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报告帮助求助者解除焦虑障碍.doc_第1页
案例报告帮助求助者解除焦虑障碍.doc_第2页
案例报告帮助求助者解除焦虑障碍.doc_第3页
案例报告帮助求助者解除焦虑障碍.doc_第4页
案例报告帮助求助者解除焦虑障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论文(国家职业资格二级)论文题目: 案例报告: 帮助求助者解除焦虑障碍 姓 名: 许世钢 身份证号: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北京市 所在单位:/fubanxu 评 定 项 目满分实际成绩(分)1.论文内容的意义和难度152.论文内容的正确性153.论文结构的逻辑性154.论文的独创性及应用价值155.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156.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7.文字质量和书面表达能力10小 计100分帮助求助者解除焦虑障碍作者:许世钢【摘要】求助者因为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寻求帮助。咨询师结合当事人中心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对求助者提供帮助,帮助求助者找到了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被淘汰的焦虑,并通过自我表露技术帮助求助者学习新的人生态度,有效化解了焦虑情绪。在此后的生活中,求助者以新的态度生活,心身症状也随之好转、消失。本文记录了具体的咨询过程、求助者的有关资料,以及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遭遇的内心冲突和应对办法。最后,对咨询效果作了评估,并总结了咨询中的不足。【关键词】焦虑障碍 心理测验 当事人中心疗法 精神分析 一、资料整理:(一)一般资料求助者:赵小姐,汉族,女,28岁,硕士研究生,科研单位工作人员。父母均为农民,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二)求助者个人陈述感觉工作压力特别大,一到单位不自觉地就头痛、疲惫,总想找个理由不去上班。其间也通过练习瑜伽来减压和放松心情,但没有什么效果,总是感觉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心里总是绷得紧紧的。(三)求助者成长史小时候寄居在外婆家,外婆对她比较宠爱,时不时给一些硬币,她感觉存了很多很多。有天中一个人在屋里吃饭,忽然看见一个老奶奶在床头抽旱烟,还看到了火星和烟,吓得大哭。等姥姥进来时,老奶奶已经不见了。第2天中午和姥姥一起午休,还没睡着就看见墙上有只老虎下来要吃她,吓得不敢午睡了,哭着闹着要回家。后来就带着姥姥给的零花钱回了她自己的家。上学后每天都丢铅笔。有一次,她母亲给她8个1分钱让她去买铅笔,她很不高兴,嫌丢人,心想怎么都是这么小的钱。后来她就很小心她的铅笔。一天上课正盯着黑板跟老师念拼音,无意中看了一下桌子,发现邻桌的小朋友正在拿她的铅笔。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后,就再也没有丢过铅笔。有一次因为背不完课文,被老师留到很晚才回家。有一次上课迟到,被老师罚到最后面听课,她满腹委屈,觉得老师很邪恶。下课时,狠狠地把自己的凳子踢翻了,后来写了一篇日记骂老师,还不给他当课代表了。3初三时,由于贪玩和调皮,几乎被所有老师批过。其中班主任的一句“不要拿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开玩笑”,至今让她记忆犹新。当时,班主任的声音“炸雷似的震住了”她,连隔壁的老师都过来劝他息怒。后来一考试就打哆嗦,还心脏疼痛。再后来在书上看到一种减压的方法,照着去做,一考试就哆嗦的毛病慢慢消失,上高中以后,心脏疼痛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被训后,开始老老实实学习,初中毕业时被保送到省里实验中学。对高中时代无深刻记忆,感觉天天上课学习而已。大学也是整天闷头学习,除了本专业以外,还辅修了一个专业,自学了一个专业,英语四、六级也是首批顺利通过,被同学称为“全能运动员”。(四)心理测验结果 心理测验选用了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躯体化2.5,强迫症状2.7,人际敏感2.3,抑郁2.6,焦虑3.1,敌对1.8,恐怖2.7,偏执1.7,精神病性2.3,其他3.4;总分230,阳性项目数59个,均可筛选阳性。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及“其他”因子分明显偏高,尤其是焦虑和“其他”两项。二、评估与诊断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由于我非常认同罗杰斯的观点,所以在排除精神病的可能后,未对求助者做任何诊断。三、咨询目标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和求助愿望,商定咨询目标如下:帮助求助者获得放松,改善头痛、疲惫等生理状况,提高工作效率。四、咨询方法与原理:咨询方法:当事人中心疗法,精神分析疗法适用原理:1)当事人中心疗法主要基于如下假设:个人有充足的能力来建设性地处理生活中各种能被意识清晰察觉的部分,咨询师要创造一种人际环境,使当事人在这种环境中可以意识到各种材料。在咨询过程中,如果咨询师是真诚透明的,无条件接纳当事人,并对当事人的当下感受和表达做到敏感的共情,当事人成长所需的人际环境会形成。在这种温暖、安全的人际关系中,当事人将体验并理解自身中先前被压抑的东西,变得更完整、5 卡尔R罗杰斯 当事人中心治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P170P190P195 卡尔R罗杰斯 当事人中心治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P20更有效能,带着更多的价值感和自信来面对生活,并成为他“真实的自我”。2)精神分析疗法: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神经症中的强迫性内驱力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它不甘挫折、渴求满足,存在于所有的人身上。而新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以卡伦荷妮为代表),强迫性内驱力是神经症患者特有的,这一类驱力产生于患者与他人的敌对性紧张,产生于这种敌意关系带来的孤立感、无助感和恐惧感。患者被这些驱力支配着应付生活,力图获得一种安全感。人际关系具有巨大的决定性,注定会规定人们的品质、追求的目标以及崇尚的价值。要帮助患者获得解放,就必须对这些强迫性内驱力进行处理,帮助患者自己去改造自己,去发现他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发现他自己的价值观,改变他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他的真实情感和信念的基础上与他人相处。五、咨询过程 总共做了四次咨询,每次2小时左右。第一次:2007年8月12日。由于我比较认同当事人中心疗法,所以我尝试以非指导原则进行咨询。一般原则上,心理咨询不可以熟识的人之间进行,以免当事人因害怕泄露秘密而不敢暴露自己,或者咨询师的过度卷入破坏咨询。