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社会学研究述评.doc_第1页
财政社会学研究述评.doc_第2页
财政社会学研究述评.doc_第3页
财政社会学研究述评.doc_第4页
财政社会学研究述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社会学研究述评刘志广2005年10月,第五届国际财政社会学研讨会将在德国埃尔福大学(Erfurt University)召开,按照研讨会征文通知的说法,财政社会学思想长期以来受到忽略,现在是其被重新认识的时候了,并且各国之间巨大的发展差异为财政社会学研究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但国外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还知者寥寥,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则几乎仍为空白。面对财政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态势和国内研究现状,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财政社会学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使这一研究领域能够为国内学术界所重视,并在其发展中作出原创性贡献。一、财政社会学的创立、学科定位与发展前途与政治经济学一样,财政社会学这一名称来自于十七世纪现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但作为一个学科被提出来,则与后来财政学的技术化发展直接相关。财政学曾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领域,19世纪的财政学文献表明,重商主义时期的财政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化特色,它包含有今天的法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政策学等内容。只是到了20世纪以后,随着学科分化的发展,财政学才变成一门技术性的学科,并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既有理论的虚拟观念的基础上,忽视了财政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正是在批判财政学技术化和试图恢复财政学古典色彩的努力中,葛德雪(Goldscheid)、熊彼特(Schumpeter.Joseph.Alois)、帕累托、Gino Borgattat和Guido Sensini等成为财政社会学的创始人,前二者开创了财政社会学研究的奥地利传统,而后三者则开创了财政社会学研究的意大利传统。葛德雪(1917,1925)批判了财政学的技术化倾向,提出要建立财政社会学,他认为:排除掉各种误导性的观念,预算才是一个国家的骨骼(skeleton)。而熊彼特(19181954)则从财政的侧面抓住国家的本质、形态和命运,指出对财政历史的研究能够使人们洞悉社会存在和社会变化的规律,洞悉国家命运的推动力量,同时也能洞悉具体的条件,特别是组织形式发展和消失的方式.从国家财政入手的这种研究方法,在用于研究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时,效果尤为显著.在社会转折时期,现存的形式相继殒灭,转变为新的形式。社会的转折点总是包含着原有的财政政策的危机.。熊彼特将这一特殊的研究领域称为财政社会学。但直到熊彼特的文章在1950年代被翻译为英文,财政社会学思想才在英语世界得到传播。同一时期,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也认为.但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意大利财政社会学研究传统没有有机融入到国际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传统之中。在20世纪早期,财政社会学思想曾被认为是能够与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斯宾塞主义相抗衡的社会科学研究思想体系(Moore,2003),因此在1920、1930年代曾在德语世界中有过短暂繁荣,但随后却在学术界消失了近四十年,直到1970年代后才重新在美国兴起,并于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外从事财政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是财政学家和社会学家,这给财政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带来了困难,这从相关论文主要发表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相关杂志上可以看出。财政学家认为财政社会学属于经济学领域,社会学家则认为属于社会学领域,如Campbell(1993:163)认为,财政社会学是对税收和公共财政的社会学分析,有人甚至认为,财政社会学只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同在财政学家中,对其定位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财政社会学属于财政学的一个分支,有人则认为它才是真正的财政学。不过,从其发展趋势看,现在更多的学者将其看作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副学科,更准确地说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研究子域。