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价格变动》doc版.doc_第1页
《食品价格变动》doc版.doc_第2页
《食品价格变动》doc版.doc_第3页
《食品价格变动》doc版.doc_第4页
《食品价格变动》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与养殖组织结构变化关系极大.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化,畜牧业养殖户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劳动力数量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食品价格变动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食品价格变动及其防止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李国祥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改革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变动及其国际国内影响因素,分析食品供求关系变化及其价格大幅度上涨可能导致明显通货膨胀的机制,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食品价格明显上涨和国民经济较快发展情况下我国农业发展、食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三者关系,探讨防止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对策。通过分析,初步判断本轮食品价格明显上涨是被放大了的周期性变化,虽然2007年粮食价格对食品价格的直接拉动较小,但粮食价格的基础作用没有改变。本轮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主要属于结构性的,食品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传导可能正在形成,通货膨胀加剧的风险不断增大。当前,经济增长快,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可能影响,增加了稳定食品价格的难度。运用计量方法,预测2008年食品价格上涨率可能达到20%左右。为了防止食品价格过度上涨进一步地演变成明显的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在选择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加快第一产业增长以创造食品供给的宽松环境,重点保证粮食的稳定增产和畜牧业的加快发展,调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过快增长,阻止食品价格和农业投入品价格以及其他消费性价格轮番上涨的形成。关键词:食品价格、居民消费价格、农业目录一、食品价格变动趋势及其预测3(一)近年来食品价格属于周期性上涨3(二)影响食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51. 第一产业增长趋缓52. 经济增长快63.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多74. 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加快85. 全球食品价格上涨8(三)粮食价格与食品价格9(四)2008年食品价格变动趋势与预测121. 国际农产品价格的预测122. 国内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的预测12二、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13(一)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直接拉动13(二)食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间接传导14(三)食品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波动的比较15三、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171. 稳定食品价格才能有效防止通货膨胀172.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较快增长183. 在扩大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养殖业的发展194. 消除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预期延缓食品需求增长和结构升级速度19食品价格变动及其防止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李国祥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明显上涨,直接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食品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如何认识本轮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怎样的关系?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食品价格明显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一、食品价格变动趋势及其预测为了把握食品消费价格的变动趋势,需要从相当较长时期内考察食品价格变动的大致走势,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食品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改革以来,我国食品价格经历了几轮的周期性波动。每轮大幅度上涨往往都与经济高速增长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等经济因素有关。通过多元回归和ARIMA等计量方法,预测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可能在20%左右,涨幅预期超过2007年。(一)近年来食品价格属于周期性上涨改革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大致经历了5轮周期性变化,对应有5年的明显上涨。20世纪80年代每隔几年都会经历一次明显上涨,90年代只有一轮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参见图1)。1980年食品零售价格较上年上涨10.5%,1985年食品零售价格较上年上涨14.4%,1988年较上年上涨23.0%。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幅度大的明显上涨。1993年到1995年连续3年食品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超过10%,其中1994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31.8%,为改革以来的最大涨幅。相隔多年后,2007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达到2位数,为12.3%。自2006年8月份以来,我国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居民消费价格的不断攀升。进入2007年,这种走势更加明显,尤其是下半年以来食品价格对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程度呈现出加深趋势,食品消费价格环比上涨连续多月超过10%。2007, 12.31985, 14.41980, 10.51988, 23.01994, 31.8-10-505101520253035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年份注:拆线图上各数据点显示的数据前者为年份,后者为对应年份的食品价格较上年上涨率。图1 改革以来我国食品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资料来源:1994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食品消费价格拉动下,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幅度自2006年8月份已经连续多月超过6%。