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门夹山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 【作者小传】 雷建生,男,1938年10月生,湖南省石门县人。大学本科文化,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住石门一中常务副校长,石门县中学语文教研会理事长,湖南省作文教研中心研究员,省中学作文教材编写组成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研论文40多篇,主编或参与编写教学专著5部,两次荣获全国作文教学“园丁奖”。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多件。1962年所写新诗山上人家获省青年文学创作二等奖,咏壶瓶山(七律)被选刻于中国常德诗墙。一、石门夹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 (一)石门夹山优越的自然环境,为茶禅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石门夹山,位于古称“神仙窟宅”的澧阳平原,山接武陵,泉通洞庭,水土沃饶,人文早蔚,是湖湘文化重要中心地。与郭沫若一道留学日本的石门籍学者申悦庐教授,曾撰文把夹山历史文化分为3个重要时期:一为唐代善会大师开山讲法时期;一为两宋圆悟碧岩评唱时期;一为明季清初李自成禅隐时期。更加难得的是每个时期都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弥足珍贵。特别是夹山作为中国和东亚“茶禅一味”最早的发祥之地,其历史地位更不容忽视。 夹山风景优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夹山特产牛抵茶,远在宋代即被列为贡品。申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先生在所著中华茶人手册“中国茶叶之精华”一章中,对历代贡茶曾具表详列。由唐到清,主要贡茶17种,石门夹山牛抵茶即在其中,而且与四川“蒙顶云雾”、福建“武夷茶”等并列8大名茶,早在宋以前即钦定为贡茶。陈宗慰主编的中国茶经介绍更为详细,明确指出:牛抵茶早在宋代己被列为贡品。元、明以来,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员到牛抵茶产地监督采制,制后全部运至京城。 好茶还需好水泡。作为夹山3大名胜之一的碧岩泉,是泡茶难得的优质泉水,“香茗佳泉”,相得益彰。碧岩泉甘甜清冽,历干秋万代,到现在依然喷珠吐玉,令人叹为观止。 夹山古寺,远追唐宋。置身于夹山好山好水好茶之中的佛门僧侣,得天独厚,于阵阵佛乐声中,歆享袅袅茶香,修心养性,品友敬客,普施甘霖就在夹山雅静、清寂的禅堂里,实现了茶与禅的结合,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宗教哲学理念和人文美学精神。 (二)夹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 夹山寺为楚南名刹,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文物,远在魏晋时就有庙宇建筑。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曾先后下诏敕建,故有“三朝御修”之盛名。全盛时期,有正殿九迸,占地百亩以上,故有“骑马关山门”之说。 夹山作为源远流长的佛教圣地,文史资料及历代州县志上均有记载,寺院现存碑铭颇丰,也是重要的佐证。 游夹山、览古寺、品禅茶,已成为历代僧人、文人的雅事,如唐朝著名诗人李群玉夹山寺上方诗云:“满院泉声山殿凉,疏帘微雨野松香。”五代人周朴认为这里是终隐的住处:“为报五湖云外客,何妨到此老林泉。” (天门灵泉院)。吟咏夹山参禅品茗之作就更多了。如明水之文诗:“陇麦正堪作饭,溪泉尽可烹茶。一点禅心自定,世间俗事天涯。”这些弥漫着禅机茶香的诗旬,表现了夹山作为茶禅源头的神姿天韵。 而作为夹山茶禅文化的杰出代表者,则应首推唐之善会与宋之圆悟两位大师。 善会(805一881)人称“夹山和尚”,俗姓廖,广东砚亭人。 中国禅宗通史(杜继文、魏道儒)中,将善会称为“夹山的弄潮人”。善会于咸通八年(871)定居夹山,聚二百众,自成一个农禅基地。“有眼不窥天子乐,目前且取老僧歌。”他于夹山首倡茶禅境味之说。日本当代禅学专家秋月龙氓在其名著禅海珍言中,以“茶禅一味”为题介绍了这样一则公案:“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秋月认为这便是“茶禅一味”最初的史迹。 的确,夹山和尚“这一碗是什么”一问,问得天真,问得奇兀,谁都答得出,谁也说不清,引得历代茶人禅者,文人学士,咀嚼寻味,冥思探求,作出了许许多多妙义无尽永远也答不完的答案。而他自已“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偶联,则为这一间交出了最早、最美、最充实也是最典型的第一卷。 祖堂集卷七载:夹山和尚自号“佛日”,人问:“日在什么处?”对日:“日在夹山顶上。”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对日:“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便是干古流传的“夹山境”名偈。这里指的“夹山境”当然不是单言夹山的自然环境,主要还是指夹山的禅境、茶境、 “茶禅一味”之境。湖南师大蔡镇楚教授在所撰茶禅论一文中说:夹山和尚因茶悟道,得夹山境地者,于禅宗机缘,启迪尤深。唐五代禅宗中的 “夹山境地”,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茶禅机缘,茶禅境界。 