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1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2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3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4页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3:传记阅读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 传记是高考实用文本阅读考查的热点文体。考纲要求考生“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并做到“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看,传记文的考查强调考生通过自主、独立的阅读,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够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关口金题【高考金题速传真】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2009年高考福建卷)寂静钱钟书周灿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解析】考查对传记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必须以原文为基础,基本方法是“题文对照”。A项“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错,原文是“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这说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误读,而不是钱钟书的本性。D项“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错,“寂静钱钟书”围绕的应该是钱钟书而非各种人。 【答案】A、D。 2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解析】考查把握传主个性特征的能力(筛选信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境从关键词中把握人物个性特征,并能够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根据语境,倒数第二段中“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中的“这”指代是上文的“寂静”;再结合文章内容人格坚守与治学风范进行简析。 【答案】钱钟书的“格调”是“静”。在品格修养上,他始终静静地恪守着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一生宠辱不惊;在治学风范上,他始终墨守“寂静”,这是用心苦读、潜心治学的重要条件。 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解析】考查对文章深层意蕴的探究能力。试题允许考生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进行探究,但是探究(思考、感悟、分析、概括)必须以传记内容为基础。从题干可以看出,试题的命意核心是让考生探究“大师与时代”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思路:一是大师成长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二是大师成长关键在于内因,三是大师成长离不开时代影响,更重要的是自身人格坚守。 【答案】(探究点)人才的成长与时代有着紧密的关联。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不再“寂静”对人才的影响。成为大师的关键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静,恪守完整人格。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1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 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是理解、评价的基础,因此,考生阅读时,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事件以及作者的议论文字,把握传主的个性特征。 【典型例题】文章第二段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2008年高考山东卷) 【相关文段】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乡村建设运动”,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解题指导】这段话用概述与评议相结合的笔墨交代了“了不起”的原因和其与“名人、名流”的不同之处,考生只需摘取一些观点句,便可形成答案。 【参考答案】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2关注传记的主要事件 传记文通过事件表现人物的个性、贡献、影响等,对主要事件的分析、理解、评价与对人物的认识与分析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同时,筛选信息题设题的着眼点也在于主要事件(传主主张等)。 例:下列有关杨守敬与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008年高考江苏卷)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相关文段】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事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解题指导】这道题涉及与杨守敬相关的主要事件,考查对文中主要信息的筛选与识别能力。B项中的“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与原文不符,从原文来看,“坚实的考据学”是基础,“地理学知识”是方法。而B项中将“地理学知识”讲成“基础”,显然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B。 3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人物传记往往采用一些文学性的笔法,在表现人物方面,通常采用细节、烘托、评述等手法,必须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典型例题】结合作品,谈谈文章写人方面的特色。 【相关文段】他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 荣誉奖。学校 要给他物质奖励, 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 是:“要饭票。” 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李岚清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解题指导】文章主要采用叙述的方式,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确认细节,分析作者写细节的特点和意义。【参考答案】文章写细节表现出两大特点:一是用简括的语言概述,不作细致的描述。如晚间上课,学员们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他便一直讲到天亮这样的细节,客观真实地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二是选用细节具有典型性。如在法国作品获奖,他竟只“要饭票”的细节,反映了冼星海生活极其窘迫仍努力学习的精神。 