2007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上涨12.3%。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最主要源于畜禽产品价格的波动。进入2008年后,上半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涨幅上涨率继续扩大。为了分解出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的长期趋势和波动程度,借助循环研究法,假设食品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变化可以分解为长期趋势、周期性、季节性和非规则性波动。建立模型: FDI=f(T, C, S, U) (1)式中:FDI为食品消费价格指数;T为食品消费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C为食品消费价格变动的周期性波动;S为食品消费价格变动的季节性波动;U为食品消费价格变动的非规则性波动。式(1)进一步地假定为: FDI=TCSU (2)为了测算出2007年度我国食品价格变动中长期趋势和各类波动的不同影响程度,利用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公布的较上年同期的月度食品价格指数。由于上年同期价格指数的时间跨度为1年,意味着该时间序列不包括季节性波动。进一步地,对式(2)进行对数化处理,并选择二阶自回归代表食品消费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将式(2)写成计量模型: lnFDIi=b0+b1lnT+b2lnFDIi-1+b3lnFDIi-2+u (3)若b1显著地大于0,表明食品消费价格长期上涨趋势存在。通过中国统计信息网,获得2002年1月到2007年2月较上年同期的月度食品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并将2002年时间序列的T值设定为1,2003年时间序列设定为2,以此类推。将2002年到2007年月度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波动分解成长期趋势以及周期性和非常规性波动,设立模型后运行结果表明,2007年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性波动最主要归为周期性波动,长期趋势不明显,非常规性波动的比重并不高(参见表1)。表1 模型(4)回归的主要结果回归系数值t值p值常数项5.501.210.23T0.171.310.19FDIi-11.1910.020.00FDIi-2-0.25-2.020.05将2007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12.3%的上涨率进行分解,周期性波动可以解释约10.6个百分点,长期趋势可以解释约1个百分点,分别占全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的86.1%和8.4%。食品消费价格涨幅中不可解释部分只有0.7个百分点,大约占全部涨幅的5.5%。(二)影响食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形成食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基础性原因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第一产业增长放缓,意味着农产品及其食品的供给偏紧。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意味着食品需求及其结构的明显改变。2007年食用植物油、肉类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与这些食品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直接相关。1. 第一产业增长趋缓第一产业增长周期性波动是导致食品价格周期性变化的重要诱因。198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上年实际增长3.9%,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实际增长仅仅2.5%,当年食品零售价格较上年实际上涨23.0%,为20世纪80年代最大涨幅的一年。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对应全国商品零售价格的明显上涨。199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上年实际增长了7.6%,第一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实际增长了7.3%,相应地,当年就基本实现了食品价格和全国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1990年食品零售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较上年实际上涨下降到0.3%和2.1%(参见表2)。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面临较严重的通货膨胀。1994年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了31.8%。尽管1994年开始农林牧渔业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加值实际增长不足5%。1995年食品消费价格仍然出现了明显上涨的困境。在经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较上年实际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5%的较快增长,1997年食品价格已经完全稳定,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下降了0.1%。表2 价格总水平、食品价格、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际增长率的比较(上年=100)年份全国价格总水平指数食品价格指数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指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际增长指数1988118.5123.0102.5103.91989117.8116.2103.1103.11990102.1100.3107.3107.61994124.1131.8104.0108.61995117.1122.9105.0110.91996108.3107.6105.1109.41997102.899.9103.5106.7199899.296.8103.5106.0注:19881990年为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和食品零售价格指数。1994年及其以后年份为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资料来源:1994年至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自2005年以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持续放缓。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3.7%,增速回落了1.3个百分点。这已经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率连续3年回落,与国民经济非农产业实际增长加快形成鲜明的对比。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增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7.7个百分点。国民经济中第一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按上年可比价格计算的实际增长率的比值达到3.6(以第一产业增加值实际增长率为1),明显地超过工农产业协调发展的经验系数。进一步地,2007年食品价格上涨主要受到食用油和畜禽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这与油料和畜牧业减产关系很大。