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分析的主要产品及其价值研究.doc_第1页
舆情分析的主要产品及其价值研究.doc_第2页
舆情分析的主要产品及其价值研究.doc_第3页
舆情分析的主要产品及其价值研究.doc_第4页
舆情分析的主要产品及其价值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舆情分析的主要产品及其价值研究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为例引言 近年来,中国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经济发展的同时,改革步履维艰。底层民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中产阶级同样感到生存威胁。以微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web2.0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因此各阶层频繁上网喊话,网络舆论空前繁荣,且不断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件中来,通过监督政府作出透明决策,促进司法公正等手段,起到左右事态发展的作用,促进社会公正。 另一方面,无论从制度、法规还是网友素质方面来考量,我们都可以认定中国当下网络环境尚未成熟,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常出现网络诈骗,网络伤害、 网络暴力等现象。但网络的作用在当今中国显然是正面为主,有助于帮助我们冲破诸多制度的牢笼,摆脱旧观念的桎梏,倒逼改革。因此,主管部门不应该因噎废 食,害怕网络的失控。而要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使其发展成为一股更理性的建设力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网络舆论成为一股愈发强大的社会建设力量。因此,随之而生的网络舆情分析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政府、企业、NGO组织和试图通过参与网络言论改变社会的网友本身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由于个人能力和本科论文篇幅限制,本论文主要根据本人实际实习和工作经验所接触到的舆情分析主要产品作以梳理,而省略掉了网络舆情载体、现状特点和 专业舆情分析师的工作流程和必备素质等较繁杂和系统的内容。当然,舆情产品作为分析工作的最终呈现,必然是建立在舆情分析师对网络舆论敏锐的感知和科学的 抽样分析、研判的基础上的。因此,在论文第二大部分,虽未系统研究,仍对网络、舆情、分析进行了简要概括,以使对该领域陌生的朋友有初步认识。 此外,本文所研究的舆情产品主要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产品和人民网舆情频道为主,并辅以其他舆情机构和个人的主要舆情分析形式,基本涵盖主流舆情产品类别。 网络、舆情、分析 概述 1、网络发展现状考量 首先,从数字和网民结构等硬性指标考量: 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值得关注的是,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为73.4%,手机使用率正不断逼近传统台式电脑的使用率。 同时,微博在2011年迅速崛起,微博使用人数在这一年达到24988万人,比上一年暴涨近300%。报告显示,2010年网民的微博使用率仅占13.8%,而2011年该数据猛涨到48.7%;从数量上看,2010年微博使用人数仅有6311万,2011年则暴涨近300%,达到24988万人 2011年,网络音乐、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等娱乐应用的用户规模有小幅增长,但使用率均有下滑。相比之下,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则较上一年增加14.6%,达到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成为中国网民继即时通信、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应用。(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认为,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移民的高峰期。网民规模达到5亿,这已相当于一个大洲的人口;一年增长5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是从实体空间向互联网的虚拟空间的“移民”,表明人们把工作和生活的更多内容转移到了互联网上。(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月17日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移民 中国网民数达5.13亿) 其次,从舆情发展方面考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自2007年中国经历了网络舆论热潮,2008年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由于“天价烟”,被网友“人肉搜索”最终被曝光并受到司法处理。