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课件_第1页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课件_第2页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课件_第3页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课件_第4页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胃肠道间质瘤(GIST),2,定义,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 主要发生于消化管道含有梭形细胞、非普通型上皮样细胞或含有两种细胞并显示CD117活性的间叶细胞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3,4,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GIMT与GIST所含肿瘤范围不同,GIMT中约73%为GIST,其他GIMT有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脂肪瘤、神经鞘瘤和胃肠道自主神经肿瘤(GANT)等。,5,19601980年上皮样平滑肌母细胞瘤 1983年Mazur和Clark研究确定以胃肠道间质瘤(GIST)命名这类肿瘤 1993年将CD34做为GIST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1998年Hirota发现GIST c-kit基因功能获得突变,CD117是GIST的高特异性的标记物。,发展历程,6,概述,流行性: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2/10000。 年龄:多见于中年及老年,40岁以前少见,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06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部位: 约0%6%发生在食道,约50%70%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不足10%20%发生于结肠及直肠,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7,发病机制,原癌基因C-kit功能突变及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的突变,使酪氨酸激酶活化,持续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促使细胞增殖分化失控,最终形成肿瘤。 C-kit原癌基因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是GIST发生的关键因素,并且是对伊马替尼临床治疗反应的最佳预测指标,8,形态学特点,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内生长,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有报道胃内的肿瘤可突向腔内呈息肉状,与基底有蒂相连,游离在胃腔 有些肿瘤自胃肠壁固有层同时向内向外生长,胃肠道内外均有肿瘤,呈哑铃状结构 一些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