但在罗杰斯看来,治疗关系只是人际关系的一个特例,心理治疗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分界。在我看来,如果我能够让朋友充分信任,就不会有不敢暴露的问题,如果我能够做到不过分卷入,就不会成为朋友成长的障碍;相反,由于在之前的接触中就形成了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相当于在咨询开始前就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反而有利于开展咨询和解决问题。会谈开始时,我询问当事人目前的状况和希望解决什么问题,了解到的内容归纳为“求助者个人陈述”和“咨询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完全遵照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框架,以真诚透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和共情理解促进求助者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但会谈很快陷入了僵局我想这是因为我共情理解的能力还不够。在短暂的犹豫后,我决定结合精神分析疗法,从童年的情况入手,以从中发现有用的线索;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让当事人在倾诉的过程中释放压抑的情绪。会谈中了解到当事人的成长经历,总结为求助者的个人成长7 卡尔R罗杰斯 个人形成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P35 卡伦荷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第2版 序言P2卡伦荷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第2版 P20卡伦荷妮 我们内心的冲突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年5月第2版 P10P153卡尔R罗杰斯 个人形成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P36卡尔R罗杰斯 个人形成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导言P4史。咨询结束前,为了解求助者症状的轻重和主要症状,在征得求助者同意后让求助者做了SCL-90测验。第二次:2007年8月25日上一周末她跟朋友出游,本想劝说她继续咨询,劝说她“先把问题解决掉,事后享受到的乐趣会更大”,斟酌之后放弃了。从效果来看,这个决定无疑是明智的这次一来她就告诉我说:“好久都没玩得这么开心了!”试想,如果我真的劝止了她,岂不是剥夺了她获得这种体验的机会?如果我劝阻她,岂不是向她表明我对她的健康表示担心,非常把它当回事,让她不要放松地生活?如果我劝阻她,无疑也是对她作决定的能力和自我指导的权利的不尊重、不信任,这不会引起她自我怀疑吗?正是出于这些考虑,我没有“扮演上帝”。此外,罗杰斯认为,治疗的本质是生活,是要被理解,对此我深表认同,因此没有阻止当事人去生活。在这次会谈中,我开始和当事人共同探索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时间。她说问题开始于今年4月,单位来了大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每两个月就要一次成果,慢慢地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了。基于我对“压力”一词内涵的了解,我询问是否任务难度大、难以保证按时完成,对此她回答说都是常规性的实验,已经列了计划,能够按时完成,只是劳动强度比较大。之后她说,这样的工作太枯燥了,每天都做同样的事,一点新东西都学不到,对此她很不满意。对此我笑称:“你似乎非常渴望进步。”她回答说“是”。我与她探讨渴望进步的原因,她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很自然地想到千帆竞流,问她是不是害怕被别人超过。对我的理解她非常认同,并说她一直喜欢说“新陈代谢”这个词,她害怕被别人“代谢”掉。由于有这样的观念,所以她必须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以免自己被“代谢”掉。由此我触及到了她心理问题的根源:对于被社会淘汰出局的焦虑。第三次:2007年9月1日在这次咨询中,为了探究为什么她会有“新陈代谢”这样的观念,从我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出发,我首先想到了她童年时她父母对她的教育。对此她回忆说印象不深,只记得父亲曾教育她要“敢打敢冲”,倒是她一个叔叔经常教导她说,做事情要做到登峰造极、无人可替的地步,这样才不会被别人取代。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认识到要“登峰造极、无人可替”是不可能的。为了消除她对“被淘汰”9 卡尔R罗杰斯 当事人中心治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P17 斯科特派克 心灵地图 远方出版社 1997年3月第1版 P125 卡尔R罗杰斯 当事人中心治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作者前言P4的恐惧,我运用了自我表露的技术,向她表达我现在的生活态度是“活在当下”,就算将来我真的失败了、“被淘汰了”,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我也能接受自己。此外,我还向她陈述了我形成这种态度的过程、之前的种种痛苦,以及种种忧虑的主观性。同时,我也让她想想,“为了逃避将来的、可能的危险,却把自己置于现在受摧残、受奴役的境地”,是不是太不值得了。最后,她表示要活在当下,不再为明天着急。第四次2007年9月8日咨询开始后,当事人诉说头痛、疲惫等情况大有好转,紧迫感也消失了,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六、咨询效果评估(一)求助者自我报告:有意放掉内心的自我驱动,放慢了工作节奏,但工作进展一样跟得上,咨询前脸上此起彼伏的痘痘逐渐消失了。咨询前后,人际关系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二)咨询师评估:咨询结束时当事人情绪状态良好,肢体明显放松。(三)心理测验结果: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躯体化1.4,强迫症状2.5,人际关系敏感2,抑郁2.3,焦虑2.2,敌对1.5,恐怖2.3,偏执1.5,精神病性1.8,其他1.3;总分173;阳性项目数46个。比较咨询前后测验结果可以发现,当事人在总分和阳性项目数上显著下降,其中,以“其他”、躯体化、焦虑三项最为明显。评估结论:完成咨询任务,达到咨询目标。七、案例总结在咨询过程中,我较好地贯彻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态度,始终和当事人站在一起,而不只是关注问题,有效地帮助求助者化解了焦虑情绪和次生症状。但是,咨询过程也存在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我没能帮助当事人意识到自己的根本问题,没能促进当事人的人格完善,这是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