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_第1页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_第2页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_第3页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_第4页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教师版)【复习范围】: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三峡、狼郑人买履郑人有欲(想)买履者,先自度(量)其(代词,代自己)足,而(连词,表顺承,于是、就)置(放置)之(代词,代尺码)其(代词,代座位)坐(同“座”,座位)。至(等到)之(到去)市,而(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忘操之(代词,代尺码)。已得(拿到)履,乃(于是、就)曰:“吾忘持度。”反(同“返”,返回)归取之(代尺码)。及(等到)反,市罢(结束),遂(于是、就)不得(买到)履。人曰:“何不试之(代词,代鞋)以(用)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1)郑人有欲买履者。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郑人买履的寓意是: 不能墨守成规、死搬教条,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动脑筋,灵活办事。 4、比较阅读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注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走跑,逃跑。耒(l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冀希望。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兔走触株( 跑 ) 因释其耒( 放下 )冀复得兔( 再次 ) 身为宋国笑( 被 )(2)翻译下列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于是放下农具守在树根旁,希望能再次得到兔子。 (3)这两篇短文从体裁上讲,都是 寓言 ,这一则故事可以用成语 守株待兔来概括它的内容,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这样的寓意: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江者,其(代楚人)剑自(从)舟中坠于(到)水。遽(立即、匆忙)契(雕刻)其(代舟)舟,曰:“是(这、此)吾剑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所从(即“从所”,从的地方)坠(坠落)。”舟止,从其(代楚人)所契者入水求之(代剑)。舟已行矣,而(表转折,可是)剑不行。求剑若此(像这样),不亦惑(迷惑、糊涂)乎(“不亦乎”,不也是吗?表反问语气)!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1)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落下去的地方。”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刻舟求剑的寓意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随客观事物变化而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 4、比较阅读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闵(mn):同“悯”,担心,忧虑。长(zhng)生长,成长,揠(y)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趋:快走。往去,到去。.槁(go):草木干枯。(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谓其人曰( 对说 ) 苗则槁矣( 却 )以为无益( 益处、好处 ) 非徒无益( 仅仅 )(2)翻译下面的句子。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急忙跑过去一看,禾苗却已经枯萎了。 (3)这一则寓言可以用成语 揠苗助长 来概括,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寓意: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幼时记趣余忆童稚(幼小)时,能张目对日,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羽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见藐(小)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花纹)。故(因此)时(时常)有物外之趣(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兴趣)。夏蚊成雷,私拟(比)作群鹤舞空。心之(助词,无实义)所向(指想像的景象),则(那么)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ang同“僵”,僵硬)。又留蚊于(在)素(白色的)帐中,徐(慢慢地)喷以(用)烟,使其(代蚊子)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鹤、鸿雁等)高亢的鸣叫云端,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于(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多而杂乱)处,常蹲其(代自己)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以为”,把当作)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小山),凹者为壑(山沟)。神游(指在想像中游历)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很大的样子)大物,拔山(把山推开;拔:移)倒树而(连词,表修饰)来,盖(连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连词,表顺承,于是、就)二虫尽为所(表被动,被所)吞。余年幼,方(正、刚)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心神安定),捉虾蟆,鞭(用鞭子打)数十,驱之(代蛤蟆)别院。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2)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能够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的(蚊子)就果真是鹤了。 (4)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当青云、白鹤来观看,果然象仙鹤在云头上高亢的鸣叫,让人高兴得直喊痛快。 (5)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6)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部被吞进肚子。 (7)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把丛生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石头凸出的当做山丘,凹陷的当做山谷。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童趣一文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获得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仔细观察和丰富的想像。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4、比较阅读及长,爱花成癣,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壁,值余幕游于外,芸能亲为灌溉,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次取杜鹃,虽无香而色可久玩,且易剪裁。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其他盆玩皆然。闲情记趣(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及长( 等到 ) 继悟接花叠石之法( 明白、领悟 )始悉有人( 知道 ) 其他盆玩皆然( 这样 )(2)翻译下面的句子。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 因为芸怜惜菊花的枝叶,不忍心畅快的修剪,所以很难长高长大。 (3)幼时记趣和这段文字都是选自闲情记趣,本文写了养 兰花和菊花 的遭遇。三峡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同“缺”,缺口,中断)处。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天蔽日,自(如果)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至于夏水襄(上,漫上)陵(大的土山,此泛指山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断)。或(有)王命急宣(宣诏,传达),有时朝发(出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奔驰的快马)御(驾御)风,不以(如,比)疾(快)也。