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理论21道题答案.doc_第1页
公司财务理论21道题答案.doc_第2页
公司财务理论21道题答案.doc_第3页
公司财务理论21道题答案.doc_第4页
公司财务理论21道题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司财务理论答案参考一、代理成本理论代理成本是指委托人为防止代理人损害自己的利益,通过严密的契约关系和对代理人的严格监督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而付出的代价。总的来说代理成本包括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所引发的成本。1、管理者与股东的代理冲突(1)产生的原因所有者和经理层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经理层在第一线从事经营活动,掌握着企业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经理层处于相对的信息优势,而所有者则处于信息劣势。经理层利用信息优势完全有可能为自己谋取额外利益。经理层并不持有企业股份,这使得经理层辛勤工作并取得了相当卓著的业绩,但由此产生的企业利润完全归企业股东所有,而经理层只能得到约定的报酬。这种付出和得到的不平衡很容易导致经理层放弃积极经营企业的努力。经理层“在职消费”带来的效用完全由经理层享有,但支付“在职消费”所需的高额成本则完全由企业股东承担。这种得到和付出的不平衡极易导致经理层侵蚀企业利益,为自己谋取福利而不承担任何成本。(2)对策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关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如何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契约。由于经理是按自身期望效用最大化来选择,因此,所有者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需要把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进行最优分配。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是企业所有者或相关的市场载体。对企业经营、经理行为或决策所进行的一系列客观及时的审核,监察与分析,是确保企业稳健运行的重要机制。建立约束机制。制约机制是约束方根据企业经营业绩而进行的监察,是企业所有者或市场对企业经营者内部控制人做出适时、公正、无情的奖惩决定。2、大股东与小股东的代理冲突(1)原因:大股东享有相对集中的控制权,成为公司实质上的内部人,并控制着公司的运行,在对中小投资者保护较弱的环境下,控制权力的增大会诱发其侵占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行为。(2)对策:大股东往往采取隐秘的隧道挖掘方式转移和侵占公司资产,剥夺中小股东利益,例如,控股股东将公司资产出售给其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公司、付给自己较高的报酬、为自己拥有较高现金收益权的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内幕交易等等,杜绝这一现象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完善法律机制,在一些法律空白的地方避免擦边球的出现,赋予小股东更多的话语权,给予大股东更多的监督。3、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1)原因:股东的责任有限,而剩余收益则由股东分享,因此当某项投资具有产生远高于债务面值的收益时,即便成功的概率很低,股东也可能会选择这一高风险投资项目。因为这一风险投资项目一旦成功,超额收益全部归所有者所有;而项目一旦失败,有限责任决定了损失将主要由债权人来承担。(2)对策债权人可以在借款合同中加入限制性条款,如规定资金的用途、规定不得发行新债或限制发行新债的数额等。债权人在发现公司有损害其债权意图时,拒绝进一步合作,不再提供新的借款或提前收回借款。股东可以增加经营的透明度已吸纳更多的信任。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投、融资的影响。1、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内容信息不对称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得多一些。信息不对称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由于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得的信息不同所致,而不同信息的获取又与他们各自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关,即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主观原因是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取信息能力的不对称性。客观方面,经济个体获取信息的多少与多种社会因素有关,其中社会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因素,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行业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差别越来越大,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分布将越来越不对称。2、信息不对称对投融资的影响:(1)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角度来看公司投资与公司信息不对称之间程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公司投资随着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而降低。相对于社会最优水平,高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公司投资不足。(2)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要比信息不对称程度低的公司更高。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较高时,会导致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当公司面临内外部融资差异时,公司投资会首先考虑内部现金流,从而导致公司投资对公司内部现金流产生依赖,即表现出显著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3)另有研究表明,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单调关系。