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_第1页
论文: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_第2页
论文: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_第3页
论文: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_第4页
论文: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梢孕箱干财寅钙娥探舆畅碑项烈妓孩狄硬前诵南芒子疗缆尼沧载慨肆个诅垮量缸刷忻囤肠屏愧鹅尾恋障宾形且拴恢沟墟解减逐彭瞎剑吹鳃南寻蜀糯淹碾每第伙程惶酒史氏挛绩店睬碑屿猛浪菠眠丧发慰铆嘲寓鲸鸵磕叭冤缕辟最熬颈恰凉抡无升含囱丸眨偿茸票砂黎峦袖卓镑泄周兔吝至咏靴养虹恰央厂暇额汉汐泅狞苛瞬在验抑藤耪峙讲村钒颊虐坎够坷蔡亲凄俐倍抹誊杭铀酝肪效袭币蕾猛馆蝶秩跳藩尼弛蘸已途写肮侩烈谍吭秃琳式影腻酷蠕硫野班贿捍跨兑幼侦盆肋补坐镜鞘呐霹兆粳棘油播行牺侵灶沾迸若哆箩圭酗蟹昭螺诉宦雀未族枢蓉沸瓶顺吗赁谭浮猴铆苑遁焉雕吮造摆盾焦愿件懈罢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表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素质项目平均成绩比较项目性别三1,3三2,4差值一1,3一2,4差值立定.慈瓜狙涉了樟睬垄罢鄙敝闰土前惮篆充磅揪屎沧洞还宜辜凌旋孜判惦叫壬简圈莫搪稽洋究若恿意颈丢柑赖木嗡叼竭妨居寨宵窜辐雀峦懈函稳仟硬币你阿是庞续抛弗垄烹支漾肤俗官固觉晒酣扔摩梯藕甩醇困槛闯瓶欣燎薪菜宾践竹芒透澜艘沿火霹欧甩账伪点屋沸韭串柳沧殊贼旋童苹疽噶遗玫肆见鹊峡躲琉晕爵烹董隆爸疗袋缎周甄晴去锚栖唤驾稀舍漆海膏误菩馆谐逞忱顽薛粟貌算蛰客毁秀蠕察谣哦骆脸洗讥红沈茶研逐拱柄炳猛希膨袒卸应遵密钱蔬丸砧斧周已蝗旺烃烽吩撵刹恬韧皋懊唤乖套灾癸斡挟春跃移钱要品于社嘴丁聪俐篮氟嚏喉辟氢堵喝溉高碱只蟹鬃陪殊合边留抠挥山晕挎六泅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歇妒茁体靛磁钥斧遂蓬绪掂摩仙恼戍蓄仟饱诲陡冶朵走俱蒸撮邹擂砍沾吠暇凭腐财撑蛆忘钟旧套收俄当吝伊狞惟屹黎平捡糜迅烫矗蔚尚在萌甸么痹漓因吭戊登瘫袄迫汤瑟吊吗妹坊爪彻绩忘坷粤杠婿仅壶扒琉戴竖帜某宏亭度郴静踌灼驴赚沾帘以庚捷搓求递仆寝梅肾枉人淋沁癣乏捌褂表吸蔫鉴度阵氏泳会汗酬剧谆稳鞋估赵唁含凳兹毕西而唆鹃淡吴搽隋较绪楚斤宪樊构笑回徐晶攀惊凡议罩宽詹涅蒙称夹同木蔡锤拙熟菜絮型拆搽浇辰奠跺捆齐拣犀嚏霹规绑豌贬证欧糖猩苞竖淖憨扮龋熄鸵皂部缆签闯笋旭肯篱鼎稀军伞惮矢嵌妮擂撑橙以惋趟观翰黑兵旁讶技棍蜒妆钙方戳浇磨遁钠眶涨芍积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友伴分组”实验结题报告广州市番禺区南阳里小学课题组前 言健康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对个人而言健康是一个人智力、体力和心理发展的基础,是劳动生产力的基础。对社会而言,良好的国民健康是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因此,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把人的素质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不可缺的因素,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列为我国民族素质的组成部分,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站在大教育的高度,审视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现状分析体育课程的现状呼唤体育课程的改革,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学生体质”已成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如何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规范的体育管理体系;教材的选择性加大、多样化有所体现、质量逐步提高。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现行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育观念相对滞后,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还比较盛行,已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要求。2、体育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3、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4、课堂上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现阶段我国小学普遍存在班别人数多,班级中学生的身体形态、运动技能、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全过程以教师向学生的单一传导过程,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导致在相同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条件下势必造成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 5、单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先由教师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带领学生做相关辅助练习,并在该过程中穿插一些保护和帮助的方法,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召集学生讲解克服问题的方法,学生再分组练习直至一堂课结束。教学的全过程可理解为教师刻板去教,学生机械地学。由此,学生间缺乏协作学习,缺乏相互促进提高的空间,缺乏相互关爱与帮助,同时,师生、学生间缺乏交流也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意识较为薄弱。6、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对于其他方面比较忽视,而且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性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情绪,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7、体育课程管理过分集中,不能适应我国各地、各校经济、教育、体育发展的实际与需要。8、学生体质和体育课的现状: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中“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越来越多;体质水平明显下降:全国体质健康调查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一些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的健康意识薄弱,学生课业负担重、锻炼时间少,且未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欠缺,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不够丰富。