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连接设备.doc_第1页
局域网连接设备.doc_第2页
局域网连接设备.doc_第3页
局域网连接设备.doc_第4页
局域网连接设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学之隋唐五代文学篇知识串讲说明:此贴根据隋唐五代文学相关资料整理,与此前的“基础知识”、“重点点评”、“难点辅导”互为补充,也略有重复,请同学们在浏览、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学习兴趣,完善知识体系。是为盼。隋唐五代文学概 说 公元581年,杨坚篡北周建立隋朝,589年灭陈,从此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篡位的隋炀帝的奢侈无度,倒行逆施,致使隋开国不过三十年时间,便被李渊灭亡。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在隋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唐帝国,强大昌盛,欣欣向荣,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高涨。为了扩大统治基础,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给唐代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首先,从六朝门阀势力下解放出来的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他们带着一往无前的蓬勃朝气,怀抱匡时济世的宏伟志向,歌唱社会人生,歌唱时代理想,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文人大量集中于京城,以文会友,切磋琢磨,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 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此外,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唐代文人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不仅造成了文学彬彬之盛的局面,而且使三百年间不同时期的文学面貌各异、丰富多彩。 尤其是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到唐代,更犹如百川归海,形成前所未有的壮阔波澜。作诗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而成为上自帝王后妃、下至村夫牧童各阶层人士无所不预的事业;诗歌的题材也从狭小的宫廷、台阁解放出来,走向江山、塞漠和市井,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物,无不可以入诗,人们的喜怒哀乐种种情感,无不可以化为新鲜活泼的诗歌语言;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各种风格流派百花齐放,争奇斗胜。不论是内容的开拓还是艺术的创造,唐诗都以辉煌的成就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不仅诗歌达到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高峰,古文运动也带来了继先秦两汉之后的又一散文创作高潮。唐代还产生了诗歌与音乐结合的新的诗体词,出现了脱胎于六朝志怪的真正成型的文言小说,成为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仅见于唐代的变文,是我国说唱文学的源头。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隋朝统一全国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因隋朝立国短暂,在文化方面没有太多的建树。唐朝开国后一段时期里,诗歌也没有明显的进步,但在诗歌的艺术表现方面,由于宫廷诗人们汲取和总结了前代的经验,有所丰富和完善。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新诗人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诗歌创作逐步摆脱宫廷藩篱,迎来了它的高潮。 第一节 隋代诗歌 隋代诗歌基本上延续齐梁文风,缺乏创新,呈现出过渡状态。为改革南朝浮靡文风,隋文帝曾下令“公私文翰,并宜实录”(隋书高祖本纪),将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诏示天下。虽收效甚微,但诗风多少发生了一些变化。边塞诗成为令人瞩目的题材,同时初步显现出南北文风融合的倾向。 隋代主要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都是北齐、北周入隋的老臣,代表作有卢思道从军行、杨素出塞等边塞诗。与前代相比,作品中有更多的写实成分和真情实感。薛道衡被视为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其诗以刻画人物心理和情感见长,代表作昔昔盐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对偶工整,描写细腻,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人日思归清新朴素,感情真挚,全从眼前景物生发,委婉含蓄。 隋代在诗体演进方面也可见端倪,已有七言歌行、七绝和接近七律的诗出现。如无名氏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已是成型的七言绝句。 第二节 上官仪与沈佺期、宋之问 初唐,从高宗武德时期到睿宗景云年间,约一百年,是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过渡阶段,也是唐诗兴盛的准备阶段。唐太宗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奉命而作的应制诗和君臣之间的唱和之作,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表现宫廷生活和写景咏物。虽文辞典雅、内容空洞,毕竟摆脱了齐梁诗歌轻靡浮艳的弊病,并且逐渐显示出开阔壮大的气势、生龙活虎般的节奏和庄严的宇宙意识,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初唐时期,先后出现了一些宫廷诗人,前有上官仪,后有号称“文章四友”的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以及并称“沈宋”的沈佺期、宋之问。 上官仪(608?664),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为太宗、高宗时显贵之臣。其诗多奉和、应制、咏物之作,内容空泛,华丽精工,却名重一时。旧唐书本传载:“(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仪将六朝以来诗歌中的对仗方法加以程式化,总结出“六对”(字词对)、“八对”(句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文章四友”主要活动于武后时期,位显名高,他们在诗的合律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其中又以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最有诗才。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及由此引起的浓厚的思乡之情,写得极为真切。被明代的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诗薮)。 宋之问、沈佺期并称“沈、宋”,主要活动在武后和中宗两朝。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以他们工致细密、格律精严的创作,使这些规范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沈、宋前期多点缀升平的应制诗,后期贬谪远荒之地,生活经历给创作带来了变化,写作了一些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诗。