美国经济与社会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2002年在刊发Backhaus(2002)和Olters(2002)文章时专门加了一个编者按(Editors Introduction),明确了财政社会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政治经济学的关系,而在Moss(2002)主编的新政治经济学中更是将财政社会学摆在显要位置,排在宪政经济学(Constitutional Economics)、奥地利学派(Austian Shool Perspectives)和转型经济学(New Perspectives on Transition Economics)之前,仅次于历史学派(Historical Perspectives)。Moore(2003)则指出葛德雪和熊彼特在提出财政社会学思想时的雄心,他们将财政社会学看成是一种宏观历史研究,包含并具体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之中。这就进一步说明,财政社会学不仅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还要运用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而这显然更符合新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色和创立者的期望。葛德雪、熊彼特曾对财政社会学的发展寄予厚望,但因各种原因其思想一直被忽略了,直到197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其思想才重新在学术界兴起,并有了现在的财政社会学国际研讨会。虽然现在研究者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但其思想价值正日益显现,特别是在分析各国及世界重大发展问题时更是如此,正如Backhaus(2002)所说:无论对于政府机构还是民间机构来说,财政社会学都是一个富含研究机会且研究尚未展开的领域.财政社会学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其进展将有助于降低政府活动的负面影响,并增加国家的福利和财富。二、财政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观点(一)财政社会学研究的奥地利传统财政社会学以研究财政的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为目的,现代财政社会学主要遵循葛德雪和熊彼特开创的奥地利传统,认为财政史提供了对政府财政活动和潜在社会结构和安排的理解。葛德雪和熊彼特先后以税务国家(tax state)作为其研究主题,他们对财政史的研究突出了对政府债务和财政危机(fiscal crisis)所导致的社会结果的关注,而且现在财政危机已经成为现代财政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但其领域已经得到扩张,既将内部官僚政治规则与政策规范联系起来,也考察财政对宪法、法律和制度变迁影响。虽然葛德雪和熊彼特都主张财政社会学研究,但他们对税务国家的分析方法却是不同的,其结论在性质上也完全不同。葛德雪深受马克思影响,主要依靠阶级分析法来分析财政的剥削性,而熊彼特则从个人需求和集体需求之间复杂关系的演变来分析税务国家的本质,这使得财政社会学的奥地利传统中又分离出两个传统,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传统,一个则是非马克思主义传统。葛德雪的理论建立在一个二元分析框架基础上,他假定社会中存在两个阶级,一个阶级拥有劳动力,另一个阶级拥有资本。在其模型中,国家可以最大税收剥削下对劳动者征税或要求提供劳务,但资本却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权力,国家只有通过借才能得到,公共债务由此产生。劳动者阶级通过提供税收和服务为国家开支做出贡献,但资本所有者却要求回报,这在随后也是通过税收和服务来满足的。葛德雪从财政史中发现,与公民选举权的增加相适应,公共财产日益增加,这给公共债权人提供了利用国家来进行剥削的机会,前者利益与资本家和统治阶级利益相一致,他们使国家越来越依赖于债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偿债的税收压力导致了社会斗争中的示威运动,矛头直指税务国家与资本主义相勾结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因此,财政危机实际上反映了财政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危机。针对财政危机和财政剥削这对孪生问题,葛德雪的解决办法是工人阶级通过创造一个财富国家(wealthy state)或国家资本主义(state capitalism)来推翻资产阶级,使国家取得财产用于经济目的,并使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按照社会利益进行分配。与葛德雪相反,熊彼特的研究紧随欧洲大陆财政学研究传统,包括Puviani对财政幻觉的强调、Wicksell对税收和政治性决策的关注以及Da Empoli对各种税收导致的多重经济和社会扭曲的重视。熊彼特从公共目的(public purpose)的角度来使用国家(the state)一词,使其代表集体利益,以与个人目的(individual purpose)相对,正如马斯格雷夫(Musgrave,1992:33)所说,当葛德雪发现税务国家的出现导致国家贫困化时,熊彼特则宣布这是国家的伟大创造。进一步说,当葛德雪使用阶级分析时,熊彼特则强调集团和利益对塑造国家行为的影响:认清国家机器在行动和声明中代表谁或谁的利益是十分非常重要的。(Schumpeter19181954:19)这样,熊彼特对公共需要的关注就不是过分简化的,而是将它看作是存在于不同集团之间社会权力关系的一般性结果。因此,对熊彼特来说,财政危机的必然性就没有得到证明。他的兴趣不在周期性的或可避免的财政危机,而在于这样一个基本的问题,即国家为了提供满足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的服务是否必然导致税务国家的财政危机。通过对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社会学分析和对税收来源相对停滞的经济学分析,熊彼特的结论是税务国家的危机并不存在(Schumpeter19181954:37)。