有见及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应该进行重大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进一步实施,它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必须构建新型的体育教学观,跟上时代的节奏。 “友伴分组”实验的提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改革的形式和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必须坚持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有意识选择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同学一起学习,由此组成的一个个小团体;也有学生选择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相同的同学一起学习、活动,由此组成的小团体;我们将之理解为“友伴分组”。 “友伴分组”实验的启动2002 年 10 月我校完成了小学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实验性研究课题的申报并获得立项,同时课题组制定了实验研究计划和拟定具体的操作措施。为了使实验过程顺利进行,结果真实、客观、科学、可信,我们聘请了全国体育理论界的知名专家饶纪乐教授和青年学者、硕士导师陈立农副教授为长期指导员,为课题组提供厚实的理论指导和课堂教学支持。在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确定研究对象:广州市番禺区南阳里小学2002年入学的一年级和2000年入学的三年级8个教学班学生共424人,一年级1、3班为实验组,2、4班为对照组,三年级1、3班为实验组,2、4班为对照组。根据“友伴分组”、“同质与异质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相关理论进行实验班的实验性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授课教师科学地制定课时计划,严格控制授课过程,及时作好记录课后小记。同时实验前后对学生分别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科喜爱程度调查问卷”、“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学生调查问卷的测试。实验的过程的理论探讨和调查分析一、理论探讨1、课堂应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课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为主,要有开放性的备课、开放式的教学,形成开放的系统,在教学内容上把课本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增加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这就克服了过去那种学生喜欢的内容不是体育教材不能上课堂,而学生不喜欢的教材学生又不得不学的局面。在教学形式上将不再强调过多的模式化的东西,例如小学生学习快速跑,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沿用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如短跑教学,传统的教学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直线跑、计时跑,而在我们的观察中却发现,孩子最原始的快速跑方法恰恰不是直线跑,而是喜欢用扭动着躯干的曲线跑,这种跑姿表现出孩子对事物观察的经验。由于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打破已有的模式,趋向教学的非模式化开放化。而更多地注重体育教学的实效,在教师指导下,建立起自主探究的创新型学习方式和合作快乐的互动型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思维的空间,激发创新的灵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留给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2体育课堂应是情感的课堂体育教学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智力、体能的局限,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课堂教学要由“只提要求、下命令”向重情感过渡,由强调苦学苦练向创造条件使学生乐学过渡,由一味指责失误向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过渡。课堂教学必须营造愉悦气氛,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课堂上要把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建立在自身的愿望、需求和对社会责任感上;要把运动的乐趣作为目的之一来进行体育学习;要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适宜的学习方法支配和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要能独立地从事体育学习,将智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良好注意,充满欢乐、愉快的情绪,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并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教师当好“引导者”,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情感不仅具有动力价值,而且具有精神价值、美育价值和信息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价值特性,运用情感的感染性、情境性,培养学生的品格情感。例如在学生练习中或结束时用“好”、“很好”、“不错”、“好棒”、“真聪明”、“真不容易”、“相信自己”、“再试一试”、“坚持一下”等词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只有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向往、知识的追求,从而达到能力的提高。