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文上第三单元电子备课.doc_第1页
六语文上第三单元电子备课.doc_第2页
六语文上第三单元电子备课.doc_第3页
六语文上第三单元电子备课.doc_第4页
六语文上第三单元电子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心灵之歌 主 备 人: 周 平 德组 别:六年级语文备课组 备课组成员: 周 平 德 舒 笑 非 邵 红 英 编 写 时 间: 2013年9月执 教 者: 单元主题心灵之歌教学内容9 穷人10 别饿坏了那匹马11 唯一的听众12 用心灵去倾听语文园地三教材简介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课 题9、穷人课 型讲读课文主备人周平德参备人舒笑非 邵红英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穷人的穷困和悲惨。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淳朴善良和沙俄时穷人的穷困和悲惨。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的方法。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的方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读悟结合教学准备1、师进行朗读备课(注意描述性的句段)。2、多媒体课件3、了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时安排 2课时分课时教学目标第 一课 时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教学过程施教批注一、揭示课题,了解时代背景1、读题质疑读通课文出示课题穷人,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为什么用“穷人”作题目?课文是否只写了穷人的“穷”? 2、读课题,学生反馈作者的资料及时代背景。3、教师整理归纳。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可重点检查以下几个词,特别关注其中带点的多音字读音: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2、检查朗读。3、交流初读收获,质疑。(1)说说本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些什么?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2)鼓励学生质疑。预设: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桑娜和渔夫那么贫穷,为什么还要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3)说说哪些语段比较难读,师范读,指名朗读、齐读。(第9自然段) 三、自读课文,理解穷人物质上的贫穷、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2、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你能从哪些地方读出他们生活的贫穷?3、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课件)4、汇报交流。(课件出示)(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 。(2)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 ;孩子们没有 ;吃的是 ,菜 鱼。(3)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悲惨死去,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 垂下来。(4)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 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包住他们的小脚。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6、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课件: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7、初步体会桑娜内心的善良。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 四、迁移课后,初悟精神上的富有、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文章还写了他们是怎样的人?、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课后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体现他们善良的语句。板书设计9、穷人 毅然收养桑娜 孤儿(心地善良)心情矛盾分课时教学目标第 二 课 时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穷人的淳朴善良。2、从具体的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中,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再现穷人 “穷”境1、谈话导入: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从哪儿看出他们穷?(教师随机板书:桑娜渔夫)2、谁还记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了哪些内容?(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二、品读,走进穷人内心1、文章除了写他们“穷”,还写了他们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2、欣赏桑娜的善良。默读第811自然段,用 “ ”画出描写桑娜抱养西蒙两个孩子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课件)(1)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桑娜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什么?)(2)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体会出桑娜的善良。) (3)她忐忑不安地想:“她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她受的了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a、指名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有什么特点。(省略号的用法)b、再读这段话,思考: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都有什么变化。c、你从课文的哪些语段中感受到“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d、有感情地朗读。(板书:忐忑不安) (4)“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她为什么会这样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欣赏渔夫的善良 (1)出海打鱼的丈夫终于回来了,桑娜应该高兴才是,可他们却沉默了。分角色朗读1227自然段。(2)两人沉默了一阵 桑娜沉默了。 a、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两处“沉默”的不同含义。b、补白桑娜和渔夫沉默时不同的心理活动,从而感受穷人的心地善良。(桑娜为什么沉默?在这两次沉默中,她分别会想些什么?渔夫为什么沉默,心里在想些什么?) (3)“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快去!别等他们醒来。”(1)这句话中哪个词特别感人?(熬)(2)从“熬”字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1、总结:在抱回孩子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而想法和做法却是那么一致,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2、续写穷人故事结尾。3、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板书设计9、穷人桑娜 渔夫 非这样做不可 把他们抱过来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反思意见课 题10*、别饿坏了那匹马课 型阅读课文主备人周平德参备人舒笑非 邵红英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2、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包含在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谎言中的双重含义。2、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感激之情。教学难点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的揣摩,明白残疾青年寄予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的良苦用心,体会“尊重”对我的莫大感动。教学方法读悟结合、谈话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施教批注一、初读课文,质疑1、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碰到一些令自己感到无奈无助的困难,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给我们一些帮助,相信大家心里一定能感到无比的温暖。老师想知道,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述说得到别人帮助或者帮助别人的生活经历)2、我想对于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我们除了感激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有一位作家,在成年之后,始终无法忘记曾经给予他莫大帮助的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话,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课件: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3、交流后引导质疑。