也就是说,如果税务国家会崩溃,那么这种崩溃并不是税务国家的逻辑必然,至少不是考虑中的特殊历史时刻的逻辑必然。在葛德雪和熊彼特之后,财政社会学得到短暂的发展,如耶希尔1928年出版了财政经济本质与形态,兹尔坦1932年出版了国家收入论,但其后财政社会学思想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70年代后才因为奥康纳(James OConnor,1973)和马斯格雷夫(Musgrave,1980)的著作而重新兴起。奥康纳富有影响力的著作是国家的财政危机,而马斯格雷夫则著有财政危机理论:财政社会学视角,前者的分析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传统发展而来,后者则主要遵循了熊彼特的分析传统,正好与财政社会学的奥地利传统中两种研究传统形成对应。奥康纳(OConnor,1973)观察了非生产性社会支出,修正了资本主义矛盾,主张发达国家的税收体制设计应该将垄断资本从非生产性的国家支出中有效隔离开来。他认为,垄断资本和公共部门支出的协调增长、经济剩余的私有化和社会支出的社会化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矛盾的,这导致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趋向财政危机。奥康纳强调发达资本主义的自身矛盾和国家克服这种矛盾的不可能性。但与葛德雪强调限制公共债权人、致力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不同,奥康纳主张对非生产性社会支出进行消减,用一些社会主义的体制来代替发达资本主义。其他一些依照马克思主义传统进行研究的学者回应了奥康纳的研究,如Block(1981)认为对公共支出进行抽象划分的经验检验很困难,Carol和Kent(1981)分析了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Loxley(1982)则认为与市场决定工资产出相比,大家更关心竞争性部门和垄断性部门之间的阶级斗争,而Davidson、Timmer、Eitzen(1982)则分析了企业的社会支出。总体上说,这些研究都对奥康纳的研究表示了赞许。与此同时,马斯格雷夫(Musgrave,1980)则对奥康纳的著作提出了非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其总体主张是:预算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财政危机的总体趋势。从这个概念出发,他强调财政收益和成本与集团利益联系更紧,超出了阶级划分。因此,无法在劳动-资本的二元划分中分析复杂的财政问题。与奥康纳的结论相反,马斯格雷夫从经验的角度认为社会支出的增长(作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一部分)是微不足道的,大部分观察到的其他公共支出的增长和二战后人口的增长都能够通过一个特殊的因素来加以考虑。另外,Bell(1974)对公共部门进行了分析,认为财政社会学可以解释当今和未来社会规则的形成;Padgett(1981)从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研究了联邦预算决策的形成;Jacobs和Waldman(1983)考察了美洲国家税收制度倒退的原因;Klaus(1986)分析了社会安全问题;Campell(1993)确认了税收政策对政治变革、国家形态、经济组织、劳工参与以及慈善机构的影响;Naohiko和Andrew(1998)研究了日本财政税改革与税务机构的关系;Meadwell(2002)在对19世纪晚期欧洲关税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考察了法国社会经济发展史;Olters(2002)探讨了选民、政党与政府内生规模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这里有很必要重点提及的是Backhaus(2002)、Wagner(2002)和Moore(2003)的研究,他们对财政社会学过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探索了财政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方向。Backhaus(2002)回顾性地研究了财政社会学的产生及其发展,并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介绍了财政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他假定生产一种产品(面包)并对之征收消费税,如图所示: 价格 St(Mc+tax)p0t 财政社会学效应p0 S(Mc) D(MWTP)o Qt Q0 面包产量消费税提高了价格,并使均衡产量从Qt下降到Q0,其对社会的超额负担可用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教科书的分析一般到此为止,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税收导致一些面包没有被生产和消费,那么人们吃什么?如果不生产面包,那面包师做什么?消费者和面包师有什么新办法来避税?我们能否在市场上看到没有被征税的新产品?我们能否识别没有被征税的新的分配形式?在什么情况下避税会上升?避税在什么地方盛行,其进一步的结果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不能在传统的税收负担分析中得到回答,但却是熊彼特等试图回答的。不仅如此,Backhaus(2002)还将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用字母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就财政社会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学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充分肯定了财政社会学的发展前途。