2007年油料进一步减产,产量2461万吨,比上年下降4.2%。以生猪为主的一些畜产品生产正处于循环波动的回落阶段,全年肉类总产量6800万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猪肉减少9.2%。近年来气象灾害和动物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是放大农业波动和食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外部因素。2007年气象灾害和动物疫情对农牧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相对明显。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4899万公顷,比上年上升19.2%。其中,绝收575万公顷,上升6.2%。2006年末和2007年,一些地方发生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导致母猪患病后发生流产或死胎,仔猪成活率大幅度下降,使2007年生猪生产受到较大冲击。自2008年1月10日开始,全国南方有多个省份遭受到严重的冰雪低温灾害。这既是第一季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直接诱因,也会对农业生产和食品价格的走势产生长期影响。2008年1-2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7%。据国家统计局估计,因低温雨雪冰冻气候影响拉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3个百分点。如果2008年气象灾害和动物疫情趋于严重,势必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2. 经济增长快改革以来的历史表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一般都对应着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经济增长不同阶段对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对1979年到2007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实际增长率与食品价格较上年上涨率进行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年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366,而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滞后1年对食品价格上涨率的相关系数高达0.633,滞后2年的相关系数仍然达到0.433。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所处的不同阶段,对食品价格的变动的影响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经济扩张,容易导致食品价格涨幅递增。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大致经历了4个较明显的扩张阶段。每个扩张阶段都带来了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1983年到1985年为改革后第一个经济明显扩张阶段。1984年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实际增长15.2%,1985年食品零售价格较上年上涨14.4%。1987年和1988年为经济快速增长的第2个阶段,1988年食品零售价格较上年上涨23.0%。1992年到1995年为第3个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对应这一阶段食品价格从1993年到1995年连续3年上涨率超过10%,其中1994年和1995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1.8%和22.9%。200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到了改革以来第4个快速增长阶段,出现了食品消费价格明显上涨,其中2007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2.3%。3. 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多农民就业机会多,工资率提高幅度大,农业机会成本就相应上升。农业机会成本上升,会冲击农业生产。在调查中了解到,2007年各地流传着“养猪的不如打工的”,充分反映了养猪机会成本上升影响生猪生产。观察改革后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率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率之间关系,就会发现二者相关性比较高。1985年以来的农民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率和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率之间的统计关系表明,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一般都对应着农产品价格的明显上涨。198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名义增长率与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率都大约为23%。1994年农民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名义增长率为35.2%,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39.9%,为历史所罕见。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改善,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水平增加较快,与农产品价格趋于上涨同样存在着正向关系。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率和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率二者进行互相关分析,尽管农民工资性收入实际增长率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之间互相关系数弱,呈现为明显的随机性。但是,当年的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率和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率之间的互相关系数达到0.655,先行1年的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率与后1年的农产品生产价格互相关系数也有0.557,且二个互相关系数都明显地不为随机关系(参见后文表7)。进一步地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率和不同部门以及粮食生产价格之间进行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实际增长率与各类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率之间互相关系数低,随机性强。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较上年名义增长率与种植业以及畜牧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率互相关系数大,具有明显的确定性关系。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率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率互相关分析初步表明,农民非农就业形势好,工资性收入增长快,会对包括粮食生产在内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品价格产生大约1到2年的影响。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速度越快,农产品生产价格,特别是粮食等为代表的种植业以及肉禽为代表的畜牧业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可能越大。