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新生不适应性探讨.doc_第1页
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新生不适应性探讨.doc_第2页
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新生不适应性探讨.doc_第3页
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新生不适应性探讨.doc_第4页
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新生不适应性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新生不适应性探讨-学校党建论文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新生不适应性探讨 崔姗姗 摘 要:大学新生,往往会因为社会环境和自身角色的改变对大学新生活出现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严重者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本文引入角色学理论,根据角色扮演中角色预期、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的涵义、特点和规律对新生入学后的角色扮演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角色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削减客体压抑性影响、掌握角色权利和责任、维护本体性安全、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高校辅导员介入与矫治的方式和方法,提出了解决新生不适应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生;角色扮演;高校辅导员;介入与矫治 作者简介:崔姗姗,华东理工大学讲师,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海2002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从专业普测到多维评估辅导员角色介入新生心理危机识别工作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2-0057-03 大学新生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人际关系、个人目标、家庭期望等因素的骤然改变,常常出现不适应的表现,有些甚至伴随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新生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心理疾患发生率居高不下。对于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性,社会各界研究颇多。本文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从角色理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新生不适应性的成因和过程,以及作为第三方的高校辅导员如何进行干预和矫正。 一、期望角色社会性规范和自然性规范的集中反映 大学新生自从踏入了大学校门,就具有了新的社会身份,重新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需进入新角色大学生,进行对新的角色规范进行需求的调整,通过角色的过渡和适应,完成人生新的社会化阶段。当出现需求和实际扮演的矛盾时,冲突随之产生。部分新生会出现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调以及角色退出等现象,导致生理、心理问题的产生。 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一书将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对角色的实践,这是对角色的规范理解上所作的区分。大学的角色建构,首先要进行角色的认知,认知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今后的角色扮演行为。角色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经过角色期望即理想角色和角色领悟两个阶段。期望角色亦称理想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角色规定的理想的规范和公认的行为模式。理想角色明确了自身处于不同位置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所应采取的行为模式。进入大学后,理想角色纳入了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同辈群体等主客观期望因素,与高考前相较,责任、目标和任务等多重规范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降低,复杂性增强。部分新生对事物缺乏完整性理解和观察,知觉程度不高,认知不良,因而在各类规范整合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方面的分歧和冲突,无力、无从正确地选择和内化,使理想角色的重新建构受到阻碍,角色转化遇到困难。 大学新生理想角色的塑造具有社会性和自然性两种特点,既是社会对于高校学生期望和要求的集中反映,也涵盖了学生对自身的预期规范,这和进人大学前的理想角色塑造有较大的不同。中学期间的角色规范塑造,因高考制度的特殊性使得家庭、社会和个体本身意见相对集中,容易形成统一的角色期望。而进入大学后家庭成员的意见在新生角色规范的塑造过程中影响力逐步消弱,个体主观意愿和社会性期望比重逐渐增强,而微观社会环境中来自于朋辈的交往和体验在理想角色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与乔治米德的社会性自我理论之说是相符合的,即在自我角色认知的过程中,大学生对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问的关系认识是影响其角色构建的重要基础。 二、领悟角色自我介入和规范内化程度的评估 领悟角色是指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所理解的行为模式。通常来看,角色与个体所处的地位是统一的,但由于个体所处的环境、要求、认知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方法不同,其对自身所扮演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理解也不同。当新生确认自身的理想角色以后,需进一步明确与其角色地位相关的意义、效能、清晰度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观察角色期望中的不同因子,进行分析与自我评价后的预判,根据自身实际能力的强弱,选择恰当的角色扮演方式,以实现角色期望。大学生个体在角色构建的过程中虽然拥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但受个体间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方式、家庭背景、思想基础、道德水平、价值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于角色的领悟能力参差不齐。领悟能力差会使角色的期望和领悟结果出现同一性断裂,甚至扭曲成截然相反的角色,造成同一性的混乱。这种失衡会导致构建目标不确定、模糊甚至偏离,造成角色认知上的错误,容易产生角色懈怠或者内冲突。角色懈怠会使个体无力、无从正确选择,从而消极怠工、放任自流;角色内冲突会使个体内心产生激烈的斗争,使其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导致角色的最终失败。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新生需分析各种类型期望、规范及情景在角色扮演中的影响程度,进而评估自我介入以及规范的内化程度。事实证明,新生能够对自己角色进行成功扮演,是建立在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之上,新生角色领悟的程度越深,他就越能更好地整合社会、家庭等因素,越能明晰今后的努力方向,也会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其行为体现与理想角色的差距就越小,角色扮演的效果就越好。积极的角色认知有利于新生的大学生活、学习,消极的角色认知则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其个体自身的身心健康。所以领悟角色的过程是新生角色能否顺利转化的关键。 三、实践角色认知和扮演的聚合与分化 实践角色是指个体在执行规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行为模式,它是创造角色的过程,是在角色认知基础上实现角色功能和作用的行为。因为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个体的实践行为往往与理想角色和领悟角色有一定的差距,有时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形。