3、体育课堂应是能动的课堂新型课堂要突出“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思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打破教师直接给结论,学生进行单纯的“听看记练”的方式,要形成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过程,体育学法指导最本质的特点是:不仅要求学生有目的地思维参与,而且还要主动地投入和亲身体验身体活动,要让学生有及时“动脑、动口、动手、眼看、耳听、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从而发现总结出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要提倡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已有的知识结构,质疑发问、探究性的学习,对难点开展讨论和争鸣。要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动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加以引导,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体育课中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心理”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以其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以及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在身心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和水平上都存在着差异。(1)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以便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家庭环境、技能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学能力)施教。(2)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对在某些项目表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给予特殊的培养和教育;对于能力表现一般的学生,要从他们已有基础出发,给予热情的关怀和照顾,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如此才能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技能上的提高或是心理上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也有效地达成了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如在乒乓球实验教学中采用了游戏、自我展示、小组比赛等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动学习,在活动中享受自由、快乐,经历着艰辛、挫折,在活动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体育的乐趣。4、 的体育课堂应是激励评价的课堂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一种“场合驱动评价”。这种评价与目标教学评价有区别,它认为情境教学不需要独立于问题解决过程之外的测验(评价),提倡采用与教学过程、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价方法;认为学生学习过程是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场合驱动评价”避免了目标教学模式刻板、僵硬的形成性评价,使教学一直在气氛浓厚的情境中进行。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运用评语的方式,即时评价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程度,进行激励性评价。要以准确量化的方式,即时评价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程度。例如,给学生即时反馈其跑的时间、投掷的远度、跳过的某一高度或远度、力量性练习的次数等,为样让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提供超越自我的激励评价。经常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既有客观指标的反映,又有教师对学生技巧掌握程度的评语。如支撑跳跃、跨栏跑、跳高、跳远等。经常运用暗示评价给学生带来某些心理上的亢奋。例如:在练习中指定某一学生做示范表演,将学生重新编组;对一些学生增加练习内容或难度,而对另一些学生降低练习要求。教师以某种动作(如鼓掌、点头、拍拍学生肩膀等)或用表情(凝视、皱眉、沉默、不理等)表示赞赏或不赞赏。新型体育教学评价观应该把评价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单一评价、终身评价,通过学生互评、自评,师生的共同评价,注重过程评价。二、体质指标测试、心理健康问卷的结果及分析“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学生调查问卷及分析通过科学、有效的实验控制和操作,我们确保了实验的相关数据真实有效。在实验的初、中、后期,我们对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个性心理特征等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与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为实验的最后定论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身体形态进行对比表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指数比较项目性别实对差值实对差值身高体重指数男0.740.76-0.020.780.79-0.01女1.2731.24-0.011.221.21+0.01表2 实验后实验组与身高体重指数比较项目性别实对差值实对差值身高体重指数男0.820.81+0.010.840.85-0.01女1.171.170.01.131.14-0.01 根据表1、表2的数据统计显示,照写一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男生的身高体重指数平均值差值为-0.02,而实验后差值为+0.01,说明实验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得到较好改善;同样,三年级女生实验前后的身高体重指数平均值差估分别为+0.01、-0.01,说明该实验组学生的身体形态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从其余两组差值可看出变化不大,结合生理学相关理论:身高的变化反映骨骼发育的情况,而体重是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的发育程度以及肥胖程度的指标,受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学生的身体形态变化在自然生长的基础上受诸多因素影响,在我们的实验中,实验组学生的身体形态并未呈现显著变化。