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角度的实证研究表明,当公司融资约束程度很低时,与融资约束程度很高时类似,都出现了更高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这也就意味着,根源于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融资约束假说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问题。我国上市公司可能同时存在着融资约束导致的投资不足问题和代理成本导致的投资过度问题。当公司信息不对称程度低时,即融资成本较低,公司可以获得充裕的资金,公司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导致了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而当信息不对称程度高时,融资成本较高,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主要是由于融资约束导致的。三、资本结构权衡理论的主要内容。1、权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权衡理论就是强调在平衡债务利息的抵税收益与财务困境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时的最佳资本结构。此时所确定的债务比率是债务抵税收益的边际价值等于增加的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权衡理论认为,企业可以利用税收屏蔽的作用,通过增加债务来增加企业价值。但随着债务的上升,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也增加,甚至可能导致破产,如果企业破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破产成本。即使不破产,但只要存在破产的可能,或者说,只要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上升,就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这是制约企业增加借贷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决定资本结构时,必须要权衡负债的避税效应和破产成本。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存在于企业负债所引起的企业价值增加与因企业负债上升所引起的企业风险成本和各项费用相等时的平衡点上,此时的企业价值最大。2、权衡理论的意义:权衡理论有助于解释有关企业债务的难解之谜。财务困境成本的存在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负债水平很低而没有充分利用债务抵税收益。财务困境成本的大小和现金流的波动性有助于解释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杠杆水平的差异。四、资本结构信号传递模理论的主要观点在信息不对称下,公司向外界传递公司内部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三种:利润宣告,股利宣告和融资宣告。1、罗思模型罗斯率先将不完全动态博弈理论应用到公司的资本结构分析中。在现实情况下,公司经理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很明显的,经理对于公司内部经营活动和公司前景更了解,因此在与投资者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经理人员了解企业收益的分布,而投资者却不知道,只有把企业的有关信息披露出去,企业的实际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反映出来。从公司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债务免税收益,企业负债率越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也越大,但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负债比率的升高,企业陷入财务亏空的概率上升,由此产生的企业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也越来越大,这又会抵消企业市场价值的上升。由于破产是对企业经理的一种惩罚,所以经营状况越差的企业经理就越不敢向外更多的借款。因此负债比率可以看作是衡量企业经理人员对自身经营状况评价的一种信号显示:企业债务水平越高,表明企业经理对企业经营状况很有信心,能够承担高债务成本。因此,经理将在企业价值与破产概率之间权衡,并用适当的负债水平表现出来。通常投资者会通过公司的负债率来对企业的前景作出判断,从而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作出正确的定位。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要求那些前景看好的公司经理选择更高的负债率,以便显示其高质量。分离均衡导致的结果是:那些前景不看好的公司承担不起伪装成高质量公司的模仿成本,因为进取型资本结构所产生的破产惩罚将大大减少他们的回报,这就相当于高质量公司通过选择进取型的资本结构减少了低质量公司说假话的可能性,从而两类公司通过一个均衡的临界负债水平区分开了。2、利兰派尔模型利兰与派尔认为,这种交流可以通过信号的传递来进行。譬如掌握了内幕信息的企业家本身也对申请融资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就向贷方传递了一个信号,即项目本身包含有“好的消息”,也就是说,企业家进行投资的意愿本身就可以作为表示一个投资项目质量的信号。利兰与派尔为此提出两个定理:(1)如果也只有当企业家对投资项目中的权益需求呈正常状态时,市场对信号反应的均衡估价函数与信号在相关领域里才呈递增关系;(2)在信号均衡里,具有正常需求的企业家比在无成本交流时更情愿对投资项目作更多的自我投资。利兰与派尔最后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均衡模型中,如果企业家认为投资项目需要权益融资时,他们会比无代价地向市场传递信息更为愿意本身进行投资。五、资本结构优序筹资理论的主要观点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是以MM的理论为开端;他们提出,在一个完美的资本市场中,若不存在税收、交易成本、破产成本、信息不对称等的情况下,企业的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即所谓的资本结构无关论。优序融资理论是以不对称信息理论为基础,考虑交易成本的存在,认为权益融资会传递企业经营的负面信息,而且外部融资要多支付各种成本,因而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具体过程是当股票价格高估时,企业管理者会利用其内部信息发行新股。投资者会意识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当企业宣布发行股票时,投资者会调低对现有股票和新发股票的估价,导致股票价格下降、企业市场价值降低。