Wagner(2002)将宪政经济学的一些原则引入到财政社会学研究,这个研究将传统公共财政里的外生偏好与复苏了的财政社会学里财政行为被看作是可以改变的偏好进行对比,认为人类统治的规则和程序,包括管理财政机关运作的制度,在形成偏好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宪政经济学的标准基础一样,对财政社会学的宪政研究直接导致建立支持自由治理的规则和宪法框架,从而有能力来考虑官僚机构的发展和他们在财政方案上的冲突。Moore(2003)运用财政社会学的有关思想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研究,他在分别研究税务国家(Tax State)和租金国家(Rentier State)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国家的收入来源是影响国家形成方式产生的主要因素。(二)财政社会学的意大利传统财政社会学中的意大利传统至少有一个共同因素-它的主要支持者都是Vilfredo Pareto以前的学生和同事。财政环境的改变会改变收入增长、支出和债务之间存在的联系,在Pareto看来,它们不能孤立地被考虑。相反,一个新的财政环境的所有方面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均衡的变化必须在进行新的财政环境的福利评价前建立起来。在1917年9月写给Benvenuto Griziotti的一封信中,Pareto抱怨说,财政科学对经济均衡知之甚少,而对社会均衡则是一无所知 (Pareto 1975 p.984),但坦承自己并不确定财政研究应该如何推进,并对自己的观察感到满足,至少,我还有这么一个优点,象Socrates一样,知道自己忽略的东西。 (Pareto 1975 p.984)在Pareto以前的学生和同事中对意大利财政社会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有Gino Borgatta和Guido Sensini。这些作者的重要贡献是他们发展了一个分析框架,在社会均衡下对公共财政进行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他们社会学的第一个观点是公共财政为在个人和集团之间重新分配经济物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调整经济行为提供了通道。在这个基础上,意大利财政社会学考察了决定社会形式的条件及社会学上的均衡、一个给定社会的社会效用的属性、统治阶级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和它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经济类型及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一般社会学上的规划下财政现象的作用。在考察了20世纪中期意大利财政研究的发展后,Benvenuto Grizioti(1950)认为Pareto提出的财政研究的更新已经大部分完成了,意大利的财政研究正大致沿三个方向发展:(1)公共财政科学;(2)对财政的政治经济学分析;(3)对财政的社会学分析。也许令人吃惊,意大利财政社会学传统对现代财政社会学的影响微乎极微。无疑是语言的障碍造成了这种不幸的忽略,但也有可能是法西斯主义与意大利财政社会学发展的合作使人们没有热情对意大利的财政社会学著作进行翻译和介绍。但是由于语言等方面的原因,意大利传统的研究不大为世人所知。据McLure(2003)介绍,意大利传统至少有一个共同因素-它的主要支持者都是Vilfredo Pareto以前的学生和同事。财政环境的改变会改变收入增长、支出和债务之间存在的联系,在Pareto看来,它们不能孤立地被考虑。相反,一个新的财政环境的所有方面导致的经济和社会均衡的变化必须在进行新的财政环境的福利评价前建立起来。在Pareto以前的学生和同事中对意大利财政社会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有Gino Borgatta和Guido Sensini。这些作者的重要贡献是他们发展了一个分析框架,在社会均衡下对公共财政进行经济学和社会学分析。他们社会学的第一个观点是公共财政为在个人和集团之间重新分配经济物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调整经济行为提供了通道。在这个基础上,意大利财政社会学考察了决定社会形式的条件及社会学上的均衡、一个给定社会的社会效用的属性、统治阶级的经济和社会特征和它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经济类型及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一般社会学上的规划下财政现象的作用。McLure(2003)的研究则考虑了经济平衡(投机者和靠利息为生的人之间)、政治平衡(间接游说和直接对抗之间)和社会平衡(非顺从行为和顺从行为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与改变相关的财政计划的分权程度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承袭了意大利财政社会学研究传统。从财政社会学研究的提出、兴起、停顿、复兴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财政社会学所倡导的一些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为我们解释世界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对于某些学者来说,财政社会学不过仅仅是对税收和公共财政进行社会学分析(Campbell,1993:163),而这也是国际学术界对财政社会学学科归属的主要看法。但在20世纪早期研究者看来,财政社会学思想是一种能与当时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韦伯主义和斯宾塞主义等伟大思想相竞争的一种思想体系。