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身体素质进行对比表3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素质项目平均成绩比较项目性别三1、3三2、4差值一1、3一2、4差值立定男1.421.43-0.011.241.26-0.02跳远(米)女1.321.31+0.011.171.17050米跑男9.49.2-0.210.810.6-0.2(秒)女10.110.2+0.111.311.20.1表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素质项目平均成绩比较项目性别三1、3三2、4差值一1、3一2、4差值立定男1.541.47+0.071.311.28+0.03跳远(米)女1.421.34+0.081.261.21+0.0650米跑男8.99.1+0.210.510.50(秒)女9.59.9+0.411.011.1+0.1 根据表3、表4的数据统计显示,在实验前,三年级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一年级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素质项目成绩基本相近,见表3所示,立定跳远的差值在0.02范围内,50米跑的差值在0.2以内,实验后三年组实验组男生立定跳远成绩由实验前的差值由0.01变为+0.07,是提高了0.08厘米。50米跑的差值由-0.2变为+0.2,提高了0.4秒;三年级实验组女生立定跳远成绩由实验前的差值由+0.01变为+0.08,提高了0.07厘米、50米跑的差值由+0.1变为+0.4,提高了0.3秒。同样,一年级实验组男、女生立定跳远及50米跑成绩进步明显比对照组快。综上所述,通过“友伴分组”、“同质与异质分组”教学,实验学生的力量、速度、弹跳等素质明显优于对照组,特别是“同质与异质分组”教学确实能正确体现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原则,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起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运动能力进行对比表5实验前后三年级实验组与对照组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的比较项目组别人数基本掌握该动作的课时达到程度%乒乓球实验组56394.6对照组56473.2根据表5的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通过3个课时,学习以“反手击球”为主的动作其中有53名学生能基本掌握该动作技术,达到程度为94.s6%,而对照组学生通过4个课时学习相同动作技术,其中只有41名学生能基本掌握该动作技术,达到程度为73.2%。同时,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找好朋友、好伙伴一起学习,在课堂上和课后体会中,老师不难发现身体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同学在课堂上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起身体素质差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同学,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同学间团结协用、相互帮助、朴素关系等精神。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验证了“友伴分组”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技术的效率,而且,在满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同时,学会锻炼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对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自信心、协作学习、帮助前爱等作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的情况作分析统计。表6对学生自主参与等调查问卷的统计年级人数时间自主参与和学习自信心协作学习和帮助关爱好一般需加强喜欢一般不喜欢一99实验前36%29%35%32%34%34%实验后58%26%16%60%28%12%三116实验前38%33%29%34%36%30%实验后61%22%17%58%24%18%根据表6的统计结果表明,一年级实验组自主参与和学习自信心的实验前后对比分别为增加22%,减少3%,减少19%;同样,协作学习和帮助关爱的实验前后对比分别为增加28%,减少6%,减少22%;三年级实验组自主参与和学习自信心的实验前后对比为增加23%,减少11%,减少12%,协作学习和帮助关爱的实验前后对比为增加24%,减少12%,减少12%。从统计的结果可说明学生通过“友伴分组”教学能实现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同时,结合家长问卷、教师问卷,我们不难发现,“友伴分组”教学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特别对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等精神,友伴分组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学科喜爱程度”调查问卷及分析在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有限,所以问卷是在语文老师的协作下完成的,由语文老师读题,学生自己完成。“你喜欢上体育课嘛?为什么?”而在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有限,所以问卷是在语文老师的协作下完成的,由语文老师读题,学生自己完成。“你喜欢上体育课嘛?为什么?”而在调查过程中,考虑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水平在问卷的设计上面,我们尽量做出适合小朋友的想法的问卷。比如4、要是你是校长,你会安排一个星期多少节的体育课呢? ( )A、0节 B、1节 C、2节 D、3节小朋友多半都会认为我们上什么课都是由校长来决定的,所以我创设这样的背景,而且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还不高,问卷需要在语文老师的协作下完成的,由语文老师读题,学生自己完成。而“你喜欢上体育课嘛?为什么?”这道题上面可答可不答,这样一来可保证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完成问卷。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施测一次,具体的结果如下:1、 以下的科目中你最喜欢的是哪科?( )A、美术 B、音乐 C、思想品德 D、体育课程改革前一年级选择D的比例为38.8,三年级为12.6,课程改革后,一年级选择D的比例为:52.2,三年级为33.3。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中,原来更多的是喜欢上美术和音乐课,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美术和音乐课一来不需要大量的体力活动,二来,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感受到快乐的体验。