2009年 “邓玉娇案”中,正是由于网络民意对当地政府产生巨大压力,法院改判邓玉娇“防卫过当”,有罪免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表明,舆论表象背 后是网民日益觉醒的权利意识。亿万网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和推动网络舆论的成长壮大,成为比西方国家互联网还要发达的网络舆论场,而且这种影响方兴未 艾。(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刘鹏飞著) 第三,从网络生态方面考量:近年来,“网络水军”、“网络推手”、“删帖公司”、“代骂公司”层出不穷通过散播谣言、恶意炒作话题等方式制造虚假“网络民意”,严重扰乱网络秩序。 由于矛盾凸显,法治滞后于网络发展,在各种政治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网络舆论领域难免泥沙俱下,网络环境混乱,充满戾气,虚拟言论生态亟需规范是当下又一网络现状。2、网络舆情概念、范围、划分简述 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并没有唯一定论,简单来说网络舆情就是一种“网络言论的存在”,因此,考察这些言论的网络载体对舆情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明白了舆情在哪里,才能简单高效科学的捕捉到舆情,而后才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判。 网络舆情信息从源头上来说,可分为四个大部分。互联网言论、传统媒体网络版、无线即时通讯工具、新型社交性媒体。其中,互联网言论主要集中于:论坛/bbs、网络新闻、新闻跟帖、博客/空间、网络视频、网络调查、网络访谈等;传统媒体网络版又可细分为体制内媒体、市场化媒体和境外媒体;无线即时通讯工具包括手机短信、移动网络、qq群、msn群以及窗口签名等形式;新兴社交型媒体方面,微博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跻身重要网络舆论平台,同时吸引大量政府和官员进驻。另外就是社交网站,国内的如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网等。 综观网络舆论场的分布我们发现:“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 语)人民网评:打通“两个舆论场”2011年07月11日因此,“当下的舆情监测最主要的是要追踪第二块舆论场,搜集和了解决策反馈,把握社情民意,为促进官民顺畅沟通和良性对话效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 语)3、舆情分析工作简述 舆情分析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较好地完成舆情分析的工作。首页舆情分析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储备,且对中国当前社会有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能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多层面的社会矛盾。 其次在分析过程,第一要科学抽样,合理高效运用大众搜索工具和专业舆情检索平台。 舆情研判和作出舆情应对点评、给出应对建议,是舆情分析工作最终指向所在。需要根据舆情所处的不同周期依据一定指标作出点评,而若想给出科学有效的建议,就需要舆情分析师在工作中总结经验,把握舆情发展规律。舆情分析的主要产品及意义探究 近年来,舆情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重视。-+不同机构和个人由于出发点不同会生产出不同舆情分析产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且部分舆情产品多作为内部资料,不对外公开,本论文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所有的几种不同类型舆情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在舆情监测和分析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出版了国内惟一一份有正式刊号网络舆情的内参,并承担了很多网络舆论和危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舆情监测与形象传播研究”、201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应对与效果评估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0年中国社会思想动态”、中国社科院年度社会蓝皮书网络舆情部分(2007年-2011年)等。经过多年运营,其舆情监测研究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体系,并形成以下品牌性舆情产品:“一周舆情综述”、“舆情评论”、“舆情速递”、“舆情访谈”、“舆情排行榜”、“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072011)”、“内部舆情报告”、“网络舆情杂志”。