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oc_第1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oc_第2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oc_第3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oc_第4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专业代码: 070701 作者姓名: 孔晶 学 号: 2009300139 单 位: 环境与规划学院 指导教师: 林 英 华 2010年5月 31日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 导 教 师 签 名: 日期 聊城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目 录前 言11 山东省城乡经济差异现状11.1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11.2 产业结构差异明显21.3 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突出21.4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32 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3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32.2 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42.3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成因42.4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53 缩小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53.1 破除二元结构,实现三个统筹5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63.3 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持续增长机制73.4实施“科教兴鲁”战略8结 语8参考文献9致 谢1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省内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依然严重。本文从城乡居民收入,产业结构,消费水平,人口文化素质四个方面阐述了城乡经济差异的现状,并寻求了原因及对应措施,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城乡经济差异;居民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山东省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Shandong economic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Due to the reasons of geographical position, resource endowment etc,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between cities and courtryside in Shandong are still serious. Incom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sumption level, population culture quality, which the four aspec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contained in this article. At the same time, reason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are given.Key words: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ome; overall planning for urban-rural development; Shandong province10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前 言山东作为一个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如此,山东也像全国的大多数地方一样,面临着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缓慢等问题。研究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对于山东省实现社会整体转型,由经济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尤其是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 山东省城乡经济差异现状1.1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表1 2009 年山东省 17 地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临沂市18780.875881.983.19菏泽市12737.295047.162.52济南市22721.657804.842.91枣庄市15650.656254.522.50东营市21312.657326.912.91烟台市21125.418641.622.44聊城市15957.165538.972.88青岛市22367.889249.002.42滨州市17499.796244.622.80日照市15794.276547.742.41济宁市17720.526470.152.74淄博市19284.428013.152.41泰安市17671.856600.312.68潍坊市17267.327694.332.24莱芜市18943.017317.382.59威海市20116.869226.032.18德州市15706.126138.172.56注: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0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反应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的指标分别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山东省17 地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见表1)。根据表1,将城乡居民收入比大体分为3 类:差距较大(3.0),差距较小(小于2.5),介于两者之间的地区(2.53.0)。临沂(3.19)城乡间居民收入差异较大,说明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差距较小的有烟台、青岛、日照、淄博、潍坊、威海。青岛与淄博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原因在于其所在地区的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强,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余各地的城乡间差距基本维持在一个中游水平。1.2 产业结构差异明显 城市作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主要聚集地,集中了全省几乎所有的第二、三产业,且无论是产业的规律,还是产业的设备和技术装备水平都明显优于农村的相应产业。而农村经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农业,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占得比重小,并且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得比重大,其中种植业又占很大比重。尽管东部某些乡镇的第二产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但这些乡镇企业基本上以轻工业和农产品的简单加工为主、科技含量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低、经营规模小,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于城市相关企业竞争中不占优试1。并且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启动,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畅,企业效益不佳。1.3 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突出表2 2009年山东省17市区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比E地区城市人均消费水平(E1)农民人均消费水平(E2)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比 (E)地区城市人均消费水平(E1)农民人均消费水平(E2)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比 (E)泰安市5229.0312318.672.36菏泽市4864.218464.351.74聊城市5193.4411625.752.24淄博市7347.0212685.311.73德州市4547.1210164.292.24青岛市9870.8616079.911.63烟台市6878.5414536.932.11威海市9146.8814442.181.58莱芜市6156.8712597.892.05日照市7000.8810881.081.55济南市7285.9114764.282.03东营市8825.7713599.291.54临沂市6128.7612033.691.96枣庄市6397.109608.021.50济宁市6079.6911244.031.85潍坊市8390.6912484.061.49滨州市6788.2111879.151.75注: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0有关数据整理计算而得。消费水平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低,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与居民家庭人口数量、家庭人口就业面、每一就业者所负担的人口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而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消费率的高低、人口的数量及构成、消费品质量、消费者素质以及消费环境等都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2。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比(E=E1/E2,E1 为城市人均消费水平,E2 为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大体可分为3 个层次(见表2)。即城乡消费比大于2的泰安市,聊城市,德州市,烟台市,莱芜市,济南市;介于2与1.5之间的菏泽市临沂市,济宁市,滨州市,淄博市,青岛市,威海市,日照市,东营市,枣庄市;最低的为潍坊市(1.49)。总体上看山东省的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不算很大,但各个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表现不同。这与城市乡村之间的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但也有非经济因素3。例如泰安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算很大,但是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比较大,为2.36。相反菏泽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但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较小,这与菏泽市自身的经济较弱有关。1.4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经济及文化教育环境的不同,山东省城乡人口文化素质的差异十分突出,山东省城乡文化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幼儿园存在“小学化”倾向。农村幼儿接受教育的时间不但晚,而且教育质量也不如城市高。根据资料综合测算,农村幼儿入园率在51%左右,远低于城镇幼儿入园率。农村中小学辍学现象比城市严重,而且女孩辍学比例比男孩辍学比例高很多(山东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市的职业教育在规模、质量等各个方面都优于农村。2 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城乡生产和组织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先进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差距明显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4。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具体说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层面上,在所有制及流通、交换、分配、就业、赋税等方面,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政策都是不同的,甚至许多公用产品如电的价格和供应方式都不同。在就业方面,改革前,政府对城市的下岗职工提供最基本得生活保障费用,而对农村劳动力则认为有地种就是自然就业,政府不做安排;二是在社会层面上。在教育、医疗、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养老、社会福利等方面,对城市居民和农民也不同。