善会大师的“夹山境”,表述了夹山“茶禅”境界,为“茶禅一味”说奠定了基础。而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的则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 圆悟克勤,也称佛果克勤,宋代高僧。四川彭县人,俗姓骆。宋政和初年(公元111年)应承相张商英之邀,在夹山说法近十年。 圆悟克勤的弘法活动和学术成就,是与夹山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圆悟是夹山佛学与茶禅文化的杰出代表,这一点,许多学者在其著作中都作出了充分的肯定。 周裕锴先生在禅宗语言一书中,论及夹山对碧岩录成书的影响时写道: 徽宗政和年间(111一118)克勤住持湖南湾州夹山灵泉禅院时,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门人记录汇编为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又名碧岩录。尽管克勤早在住持成都昭觉寺时就开始讲解雪窦颂古,但在夹山这充满禅意诗情的地方,他的讲稿才真正成形。因此碧岩录不仅以剖析禅理著名,而且富有文学色彩 碧岩录以夹山的象征“碧岩”二宇命名,实为夹山千古殊荣。吴言生在禅宗哲学象征中对此作了介绍:“圆悟克勤在住持碧岩等地时,应无尽居士张商英和门人的请求,根据禅林的需要,宣讲唱说了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门人记下了它汇集成书。因为丛林称夹山为碧岩,所以这本书就叫做碧岩录。” 对碧岩录一书的价值和影响,更不泛热情赞誉和击节颂扬。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的圆悟克勤大传中有这样的评价:“禅僧们都把它视为最主要的经典,人手一册,朝暮诵习,以至出现了碧岩录热,碧岩录成为古今公认的“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反映了中国文化最高的美学特征诗禅合一。其机锋峻峭的公案,精金美玉的言辞,充满灵性的禅悟体验,都令人惊叹不已。”当时名臣张商英在听了圆悟谈法之后,喜孜孜地说:“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张于是视克勤为禅宗的管仲,并以师礼留居夹山。(李哲良中国禅师)总之,克勤与夹山,情深缘笃名紧相连,功业与共。后克勤奉诏迁金陵蒋山、镇江金山等地,于东南沿海名刹,传碧岩宗法,授碧岩茶道,帝赐法号,声誉大振,使石门夹山的茶风禅光,得以董沫吴、越、闽大地,远及朝鲜、日本等东亚各国,大大促进了茶禅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发展。 (三)石门夹山“茶禅祖庭”的历史地位,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一直对夹山寺院的修复建设和夹山茶禅文化的发掘弘扬极为关切,曾先后为夹山“大雄宝殿”,“天王殿”、“灵泉禅院”题词,并赠“茶禅一味”墨宝一帧,表示对夹山作为茶禅文化源头地位的祟重。 中国佛学界泰斗,中国茶禅学会理事长吴立民先生,热情为石门夹山题词:“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以简约精炼的语言,明确清楚地表达了夹山孕育了“茶禅一味”,碧岩录开辟了茶道之源。 此外,不少当代国内外茶文化、禅文化专家学者,如秋月龙氓、王志远、潘桂明、丁文、膝军等等,在其研究著述中,对夹山和尚、圆悟碧岩,在中国和东亚特别是日本茶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大量深入和卓有成效的探讨。“花落碧泉山自幽,听钟品茗话源头。”改革开放以来,慕名前来夹山寻道间祖者络绎不绝。1992年3月,日本里千家茶道专家多田侑史先生率团30多人来到夹山,他深情地掬起一捧碧岩泉水、一饮而尽,慨然叹日:“今生可以螟目了!”多田先生又兴致勃勃地用汉字写下“鸟衔花落碧岩前,猿抱子隐翠嶂后”,并说:“这两句诗多美,多富诗意呵!在日本茶文化界,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和内涵,这就是石门夹山寺的开山祖留下的千古绝句。我们日本条人,在茶道活动场所,都有这样一幅挂轴,主人客人在这种诗的意境下安静下来进行深刻的情感交流。”多出先生的这番话,表达了中外茶禅者对夹山茶道精神和茶禅境界的景仰和趋同。二、石门夹山茶禅文化对唐宋以来我国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以圆悟克勤为代表的石门夹山茶禅文化,在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我国茶禅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部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启迪了宋明理学的构建。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南怀 教授在如何修证佛法一书中写道:“圆悟克勤是个了不起的禅师。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人物。严格研究起来,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发展,及修养的变化,都与圆悟克勤有关系。”具体内容就不细讲了。 第二、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茶禅境界。