4. 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将不断转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速度存在着明显差异,由此所引起的不同农产品的消费量和国内需求量的增长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一定时期内国内某种食品的消费量取决于总人口、城镇化率和人均消费量。我国已经进入人口低速增长时期,年际间人口增长率差异不大。由人口增长所引起的某种食品消费量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并不明显。但是,居民对某种食品人均消费和城镇化率在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则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导致食品消费结构转变速度的不同。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需求的影响是显著的。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45%,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化加快,必然引起食品供求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食用植物油相当于农村的2倍,城镇居民仅家中人均购买(不包括在外用餐部分)的猪肉就多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5公斤。比较而言,2007年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大的食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相对紧张,市场价格涨幅相对较大。2007年农产品销售中油料生产价格和生猪生产价格较上年分别上涨33.4%和45.9%,分别比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水平上涨率调出约15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那些与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相关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相对较大。农民自给性食品消费也出现大幅度下降,势必加快商品性农产品需求增长。1998年,农民食品自给率达到50%,而2007年则下降到大约30%,下降近20个百分点。5. 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世界农产品价格将进入明显的波动期。进入2003年后,世界食品价格走出低谷期,出现不断上涨态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监测,2001年和2002年世界食品价格水平相对较低,比19982000年的平均水平下降大约6%。同样地,以19982000年世界食品价格平均水平为基数,2004年世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增加到114.4%,而到了2007年上涨幅度扩大到157.4%,比2006年涨幅扩大了30%(参见表3)。表3 FAO食品价格指数(19982000=100)食品价格总指数#肉类奶类谷物食用油食糖200194.51001178972111200294.196869791882003102.3105105101105912004114.4118130111117922005117.31211451061091272006127.41151381241171902007157.4121247172174129资料来源 FAO, Food Outlook, June, 2008, 几年来,我国多数国内粮食品种价格变动方向和国际市场一致,但是波动幅度因不同粮食品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005年国内谷物收购价格和进口谷物价格以及国内大豆收购价格和进口大豆价格都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7年国内谷物和大豆收购价格与进口谷物和大豆价格都出现了上涨。其中,国内谷物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主要是国内小麦收购价格大幅度低于进口价格。2007年国内大豆收购价格尽管低于进口价格上涨率,但是,二者都呈现出明显的上涨(参见表4)。表4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价格及其进口单位价值指数(上年=100)年份国内谷物进口谷物及谷物粉国内玉米进口玉米国内小麦进口小麦国内稻谷进口稻米国内大豆进口大豆200599.298.298.096.496.1101.6115.094.284.82006102.1104.3103.0100.189.6102.0104.999.390.72007109.0147.1115.0105.7105.5146.8105.4115.7124.2140.9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7年12月海关统计月报和中国统计信息网()。通过国内生产价格指数和进口单位价值指数的比较,表明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但是不同粮食品种所受影响程度差异很大。这与我国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波动反应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效应,以及不同粮食品种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存在着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自2006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我国进口农产品成本增加,拉动国内某些食品价格上涨。据2007年12月商务部的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07年我国进口的农产品价格较上年上涨26.1%,高于国内农产品生产价格约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油料国内生产量与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满足国内需求主要依靠进口。大豆国内生产量虽然仍然归于粮食口径统计,但是进口大豆绝大部分用作油料。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幅度上涨,必然导致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的上涨。根据2007年12月海关月度统计,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3082万吨,较上年增长9.1%,平均每吨大豆进口达到372.2美元,较上年上涨40.4%。2007年进口食用植物油838万吨,较上年增长25.3%,进口的食用植物油平均每吨金额744.2美元,较上年上涨增长58.0%。(三)粮食价格与食品价格从结构上看,本轮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主要为食用植物油和肉禽蛋奶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的。如何判断粮食价格与食品消费价格之间关系的变化?研究表明,我国粮食消费量增长是结构性的,粮食对食品消费价格的影响,进而对居民消费价格总体水平的传导也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城镇化加快,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居民直接口粮消费量人均水平和消费总量趋于减少,而受消耗越来越多动物源性食品,即人均肉禽蛋奶和水产品消费增多的影响,饲料粮消耗总量趋于增加。由于口粮消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饲料粮增加而导致的粮食需求总量的增长。