下面,本文将分别介绍以上八类产品,并探究其对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1、一周舆情综述 舆情综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舆情文章形式,可以以时间(通常为一星期)、公共事件、网络现象(网络流行语 网络恶搞)、网络思潮、突然爆发的网络情感等为写作单位,因此,以不同标准写就的舆情综述,样式不尽相同,并没有固定格式。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在中国青年报开设的舆情专栏“一周舆情综述”在国内有较大影响,该专栏每周一更新,内容上涵盖过去一周内网络热点事件、热点现象、热点言论以及网络上的流行思想等。以4月21日刊于中国青年报的综述为例,作者选取了当周网络最热四件事,分别为“青岛植树”、“毒胶囊”、“吴英案死刑未核准”和“院长告别演说叩问高校行政化”一事,既有正面也有负面,既解读舆论又引领舆论,抓住了热点事件,把握了重点现象,触及了焦点矛盾。舆 情综述作为一种重要舆情产品受到多家传统媒体青睐,除中国青年报外,云南信息报也推出舆情报告专栏;新京报的“微言大义”每天更新,得到好 评;新快报基于微博的一周舆情综述专栏“微言宋听”由知名评论人宋石男撰写,其笔触轻松风格幽默又不失社会关怀,吸引大批读者。 与当下国内舆情的契合点及其意义 当前中国媒体尤其是网络上每天都有新的舆情热点爆发,每一个被关注的热点背后都隐藏着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每一种虚拟的网络现象都是现实社会国民心态的折射。舆情综述的最大特点就在于通过及时总结舆情,反应问题和现象。 然而,它又不是对网络热点的简单梳理,而是以一种客观角度看待网络主流舆论,不迎合任何舆论。也不是被动的去梳理已然被炒得火爆的热点,而较多的去打捞 沉默的声音,推广有价值的声音和思想,希冀通过反思网络改进社会管理。如2012年2月27日刊于中青报的一周舆情综述:让全社会监督政府“洗脸” 一文中,提到的“清理冷漠标语,更要杜绝黑恶治理”和“曲靖宣传部长发起抗旱随手拍”,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当周网络舆情热点,甚至未引起多大舆论反响, 但两件事背后反映的问题却是绝对的社会热点。作者仍因其对社会的敏锐感知,将其写入当周舆情综述,通过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探讨“计划生育”和“民间公益”两 大问题。 虚拟的网络就像现实中的广场,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看到广场的每一个角落,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声音和思想。高质量的舆情综通过把控舆情热点,反映社 会矛盾,反思社会管理,提升舆论的监督效果;通过点评舆情热点,提炼民意,提醒社会各界重视舆论,引导沟通,化解社会戾气,促进社会和谐。 祝华新先生对舆情专栏这样总结:这个专栏不一定覆盖了所有引起网民关注的热点舆情,但集腋成裘,从中可以看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改良,民众对社会正义的渴求,还有不断进步的传播技术下,政府回应社情民意的诚意和艰苦努力。(总结一年网络舆情 政府封堵信息被指“惰政”2010年11月5日 中国青年报) 然而,由于形势和篇幅限制,舆情综述更多的关注热点事件、现象,侧重宏观把握,缺乏微观分析;主观性较强,部分作者在写作舆情综述时,很容易过多关注负面现象负面情绪,缺乏对网络真善美的感知和推广。2、舆情评论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针对网络舆论状况的评论,试图通过解析网络上的社情民意,评论社会,可以说是开启了通过评论舆情评论社会的窗户。2011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善待网络和网民舆论”系列舆情评论(共计五篇)分别为:打通“两个舆论场”、为“网络问政”喝彩、对话“意见领袖”、网络舆论的“生态治理”、网民、人民和公民。以上五篇舆情评论以“郭美美”、“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网络问政”等2011年网络热点事件和人物作为评论切入点,提出“打通两个舆论场”、“优化网络生态”等深层次网络问题。这一系列评论作为人民网评连续发表,显示出体制内媒体对于网络的开放态度和理性思考,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获得好评。与当下国内舆情的契合点及其意义 由于网民素质较低,网络文化土壤厚度不够,近年在各种公共事件讨论中,网络舆论众声喧哗,浮躁。在这样的背景下,舆情评论作为一种深度舆情产品加深了舆情分析的思想性。舆 情评论并不需要很强的时效性。往往在很多舆情热点事件趋于平静后,适时推出一篇舆情评论,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和反思政府管理、社会制度等内容。与普通 新闻评论不同的是,舆情评论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作者对“民意”的提炼,是网友合力创作的评论。极力吸收网络舆论中的理性建设力量。 以最新一期人民舆情为例,四月1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这将三公话题再次推到公众面前。舆评作者通过对普通民众对三公问题的期待和对媒体评论观点的提炼,尽可能深入把握舆论诉求,以舆论的真实声音进行评论,借舆论诉求提醒有关部门:晒三公重要,治理更重要。 网上有句戏谑语“高手在民间”。其实网友的言论中的精华常令人拍案叫绝,且与普通新闻评论相比,舆情评论可谓博采众长,更具说服力。