2.2 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2.2.1 历史基础不同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较好,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健全,拥有大量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人才、技术,生产力布局集中,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而农村的发展基础比较差,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不健全,人才、资金缺乏,生产力布局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5。这种发展基础的差异,是形成城乡产业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2.2.2 政府政策倾斜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城市产业以及二、三产业,投入农业领域的资金相对较少。 政府投资、财政等政策向城市的倾斜也加剧了城乡产业结构的差距。2.3 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成因2.3.1 收入差距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城镇居民的收入普遍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而且收入增长快于农民的收入增长。农民收入水平的低下使他们倾向于优先储蓄,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农民只有收入增加, 才能有实力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因而,收入差距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主要原因。2.3.2 消费环境消费环境与消费水平密不可分, 并影响消费行为。优质的消费环境有利于降低商品价格和附加成本,优化商品结构,提高供给水平,从而促进消费,提高消费水平。反之,恶劣的消费环境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消费。城镇交通条件便利,公共设施发达,市场体系发育良好,居民的消费环境舒适方便;而绝大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金融环境及信息环境均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消费行为。因此,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异必然造成了城乡居民消费上的差异6。2.3.3 消费观念城乡居民不同的消费观念是加剧他们消费差距的又一原因,农民落后的消费观念影响着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在文化素质上与城镇居民的差距使得农民对精神文化消费的意识不强烈。而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较新,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意识很强。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比农村居民要高得多。2.4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2.4.1 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中高级教师比例小 教师学历可以在某中程度上反映教师具有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2005年具有本科学历的农村教师只占26.02%,而城市是64.36%;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农村小学教师只占43.88%,但城市是79.20%。职称水平可以反映教师的执教水平和从业能力,农村教师职称也低于城市教师7。2007年城市初级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是19.25%,而农村初中仅为8.14%;城市小学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是2.07%,农村小学仅为1.25%。2.4.2 农村教师职后培训层次低,流失现象严重据2008年山东省教育厅对参加省级培训的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随机抽样调查表明,农村教师培训主要集中于县、市两级,各占总数的37%,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只有12%,而8%的教师未参加任何培训。山东省当前教师流动失范,呈单向上位流动趋势。农村教师的过度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不平等的现状。3 缩小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3.1 破除二元结构,实现三个统筹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这在我省历次中长期规划中预期增速是最高的,同时强调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1.1 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构建一体化的城、镇、村体系把推进村镇布局的规模化作为重要规划原则,中心镇的人口规模可按5万人以上规划,中心村(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可按3000人1万人规划。确立衔接互补的城、镇、村功能定位。中心镇主要功能是衔接城乡,为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村工业提供载体,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其基础设施主要按城市发展要求进行配置,发展目标为小城市。引导农民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县城、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各级财政安排的农村建设资金要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社区)倾斜,城乡统筹的电力、交通、通信、环保、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应主要与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社区)衔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敬老、托幼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社区)集中,商贸、流通、金融等社会化服务设施应重点向中心镇和中心村(农村社区)布局,以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8。3.1.2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动城乡现代化进程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结合现代城镇体系构建,实行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流通、环保、防灾等基础设施统一布局和建设。各级政府特别是市、县(市、区)政府投资建设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布局,要统筹考虑城市和农村的需要。城市间基础设施的衔接,要尽可能把农村包括进来,积极推进城市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3.1.3 统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群众自愿、市场运作,落实资金、土地、信贷支持政策。把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与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与旧村改造、整村迁建、迁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的机制和办法,将长期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对集中建设面向农民工出租的集体宿舍项目予以支持,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逐步向农民工免费开放,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3.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我省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10.7:57:32.3,调整为9.1:54.3:36.6。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粮食实现连续8年增产;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5.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106件,是2005年的4.5倍。服务业发展提质增量,增加值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4.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230亿元,是2005年的2.4倍1。尽管如此,城乡产业结构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各县市应积极适应城乡经济不断融合和三次农业联动发展的趋势,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城乡农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特色产业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9。3.2.1 增强乡镇企业的发展能力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破解资金瓶颈,积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着重抓好140个重点镇的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发展投资和管理咨询、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大力推进金融产业化发展,促进产融结合,加强金融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10。3.2.2 引导乡镇企业与城镇企业在分工上形成优势互补 按照区域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科学确定区域主体功能,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拓展全省发展空间11。 3.3 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持续增长机制3.3.1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增加政府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支出,加大对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监控和工资保证金等制度,逐步增加职工工资收入。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对高收入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双重调控政策。3.3.2 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提高农村市场商品统一配送率。做好城乡商业网络规划,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功能,培育城市商业中心,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和大型城市综合体。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及网络购物,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3.3.3 营造诚信经营环境深入持久开展“满意消费惠万家”活动,促进放心消费、便捷消费。积极引导信用消费,加快建立商品流通质量追溯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假售假、走私贩私、传销等违法活动,保护消费者权益12。3.3.4 培育消费热点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做好建材下乡试点工作,研究制定进一步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电子、通信产品和服务消费,大力鼓励新能源汽车等节能环保型产品消费,推动养老、家政、培训、体育健身、社区服务、旅游休闲等服务型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3.4实施“科教兴鲁”战略3.4.1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3.4.2 优先发展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结 语缩小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差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城市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完善支持促进政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乡村农民作为一个整体,同等对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