从1995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家中人均购买量由97.0公斤下降到75.9公斤,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由256.1公斤下降到205.6公斤。考虑到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差别,特别将城镇居民家中购买的成品粮折合成原粮,并按照特定的估计方法,将城镇居民在外用餐中消费的粮食包括在内,计算出全国城乡居民消费口粮由2.63亿吨下降到2.27亿吨,净减少3553万吨,年均下降1.3%。相应地,全国饲料粮总消费量由1.39亿吨增加到2.05亿吨,净增加6560万吨,年均增长3.6%(参见表5)。表5 城乡居民粮食直接消费量单位:万吨,%年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全国饲料粮消耗总量总量#城镇居民#农村居民199526287.54276.522011.0313911.8200025405.15179.720225.4214944.7200622734.67573.215161.3620471.519952006年均增长率-1.35.3-3.33.6资料来源:1996年、2001年和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2007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如果综合全国粮食消费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粮食消费的增长极其缓慢。口粮和饲料粮是中国粮食消费的主体部分,为基本粮食消费。与1995年相比,2006年饲料粮虽然年均增长3.6%,但由于口粮的减少直接冲抵饲料粮的增加,二者相抵后净增加基本粮食大约3000万吨,年均增长不足0.7%。随着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粮食支出在食品消费中份额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购买的粮食支出占食品的比重为7.9%,其中最高收入这一比重仅为4.7%,分别比1996年下降了6.4和6.8个百分点。在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中,粮食直接消费支出份额的下降,是否意味着粮食价格对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的影响程度的下降?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认识和“三农”政策的选择。为了检验粮食价格在食品价格中是否继续发挥着基础性决定作用,设定一个简单的一元或者说一阶回归模型: (4)式中:为t期食品价格指数;为t期粮食价格指数。为扰动项。如果随着粮食在食品消费份额中比重的不断下降,粮食价格对食品价格的波动的影响程度出现明显下降,那么利用模型(4)所得到的回归结果所计算出的拟合值与实际值的绝对值将会呈现扩大的趋势。假设利用一定时期的食品和粮食消费价格指数,模型(4)回归结果为: (5)式中为食品价格指数的拟合值。以表示食品价格指数的实际值。这样,若呈现扩大趋势,则表明应用粮价来解释食品价格的误差越来越大。根据回归模型对数据的要求和可获得的时间序列数据,首先,利用年度食品消费(零售)价格指数与粮食消费(零售)价格指数进行回归;然后,利用月度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与粮食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回归。在利用年度食品价格指数和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回归时,年度食品和粮食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起始年份分别为1978年和2007年。数据来源是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07。表6 粮食价格指数对食品价格指数回归的主要结果利用年度数据回归的主要结果利用月度数据回归的主要结果决定系数R20.7540.407F值(p值)86.083(0.000)46.601(0.000)系数值49.62469.065t值(p值)7.971(0.000)13.018(0.000)系数值0.5320.339t值(p值)9.278(0.000)6.827(0.000)为了进一步检验粮食价格在食品价格中基础性作用的变化,再利用2002年到2007年期间的月度食品和粮食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数据来源于2002年到2007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信息网()的月度数据。02468101214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图2 食品价格指数(上年=100)的拟合值与实际值之差的绝对值资料来源: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07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利用当年度的食品价格指数对粮食价格指数的一阶(一元)回归结果表明,粮食价格的变动对食品价格的波动解释程度超过75%,粮食价格上涨可能会传导到食品价格,粮食价格每上涨1%,预期拉动食品上涨超过0.5个百分点。利用当期月度的食品价格指数对粮食价格指数的回归结果表明,粮食消费价格的月度变动对食品价格的波动解释程度超过40%,粮食价格上涨可能会传导到食品价格。粮食价格每上涨1%,预期拉动食品上涨超过0.3个百分点(参见表6)。进一步地,观察年度食品消费价格指数的拟合值和实际值之差的绝对值,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趋势值(参见图2)。这表明用粮食价格解释食品价格所产生的差异没有出现规律性的变化。同样地,观察月度食品消费价格指数的拟合值和实际值的差异,结论基本相似。(四)2008年食品价格变动趋势与预测分析我国食品价格变动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国际机构和国外一些权威机构的预测,估计2008年我国食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压力继续增加。1. 国际农产品价格的预测世界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变动是影响中国食品价格变动的重要外部因素。未来世界农产品价格将怎样变化?根据OECD和FAO的联合预测(OECD and FAO Secretariats, 2008),世界多数农产品价格可能将从历史上高位不断回落。2008年初,一些农产品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估计全球气候将趋于好转,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将实现增产,库存将增加,价格将回落。尽管如此,受食品需求和用于加工生物能源的农产品需求继续增长等因素影响,未来10年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水平将高于前10年的水平,而且波动程度也明显加大。与19982007年期间相比,20082017年期间世界小麦和玉米价格将上涨40%到60%,大米价格上涨将超过30%,油料价格上涨将超过60%,植物油价格上涨将超过80%,食用糖及其糖料价格上涨将超过30%,肉类价格上涨将超过20%,奶粉价格上涨将超过40%。美国是世界上一些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大国,对国际农产品和食品价格的走势发挥导向作用。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Interagency Agricultural Projections Committee, 2008),从2008年到2017年,美国多数年份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会低于其他消费品价格上涨率,但是2008年和2009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将高于通货膨胀率。2008年美国粮油消费价格上涨明显,而2009年肉禽蛋消费价格上涨将明显高于通货膨胀率。2. 国内农产品及其食品价格的预测考虑到我国经济可能仍将保持着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油料和生猪禽蛋生产能力恢复到常年水平,估计一些农产品供求关系将明显改善,但是预期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和食品价格仍然保持上涨。