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自然形成的现金流,它等于净利润加上折旧减去股利。由于内源融资不需要与投资者签订契约,也无需支付各种费用,所受限制少,因而是首选的融资方式,其次是低风险债券,其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可以忽略,再次是高风险债券,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行股票。六、基于代理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1、最优资本结构的含义一般认为最优资本结构是指能够使企业资本成本最低且企业价值最大限度的调动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资本结构。虽然对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应当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过分偏重任何一种融资都会影响到公司经营的稳定和市场价值的提升。2、代理成本的含义Jensen和Meckling首次分析了代理成本。他们认为,当企业的创业所有者为扩大企业规模,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向外部筹集资金时,就有可能产生经营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当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的情况下,当经理增加其努力时,他承担了努力的全部成本,但却只能获得部分由他努力所创造的财富。另一方面,当他增加在职消费时,他享受全部的收益,却只承担在职消费的部分成本。因此,随着经营管理者持有股份的减少,经营管理者偷懒和谋求私利的积极性就会增大。3、如何在代理成本方面做到最优资本结构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在确定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时,企业必须在综合考虑两种代理成本的基础上做出权衡取舍,在给定内部资金水平下,能够使总代理成本最小的权益和负债比例,就是最佳的资本结构。Jensen和Meckling认为最优资本结构选择在使得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达到最小的点上。即当债权融资所导致的股权代理成本降低恰好与债权代理成本相等时,企业达到最有资本结构。七、债务期限结构的权衡理论。1、Myers模型Myers的理论模型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公司借短期债务,而有些公司借长期债务。他意识到缩短债务期限可以解决与未来投资机会相关的激励问题。他提出了几种解决投资不足的方法:(1)重写债务合同;(2)再谈判债务合同;(3)缩短债务期限;(4)调解;(5)股利约束;(6)诚信;(7)监督;(8)保护契约等。Myers认为其中一种明显且容易解决投资不足的方法是缩短未清偿债务的期限。债务在投资期权被执行前到期将不会导致次优投资问题。这样似乎最好通过展期短期债务要求权政策获得永久性债务。Myers进一步指出,通过确保当前资产未来价值下降相对应的时间来安排债务支付,是一种可减缓源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的方法。具有更多当前资产的公司能支撑更多的长期债务。2、Barnea, Haugen和Senbet模型Barnea, Haugen和Senbet证明了债务期限和提前偿债条款如何被合理地解释为解决与信息不对称、风险激励以及未来成长机会相关的代理问题的方法。他们认为在消除这些代理成本上,缩短债务期限和发行具有提前偿债条款的长期债务执行相同的任务。他们分别探讨了使用看涨期权和债务期限如何解决与信息不对称、风险激励和未来成长机会相关的代理问题。他们认为源于信息不对称的代理成本也许能解释公司债务期限的多重性。企业家也可以通过缩短债务期限减少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成本。针对目的而言,缩短债务到期日好比在债券发行上加个提前偿还条款。如果人们把提前偿债条款看作是一种缩短债务契约寿命的期望价值方法,这是不惊奇的。由于小公司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比较高,更可能面临潜在的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而这些代理冲突可以通过缩短债务期限的方法加以控制。3、Leland和Toft模型Leland和Toft认为破产成本和资产替代效应引起的代理成本与债务规模和债务期限结构相关,并提出了一个可以同时解释破产成本与资产替代效应的统一分析模型。他们的理论模型认为,代理成本的存在意味着具有较高资产风险的公司将缩短最优债务期限,也会降低债务的最优规模。这是因为,在较高的资产风险下,与短期债务的使用相比,长期债务的使用带来的增加值下降了,而使用长期债务的代理成本增加,当风险增加时,这两种效应表明债务的最优期限和规模都将降低。在给定债务期限下,破产成本较高的企业会选择较低水平的债务融资。但由于存在资产替代的代理成本,这些公司将延长债务期限。当公司资产风险增加时,有两种相反的效应:与短期债务相比,使用长期债务带来的公司价值增量随着破产成本而增加,而与资产替代效应相关的代理成本下降。两种效应表明,当破产成本上升时,公司应该延长债务最优期限,因为延长期限有助于降低财务危机价值并延迟破产及其相关的成本发生。我国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问题研究应结合现实的制度环境。八、债务期限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公司治理包括股权治理与债权治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负债不仅是一种融资方式,更是一种治理手段,已成为公司重要的财务决策行为。而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则是债务融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并有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目前有代表性的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包括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期限匹配理论和税收理论。而代理成本理论则成了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一重要命题之后的又一个热点话题。对代理成本理论中有关债务期限结构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不足与债务期限结构。投资不足问题是Myers首先提出来的。投资不足是指盈利项目获得的收益在债权人和股东之间进行分配,债权人分享了大部分收益,以至于股东未能获得最低的正常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正,但股东仍倾向于拒绝对这些项目进行投资的现象。