茶禅阔步走进文学艺术各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茶禅诗词歌舞、书画曲文,留下不少旷世佳作。 比如茶禅入诗,开辟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片新天地。“茶禅一味”在唐宋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象我国茶文化专家林治先生指出的那样:“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而诗词无佛,则诗词无灵、无境、无气、无味”(中国茶道),茶、诗、禅浑然一体而臻于极境。 第三、茶禅天地造就了唐宋以来大批文化精英。在余悦先生主编的茶理玄思中指出:“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成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茶禅新天地造就了大批英才,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其一是茶禅境界有助于人性情的陶冶和人格的锤炼。“茶禅一味”中所追求的“和、敬、廉、清、怡、静”等高远境界,对塑造人才精英的伟大人格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其二是茶禅的叛逆精神。中国禅宗的基本命题是“人人皆可成佛”,禅门从这种强调自性成佛、自尊自立的精神出发,以致敢于离经叛道,“呵佛骂祖”,一扫儒学沉闷迂阔之气,给当时文人学者以强烈刺激,大大促发了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总之,中国有了茶禅文化,有了“茶禅一味”这团心灵智慧之光,近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便增添了许多耀眼的光辉。三、石门夹山茶禅文化对日本茶道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一)中国茶禅文化决定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轨迹 文化是没有疆界的。被视为日本文化瑰宝的日本茶道文化,其原态却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唐物宋品”。滕军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指出:“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的。”的确如此,日本茶道历史,可分为3个大阶段:首先,远在隋唐,当我国茶文化入“经”成“道”,并与“禅”开始随缘联姻之时,即有多批日僧前来“留学”,就中最有名者如最澄、空海、永忠等辈,最早给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佛与茶,始展日本茶文化的“东风第一枝”。其次,两宋时期,我国禅宗与茶文化已达昌盛极时,“取经”的日僧茶人络绎不绝。名僧荣西两度入宋,定居中国24年之久,带回了禅味浓烈的中国茶道,并著吃茶养生记弘扬中园茶文化,在日本再度掀起了茶的浪潮。再次,到公元 15一16世纪(相当于我国明朝)在中国禅宗教义和“茶禅一味”理念的刺激与引导下,一种以崭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现的新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开了辉煌的新一页,其先驱者便是村田珠光。 (二)夹山茶文化东传,开启了日本茶道之先河 日本茶道界盛传“墨迹开山”之说。 日本学者村井康彦在茶的文化史一书中指出:“谈起珠光,不能不提到他和一休大师的接触。在山上宗二记中也有记载,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的珠光得到了圆悟克勤(北宋禅僧,碧岩录的作者)的墨迹,并运用于茶道(茶室中挂的书画),这便是墨迹开山的由来。” 关于日本茶道的成立,日本井口海仙的茶道入门作了这样的介绍: 村田珠光(1433一1502),义政时期奈良人,小名叫茂吉,年青时期非常喜欢茶,后进入京都大德寺真珠庵,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处得到了宋代中国的高僧圆悟禅师的墨迹。在修行中,从日常茶饭的茶水当中领悟了许多道埋,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 在日本相类似史载还不少。如里千家茶道教本茶道的基础中也说: 村田珠光“因敬仰一休大师的德行,拜入其门下参禅。经过其艰苦的修行,一休承认他为弟子,并将圆悟的墨迹赠送给了他。在修行期间,珠光和一休大师共同研究、讨论,将传统的斗茶发展成为庄重严肃的茶道。” 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滕军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对此也有大致相似的记载: 珠光 19岁时进大德寺,拜一休宗纯为师。“珠光跟一休参禅,得禅之教外别传,并从一休处获得了印可证书一一 圆悟墨迹。圆悟克勤是中国宋代的禅师,著名的碧岩录的著者。这一墨迹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的标志,成为茶道界最高的宝物。珠光得到这幅印可证书的墨迹以后,把它挂在茶室内最重要、最显著的位置一一 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时,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表示对圆悟的敬意。