大学新生新身份的获得是通过对角色的期望和领悟,并延伸至角色的扮演,实践行为才是其从中学生成长为大学生这一身份转化的表征体现,是角色社会化的重要过程。大学新生进入高校后,会按照认知路径进入角色扮演阶段。实践角色是角色扮演的关键阶段,鉴于角色实践是认知的体现,其社会功能性使得新旧角色发生更替时产生认知和扮演的聚合与分化,个体有限的心智在外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下会产生不稳定性和模糊性,一方面加重个体对角色规范设定的错觉和怀疑,另一方面不利于个体对角色规范进行调整。如果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难以达到一致性的统合,就会阻碍新生通过个人活动和努力在新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获得新的社会角色。 角色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实践行为,从外部看,新生是通过行为开展角色权利、义务和规范的实践认同;从内部看,新生要对角色的知觉、情感和态度上的心理认同进行升华,在角色转变中创造真实角色。从实践行为上看,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个体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分析,不断考量其行为与理想角色、领悟角色的差距和有效性。反馈有利于指导大学新生后续的实践行为,使其角色实践与角色认知在不断的互动中更加匹配。 四、角色扮演三阶段同质性动态传递的过程 大学新生在进入高校之前主要以“象牙塔”学习、生活为主,普遍缺乏独立生活和认知的能力,在角色建构过程中存在着非自足性的特点,即其角色的扮演不完全依赖于自身,受到一定外在因素的影响,需要在角色定位、领悟和实践过程中得到外界的帮助和支持。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高校的住宿方式决定了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使个体具有小群体的心理共向性,影响其行为走向和认知方式,其非自足性也在这个群体的影响下得以补充。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体现,新生的角色构建,实际反映的是个体进入大学以后的实际需求,这种需求从根本上讲,来源于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位和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说角色的构建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新生对角色的期望、领悟和实践均需考虑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期望。个体通过认知和行为实践,使自身具备角色应有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和道德情操,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同样,角色的扮演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变动性。角色的扮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的变化进行调整,而理想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的明确性和稳定性都是相对的,会随着个体的心理变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人生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是动态化的角色概念。动态调整可以满足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使角色扮演的吻合度更高,是个体对角色的完善和发展。 角色认知过程对于新生后续的角色扮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不同于中学,其竞争选拔体系更加的复杂化、多元化。很多新生在设定理想角色规范和要求时因为心理和行为上的惰性及惯性,会产生一种路径依赖心理,愿意因循中学时期的旧规范,而惰于根据新的社会地位创造新的角色预期。这是一种角色固化的现象,与社会转型时期个体发展的变化不匹配,容易出现角色失调、排斥主流社会要求、悖离社会期望等严重后果。领悟是在角色认知中强调自我的过程,其中对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认知和关联的解读是领悟的关键,决定于个体能否正确把握角色期望。角色领悟过程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新生在制定预期角色后可能因为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出现领悟过程的偏差,后续的角色行为和前面的认知发生矛盾,导致个体在角色扮演中无所适从,出现角色冲突、角色模糊及角色失败等情况。角色认知最终是通过角色实践来体现其效果的,实践是认知的最终表现。如果实践和认知差距过大,就会出现角色链断裂的现象,影响新角色的过渡。定位过高,个体承担的期望和要求远远超出实际能力,新生的自信心降低,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定位过低,新生会降低自身的学习动机,过于自满,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新生角色转化失败的案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错误的自我定位,导致认知和实践行为差距过大。这种负荷和角色实际需求不平衡的情况,可能会导致新生角色构建的不适应性。轻则出现自卑、紧张和焦虑等状况,重则出现压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部分新生索性放弃了入学之初的理想和期望,以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消极应对大学生活。 五、辅导员的介入大学新生角色扮演的干预和矫治 高校辅导员在新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角色认知不清、建构出现困难的大学新生,辅导员需要作为第三方介入并进行干预矫治,从而保证新生人生新阶段角色的顺利建立和转化。 1削减客体压抑性影响,激发新生主体意识和期待。前文提到,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构建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社会性,即其在社会上,作为客体,需要考虑外界和他人对其的角色要求;作为主体,他又有自身对于角色的理解和认知,有独立的期望。作为客体所承担的期望高于主体期待或与主体相悖时,个体会将主体期待中不被允许的念头、理想和规范压抑到无意识中,成为潜在的威胁。辅导员在介入过程中应分析个体的主客体期望和冲突,使外部期望控制弱化,削减客体压抑性影响,同时对外界评价和规范的反馈信息进行过滤和再加工,识别出与主体期望相关的同质反馈,使之与主体期望保持较强的同质性,激发主体期望的意识和能力,发挥认知中的主体优势,促进学生进行角色行为。 2以角色的非自足性切入,协助新生明确角色的权利和责任。角色的扮演有一定的非自足性,对尚未脱离监管、未涉人社会的大学新生来讲,其自足性尤为欠缺。辅导员在新生角色构建的干预过程中可以将非自足性作为突破口,帮助新生明确个体的角色要求,掌握角色体系中的权利和责任。引导新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是对来自于某一方面的人或者权利负责,而是对角色的事物和原则规范负责,以此保证个体“角色终决权”的自主性。个体以角色权利和责任作为参考和定位,对各种规范的梳理和分析有了较强的参照性,才能奠定角色构建的基础,提升个体认知和扮演的自信力,保证个体遭遇角色矛盾和冲突时的有效选择权和执行力,使角色扮演能够有序进行。 3促进认同意识,培养新生社会角色观念。辅导员在新生角色构建的过程中,应引入社会角色概念,降低冲突和矛盾引起的新生本体性安全缺失,以维护个体的最根本需要。新生通过社会角色观念的形成来促进本体回归到安全状态,从而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辅导员可以利用工作优势培养新生社会角色意识,通过家庭调试、朋辈调试、师长调试等途径的介入使个体在微观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理解和掌握自身的角色位置、角色规范和角色形象,通过最终的行为来体现其社会角色的价值,回归相对稳定的社会地位。在培养社会角色观念的过程中,认同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新生进入大学,需挣脱旧角色的引力,完成新角色的转型。辅导员可借助有同样背景同样相似经历的同质性小群体或个体(比如优秀的同班同学、高年级的学长、社团成员、师长等)的示范,使新生产生角色共鸣,将符合社会角色发展的相似规范内化人自身角色中,通过角色认同完成旧角色到新角色的过渡和转型。 4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解决新生角色构建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有的角色理论研究者认为,角色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