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ppt_第1页
课件: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ppt_第2页
课件: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ppt_第3页
课件: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ppt_第4页
课件: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目 的 要 求,了解五脏风寒的概念和热在三焦以及积、聚、谷气的区别。 掌握肝着、脾约、肾着的概念、症状、病机及治法方药。,概 说,五脏中风、中寒 (脾只记有中风;肾中风、中寒均无;受邪证候) 真脏脉 三焦各部病证 (三焦竭部及热在三焦、寒在大小肠) 脏腑积聚谷气,五脏病,一、肺病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1) 肺中寒,吐浊涕。(2)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3) 论述肺中风、中寒的症状和肺死脏的脉象。,五脏病,二、肝病 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4)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5)。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6)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7) 论述肝中风、中寒的症状、肝死脏的脉象及肝着的证治。,五脏病,二、肝病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7) 肝着:着,附着或留着。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症状: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 病机:肝脏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 治法:行气活血,通阳散结。 方剂:旋覆花汤 旋覆花入肝行气通络,葱茎通阳散结,新绛活血行瘀,五脏病,三、心病(812)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口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藏伤所致也。 心死藏,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五脏病,四、脾病(1315)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论述脾中风症状、脾死脏脉象和脾约的病机与证治。,五脏病,四、脾病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含义:胃热气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 症状:趺阳脉浮而涩,小便数,大便坚。 病机:胃热气盛,脾阴不足,肠中燥结 治法:清热润燥通腑 方剂:麻子仁丸 麻子仁、杏仁润燥滑肠,芍药敛阴和脾 大黄、枳实、厚朴泄热导滞,攻下通便 蜜甘缓润下,五脏病,五、肾病(16、17)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论述肾着病的病机、证治和肾死脏的脉象。,五脏病,五、肾着(16)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含义:寒湿痹着腰部,腰为肾之外府。 症状:腰冷、腰痛、腰重。 病机:寒湿痹着于腰部。 鉴别: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里无热,肾气化正常,胃纳正常,五脏病,五、肾着(16)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方剂:甘姜苓术汤 干姜、甘草温中散寒 茯苓、白术健脾除湿 寒湿痹阻病证,如腰痛,痿证,泄泻,咳嗽,脱肛等。,三焦病,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18) 三焦遏阻的症状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19) 热、寒在三焦所致的不同病证举例,积、聚、谷气,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积聚谷气三者之区别及积病的主要脉象。,病案举例,杨某,男,32岁,干部。主诉:胸部闷痛一年余。头晕目眩,两胁隐痛,胸闷气促,常用手捶胸则解。曾以“慢性肝炎”住院治疗三月,而胸闷痛加重,某医院又以“神经官能症”医治无效。现症烦躁易怒,纳差失眠,胸闷叹息,两胁胀满,脘腹微胀,二便自调,脉象弦紧,舌质淡苔白。辨证:胸胁胀痛,常喜捶胸为肝郁气滞,脉络不通之肝着病。病久不愈,肝气横逆,故时痛攻心。治以疏肝降气,温通脉络。处方:旋覆花15克(包),红花10克,葱茎半尺三根,3剂水煎服,症状减轻。,病案举例,痿证:赖某,男,27岁,患者于今晨醒后突感双下肢无力,不能站立与步履,即由家人背来就诊。诊见双下肢欠温,不能随意运动。自感腰部重着,并有胸院痞闷,纳呆,大便素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辨证为脾阳虚衰,复感寒湿之痿症。治拟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投肾着汤加味:甘草9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桂枝6克,巴戟天10克。服2剂后下肢即能站立,守方继服4剂,诸症悉瘥。随访三年余未发。,病案举例,姚,女性,39岁,习惯性便秘已有数年之久,患者胃脘胀痛不适,纳差食少,多年来大便干燥,两三日一行。兼有头晕心慌气短四肢无力等症状。舌淡苔少,脉见沉细稍数,乃阴虚液燥,中气不足。遂投以补中益气汤与麻子仁丸及益胃汤三方化裁:太子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9克,当归12克,升麻6克,麻仁10克,枳壳9克, 酒军3克,生地15克,沙参15克,陈皮9克,白芍10克,元参15克,上方服3剂后,大便通畅,转为正常一日一次,胃脘胀痛明显好转。又将上方减酒军加淡苁蓉、川楝子。又服10剂胃痛消失,食欲大增,头晕乏力日趋好转,后又服7剂。共服药20剂而痊愈。,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感谢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