目前平面媒体虽多开有评论版面,但舆情评论的形式还较少出现,有待开拓。3、舆情速递 舆情速递是政府、媒体、学术研究机构和第三方舆情软件公司(如中科点击)都会每天坚持制作的舆情产品。甚至可以说,舆情速递的好坏,能直接检验舆情监测机构是否专业和敏锐。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每日舆情速递”包括“热门新闻跟帖”、“论坛热帖速递”、“意见领袖博文推荐”和“微博热门话题”四大部分。依据其数据说明,其中的热门新闻跟帖数据来源于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家门户24小时内新闻排行,排行依据为跟帖评论数;论坛热帖速递数据来源于天涯社区、网易论坛、凤凰论坛等15家知名网络社区时政类板块24小时内热帖排行,排行依据综合点击量和回复数;意见领袖博文推荐数据来源于200余位具有影响力的知名意见领袖24小时内博文排行,排行依据综合点击量和回复数;微博热门话题数据来源于新浪、腾讯微博当日热门话题排行,排行依据综合转推数和评论数。以上数据基本涵盖当今几大舆论场,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舆论的聚焦点。据舆情监测室相关负责人员介绍,以上数据依据强大的监测平台,具备科学性。与当下国内舆情的契合点及其意义 当前,由于矛盾多发,我国依托新闻爆料的网络舆论热潮不断,网络随时都有新爆点。舆情速递是每日最新舆情的动态呈现,通过阅读每日舆情速递,相关机构个人可以迅速掌握最受网友关心的新闻、最新热点言论、最受关注的爆料帖等信息。 另一方面,网友注意力的动态变化并非没有规律。纵观多日舆情速递,不难发现,时政、社会、民生等负面消息容易得到网友关注,激发网友讨论热情,网友 注意力的落脚点是当下社会现实的写照。因此,关心中国社会变革的机构或个人同样可以通过总结每日舆情热点的变化规律,感知国民心态,解构社会矛盾,并将其 作为现实决策的依据。 通过舆情速递来看最近一周以来最受网友关注的新闻和论坛帖子发现,“军人拍强拆照被羁押”、“河南景区李姓游客免费”、“信访局长上访”、“卫生部打击 医闹”、“港商卖禁书遭诉”、“日本买钓鱼岛”、“菲律宾解决黄岩岛”等事件是最受人关注的新闻,以上新闻事件折射出的的信访、强拆、医患关系等问题是当 前中国民众讨论最多的社会矛盾,因此与其有关的新闻会成为舆情热点是必然;菲律宾和日本的新闻背后是多年来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近年来大凡触及民族感情的 一些新闻总容易引发大量点击和跟帖,甚至引发打着爱国主义旗号的群体行动。 综上所述,舆情速递最大的功能在于让我们知道公众在关心什么,是怎么想的和想要怎么做。这对政府应对舆论,作出反应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每日舆情速递栏目)4、舆情热点嘉宾访谈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舆情会商室”栏目,针对一段时期内热点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关注点、社会现象、政府管理、民生热点等邀请重量级嘉宾进行舆情在线访谈,并开放访谈室,使普通网友可以与专家学者就热点事件进行在线交流。 访谈以问答形式进行,言论环境宽松自由,在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中,网友和嘉宾共同解析舆情,思考解决办法。主持人常以热点话题、敏感话题、矛盾聚焦点直接 提问,嘉宾回答针对性强。与国内的电视访谈和大陆传统媒体的访谈相比,舆情会商室访谈内容可谓含金量高、有态度。 此外,其访谈思路开阔,话题广泛,涉及政治学法学、经济管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人文学科、科学技术、国际研究等从民生小事到国家外交的多层面问题。其访谈对象既有资中筠、何冰、于建嵘、展江这样的专家学者,贵阳市市长、河南省兰考县孟寨村党支部书记这样的党政官员,也有胡彬、司马平邦这样的媒体人,还有宋石男这样的知名网游以及普通网友和公共事件当事人,能给人及时而深刻的意见。 以2010年6月10日的舆情访谈为例,当期主题为:从69爆吧事件看网络狂欢的杀伤力。邀请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知名自由撰稿人宋石男和活跃网友孙文涛作访谈嘉宾。在轰动一时的6.9圣战发生的第二天,舆情会商室敏锐抓住这一网络热点,从社会学的群众运动、爱国主义、中国媒体环境等角度进行解析,探讨。得出“6.9圣战”跟爱国无关,只会导向民粹行动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主流媒体在类似事件报道中,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洗脑伎俩。最后还与网友进行探讨,回答网友问题。与当下国内舆情的契合点及其意义 如上所述,舆情会商室在及时追踪网络热点的基础上,邀请有态度,学识渊博的各类社会名流,进行深度解读,引导舆论朝向理性方向发展。 最新几期舆情会商室关注了“公民理性质疑青岛植树”、“河南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和“毒胶囊事件”在分析舆论背后的民意和批评政府方面其言论自由 程度和解读的思想深度与被禁锢的传统媒体和过度娱乐化的网络媒体相比,难能可贵。舆情访谈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在线舆情产品,填补了突发舆情中深度意见上的空 白,在碎片化的网络意见中很有市场,具有推广意义。 然而,访谈想做得有营养,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地方互联网监管部门。