Myers通过一个简单的两个期间模型,将代理成本理论应用到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研究当中,并提出了制约投资不足问题的关键在于债务期限的长短,他认为,在投资项目预期效益较好而债务尚未到期的情况下进行投资决策,则不会出现投资不足的问题。(2)投资过度与债务期限结构。投资过度问题是Jensen提出来的。投资过度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投资项目的决策者仍实施投资的一种现象。Jensen认为,当企业经营管理者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量时,容易产生将这部分自由现金投资于一些有损于股东利益但能扩大企业规模的新项目上的动机,以满足获取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各种金钱与非金钱收益的欲望,由此产生了过度投资的行为。而债务期限结构同样对抑制投资过度行为有着积极的作用。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收益,从而减小了经营者过度投资行为的空间。另外,短期债务的偿还压力还会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进而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激励,使其更有效地使用企业的资金。(3)资产替代与债务期限结构。资产替代也是企业债务融资的代理成本之一。Jensen和Mecking认为股东和债权人之间会产生资产替代问题。资产替代是在企业股东因承担有限责任而将负债资金由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项目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资产替代的结果是:当高风险投资项目成功时,股东将获得大部分收益;而投资项目如果失败,则由债权人承担大部分成本。可见股东的损失有限而潜在的收益却无限,这必然导致债权人的资产流向股东,从而在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产生代理成本。(4)企业规模与债务期限结构。Jililvand-harris从企业规模角度研究债务期限结构后认为,由于大企业拥有较多有形资产,其信息不对称问题与代理问题相对较小;且由于大企业通常需要较多的剩余资金,因此大企业较倾向于发行长期债券。而对于小企业而言,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如风险转移、求偿权稀释等)更为严重,通常只能发行短期债券。由此得出结论:债务期限与企业规模呈正向关系。九、融资约束理论及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1、融资约束 (1)定义:企业外部融资成本与内源资金成本之间的差异,以及难以进入外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等问题称为融资约束。 (2)融资约束来源:融资约束理论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交易成本,Myers and Majluf(1984)认为,内部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融资约束并导致融资成本的增加。信息不对称是研究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基础,它主要表明如果企业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不对称信息严重,企业外部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溢价就高,反之该溢价就低。从而企业不对称信息的严重程度度量了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程度。另外交易成本(新股票或债券发行的登记费用、认购费用以及其它管理费用)可能导致内外融资成本存在差异。2、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在信息非对称情况下,融资约束决定着企业的投资规模、方向和收益。迄今为止,大部分学者普遍使用内部现金流作为替代,建立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将融资约束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转化为“融资约束和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关系”的研究,对于融资约束和“投资-现金流量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主流的观点。(1)(FHP,1988)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融资约束和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投资-现金流量敏感性高的企业,企业投资对内部现金流量的依赖性越强,受到的融资约束越强。此后,各位学者从不同角度验证了FHP的观点。如Hoshi,Kashyap和Scharfstein(1991)以日本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公司集团比较容易获得外部融资,受到的融资约束较小,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关系较弱。SimonGilchist和CharlesP.Himmerg发现相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上市公司投资现金流量敏感性较低,融资约束程度相对较低,良好的外部资本市场和信息优势,使得外部融资的成本和难度相对较低。(2)Kaplan和Zingales(1997)重新计算了FHP的样本数据,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融资约束和投资-现金流量敏感度负相关。他们选取一些衡量指标研究公司内外部资金的可获得性,发现较少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表现出较高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性关系。(3)Myers&Majluf的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OrderTheory,也称啄食理论)指出,公司与外部资本提供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后者无法区分不同企业的质量而向所有企业索取相同的收益率,导致质量较好的企业资本成本高于完全资本市场下的成本。企业在为投资项目融资时会按照融资成本及风险由低到高的顺序选择融资方式。高昂的外部融资成本使企业无法得到最优投资所需的资金支持,只能高度依赖内源融资,从而引发投资不足。