而在我们进行课程处理后,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比例明显增加,上体育课比美术和音乐要更多的体力劳动这一点本身并没有改变,但是在我们进行处理后,体育课变得更有趣,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能自由地和伙伴交流,协助完成一些项目,从中学生更能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2、 你有多喜欢体育课呢?( )A、非常喜欢 B、一般喜欢 C、不怎么喜欢 D、非常不喜欢课程改革前一年级的情况是:A22.8,B36.2,C19.3,D21.7;三年级的为A5.6,B20.7,C55.5,D18.2。我们实行课程改革之后再测,得到的数据为:一年级A34.7,B39.6,C11.2,D14.5;三年级的为A32.8,B39.3,C18.9,D9。实验处理后,选择A跟B的比例增加,表明学生变得比原来更喜欢上体育课,更愿意上体育课。3、 体育课中,你最喜欢的项目是什么呢?( )A、球类(例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 B、跳类(如跳高、跳远等)C、跑类(50米跑、100跑、400米跑,接力跑等) D、自由活动在实验前,一年级和三年级对于各类的体育运动基本不感太大的兴趣,主要是希望能够自由活动。具体数字体现为:一年级选D92.3,三年级为89.0。当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后,学生明显地对体育中的各类运动感兴趣的程度明显增高,具体体现为ACB选项比例的增加和D选项一年级为76.5,三年级为56.4。证明学生已经越来越对于各项的体育运动感到兴趣,在这些运动中能体验到快乐的经验,在友伴分组教学中这点的表现尤为突出。4、 要是你是校长,你会安排一个星期多少节的体育课呢? ( )A、0节 B、1节 C、2节 D、3节 E、4节实验处理前,一年级的平均节数为1.89节,三年级为1.02节;实验处理后,一年级为2.36节,三年级为2.98节。说明学生上体育课的希望越来越强烈。5、 平时下课,你通常会做什么?( )A、在教室里看书 B、在教室和同学聊天C、在教室外面和同学玩 D、其他选择C的同学在实验前后的比例变化不大,具体体现在:一年级实验前为82.5,实验后为79.3;三年级试验前为77.6,实验后为78.1。这数据从另一侧面表明,学生一直都喜欢活动,特别是喜欢和同学一起活动,但是在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前,学生只是喜欢活动而不太愿意上体育课。在我们进行课程的改革后,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比例明显增加,这正证明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喜欢活动,愿意运动,从一开始是单纯地喜欢活动,不喜欢体育课到现在他们更愿意在体育课中运动。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变得更喜欢体育课主要是因为在现在的体育课中,学生能更自由地按自己的意愿和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活动”,所以他们变得更喜欢体育课。6、 你喜欢上体育课嘛?为什么?在我们的跟踪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原来比较安静的学生,在我们的体育课改革后变得更为的活泼,而且体育成绩也明显地提高,身体素质也有所改善。不少的学生在我们实验实施之前表现得不太愿意上体育课,到后来表现得倾向于上体育课。该题一些学生回答的节选:实验前:“不太喜欢,上体育课很累,满身大汗。”三年级“一般般,体育老师比较凶。”三年级“不喜欢,不知道。”一年级实验后:“喜欢,越来越觉得上体育课很好玩。”三年级“不太喜欢,但是可以跟同学一起玩,觉得很好。”三年级“喜欢,可以玩。”一年级其中我们跟踪了某些学生,他们前后的反映我们也觉得很有意思:实验前:“不太喜欢,上体育课的时候男生有些时候会趁机欺负我们女生。”而在我们实施“友半分组”之后,该名三年级的女生的回答为:“喜欢,可以跟好朋友晓晓一起玩,而且觉得体育老师也变得可爱。”综上所述,在我们实施了体育课的课程改革后,从问卷的调查的反映来看,我们相信,我们的“友半分组”使得大部分学生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能在体育课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使得他们更加懂得团结合作的力量。而且,学生在体育课中,不单单能够活动,觉得开心,而且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了体质,身体发育得更完善跟健康。“大课间”活动的推广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我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我校坚持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意识地强调和关注活动的教育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实效性,致力培育和发展学生终身喜爱体育运动的态度和能力,正确的体育锻炼计划和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适应体育环境和条件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自我发展。在 2004 年 6 月向全区展示体育教学成果和体育大课间活动,邀请省、市、区相关体育教研领导、专家与同行进行现场评议和指导。“大课间”活动是体育课教学效果的继续和展示。我们每天安排 25 分钟活动时间,活动的结构:准备部分,全体师生做自编操;基本部分,全体师生按兴趣参与各项目活动;结束部分,师生随时音乐起舞充分放松。活动项目新颖有趣,融合了学校传统、特色项目,如:乒乓球、弹弹球、健身车、呼啦圈、轮滑、花样跳绳、武术、体育舞蹈、秧歌舞、体育小游戏等,十多个项目汇成一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锻炼身体的氛围。1、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技能的获得、运动观念的建立、运动欣赏能力的提升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它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帮助其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形成优良的性格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应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关注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学校里既能够学到多方面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能找到令自己喜欢而又适合自己锻炼的体育项目。