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等。第三节 王绩与“四杰” 王绩是隋唐之交独立于宫廷以外的诗人,在隋唐两朝都曾出仕,终因仕途失意而归隐。其诗多写其乡居生活和隐逸情趣,风格淡远,在沿袭齐梁遗风的初唐诗坛独拔于流俗之外,使人耳目一新。野望作于晚年归隐东皋之时,写薄暮观望山野秋色,抒发了无所依归的苦闷心情,平淡自然,是踵武陶渊明的代表作,也是一首大体合律的五言诗。 稍后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天下,号为“四杰”。卢、骆生年较早,约比王、杨长十馀岁。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心中充满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面向广阔的时代生活和现实人生,以寒士的不平批判上层贵族社会,诗歌中开始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不仅推动了诗歌的健康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四杰中卢、骆喜作五、七言长篇,尤擅七言歌行,王、杨则以五言律、绝取胜。 王勃的诗以五言和绝句居多,抒写情志境界开阔,刚健清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借临别劝慰表达了作者惜别的真挚情意和旷达开朗的襟怀,为初唐诗坛所少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尤精练概括,格调高朗,为千古名句。他另有滕王阁诗等名作, 杨炯在“四杰”中作品数量最少,成就也相对较低。但他的一些诗作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渴望,值得一读。如从军行抒发了投笔从戎、慷慨报国的壮烈情怀和雄心壮志。对偶工整,音韵铿锵,风格刚健雄浑,既是一首以乐府旧题写现实生活的古体诗,也可看作是一首臻于成熟的五言律诗。 卢照邻一生只做过一些小官,后染风疾,终因不堪病痛,自投颖水而卒。他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反映都市社会的诗歌尤引人注目。代表作长安古意描写帝王公侯、将相以及豪门子弟、任侠少年、倡家乐伎等各类人物的生活,展现了长安繁华兴盛的社会风貌,描写并批判了豪贵们的骄奢淫逸。此诗以赋为诗,破奇为偶,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吸收了齐梁以来的歌行的特点,但思想情调却迥然不同。它的出现标志着六朝宫体诗的告终,在七古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骆宾王也有与卢照邻长安古意内容相近的帝京篇,被当时誉为“绝唱”。其在狱咏蝉借蝉自况,将蝉的艰窘与自己的身世遭遇融而为一,寄托遥深。使得此前作为文人墨客使才逞博工具的咏物诗注入了新的活力,带上了诗人鲜明的个性。 第四节 张若虚、刘希夷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的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他本人也因此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将相思离愁置于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境界之中,充满了诗意的美。同时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刘希夷的诗,颇多赏春、惜春之作,代表作是代悲白头翁。诗以落花起兴,借对自然周而复始而青春年华转瞬即逝的感悟,以及红颜少年和白头老翁的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人生短促、青春易逝的悼惜。在伤感之中,又透露出对大自然永恒生命力的向往。全诗兴象鲜明而韵味无穷。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包含了广泛深刻的人生哲理,千古传诵。 张若虚、刘希夷的诗中如梦如幻般澄澈优美的境界,略带凄凉感伤而绝不消沉颓废的音调,对青春年华和生命宇宙的理性思考,展示出清新健康的审美风貌,标志着诗歌发展距离盛唐高峰已经不远。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第五节 陈子昂 陈子昂是初唐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继“四杰”之后,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进行诗歌内容的革新。反对“彩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高倡恢复建安文人的慷慨意气和人生理想,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架起了建安风骨与盛唐气象之间的桥梁。他的功绩主要在理论上,著名的修竹篇序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诗歌主张的具体实践,三十八首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大体可分两类,或感慨时事,或感伤身世。如其十九“圣人不利己”批评武后不恤民力建造佛寺佛像,指出这既不合贤君尚俭忧民的美德,也不合佛家清净为本的宗旨。其二“兰若生春夏”用春兰、杜若比喻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出众才华,寄托了政治失意的感慨。所谓“感遇”,即感于所遇,即事抒怀,与阮籍咏怀一脉相承对张九龄感遇十二首、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均有影响。 登幽州台歌也是陈子昂的代表作,抒写了作者纵观古今的慷慨悲凉之情,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孤寂之情。意境苍凉雄浑,感情深沉悲壮,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概括性。虽只寥寥四句却成为千古绝唱。与振聋发聩的修竹篇序一样,不仅震撼了初唐诗坛,而且以它要求突破现实的豪迈气概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呼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第二章 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第一节 张说、张九龄和王之涣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诼州)。自武后起历任四朝,封燕国公。与许国公苏頲并称“燕许大手笔”。他是盛唐前期的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向。代表作有七古邺都引,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抱负,风格接近盛唐歌行。 张九龄是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代表作感遇十二首,如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诗风清淡,情景交融。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路诗风。 王之涣存诗只6首,但均为精品。其吟咏从军出塞之作,在当时即“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描写塞外荒寒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厚同情。诗意顿挫曲折,抒情含蓄委婉。登鹳雀楼写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宽阔胸襟。