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成果征文.doc_第1页
北京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成果征文.doc_第2页
北京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成果征文.doc_第3页
北京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成果征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上最快最全的网络文档批量下载、上传、处理,尽在:/北京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成果征文呐喊自序 教学案例作者:邵红梅工作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语文教研室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邮政编码:101149电话:01086724841电子邮箱:呐喊自序 教学案例内容摘要:本教学案例,是基于学生学习了许多鲁迅的文章,但因其作品思想的深奥、语言的晦涩,以及时代的隔阂,学生对鲁迅作品依旧是既敬又怕的现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教学设想和实践。通过这种教学设想和实践,试图把鲁迅从文坛的“神”回归成我们身边的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大众有着满腔热情的“邻家大叔”,让学生自己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作品,真实地去触摸一个有血有肉平凡而又伟大的鲁迅。 关键词:设想;实践;反思;梦;寂寞;呐喊一 教学设想从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社戏、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到初中的孔乙己、藤野先生、论雷锋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课文,“鲁迅”,这两个字眼,在学生的眼中,是不陌生的。但是,因其作品的深奥和晦涩,以及时代的隔阂,学生对鲁迅又是既敬又怕的:读不懂又是每次考试的重点篇目。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办法把鲁迅从文坛的“神”回归成我们身边的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大众有着满腔的热爱之情的“邻家大叔”,让学生走近鲁迅,去触摸一个有血有肉平凡又伟大的鲁迅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鲁迅究竟为什么而伟大,而不是我们告诉学生鲁迅如何如何伟大。本节课呐喊自序就是基于这种设想而实践的教学案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设计本课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和学生共同认识鲁迅,巩固预习成果;第二三课时:和学生共同理解课文,主要以“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课文(包括“梦”“寂寞”“呐喊”三个重点词语和相应的句子)。二 教学过程(一)课前充分预习1、熟读课文,务必排除课文中的词语障碍和课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白话;2、通过自己从小到大对鲁迅文章的学习,或者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的查询,或者通过课外阅读,完成一篇题为我眼中的鲁迅或我所知道的鲁迅的随笔;3、给学生关于鲁迅的专题,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完成专题研究。专题一:鲁迅生平专题二:鲁迅办新生专题三:钱玄同(金心异)与鲁迅的交往专题四:小说集呐喊相关篇目阅读(二)第一课时师:相信大家都完成了周末的随笔,那么,同学们愿不愿意共同分享一下自己眼中的鲁迅,或是自己所知道的鲁迅呢?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他呢?生1:感觉鲁迅满深奥的,而且很爱骂人,文章比较尖刻!生2:鲁迅就像一把匕首,直指社会恶疾!生3: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4:鲁迅刚出生时家境满好的,在他少年的时候,家境没落了!生5:我看过萧红写的怀念鲁迅先生,觉得他满亲切的,对萧红满好的,还帮着萧红搭配衣服呢!生6:鲁迅满有钱的,我查到他开车带自己的太太孩子出去兜风!(学生笑)生7:我觉得鲁迅也满可爱的,社戏中写到:他去偷豆子的情景满好玩的。生8:我不怎么喜欢鲁迅的文章,读不懂,我觉得鲁迅是中国政治教育插在语文课本上的一面鲜红的旗帜!生9:我查到陈丹青对于鲁迅的一段评价:“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和他们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卖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学生的发言积极,讨论热烈,在时而会心的微笑,时而仔细的聆听、思考中,我知道,鲁迅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了)师:刚才大家一起探讨了我们眼中的鲁迅,接下来,我们请三个小组分别派出代表给我们汇报一下他们的专题调查结果。专题一:鲁迅的身世。(见鲁迅的自传)专题二:鲁迅办新生 1907年,鲁迅27岁。夏,鲁迅与许寿裳、周作人、袁文薮等人积极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据日本增田涉回忆,苏曼殊也是新生的筹办人之一。为了办好新生,鲁迅从刊名、封面设计、书内插图等各方面都一丝不苟地做了细致的安排。第一期的插图已拟定用英国19世纪画家瓦支题为“希望”的一幅油画,画面上是个诗人,包着眼睛,抱了竖琴跪在地球上面。但是新生终未能出版。此后,鲁迅集中全力搜集资料,阅读书报,进行译著,积极地开拓文艺运动的新天地。专题三:钱玄同(金心异)与鲁迅的交往 钱玄同(18871939),原名复,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玄同,后废姓,称疑古玄同。浙江吴兴人。早年留日,和鲁迅同时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中文系主任,积极从事国语运动和语文改革。五四运动前夕,参与新青年编务,发表大量文章,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闯将。1920年后,认为白话文运动已胜利,遂“功成身退”,并逐渐与鲁迅疏远。据鲁迅日记,自1917年8月9日起,钱玄同为新青年约稿,曾多次访问鲁迅。专题四:呐喊的相关篇目: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端午节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三)第二三课时1、“梦”,不能全忘的一部分,便成了呐喊的由来。文章中一共几个梦?明确:三个。第一个“梦”:到南京去学洋务,寻求别样的人们。(第2-3节)第二个“梦”:到日本学医,走科学救国的道路。(第4节)第三个“梦”: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改变国民精神。(第5-6节)这三个梦反映了作者的不断追求,但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变祖国的命运,现在终于通过这个小说集来完成了。2、文中很多次的提到“寂寞”一词,那么是谁在寂寞,为什么而寂寞?提示:从课文中找出含有“寂寞”一词的语句。()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提问:鲁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是一种怎样的“寂寞”?明确:“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这是怎样的令人无助的悲哀啊!他曾经叫喊过,可最终失败了,比如新生。3、学生齐读与金心异谈话的段落。读后指出老朋友金心异的来访,关于打破铁屋子的谈话,是鲁迅生活、思维的一个新的起点。把握词语的比喻意。明确:“铁屋子”:比喻黑暗顽固的旧中国、旧社会;“熟睡的人们”:比喻当时尚未觉醒的“愚弱的国民”;“大嚷起来”:比喻觉醒者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4、从上面的比喻,表明鲁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我的确信”,是指着眼于眼前铁屋子的“无窗户而万难破毁”而言。旧的统治势力和观念力量还很强大,而人民又正“熟睡”(愚昧落后)。这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旧“好梦”破灭的教训。对金心异所言“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是同意的。可见,鲁迅当时对于推翻黑暗的统治势力,既怀疑其可能,又存在着希望。“希望在于将来”。正因为如此,他终于答应金心异替新青年写稿,写出了第一篇狂人日记,写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呐喊。5、“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分析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明确: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三 课后反思本课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整理资料、随笔写作感悟、课堂激烈的发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熟读与分析课文相结合,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