假设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水平受到国民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调整、农林牧渔业生产增长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选择多元回归,并假定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上年实际增长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际增长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上年上涨20%,货币供应量M1增长20%,预期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率大约为23%左右,涨幅比2007年进一步扩大。在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推动下,2008年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势头。选择多元回归模型,假设2008年国民经济仍将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和影响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因素同等程度地影响食品消费价格,并考虑到食品消费价格等的翘尾因素影响,估计2008年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可能仍然达到20%。进一步地,观察以上年同月为100的食品消费价格指数,选择上一轮波动周期以来的时间序列,时间跨度为2003年6月份至2008年5月份。按照ARIMA模型预测要求,选择ARIMA(3,2,3)模型,预测2008年6月份至12月份较上年同月食品价格上涨率介于18.5%至23.3%之间。这样,预期2008年月度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率一般都是20%左右。二、食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2007年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上涨,直接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升。是否食品价格上涨必然会带来CPI的上升?二者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食品价格明显上涨所导致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虽然属于结构性的,但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间接传导是可能存在的。(一)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直接拉动一般来说,短期内(尤其是一个生产周期内)的食品价格上涨将会直接拉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这主要是因为食品作为居民消费支出的最大份额,其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直接拉动最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1996年的48.8%,到2000年首次下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1985年的57.8%,到2000年首次下降到50%以下。尽管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体上趋于下降,但是直到2007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分别超过36%和43%。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在家庭八大类(除食品外,还包括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消费性支出中比重仍然相对较大。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支出比重超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比重约23个百分点,超过居住支出比重约25个百分点。表7 2006年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家中购买的主要食品在食品支出中比重情况单位:%全国总平均困难户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粮食7.9215.3811.04肉禽及其制品17.5321.7121.1818.4415.6112.63蛋类92.341.791.32水产品6.524.635.366.247.457.27奶及奶制品4.833.354.595.074.964.53资料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按收入等级来看,城镇居民中相对较低收入组的家庭恩格尔系数相对更大。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中,最低收入户组家庭恩格尔系数超过46%,高出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平均数约10个百分点,而最高收入户家庭恩格尔系数只有27.3%,低于全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平均数约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中困难户组家庭恩格尔系数约20个百分点(参见表7)。比较而言,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相对更大。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城镇居民家庭高出约7个百分点。不同收入组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现出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一样的分布规律。收入水平越低,恩格尔系数直大。2006年,占农村居民家庭20%的低收入户组家庭恩格尔系数近50%,比高收入户组家庭(占全国农村居民家庭20%)的恩格尔系数多出12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越大,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直接拉动越强。按照国家统计局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方法,当年食品价格上涨率与上年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两者的乘积构成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拉动率。这样,200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分别为11.7%和13.6%,相应地直接对消费价格的拉动率分别为4.2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基本上为食品价格上涨所致。2007年所发生的食品价格明显上涨直接所导致的居民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属于结构性的变化。食品价格明显上涨的同时,其他消费品或服务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城乡居民消费品或服务中衣着价格下跌了0.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跌了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跌了1%。(二)食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间接传导食品消费支出是劳动力成本的重要组成。