻近点精度是否符合规程要求。e) 地籍要素分类代码是否正确。7.7.7 面积量算方法是否正确,数据计算是否正确。7.7.8 在室内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应进行实地核实和检测,检查应包括下列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3.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 课件上学期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高中政治必修二22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学案
- 押大题02地球运动-2023年中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公开示范教学课件
- 三年级上册生活生命与安全教案
- 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多篇
- 活鱼冷链运输保障协议
- 4S店拆旧合同模板
- PG99式35毫米牵引式高炮系统-20210801080424
- 2024年郑州考客运资格证需要什么东西
- 道路开口施工方案
- 咖啡厅室内设计PPT
-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 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课件-5.17漂亮的钟-岭南版(14张)ppt课件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 江苏某市政道路地下通道工程深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施工专项方案(附图)
- 生物校本教材—生活中的生物科学
- 北京市建筑施工起重机械设备管理的若干规定
-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
- 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施工方案(完整版)
- 实行特殊工时工作制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