十、代理冲突与公司投资效率1、代理冲突(1)代理冲突的定义:代理人和委托人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代理人追求自身最大化,而非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委托人处于信息劣势,不能对代理人进行完全监督的情况下,代理人有动机为了自身利益,做出有损于委托人利益的行为。由此造成的委托人利益受损的现象被称为(委托)代理问题。(2)代理冲突发生的原因:直接原因是所有权和的分离,本质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3)代理问题的类型努力程度问题: 杰森(Jensen)和梅克林Meckling(1976)的研究证明,经理人员拥有的公司股份越少,他们在工作中偷懒的动机就越大。任期问题:当经理人员接近退休时,经理人员可能偏好投资于具有较低成本和能够更快取得成效的项目,而放弃更具获利性但是成本较高且需长期见效的项目。不同风险偏好问题:相对于股东而言,经理人员具有更小的风险偏好性。为了获得他们的风险偏好,经理人员会利用公司的投资与财务政策减少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资产使用问题: 经理人员有动机进行无利润的投资以增大公司的规模,从而增大了他们的报酬与特权,Jensen(1986)指出,经理人员具有过度投资的动机是非常明显的,通过此种方式他们可以获取超额现金流。2、投资效率资本投资效率是指对资本的有效利用程度,投资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无效率投资就表现为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是指错过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过度投资则被定义为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3、代理冲突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代理冲突的存在会造成过度投资,亦会造成投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由于管理者和股东之间,以及控股股东与外部中小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存在,即使公司已经筹集到了资金也没有办法保证所做的投资决策都是正确的,大量文献表明,低水平的项目投资选择将导致过度投资(Stein,2003)。(2)管理者不是从股东利益出发去选择投资项目,而只会最大化其个人收益,代理冲突的存在会导致错误的投资项目选择而影响投资效率,具体包括职业生涯考虑(Holmstrom,1999)、在职消费和管理者帝国构建(Jensen,1986、1993)等过度投资行为。(3)大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亦会造成非效率投资,掌握控制权的股东通过掌握更多的控制性资产获取控制权私利,从而引发了过度投资问题。(4)Myers(1977)指出,股东和债权人之间代理冲突所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亦会造成公司投资不足。(5)考虑到一旦破产债权人将享有优先受偿权,当净现值低于债务支出时,股东就有动机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从而引发投资不足。(6)管理者出于对“舒适生活”的追求(Bertrand&Mullainathan,2003)而放弃对股东有利的投资项目也会产生投资不足。十一、薪酬契约的公司治理效应薪酬契约向来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 Bebchuk 和 Fried(2003)提出了决定经理人员薪酬契约的两种理论:“最优契约论”与“经理权力论”。前者认为股东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设计出符合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薪酬契约;后者则强调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经理薪酬契约的决定存在内生性,即经理可以通过控制董事会设计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薪酬契约。公司治理又名企业管理,是一套程序、惯例、政策及机构,影响着如何带领、管理及控制公司。从广义上讲,公司治理涉及所有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人员、工人、供应商、顾客甚至社区。从狭义上讲,公司治理是指有关董事会的功能以及股东权利等方面的安排,是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套法律和制度性安排。其核心在于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降低因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保证经营者能以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每一种理论都是有利有弊。根据最优契约论,在公司治理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股东的利益,确保经理人时刻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这种理论没有确保经理人的权利和利益可能会导致经理人的不满而影响到公司治理。根据经理权力论,经理人的权利大于董事会,经理人会首先确保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样有可能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治理,不能够确保公司的持续盈利。十二、股利政策中的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政策是指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一切与股利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较具原则性的做法,是关于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策略,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司对其收益进行分配还是留存以用于再投资的策略问题。追随者效应理论认为,正如设计产品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目标市场一样,企业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同样遵循市场学中的市场细分原理,即“每个企业都会试图以其特定的股利支付率来吸引一些喜好它的追随者”。股利政策下的追随者效应理论是股东的边际所得税率出发,认为每个投资者所处的税收等级不同。如富有投资者边际税率高,养老基金边际税率低,由此会引起他们对股利的态度不同,边际税率高的投资者偏好低股利支付率或不支付股利的股票;边际税率低的投资者偏好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这就产生了三种投资者:一是股利偏好型;二是股利厌恶型;三是股利中性型。