(为什么我特别感激残疾青年?)4、揭示话题,板书齐读。(板书:别饿坏了那匹马)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1、提问:“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是谁说的?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读文后交流:是什么事情让我对那位残疾青年感激不尽?(残疾青年满足了我渴望看书的欲望,让我把马草卖给他。)3、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你看见了课题中提到的“那匹马”了吗?(没有)三、品读课文,体会善良1、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出摊主没有“那匹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词句能让你看清书摊摊主的心思,可以用笔划下来。2、学生交流自己划出来的部分,并说明原因。(相机出示课件)(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一愣”代表什么?“一亮”又说明什么?)(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命令道 (姑娘茫然的眼睛里透露的讯息是什么?“命令道”让你体会到什么?)(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4)“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他心里现在在想些什么?) 3、小结: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这些细节透露了一些信息。谁能谈谈为什么作者这么写?4、既然没有“那匹马”,摊主为什么说“别饿坏了那匹马”?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体会那一份尊重。)5、随着“我”推开木板房的门而真相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还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的心中,在这一刻会想些什么呢?6、交流汇报,感受残疾青年的善良品质。(结合教参86页内容)四、总结课文,升华主题1、听着同学们这一句句深情的告白,老师心里又扬起了一阵阵感动。“那匹马”虽然是摊主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摊主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乐趣。同时更为可贵的是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托词中尊重了“我”一颗需要理解关怀的幼小心灵。真如作者自己所说的,这是一份特殊的帮助和关怀,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们在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课件:回忆往事,我总感激那些曾经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然而,一位残疾青年对我年幼时那份特殊的帮助与关怀,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因为他不仅给了我雪中送炭般的温暖,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温馨。2、作业:联系课文内容,续写别饿坏了那匹马。3、小练笔:“我”站在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仿佛回想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那句话,“我”心里此刻会想些什么呢?板书设计10、别饿坏了那匹马善良的谎言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有志气反思意见课 题11、唯一的听众课 型讲读课文主备人周平德参备人舒笑非 邵红英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3、从老教授的言行及“我”的心理两方面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4、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重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从老教授的言行及“我”的心理两方面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学难点理解“我一直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这句话中“美好的心灵”的含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分课时教学目标第 一课 时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教学过程施教批注一、创设情景,走进文本1、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这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动听的音乐要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啊!而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2、揭示课题,板书齐读。3、鼓励质疑: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2、检查字词读音,掌握字形,并指导写好“歉”,“悠”字。 3、(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理解:白痴、沮丧、懊恼、蹑手蹑脚等词。4、交流汇报“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5、再次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6、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上“以前,我 ,后来,我 ”的句式。三、以点带面,品味全文1、事件的概括中可以看出“我”琴艺的进步。其实,在这同时,“我”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体会“我”遇见老妇人前后的心理变化,并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表现,用铅笔划出。(学生默读文章,从文中划出相应语句。)2、汇报交流:(课件)(1)开始:我不敢在家里练琴。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我仍然感到沮丧,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2)后来:我又开始在家中练;我开始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习;不仅在家中练,每天清晨,我还坚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3)“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老妇人的鼓励)3、这位老妇人在“我”最失落、沮丧的时候给了“我”鼓励与支持,使“我”的生命从此有了改变,因此这一人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妇人是怎样来鼓励“我”的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设计11、唯一的听众锯床腿-帮助-优美动听(语言-眼神-行动)缺乏信心恢复自信分课时教学目标第 二 课 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我一直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这句话中“美好的心灵”的含义2、品词析句,能从老妇人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感受老人对“我”的鼓励和关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3、在阅读中能感知文章写法,提高布局谋篇能力。在想象写话、与原文对比中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教学过程施教批注一、对比朗读,感知“变化”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唯一的听众。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适时引导学生用上“以前,我 ,后来,因为 ,我 ”的句式。二、探究“变化”,感悟真情1、作者为什么能由“音乐白痴”一跃成为“小提琴演奏家”?这位耳聋的老妇人究竟为他做了些什么?快速默读28自然段,画出老妇人说的话,想一想老人这些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她为什么要这样说。2、感悟语言中的真情。3、指名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同桌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老人为什么要这样说。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a 、老人真的耳聋吗?如果老人当时说自己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情形会怎样?b 、师生合作读。c、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老人的话。4、如果是你,听了老人的这些话后,你会有什么感受?5、感知“我”的变化。(1)学生默读7、8自然段,画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变化。(2)指名汇报,重点指导以下的词句:“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指导读出作者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感觉?)(4)读了刚才作者的变化,你觉得这位老人的鼓励和爱护给作者带来了什么?6、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1)课件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思考: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些什么?)