4探究传记的深层意蕴 新课标卷将探究题引入传记文阅读测试中,主要体现在对传记主题思想、人文精神,传主人生价值观的探究等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考生以文本为基础,从不同的层面或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典型例题】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等探究能力。“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他人服务的人,文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体现了叶圣陶“孺子牛”的襟怀:对儿女的教育、和作者及读者的关系、一位年轻编辑的回忆。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出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站在启功先生墓前 徐 可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遥望西山,回顾先生传奇般的人生,心绪难平。 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从此背上养家糊口的重担。先生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发愤自学,先后师从贾羲民、昊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修古典文学,后来更拜陈垣为师,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终成一代大家。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有“诗书画三绝”之誉。他学识渊博,在诸多领域都有研究和建树;他是古书画鉴定专家,尤精碑帖之学,独具慧眼,见识卓异,几十年来为整理和保护国家珍贵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贡献。 启功先生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特征,凡是跟先生有过接触的人,无不被先生的人品所感动。先生为人至真。他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密切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他诚恳待人,爱憎分明,从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先生为人至善。他对妻子至爱,对母亲至孝,对师长至敬,对朋友至诚,对晚辈、学生关爱至切,和蔼可亲,悉心教诲。为资助考入北师大的贫寒学生,先生于1990年在香港举办书画义卖,筹集资金16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和激励青年学生辛勤耕耘、严谨治学。先生为人至坚。他除幼年失怙、少年失学外,又中年丧母、晚年丧妻,并曾被打成右派和准牛鬼蛇神,可以说是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命运击倒。先生在原则问题上非常认真,绝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先生为人至净。他性格洒脱,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功名所累。对人生的坎坷,他总能以乐观的精神、旷达的心胸加以化解,从不怨天尤人。对假冒他书法的行为,对一些人不负责任的议论,他一笑了之,表现得很超然。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从不以此自炫。“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先生亲自拟定的校训正是对老人一生最好的概括。 站在启功先生墓前,我又一次捧读着这部大书。启功先生去了,可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这些后人的心中。(摘自羊城晚报) 1选出下列对启功先生评说正确的一项( ) A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 B先生独具慧眼,见识卓异,师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终成古书画鉴定专家。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启功先生生前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 D先生有一颗博爱之心,关注国家、孝敬师长、诚信待友、教诲学生。 2选出能说明启功先生“为人至善”的高尚人格的一项( ) A诚恳待人,爱憎分明,以一颗博爱之心、忧世之心,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建设。 B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他从未被命运击倒;原则问题认真,绝不随波逐流。 C和蔼可亲,悉心教诲,筹资设立奖学助学基金,资助和激励青年学生。 D胸襟旷达,淡泊名利,对假冒他书法的行为,不负责任的议论,他一笑了之。 3启功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述。 4从文中看,作者从启功先生这部人生大书中读出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答题。红楼边的张中行(节选) 孙 郁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因为做报纸副刊编辑,常常去老北大红楼边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看望张中行先生。一来是听他聊天,二是顺便取稿子。时间过了多年,很是怀念那些时光。 在“五四”那代人里,他最推崇周氏兄弟,尤看重知堂(周作人)。一般喜欢知堂者是疏远鲁迅的,有的甚至将两人对立起来。他不这样。这一点上他表现得很宽厚,是个懂得世道的人。鲁迅对他的影响在知性的层面,他觉得那是个超人。不过由于思想上趋于“信”,便不及知堂“疑”的力量。张先生是欣赏怀疑论的人,这既受益于知堂的思路,也得益于罗素的哲学。鲁迅的用世,常人学不来,学不好会成为匪气之人,他绕过了。于是偏于知堂的独思,保留读书人的园地,甚或一点象牙塔的情趣。这也为他后来与杨沫的分手作了注解,不愿卷入“信”的狂欢,在乱世里求一个心灵的宁静,甘愿本乎于心,顺乎于道,如此而已。他晚年被人关注,便是因为残留着几近消失的“五四”的另一传统,将怀疑主义和个性化的独思展现出来,以知堂那样历史的看客姿态,谈阴阳之旅,述春秋之变,敲开了一个个历史的盲点,将人的本色和生命的欲求诗化地点染出来,又不高蹈于众人之上,以平民之躯行世,这在百年间无数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那些豪迈者身上,何曾看见过呢? 红楼的生活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意思的是他后来就一直工作在这个旧址边。1950年以后,文化格局大变,旧的一套遭废,他心仪的那些东西慢慢地消亡了。他苦于无人对话,于是只能沉浸在记忆里,久久地咀嚼着老北大时代的那些诗文。我觉得他像红楼的遗民,只有“五四”读书人的氛围才唤起了他的快意。后来写负暄琐话时,已将多年的心绪披露出来。知堂说北大有两个传统:一是读书不忘救国的,二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前者要改造社会,走向街头,后者则在精神的静观里提供思想的资源。张中行以为在当下中国,缺少的是后者,它可以矫正主流思潮的错误,不断提供精神的各种可能性。而当代教育的实用主义和文化的功利主义,已重创了这一传统。我在他的回忆北大的文章里,感到了他的忧虑。当沉浸在历史的往事里时,他勾勒了那么多我们不曾知晓的故事。文字老到精妙,内心静得没有杂音,仿佛是从博物馆里传来的钟声,传递着失去的足音。他那么感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