据此,公司应调整其股利政策,使股利政策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时,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低边际税率等级投资者,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高边际税率等级投资者。十三、股利信号理论1、股利信号理论的内容股利信号理论认为在非完美的市场中,管理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而股利是管理当局向外界传递其掌握的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管理者会利用股利政策来传递有关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因此,股利能够传递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股利对股票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上升时,公司的股价会上升;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下降时,公司的股价也会下降。2、股利信号理论模型最著名的股利信号理论模型为Bhattacharya (1979)模型、Miller和Rock(1985)模型。这两个模型均假设公司管理层通过股利政策来向市场传递他们关于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当他们预期公司未来收益稳定增长时则增加股利支付的水平;反之,当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恶化且不足以支付现有的股利水平时,他们才会削减股利。(1)Bhattacharya模型 “坏”公司所拥有的投资项目产生的现金流入并不足以支付现金股利,因此他们需要在资本市场上筹资并承担高额的交易成本,而这些额外的成本将抵消“坏”公司冒充“好”公司所带来的收益,此时信号传递成本来自在资本市场筹资产生的非系统性成本。(2)Miller-Rock模型公司所赚取的收益在支付股利和再投资之间进行分配,如果“坏”公司仿效“好”公司支付较高水平的股利,那么他们将无法满足进行再投资的资金需求,此时股利的信号成本来自放弃最优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十四、股利代理理论股利代理理论的思想来源于Jensen和Meckling(1976)关于代理成本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开始把股利政策与代理成本理论联系起来解释“股利之谜”。股利代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主要形成于Easterbrook(1984)和Jensen(1986)。Easterbrook(1984)从筹资角度和外部市场角度提出:现金股利建立了一种能降低经营者代理成本并防止投资者(债权人和股东)获益不均的行为机制,从而解释了公司保持稳定股利政策的现象。Jensen(1986)从投资角度和企业内部角度提出现金股利的自由现金流假说:如果公司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股利发放因降低了经营者可支配的自由现金流从而减少了其过度投资倾向。Lang和Litzenberger (1989) 指出,如果自由现金流假说成立,过度投资的上市公司支付股利就会受到市场欢迎从而引起股票价格大幅上涨。而信号理论并不区分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支付的股利将得到同等对待。他们根据托宾Q值将公司分为过度投资者(Q1),然后考察股利变化大于10个百分点的事件对这两组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是否相同。他们的结论支持了自由现金流假说:当公司宣告增加股利时,过度投者的股价的变动幅度显著高于财富最大化者,并且当公司宣告削减股利时,两组股价变化的范围更显著。Rozeff(1982 )发现代理成本是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股利可以作为缓解股东与管理层冲突的工具之一。他们的研究结论显示,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股利支付率越低;反之,股东拥有越大的权益,公司就支付越多的股利。十五、内部人控制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所谓“内部人控制”现象,是指在现代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存在内在冲突,而公司经理人同时掌握了实际的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在公司的经营、战略决策中过度体现自身利益,并依靠所掌握的权利架空所有者的监督和控制,使公司所有者利益蒙受侵害的现象。内部人控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有利方面从理沦上讲,内部人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信息了解充分,能真正保证企业的自主权得以实现,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并有利于经理人员的聪明才智与经营本领得到充分发挥但这一方应在产权明确的基础上,经理拥有的控制权作为能力与财富交易的均衡价格的一部分。在均衡的条件下当其收益分配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很大时,则内部人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努力促进公司绩效的提高。2、不利方面(1)财务方面:企业利润被侵蚀:经理人员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个人利益包括货币收人和非货币收人为实现述目标,经理人员将促使企业形成不断提高工资、奖金和福利水平而又不分红或少分红的刚性趋势,同时也会以过分的在职消费加大经营成本的方式侵蚀企业利润。加大企业投资风险:内部经理人员将会不顾风险而采取大量举债来扩张投资的活动。短期行为。使投资者资产流失。(2)董事会方面:容易出现董事会受入股股东或内部人操纵的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因为董事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是控股股东的代表,而且绝大多数又是企业的管理者。在内部董事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董事会很大程度上与经理人重合,失去了对经理层的监督约束功能。十六、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内外部公司治理各包括什么内容1、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狭义上说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的的一种制度安排。