春冬之时,则(表转折,可不译)素(白色)湍(急流)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冲荡)其间。清荣峻茂,良(的确,实在)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早晨),林寒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同“啭”,声音曲折)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两岸都是连绵的山峰,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叠叠的岩石山峰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不如乘船行得快啊。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影子。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三峡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腾的江流,以及一年四季景色的变化。(或山、水、树、猿鸣)文章先写三峡地貌,重点写山,然后又分别描绘了四季的景象,先写夏季三峡的江水;再写春冬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三峡秋天的景色。 (2)三峡地貌总体特点是什么?四季各有什么特点?地貌总特点:山势连绵,遮天蔽日。夏季:水势迅疾凶猛。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秋:幽静、凄凉。(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3)三峡最后一句,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既烘托了三峡秋天凄凉哀婉的气氛,又表达了作者对三峡渔民船夫悲惨生活的同情。 4、比较阅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 皆若空游( 像 )(2)翻译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好像在和游客相互逗乐。 (3)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水,三峡写出了江水 迅疾 、 清澈 的特点;而小石潭记中则写出了水 清澈透明 的特点。从写作手法上看,三峡运用了 正面和侧面相结合 的写法,而小石潭记的选文则用了 侧面描写 的写法。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地域、范围)生子方虫,方(正)为秋田之(的)害(危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代子方虫)喙(指虫子的嘴)有钳,千万蔽地(遍地;蔽,遮盖);遇子方虫,则(就)以(用)钳搏之(代子方虫),悉(全部、都)为(成为)两段。旬日子方皆(都)尽,岁(年成)以(因)大穰。其(那,代傍不肯)虫旧曾有之(结构助词,无实义),土人谓之(代傍不肯)“傍不肯”。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统治)两浙时,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刚)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嫌、担心、担忧)其(代塔)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像这样)。”乃(于是、就)以(用)瓦布(铺排)之,而(可是)动如初。无可奈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代匠师)妻见喻皓之(的)妻,贻(赠送)以(用)金钗,问塔动之(的)因。皓笑曰:“此易耳(语气助词,可不译),但(只、仅)逐层布板讫(终了、完毕),便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之,则(于是、就)不动矣。”匠师如(遵照、按照)其(代喻皓)言,塔遂(于是、就)定。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因为、原来”)钉板上下弥束(紧密约束),六幕相联如胠箧(此指箱子),人履(动词,走、踩踏)其(代板)板,六幕相持(支撑),自(自然、当然)不能动。人皆伏(同“服”,佩服)其(代喻皓)精练(精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1)方为秋田之害。 正成为秋天农田里庄稼的危害。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杀完了,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 (3)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然后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以虫治虫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启示: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而过度使用农药对人体是有害的,而且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要提倡绿色农业。 例子:蛇吃田鼠,灰喜鹊吃松毛虫,啄木鸟吃树虫,青蛙吃害虫,七星瓢虫吃棉蚜虫等。 4、拓展阅读太子中允关杞曾提举广南西路常平仓,行部邕管,一吏人为虫所毒,举身溃烂。有一医言能治。呼使视之,曰:“此为天蛇所螫,疾已深,不可为也。”乃以药傅其创,有肿起处,以钳拔之。有物如蛇,凡取十余条而疾不起。又余家祖茔在钱塘西溪,尝有一田家,忽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西溪寺僧识之,曰:“此天蛇毒耳,非癞也。”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识疾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然不知天蛇何物。或云:“草间黄花蜘蛛是也。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露涉者亦当戒也。 梦溪笔谈(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乃以药傅其创( 用 ) 凡取十余条( 总共 )尝有一田家( 曾经 ) 或云( 有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人遭其螫,仍为露水所濡,乃成此疾。 如果人被它咬后,仍然被露水沾湿,就会形成(患上)这种疾病。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同“只”,仅仅)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此为紧跟)行甚远。屠惧,投以(把、用)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复(再、又)投之,后狼止而(可是)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可是)两狼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并(并行、并排)驱如故(原先、以前)。屠大窘(紧张为难、窘迫),恐前后受其敌(攻击)。顾(回视、转头看)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动词,覆盖)蔽成丘。屠乃(于是、就)奔倚(倚靠)其(代积薪)下,弛(放下)担持刀。狼不敢前(动词,向前去),眈眈(瞪眼看)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指屠夫)向(朝着)。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离开),其(其中)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在)前。久之(音节助词,放在时间副词后面,无实义),目似瞑(闭眼),意(指神情、态度)暇(空闲)甚。屠暴(突然)起,以(用)刀劈狼首,又数刀毙(杀死)之。方(刚)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动词,打洞)其中,意将隧(名词作状语,从隧道)入以(连词,来、用来)攻其(代屠夫)后也。身已半入,止(“只”,仅仅)露尻(屁股)尾。屠自(从)后断其股(大腿),亦毙之。乃(才)悟前(前面)狼假寐(睡觉),盖(表原因,原来是、大概是)以(连词,来、用来)诱敌(对方)。狼亦黠(狡猾)矣,而(可是)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的)变诈几何(多少)哉?止(“只”,仅仅,不过)增笑耳(罢了)!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并排追赶同原来一样。(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夫非常窘迫,害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3)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看着屠夫。 (4)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打算将要从暗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 (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来引诱敌人的。 (7)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算狡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