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对策.doc_第1页
浅议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对策.doc_第2页
浅议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对策.doc_第3页
浅议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对策.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议辰州傩戏的保护与对策神秘诡异的巫傩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邺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别是七甲坪乡犹存,称为辰州傩,又称土家傩。一、辰州傩的基本情况及特征沅陵辰州傩,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以酬金多寡为全部半部之分,全者演至数日,荒诞不经,里中习以为常”。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也记载有辰州傩戏的影响:“永俗酬神,必廷辰郡师巫唱演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清道光元年(1821)辰溪县志记述了当时巫傩之盛况:“又有还傩愿者,至期备牲牢,延巫至家,具疏代祝,鸣金鼓,作法事,扮演桃源洞神、梁山土地及孟姜女等剧,其名有三请愿、朝天愿、去霄愿、白花愿之属”现存于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分为“上河教”和“河南教”两大教派,共有61坛。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行傩时分为三个部分。傩祭(即做法事)、演傩戏(又称傩堂戏)、演傩技,辰州傩的法事,上河教有37场,河南教有38场。傩戏按其内容形式有傩堂戏、小戏、大本戏之分,正戏是法师请神演变而成;表演剧情简单,小戏已具小型戏曲特征,大戏的戏曲化程度较高,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傩技为绝技杂技表演,主要有上刀梯、过火槽、踩犁头等。辰州傩所包含的傩祭、傩戏、傩技及其面具艺术是中国古老而神秘又极富特色的一种民俗文化,堪称中国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经过漫长岁月的生存、发展,辰州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征。1、辰州傩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徇丽浪漫的艺术特征在辰州傩中尚有遗存。承传千年,它已是湖湘文化之根。2、傩发生了从人的神化到神化的人,从娱神到娱人,形成娱人娱神的双重性特征。3、辰州傩是一种原始宗教。后形成宗教和艺术的结合物,具有原始宗教和民俗的兼容性的特征。4、作为一种色彩鲜明的古老艺术而言,其歌舞戏曲,又具有神灵人格化,内容情感化、形式多样化的可剧可唱性的特征,故称是现代戏剧的活化石。5、作为戏剧中的声乐部分而言,辰州傩戏声腔属高腔体系,有着强烈地方性的唱腔成就了他的重大特征,也体现了他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以“一启众和”的帮腔形式为其音乐特征。傩祭、傩戏不用丝弦、只用锣鼓钹的伴奏又为其一特色。6、法师在行傩时用的辰州符,能治病救人,化解心理危机、酷署尸体防腐等人类未知领域的神秘特征。7、傩戏、傩画等造型艺术,既是傩戏最重要、最为典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艺术和瑰宝。8、傩始终难以禁绝,究其原因,它存在于民间土壤之中,已成为老百姓精神生活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习俗性特征十分显著。二、辰州傩保护的价值具有以上特征的辰州傩,在湘西北的民间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湘西北地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老戏剧的活化石,发掘、抢救、保护辰州傩,其主要价值有:1、学术价值一是传承千年的辰州傩文化中还保存着古代祭祀仪式多姿多彩的风貌,是楚文化、湖湘文化之根,是研究湖湘文化的历史文本。二是辰州傩戏是一种介于古老湘西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是戏剧进化时期遗存下来的“活化石”。是当地许多地方戏剧种(如辰河戏、祁剧、阳戏、花鼓戏等等)的老祖宗,它能保存至今,是一份不可多得也是难以再生的文化遗产。三是傩文化涵盖了民族民间政治、历史、民族、考古、语言、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内容,它的仪式、唱本成了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人类学研究文本。2、实用价值一是作为傩戏显著特征的面具,傩技、傩符等可作旅游产品开发,是丰富旅游产品的一条好途径。二是目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少医缺药,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故傩祀根深于农村,在农村有着它广泛的市场,针对这一特征,可用其寓教娱乐的一面,作为政策、科技、卫生、文化的宣传载体,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三是在目前状况下,它仍然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辰州傩发展面临的状况及保护的对策辰州傩虽然得到学术界各类人士的关心,当地党委、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文化部门的发掘整理、弘扬,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形成人员断层的主要原因是建国后以取缔封建迷信为主的多次清查,使从艺人员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政府追究,致使从世人员转行停艺。目前尚存年老的一代艺人,已是60、70岁;有的已达80岁高龄,如上刀梯、走火槽等高难度傩技表演,他们已是力不从心了。二是傩祭、傩戏、傩技的枯燥无味,冗长经文,使快节奏的年青一代不愿学,愿意打工,收入也丰厚些。致使30-40岁的传人已是廖廖无几,许多傩坛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三是影响范围日趋萎缩,生存环境不容乐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的提高,对傩的关注愈来愈淡薄,致使行傩越来越艰难,尤其是行大傩更为艰难。50年代初,沅陵县60%乡镇都存有行傩队伍,如今仅存七甲坪及周边乡镇。四是急功近利的演出,致使民族特色一点点在消亡。县乡虽极力在保护,也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作为国定贫困县,无更多的资金投入在更深层次挖掘、整理、研究和开发上,民间的演出已逐渐采用现代器乐、手法,原汁原味的艺术特色逐渐被消融。五是因辰州傩多为口传艺术,传人难得真谛。只能凭多年实战,自我揣摸而得,随着手抄本的流失,辰州傩的前景更加难以预测。怎样解决或缓解辰州傩的灭绝,改善辰州傩的濒危状况,及时拯救这一人类几千年遗留下的传统文化,笔者建议:1、实施静态保护一是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辰州傩的产生、发展、历史沿革以及辰州傩的现状,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辰州傩的部分实物。二是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建立辰州傩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三是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并把研究成果偏纂出版。2、实施动态保护一是建立七甲坪、蚕忙、楠木3个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十位主要传人实行重点保护,主要是针对老艺人的艺术活动、生活、医疗等方面进行有效保障。二是健全现有的七甲坪傩文化艺术表演团和一家班等艺术团体。三是招募年青人进行专业培养,从根本上解决辰州傩的传承难题。四是创办以辰州傩文化展演为主的培训班,从人才和表演等各个方面提高辰州傩的艺术档次。五是建立开发辰州傩面具、辰州符等工艺厂,开辟以辰州傩面具为主工艺产品旅游市场,加速辰州傩形成文化产业。六是修缮好以金家祠堂为主的辰州傩表演场地,形成以此为中心傩文化旅游景点。七是配合全国传统龙舟赛等群众文化活动,设立民间文化艺术节,促进辰州傩文化的传承、发展。3、实施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市场营运机制。传承发展辰州傩文化,发展辰州傩文化和开发傩文化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傩文化艺术为目的艺术市场运营机制,打造以辰州傩文化为主要艺术特色的群众文化之乡品牌。二是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