珠光的这一举动开辟了禅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确立为日本茶道之开山。 同时滕军还在书中P39、P293,两次印示了圆悟印可证书的墨宝真迹,突出其史料的真实性,标明茶道与禅宗之间的法嗣关系。 由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王志远主编的宗教文化从书佛教禅宗百问 (潘桂明著)中介绍说:日本后世茶道有“茶禅一味”之说,这一说始自我国宋代禅师圆悟克勤,手书“茶禅一味”四字。他将这4个字送与参学的日本弟子。圆悟的手书至今仍被藏于奈良大德寺。 同样记载的还有中国茶文化丛书数典(姜青青编著),其中写道:“茶禅一味这是宋代禅师圆悟克勤书赠给参学的日本弟子的4字真诀。认为饮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最宜参禅拜佛。” 此类资料尚多、恕不一一赘引。目前国内外不少研究茶禅文化的著作,也都涉及到这段历史。纵览史料,同中有异:“同”在珠光得圆悟“墨宝真迹”而悟“茶禅一味”,圆悟墨宝实为日本茶道之发韧;“异”在“墨宝”究为何物?是印可证书,是4字真诀,抑二者皆有,各论家所据不同?总之,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考证的问题。 但不论圆悟手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都可以推断,曾师从一休的珠光对“茶禅一味”的独到领悟,实发端于圆悟手迹,日本茶道与中国茶禅文化在这里正式接轨,并走上了在世界独具特色的茶禅之道日本茶道。 珠光为什么把圆悟墨宝视为圣物顶礼膜拜,从而参悟出茶禅至境?我们认为,这决不会仅仅因为其手迹的书法价值,而主要是由于圆悟的人格修持、学说,是由于他的不朽名著碧岩录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圆悟弘法的圣坛、碧岩录的诞生地的夹山,被视为“茶禅一味”的源头,也是毋庸置疑的。 (三)夹山茶禅文化的精髓,升华了日本茶道的内涵 1、夹山和尚的偶联,形象地涵盖了日本茶道的基本埋念。“和敬清寂”被称为日本茶道的“4谛”,是日本茶道最重要的理念,是一种人生哲理、人生境界、人生艺术。“和敬”要求人们和睦相待、互敬互让,天下承平;“清寂”要求境净身洁,幽雅空灵,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这是日本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日本茶道的确取到了善会夹山茶禅境的真经。对夹山境,圆悟有过咏叹赞赏:“碧岩不离此处,此处不离碧岩,摄大干于毫端,融芥尘与刹海。”“此处”即指“茶禅一味”的境界。他认为夹山境把一切都包容于其中了。“夹山境”与日本茶道境界上的契合,是不难看出的:青嶂隐隐,碧泉消渭,古猿抱子,飞鸟衔花,一切都是这么优美、宁静、祥和,无纷烦之惊扰,有亲和之谐乐;猿归嶂后,花落泉中,内蕴和静,暗寓寂隐,禅意盎然,哲韵隽永。“和敬清寂”4谛,全都涵盖在这种境界之中。 2、日本茶道“4谛”,植恨于禅宗主体无的哲学范畴。所谓“无”,即“本来无一物”的禅空观,也就是珠光所倡之“却人我之相”,茶人入道,要忘记主观自我和客观世界,进入“梵我一如,物我两失”的境地。这种理念和境界,可以说是远袭圆悟,一脉相承。碧岩录中曾多处体现。如书中第13则“银碗盛雪”,第40则“花如梦”、第80则“急水上打球”等等。且看第46则:镜清大师问弟子:“外面是什么声音?”回答:“下雨声。”镜清斥之为“追求俗物”,他认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盖天盖地的雨声申,雨即我,我即雨,物我玄会,才能进到“真人、真如”之境。心处于“无”即“开悟”,开悟则观花为花,抚木为木,花外无我,我外无木。对一个茶人来说,端茶杯则心在茶杯,饮茶汤则心在茶汤,心处不持一物“无”之中,则“无一物中无尽藏”,茶禅一味,其味无穷。 3、“平常心是道”的禅宗理念,开启了日本茶道的心中一则。 圆悟出自禅门临济宗。临济奉行“平常心是道”。临济义玄禅语云:“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碧岩录第二则即垂示“至道无难,唯嫌抉择。”日本秋月龙氓对此阐析说:“追求至道大禅,处处是路,路在这里也在那里。我们原本就活在道中,行在路中。而处处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卫生管理考试的评估标准试题及答案探讨
- 激光技术工程师的考前冲刺试题及答案
- 药物发酵工艺研究试题及答案
- 模特职业测试题及答案
- 药物使用风险评估知识试题及答案
- 电气检测面试题及答案
- 成果分享卫生管理证书考试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与数据架构的关系探讨试题及答案
- 激光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试题及答案
- 激光设备性能指标试题及答案
- 入团志愿书表格(空白)
- 秘密花园读书交流会(课堂PPT)
- 安装工程开工报告表格
- 浙江省公安民警心理测验考试题目(含答案)
- 森林防火安全责任书(施工队用)
- Duncans 新复极差检验SSR值表
- 自卸车液压系统安装手册
- 商务部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
-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共3页)
- 初中英语语法-介词、连词.ppt
- 【精选】配电室安全管理制度精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