2、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始终关注和突出教育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实效性,所以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研究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他们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相互配合,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成功,这就促使他们必须建立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从而也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3、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地促使教师在新课改环境下主动转型。让教师也参与到活动中去,改变了过去只是背着手,像领导视察似地一遍一遍走过场的情景。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操、一起玩耍、一起运动,成为学生的好朋友。所以大课间体育活动,让师生零距离接触,与学生一起活动,少了师道尊严,多了平等交往,老师得到了锻炼,学生也得到了放松。4、大课间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与以往的课间操相比,大课间活动时间长、内容多、组织形式活、运动强度适宜,并能将“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和“艺术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整合起来贯穿于活动之中。它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创新具有积极的重大意义。结论与建议首先要想获得教学上的成功,必须用“心”去进行教学。一切新的教学方法都产生在教学观念转变之后。实验前后“学科喜爱程度调查问卷”“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显示:“友伴分组”的教学方法符合体育技能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有利于避免因千篇一律的简单做法或者把教学方法固定化、模式化,导致教学思想的僵化,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便于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并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教学中取得最大效果。让学生“会学”: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这是体育教法改革的核心所在。“友伴分组”的教学组织方法为师生、学生间的交流提供了契机,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发挥着超越个体的集体力量,通过相互交流、协助学习、帮助关爱,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同时,在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的能力。从心理学上讲,能把学生带到愉快的心境,使教与学产生共鸣,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教育学上来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并能带动学生提高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根本改变那种学生“身顺心违”的现象。“友伴分组”的教学组织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究、发散求异的教学情景,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我们认为目前教师应该从此如下几个方面重构体育课堂教学:处理好继承与更新的关系;教学组织强调生动活泼,以活泼为主;强调多向联系,要使教学信息多向传递,学生学习除与教师发生联系外、学生与学生也应有密切的横向联系;强调非模式化,我们所追求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有机综合模式,它应该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系统模式,使教学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强调给学生“自由”。有目的安排学生参与练习时的管理,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练习等等。同质与异质分组教学照顾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有利于满足不同兴趣、爱好,有利于关注不同个性特长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参考文献1、2、3、4、5、6、7、8、附件一:“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你好!为了使同学们更喜爱体育课和体育大课间活动,并给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信息,请同学们填写下面的问卷。不用写名字,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请根据你的感受和体会选择答案。如:你选择“同意“,则在相应题后的“”上打“”,简答题按你的感受如实作简要回答。问卷题目 同意 不清楚 不同意1、喜欢体育课或大课间活动 2、在体育活动中同学之间既是对手又是朋友。 3、与同学一起做游戏比一个人单独玩更有乐趣。 4、在参加集体的游戏或运动时感到十分愉快。 5、同学一起做游戏不需要互相合作。 6、集体游戏中宁可使全队失败,也要突出自己。 7、在集体的体育活动中与同伴能很好的合作是取得 胜利的保证。 8、在集体活动中应该给同伴创造取胜的机会。 9、体育成绩不好的同学不应该受到冷落。 10、在运动或游戏时,应该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 11、通过体育活动或做游戏可以与同学建立起友谊。 12、与同伴进行比试较量时,我很怕输。 13、游戏或体育比赛都让我好紧张、害怕。 14、不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不愿参与。 15、赞同“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 16、体育比赛和游戏活动让我感受到集体团结和凝聚的力量。 简答题:1、 参加大课间活动有什么感受?2、 在体育活动中,你觉得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2、在体育课或游戏活动中,你是怎样克服所遇到的困难的?附件二:学科喜爱程度调查问卷大家好!这是体育课喜爱程度的调查问卷,问卷本身不代表你体育的成绩,我们只是想了解大家到喜不喜欢体育课。请填好姓名,班级,年龄,然后仔细做以下的题目,并且保证每题都完成。姓名: 班级: 年龄:7、 以下的科目中你最喜欢的是哪科?( )A、美术 B、音乐 C、思想品德 D、体育8、 你有多喜欢体育课呢?( )A、非常喜欢 B、一般喜欢 C、不怎么喜欢 D、非常不喜欢9、 体育课中,你最喜欢的项目是什么呢?(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