全篇对仗而自然流畅,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意境壮美,富于展望,寓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宰相张说手题此联于政事堂,“令为楷式”,仿佛预告了诗歌高潮就要到来。第二节 王维、孟浩然和其他水田园诗人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夜归鹿门歌、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是其代表作。孟诗中还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夏日南亭怀辛大、春晓等名篇,或气势雄浑,或语浅情深,显示了作者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多方面的才能。 孟浩然不论是对山水题材的开拓,还是笔墨清淡意境浑成的风格,在盛唐诗坛都可谓开风气之先。其不足之处在于题材不够宽泛,内容比较狭窄,同时缺少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的光彩。 王维是享有盛名的盛唐诗人。他出身世代为官的家庭,本人又多才多艺,21岁即中进士。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权奸李林甫当政,遂成为王维一生的分界线。前期积极入仕,后期半官半隐,前后期的创作也因此而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存诗380多首,按题材可分为政治诗、边塞诗、抒情诗、山水田园诗,最有创造性和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 他的游侠和边塞的题材多写于前期,代表作有少年行、陇头吟、老将行、使至塞上等。如少年行(其一)表现了长安少年的任侠意气与豪迈气概;(其四)突出了咸阳游侠精于骑射、驰骋疆场的雄姿。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形象刻画了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风光,意境雄浑,画面开阔,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后期多描写作者隐逸终南、辋川的自然景色和闲情逸致,由于他既精于诗道,又深于画理,因而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充满诗情画意,标志着这一题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笔下的山水景物多彩多姿,风格各异:有的气象雄伟,境界开阔;有的清新秀丽、优美静谧;有的色彩鲜明;有的萧疏简淡。每一类诗都有不少佳作,如终南山、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然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那些意境冲淡空灵、禅理与诗情结合的作品,如辋川集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以画家所特有的艺术匠心将它们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意境,从而托物以寓情,立象以尽意,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是善于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细致入微地描绘山水田园中清灵、优美的境界,表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闲情逸致。三是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王维的叙事、抒情诗也有不少佳作。如观猎写观赏将军射猎,叙述极为精练,布局也十分严谨,衬托出将军威武豪迈、气度非凡的形象;又如送元二使安西将送友西行时的惜别之情写得既深挚又豪放,为人传诵不衰。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也是脍炙人口的抒情名篇。 王维在诗体的运用方面也取得很高的成就,概而言之,五律沉雄慷慨,意气飞动;五绝写景自然超妙传神;七绝语浅情深,音节优美。 以山水田园诗著称的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等诗人。 储光羲(706?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与孟浩然、王维、綦毋潜等有交往,以田园诗著称。诗风古雅质朴。代表作有田家杂兴等。 常建的诗旨远兴僻,时有佳句,为时人所推重。山水诗好以光和影写幽深空寂的感觉,代表作是题破山寺后禅院。 祖咏与王维、储光羲、卢象等诗人相交往,互有赠答,颇有文名。其诗多写山水景物,终南望馀雪是他应考时写的半首五律,称“意尽而止”,成为咏雪的名篇。 总的说来,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创作上有如下特点:一是描写景物多为青山白云、鸣禽芳草、清风流水,人物多是幽人隐士、野老牧童、挑夫浣女,从中表现出回归自然、向往闲适隐逸的思想。二是多数诗歌偏于恬静淡雅,富于阴柔之美。三是诗体运用上,多五古、五律、五绝等形式。 第三节 高适、岑参与其他边塞诗人 高适今存诗200多首。内容有的慨叹身世,抒发怀才不遇;有的反映民生疾苦,同情百姓。还有一些送别应酬诗。一首燕歌行在蔚为大观的边塞诗中脱颖而出,奠定了他边塞诗代表诗人的地位。殷璠称赞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卷上) 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他的送别诗别董大声情慷慨,气势豪壮,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体贴,更包含着对友人的理解、信任与期待。从中显示出盛唐文人对前途的乐观自信和友谊的巨大精神力量。 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在西北边地长达六年,并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幕中任过职,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因此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这些诗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白雪歌尤为出色。岑参还描写了边塞的各种习俗和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这不仅是对边塞题材的大力开拓,也是对唐诗领域的极大开拓。其怀土思亲的七绝逢入京使自然真切,语浅情深,也是广为传诵的佳作。 岑参诗题材新奇,色彩瑰丽,想象奇特而又夸张合理,在将夸张与具体、奇妙与真实结合得如此和谐方面,唐代很少有人与他相比。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卷上)这种奇丽,不仅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特质的再现,更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再现。 总的说来,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诗悲壮,岑诗奇丽;高诗多现实描绘,岑诗多浪漫色彩。陈绎曾说:“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卷五引)准确概括了二者的不同。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等几乎都有交游。他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总有一种刚健之美。他是专攻七绝的高手,留存下来的七十馀首绝句,几乎首首皆佳。故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其诗主要写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和送别题材。 