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不但反映食品价格的变动及其消费支出的变化给家庭所带来的经济负担的改变,而且还反映出食品价格变动可能给工资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压力。如果居民收入名义增长过快,又可能推动食品价格新一轮的大幅度上涨。这样,食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间接传导就形成了。食品价格变动对收入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国食品价格对通货膨胀的间接传导是否存在过?这可以借助互相关分析方法予以回答。考虑到资料的可获得性,根据1994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2007,以及1999年和2007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以及20072008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收集到城乡食品价格指数(1993年及其之前年份为食品零售价格指数,1994年起为食品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指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等数据,首先进行19792007年期间的城镇食品价格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互相关分析,然后进行19842007年期间的农村食品价格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的互相关分析。表8 食品价格变动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互相关系数先行2年先行1年同年滞后1年滞后2年城镇食品价格变动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互相关系数0.3370.6640.7890.5110.074农村食品价格变动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互相关系数-0.0860.2510.6550.5570.234根据食品价格变动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互相关分析,表明城乡食品价格变动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名义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食品价格的影响更加明显。食品价格与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长的相互明显影响一般会持续2年到3年。第一,同期食品价格与居民收入增长相互影响程度最大,其中城镇食品零售价格或消费价格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系数接近0.8。这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到了居民收入的名义增长。采用类似于食品价格变动与居民收入名义增长互相关分析方法,对城镇、农村食品价格分别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和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实际增长进行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食品价格上涨与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的相关程度低,且随机性大。第二,食品价格上涨是导致城镇居民收入名义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某年度的城镇食品价格对下年度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6,并存在着一定的确定性。但是,某年度农村食品价格上涨对下年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的相关程度低,随机性大。这表明在城镇经济中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收入的名义增长存在的可能性。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长都可能导致食品价格的上涨。当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分别对下年度的城镇、农村食品价格的互相关系数都超过0.5,且存在一定的确定性关系。这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都可能导致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第四,改革以来食品价格与居民收入名义增长的相互影响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无论是先行2年,还是滞后2年城乡食品价格与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长的互相关系数都相对较低,且随机性相对较大。其中,农村食品价格上涨与农民工资性收入名义增长的相互影响大约持续2年。这表明改革以来我国一旦发生食品价格上涨可能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时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是有效的。(三)食品价格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波动的比较进一步地分析改革以来我国食品价格变动与物价总水平波动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我国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极其显著。每轮居民消费价格大幅度上涨都对应着食品消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10-505101520253035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全国价格总水平较上年上涨率食品价格较上年上涨率图3 居民消费价格(或商品零售价格)与食品价格上涨率比较资料来源:1994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观察19782007年食品价格和全国价格总水平的波动,不难发现二者波动周期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每次出现的食品价格波峰一般都对应着价格总水平的波峰。按年度价格上涨率,19782004年期间食品零售价格或消费价格共出现了5次的明显上涨,分别与商品零售价格或者居民消费价格最大上涨率相对应(参见图3)。图4 月度居民消费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同比上涨率资料来源:中国统计信息网(www. stats. gov. cn)。进一步地,观察2006年1月至2006年5月期间逐月居民消费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同比上涨率,可以看出2006年内二者上涨幅度比较接近(参见图4)。进入2007年后,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总体上增大,与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的距离也变得明显。尽管如此,二者变化的方向基本相同。这表明近年来食品价格上涨与居民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关系密切。表9 食品价格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同期=100)的互相关系数先行期当期滞后期3年或月2年或月1年或月1年或月2年或月3年或月1978年到2007年-0.1210.0480.5190.9510.6580.2080.017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0.7120.8150.9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