广义来说公司治理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2、内部公司治理机制:(1)股权制衡股权制衡是指通过多个大股东的内部利益牵制,从而达到互相监督、抑制控股股东掠夺行为的目的,股权制衡度用于衡量其他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程度。Gomes and Novaes (2001)提出当公司出现投资过度的倾向的时候,股权制衡是有效的,而在投资机会充足的公司中,并不适用股权制衡的股权结构。(2)董事会治理非执行独立董事:Fama和Jensen将公司的决策程序分为决策经营和决策控制,认为决策控制是董事会的主要功能,为了防止董事会可能被经营者控制,就需要代表股东利益的非执行董事加入董事会。现代管家理论:现代管家理论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形成了“两职合一”假说。该理论认为代理理论对总经理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的人性假定是不合适的。(3)管理层激励短期激励制度:包括短期激励与经理人需求,长期激励制度:长期绩效分享计划,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4)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由5个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3、外部治理机制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是指公司的出资者(股东和债权人)通过市场体系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以确保出资者收益的方式。(1)产品市场竞争对股权治理的影响:基于产品市场竞争作用的信息假说和清算威胁假说,产品市场竞争能够降低委托代理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提高对代理人的激励效果。(2)产品市场竞争对董事会治理的影响:产品市场竞争的信息披露假说,相对业绩评价使CEO的能力更容易识别,因而能够提高对其监督的效果。(3)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层激励的影响:Andergassen(2010)通过模型推导发现在实施以股票价格为标的的报酬计划时,经理有很强的动机通过制造高成本的、欺骗性的信号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获取收益,但产品市场竞争能够影响经理人这一行为,具体表现为,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以上目的的欺骗性行为会降低。十七、股权制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股权制衡是指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通过内部牵制,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达到互相监督、抑制内部人掠夺的股权安排模式。近年来,国外理论界对股权制衡在抑制内部人掠夺方面的独特作用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表明:控股股东具有掠夺其他股东的能力,而限制这种掠夺行为的唯一办法同样有赖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只有当控股股东具有不去从事掠夺的财务上的激励时,其掠夺行为才能真正从动机上得到限制。由于掠夺是有成本的,因此理性的控股股东在设法最大化其总效用时,面临着如下两种策略的权衡:一是致力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创造更多的利润,进而与其他股东共同分享红利,二是靠掠夺其他中小股东以进一步汲取控制权收益。如果多个大股东共同掌握控制权,这一群体性的控股股东所共同持有较大的股份削弱了其对剩余中小股东进行掠夺,同时,少数几个利益相互独立的大股东间相互牵制,既保留了股权相对集中的好处,又能有效地限制掠夺行为。综上所述,在各种潜在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方案中,形成大股东间制衡的经济利益驱动,有效地限制掠夺行为,是改善公司治理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十八、政府干预对投融资的影响1、内涵: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指政府通过某种机构,运用某种方式和手段对经济的运行进行有目的的组织和控制。2、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出于经济与政治晋升目标的考虑,对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干预越严重,公司投资过度现象越明显,而只有微弱的证据支持政府干预导致公司投资不足,政府干预对非地方政府控制公司的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的影响均不显著。他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金字塔层级与过度投资显著负相关,说明地方政府干预地方国有上市公司以实现其社会与政治晋升目标时,金字塔结构可以保护公司的投资行为免受政府干预。3、对融资的影响对于非国有企业,政府对企业干预越少,权益资本成本越低;对于地方政府所有企业,随着政府对企业干预程度的降低,其权益资本成本的下降幅度要小于其他企业。另外,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非正式机制,也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政治关联能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 在强的政府干预下,政治关联的公司更容易获得债务融资和政府补贴,享受更优惠的税率和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十九、控制权市场及其主要功能公司控制权市场(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1),又称接管场它是指通过收集股权或投票代理权取得对企业的控制,达到接管和更换不良管理层的目的。这种收集可以是从市场上逐步买入小股东的股票也可以是从大股东手中批量购入。公司控制权市场主要通过兼并收购机制来实现对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功能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运作机制具有三个基本功能:一是避险功能;二是兼并功能;三是约束功能。1、所谓避险功能指保护投资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