熊彼特在税务国家危机一文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思想,并隐含着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理论,那就是对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进行财政分析。也就是说,财政社会学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应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理论。但熊彼特没有将其发展开来,近一个世纪以来几代学者的努力为这种发展奠定了基础,而2002年开始在德国举办的首届财政社会学国际年会则为各国学者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可以凝聚各国的研究力量并将极大地推动财政社会学的发展。但财政社会学要实现当年熊彼特寄予的厚望,必须在三个方面取得进展,而这也是目前财政社会学研究所缺乏的:首先是要产生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框架,从而为财政社会学理论的形成创造条件;其次,财政社会学的研究应立足于宏观且长历史段的分析,从而为解释人类历史,特别是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史提供独到的分析与解释;三是要明确财政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将财政社会学定位于对公共财政或税收进行社会学分析肯定会制约学科的发展,甚至可以认为这也是财政社会学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没有得到较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二个方面目前还没有取得明显进展,这从近年来在德国举办的财政社会学国际年会的议题可以看出,而第三个方面近年来有了一个突破,那就是美国经济与社会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在刊发Backhaus(2002)和Olters(2002)的文章时专门加了一个编者按,明确其学科归属为新政治经济学11,而在Laurence Moss(2002)主编的The New Political Economies:A Collection of Essays from Around the World一书中也将财政社会学摆在显要的位置12。 第一届国际财政社会学研讨会于2002年1月在该系召开,并于同年10月举行了第二次研讨会,以后分别在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召开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研讨会,与会人员主要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奥地利、意大利等国。 http:/www.uni-erfurt.de/finanzwissenschaft/konf/fiscal_sociology_call_5.pdf 据笔者所知,目前在国内明确提到财政社会学的只有两人,一是刘云龙,二是笔者。刘云龙(2001)虽然对财政社会学有过综述,但其内容很不完全;笔者(2001、2002、2003、2004)的研究重在建立财政社会学新的研究框架,虽然对财政社会学有过零星综述,但对其整体介绍也不全面。 Backhaus,Jgen,G.(2002),Fiscal Sociology:what for?,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Volume 61,No.1。 转引自:Mick Moore(2003),The New Fiscal Soci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aper prepared for delivery at the 2003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ugust 28-August 31,2003,Copyright b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葛德雪在1917年和1925年分别发表的文章为Staatssozialismus oder Statkapitalismus和Staat,ffentlicher Haushalt und Gesellschaft,Wesen und Aufgaben der Finanzwissenschaften vom Standpunkte der Soziologie。 Schumpeter.Joseph.Alois,1918,The Crisis of the Tax State,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aper,No.4(1954)。 Backhaus(2002)将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总结为二十六个方面,分别用二十六个词(或词组)概括,将这二十六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汇总起来,刚好构成英语的字母表,即alternatives,burden,credits,depreciations,elasticity,fiscal illusion,government bonds,health effects,income in kind,jointness of investment and returns,kiddy tax,liability for false returns,monitoring compliance,norminal gains or losses,off-shore activities,public works,quality of service,Ricardian equiv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