(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7、教师小结。8、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我”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时,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1、教师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2、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3、课示名言: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学生朗读品味)板书设计11 唯一的听众音乐白痴鼓励 爱护小提琴演奏家反思意见课 题12*、用心灵去倾听课 型阅读课文主备人周平德参备人舒笑非 邵红英教学目标1、了解“悦耳、耐心、沉默”等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苏珊对我的爱。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教学难点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教学方法谈话引导法、读悟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施教批注一、谈话揭题1、板书“倾听”(解释倾听)2、你会怎样去倾听?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3、对于课文,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感知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说说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学生交流后指名读出相应的句子。)三、研读感悟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我的第二个母亲(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1)学生交流谈感受。(2)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而苏珊呢?(3)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3、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四、总结深化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板书设计12、用心灵去倾听真情帮助苏珊 “我”享受幸福反思意见课 题回顾拓展三课 型复习拓展课主备人周平德参备人舒笑非 邵红英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2、积累赞颂中华美德的名言警句。3、推荐课外读物。教学重点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心理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2、积累赞颂中华美德的名言警句。教学难点推荐课外读物,与同伴交流课外阅读的歌颂人美好心灵的作品。教学方法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学准备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施教批注一、对话导入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冲关!怎么冲关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2、师生讨论冲关方式与方法。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二、冲关一:分享精彩片断1、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评价、补充。(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2、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1)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2)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三、冲关二:积累名言警句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实力派选手。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四、冲关三:推荐优秀书籍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推荐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2)自练。(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鼓励学生课后到学校图书室去借阅上述自己喜欢的书籍)五、冲关四:合创精美小报1、教师小结过渡: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1)至少2人,最多3人。(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3、时间为星期一,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板书设计回顾拓展冲关一:分享精彩片断冲关二:积累名言警句冲关三:推荐优秀书籍冲关四:合创精美小报课 题口语交际习作三课 型口语交际、习作课主备人周平德参备人舒笑非 邵红英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通过辩论会能认识到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4、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5、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教学重点1、通过辩论会能认识到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2、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难点1、通过辩论会能认识到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2、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情境教学法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搜集有关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故事3、搜集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课时安排3课时分课时教学目标第 一课 时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2、通过辩论会能认识到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过程施教批注一、故事揭题1、论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子和他的妻子上街之前,小孩哭闹着也要跟着去,他不让小孩去,他妻子就哄着说,我们回来杀猪拿猪肉给你吃,因为小孩贪吃,这样就敷住了小孩跟路的想法。回来之后,曾子说不能欺骗小孩,我要把这只猪杀了给儿子吃。2、你们同意曾子的做法?意见发生分歧,我们这节课就开一次辩论会: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二、确立辩论双方1、读教材中的提示,确立个人辩论观点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三、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1、导语: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那该怎么辩论呢?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课件)(1)辩论要求:用普通话辩论,语速不宜太快,语言表达要清晰;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2)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a 、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b、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c、运用反问,增强语气d、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四、推荐人选,全班辩论1、全班推选出6人,再设置一名主持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五、分组辩论,人人参与1、八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组内展开辩论。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六、师生总结,明确认识1、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认识?2、教师总结,达成共识诚信是美德, 是大前提, 社会应该弘扬诚信,时时讲诚信,事事讲诚信,做到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不论大小长幼,进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营造强有力的诚信氛围,诚信很重要,但是有些场合还是需要善意的谎言。板书设计口语交际正方: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反方:生活中可以说些善意的谎言。分课时教学目标第 二、三 课 时1、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2、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教学过程施教批注一、交流谈话,情境导入1、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帮助。孩子你曾经帮助过别人?感受到陌生人对你的关爱?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