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诗歌”概述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明确考点要求: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的作品。 2016考试说明提出的考点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复习要点: 1如何读懂诗歌 2鉴赏诗歌的形象 3品味诗歌的语言 4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5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6掌握各类题型的规范审题与答题步骤,诗歌鉴赏三步走,能 读懂,会 鉴赏,精 表达,诗歌鉴赏专题一,走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歌,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一、山水田园诗 练中悟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酬赠之作。,楚狂,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后常用为典,亦用为狂士的通称。 楚狂曾经劝说孔子不要热衷政治。 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换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案 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答案 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答案,(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二、边塞军旅诗 练中悟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穷边词(其二) 姚 合 将军作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诗人共写了陇西行四首,此处是第二首。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已知征人战死。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1)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答案 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 陈诗的题目“陇西行”是乐府旧题,一般描写边塞战争。诗作借助“匈奴”“胡尘”“无定河”等特定名称,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2)试简析这两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答案 姚诗借描写边镇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赞扬之情。陈诗以将士杀敌的英勇、战斗进程的激烈、伤亡程度的惨重、亲人盼望的无期,来寄寓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答案,三、怀古咏史诗 练中悟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1)首联写“江自流”,对应着“凤去台空”,同时又引出下联对_的慨叹。 (2)诗人为何要把吴、晋作为咏怀的对象?,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答案 吴、晋是六朝的代表,金陵是六朝古都。,(3)“浮云蔽日”是个比喻,联系“长安”这个特定的所在,说说诗人愁的原因。,答案 君王被奸邪蒙蔽,自己不得任用。,答案,真题训练(08高考)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了诗人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试题评点 (1)该题立足于读懂诗歌,要求概括其中两联的内容及感慨,题型较新。从当年答题情况看,考生做得并不好,如要求是“概括”,有人写成了翻译。至于“感慨”,考生不会根据诗的内容和登临诗的一般感慨特点去答题。命题者充分认识到了读懂诗歌的重要性,因此后来经常在此方面命题,以纠正重欣赏而轻读懂的现象,强化考生先读懂后欣赏的答题意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该题的命题思路为:一题两问,一考手法(情感),二考情感(手法)。考查手法为修辞手法,考查情感则是从情语“愁”及修辞手法两方面全面答出尾联的丰富情感。,(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补充训练 (1)该诗分为两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每处横线均不超过4个字) (2)“晋代衣冠成古丘”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凭吊古迹(或“登临所见”),慨叹,今事,答案 借代。用“衣冠”代指达官显贵。,答案,四、托物言志诗 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初唐诗人虞世南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 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而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雁 崔 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 关月:关塞上的月亮。矰缴(zn zhu):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作者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该诗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1)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标题“孤雁”中“孤”字的表达效果。,答案 “孤”字是本诗的“诗眼”。“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既写出了大雁的孤独,又写出了诗人羁留客地的离愁别绪。,(2)这首诗中的“孤雁”是怎样的形象?诗人借孤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答案 “孤雁”孤独、压抑、恐惧,在艰险的行程中,它心境凄凉,心有余悸。诗人漂泊异乡,世途艰险,通过对孤雁处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五、送别怀人诗 练中悟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 皇甫冉:唐代诗人。诗人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诗人乘船相送。阴虫:蟋蟀。,“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这两句写诗人在秋夜沉沉的晚上,听着蟋蟀切切的鸣叫声,想到自己明天就要与友人分别,心情异常沉重。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作者以想象中的明天,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表达了离情别绪。作者想:今夜,虽然有离别的愁苦,但毕竟还没有分手,还可以在一起倾心叙谈。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到明天,当我再在这只船中回望你所在的苏州时,那就见不到你了,唯见到满天的白云。到那时,凄然孤独之情,一定比今晚更深更浓。,(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 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寂和惆怅。,(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诗中的“实”是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2010江苏高考)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2010江苏高考)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 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 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六、羁旅思乡诗 练中悟6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 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注愁相并。 注 三处:城头、江心和山顶。,(1)此曲首二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一千里”是从空间上说的,“数日程”是从时间上说的,这样开头两句就从空间和时间上,极力描写与故乡的遥隔,从而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答案 首二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抒发了作者流离漂泊的失意怅惘之情。,(2)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对表现作者的情感有何作用?,解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题干中的鼓声、浪声、钟声,既是景语,又是情语,它是作者心声的写照。回答本题,要结合鼓声、浪声、钟声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和它们在曲中所起的有关作用来回答。,答案 写鼓声、浪声、钟声,既烘托出夜泊的环境,又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鼓声易使人发出光阴蹉跎的感慨,浪声易使人联想起险恶的仕途人间,钟声更易激起人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 乡思本在睡梦中才能解脱,可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脊髓损伤病人护理查房
- 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中华射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学卫市第五中学2025届初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生物组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欧华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药物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高级生物信息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秦皇岛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研七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花纸设计与排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DBJ15 31-201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广东省标准)
- 保险信息服务合同范本
- 老年人康乐活动-老年节庆活动组织策划
- 预防接种服务提质行动方案2-4-10
- 绿化带改停车位施工方案
- 绿化苗木组织供应及售后服务方案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 合用变压器协议
- 护理人员岗位绩效考核评价标准
- 2024年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二模地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