言论自由不会从天而降,只有靠每个人在每件事中争取每一句话的自由。从这个角度说,舆情访谈可以尝试通过知名专家学者的言论,不断拓展网络言论的边界。(胡泳、宋石男、孙文涛:从69爆吧事件看网络狂欢的杀伤力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2010.6.10 /Forum/postDetail.aspx?ID=000018831)5、舆情排行榜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推出的舆情排行榜类型多样,既有以时间为单位的舆情事件热度排行榜,也有关注政务微博的十大官员排行榜,还有关注平民的十大草根微博排行榜和十大平民网事等。各种不同排行榜也让我们能从不同层面认识一个更全面的网络。 本文在此重点关注的是,舆情监测室每季度定期推出的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该排行榜根据多家境内外报刊的新闻报道和评论,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众多论坛/BBS,几百名网络“意见领袖”博客,以及微博客、QQ群和播客网站,梳理出每季度的十件“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官方响应、信息透明度、地方公信力”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官员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十件“舆情热点事件”的政府应对、处置能力做出评估,同时总结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教训,推广经验。 “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中”六个评估指标,“官方响应”,指的是地方党政机构对于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响应和表达情况,包含响应速度、应对态度、响应层级(是否有党政主要领导人、部门领导人和警方发声);“信息透明度”,即地方党政机构的新闻发布的透明度,官方媒体报道情况,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管理,以及对外媒体的态度等;“地方公信力”,即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发酵前后对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地方党政机关形象的综合影响;“动态反应”,即地方党政机构随着舆情的发酵,矛盾的激化或转移,迅速调整立场、更换手法;“官员问责”,即对舆论关注的不作为或无良官员做出处理;“网络技巧”,即很好地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熟悉网络宣传和引导技巧。 该榜对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表现进行分项评估,得出蓝、黄、橙、红四色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其中总分20.00分(含)以上为蓝色,表示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总分10.0020.00分(不含)为黄色,表示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总分5.0010.00(不含)为橙色,表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总分5.00分(不含)以下为红色,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与当下国内舆情的契合点及其意义 以2011年第4季 度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为例,“云南楚雄农业执法车公车私用“事件和“陕西西安绿领巾”事件中,两地相关政府部门因官方相应及时、信息透明度高、官员 问责合理,综合得分较高,应对能力为蓝色级别,排在前两位。而“江西宜黄免职官员复出”事件和“河南宋庆龄基金会雕像事件”中,地方政府相应缓慢,针对公 众疑问信息披露不力,官员问责缺失,网络技巧欠缺导致其应对能力为红色等级,排在末位。 与排行榜表格同时发布的还有针对是个事件的详细舆情应对分析,总结舆情应对能力较高地方的经验、技巧,指出表现差的地方政府应吸取的教训,给出应对建议。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自2009年起推出,现在已形成每季度发布一期的规律,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引起媒体和网友的好评。“排行榜”向地方政府和基层领导干部普及网络舆情应对意识和理念,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出了警示,有助于地方政府改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推动政府与舆论的良性互动。(2011年第四季度地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以诚相见新京报 2009年07月25日)6、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报告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主要盈利形式之一,即与各级政府部门、各种类型企业合作,提供有针对性的舆情分析报告给合作对象,作为其决策的内参。从 类别上来说,舆情报告可分为事件型和时间型两大类。顾名思义,事件型报告即针对某件有关某政府或企业的突发事件,或网络热点的舆情分析。时间型是一段时间 内与某地方政府或企业有关的舆情热点的集合,依此来观察某地网络舆情趋势,从而方便宏观把握,因势利导。实际上,以一段时间为单位的舆情报告是事件型舆情 报告的集合。因此,本文在此重点研究探讨更具代表性的事件型报告。一个完整的事件型报告主要包括六大部分。 首先,事件概述,依据时间线索梳理事件前因后果。注重事件发展的关键点。 其次,舆论关注度走势,通过搜索工具的高级应用和专业检索平台统计出一段时间内每天的媒体报道数量,通过图表(主要是折线图)配以解释性文字,厘清事件发 展每个阶段的舆情关注情况,方便进行舆情研判,预测舆情走势。当然,舆论关注走势更适合复杂、跌宕起伏的事件,是乱象中的规律。 第三,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通过科学抽样,总结网友观点的倾向,通过饼图呈现。并附上不同观点网友的代表言论。 第四,媒体观点倾向性分析,同样通过抽样,总结出媒体评论的主要观点,并附上代表性媒体言论。 第五,舆情点评,此部分是一个舆情分析报告中最具原创性部分,也最能体现舆情分析师能力的高下。主要包括:网络舆情态势的点评,并根据观察分析结果预测舆情发展走势;点评事件当事人或单位舆情应对过程,给出进一步的舆情应对建议;总结舆情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舆情监测室针对最近曝光的“毒胶囊”推出的分析报告为例,报告分析结果显示,42%的网友对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21%的网友对社会诚信的缺失导致企业无良表示担心、18%网友要求严惩相关责任人、15%网友要求严惩政府的相关责任人。网友代表性言论指出,该问题最主要就是政府监管的问题,次要才是社会诚信的缺失。在主流媒体意见方面,报告列出光明网、大众网、求是理论网等媒体意见,呼吁加强监管,重建社会诚信。 此外,报告通过展示舆论形成过程,指出毒胶囊最早由央视主持人赵普通过“微博”曝光,引发网友关注,最终揭开其黑暗面纱,引起震动。这反映了传统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中的诸多弊端和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引人深思。观察多个报告发现,舆情报告结构并不复杂,但要想尽可能真实反映舆情、提出专业有效的应对建议并不容易,需要舆情分析师熟练运用网络搜索工具,运用科学抽样方法,在长期舆情工作中积累经验,细心观察,揣摩网络传播规律。与当下国内舆情的契合点及其意义和问题 网络舆论的力量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绕不开的“难题”。不少地方政府是真正欢迎舆论监督也希望能及时感知舆论,有力引导;也有一大 部分政府把网络舆论视为眼中钉,总想除之而后快。不管怎么说,无视网络舆论的总是死的很惨。在此背景下,专业舆情分析报告成了政府重金购买的内部资料。 然而,部分野蛮的地方政府却把舆情监测,变成了“舆情监控”。面对批评声音不是早发现早治疗,而是早发现早消灭。由此,真实敏锐反应网络的报告反而成了 帮凶,极为尴尬。因此,我认为产品推出方,在有关此项目的合作中,有必要作出必要说明,清晰界定舆情报告决策参考的性质。 7、网络舆情内参杂志 由人民网主办,人民日报主管,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负责编辑出版的网络舆情杂志是中国第一本具有国家正式刊号的网络舆情刊物,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反映社情民意和舆情动向。目前网络舆情杂志一周三刊:研究版、时事版和企业版。 研究版侧重于专家观点、分析数据、专题研究等;时事版侧重于热点话题、排行榜等,进一步提高权威性和时效性;企业版以“专业意见,创造价值”为宗旨,从网络舆论反馈的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政府的产业政策,以及企业的社会发展环境。 以“时政版”为例,包括“一周舆情综述”、“舆情排行榜”、“舆情进行时”、“网上调查”、“舆情回音壁”、“外媒看点”、“封面专题”、“有话网 上说”、“地方信息”、“政策信息”、“重要言论”等栏目,眼界开阔,见解深刻,专业而实用,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目前的品牌产品之一。与当下国内舆情的契合点及其意义和问题 从价值上来说,网络舆情帮助领导干部“读网”, 梳理和客观呈现互联网上的热点舆情以及多种意见构成,包括网民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反馈,对地方施政和行业发展的评价,互联网上的社会思潮,专家对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进程的见解。同时,介绍境外媒体网站上对中国事务的评论,关注国际重大事件特别是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影响的事件,帮助领导干部拓展视野。此外该刊还特别关注各地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路径,总结政府危机管理、媒体关系的得失,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