边塞诗从军行一组七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宫怨诗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含蓄委婉地揭示了宫女深沉的内心痛苦,对她们的不幸命运寄予同情其中“玉颜”同“寒鸦色”的强烈对比,抒发了宫女的深沉怨愤,尤含蓄蕴藉,别出心裁。闺怨写闺中少妇由“不知愁”而生“悔”,却不去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只是展示少妇一刹那的心态和微妙变化,巧妙地表达了怨思,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借景物抒发了江楼送别友人的惆怅,并表现了作者冰清玉洁的品格,也是送别七绝中的上乘之作。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捕捉最有包孕的片刻,表现人物刹那间对外界事物的感触。并精心处理绝句中的每一句。如起句骤响易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次句顺承;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结句含蓄蕴藉,不令语尽思穷。 李颀的边塞诗数量并不多,但境界高远,格调悲壮。给他带来声誉的边塞诗是古从军行,表现了戍边士卒的悲苦和胡汉双方士卒对战争的怨愤,尤其揭露了统治者发动不义战争的掠夺性,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李颀善于在赠别诗中刻画人物,如送陈章甫、别梁鍠等,传神地写出了盛唐士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是唐代诗人中成功地以诗刻画人物性格的第一人。他描写音乐的诗篇更是出神入化,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听安万善吹筚篥歌等诗,尽量用自然界的声响和形象来表达音乐的变化给人的感受,是唐代听乐诗中的名篇。 崔颢以古诗和歌行著称于世。殷璠说他“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卷中)。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王威古等诗,都以少年游侠的形象自况或喻人,具有豪迈勇武的气息。崔颢最著名的诗是黄鹤楼,写登上黄鹤楼所联想到的有关传说,以及眺望江景触发的思乡之愁。作者从“黄鹤楼”三字着笔,托想空灵,寄情高远,此外连用三句“黄鹤”,有一气旋转,高唱入云之妙。被后人推为古今七律第一,其独创性的手法对李白产生一定影响。第三章 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是这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他那追求理想的坚定执著、英雄失志的愤激不平、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爱好自由的叛逆个性,体现了整个时代的宏放气魄和雄伟力量。他的诗所表现出的春风得意的蓬勃朝气,热情奔放的青春旋律,以及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气势浩瀚、变幻莫测,又兴象玲珑、自然天成的意境,充满了美不胜收的无穷魅力,成为后人追摹难及的典范。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属甘肃)。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隆昌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一、蜀中时期(705724) 这是李白读书习剑、学道和漫游的时期。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受到多方面的教育。曾游历青城、峨眉山等地,也曾隐居岷山。二、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和一入长安时期(725742) 开元十三年(725),为了实现“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李白离开四川,漫游洞庭、江浙一带。后娶故相许圉师的孙女,定居湖北安陆。开元十八年(730)前后,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李白不愿意走应试入仕之路,而是希望通过扩大自己的声名以一鸣惊人。这一时期,他四处漫游,广泛结交著名文人和道士,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名动京师,上达天子。三、长安供奉翰林时期(742744)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征召入京,虽优宠有加,供奉翰林,但不过是被当作宫廷侍臣,根本无权过问朝廷政事,抱负无由施用。加上亲眼看到统治集团的黑暗腐朽,愤懑不平,于是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后受谗毁,请求放还,于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这是李白生活和创作的重要转折时期。四、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漫游时期(744755)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汴梁、齐鲁、江浙、燕赵。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后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一带。又到齐鲁,金陵,还到过幽蓟等地。这一时期的创作集中抒发了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忧虑时局所产生的强烈的悲愤孤傲之情。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一762)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于庐山。至德元年(756)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兵败被杀,李白含冤下狱,后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放还。宝应元年(762)到安徽当涂投靠族叔李阳冰。上元二年(761)秋,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途中因病折回,次年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 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十分复杂,但主要受儒道思想影响。他受儒家影响,积极入仕,喜言王霸之道,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受道教影响,求仙访道;受庄子影响,蔑视功名富贵,追求个性解放;受纵横家的影响,任侠仗义。但又摒弃了庄子的空想虚无,佛家的守旧,道教的享乐腐化。而且不同时期又有变化。他的人生观中也有消极因素,如及时行乐等。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内容 李白是盛唐气象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主要反映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具体表现为既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代表作有古风(其十)、侠客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如行路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形象,生动揭示了世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波折的悲愤苦闷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将进酒借饮酒狂歌抒发了作者有才不得施展的苦闷,也表现了愤世嫉俗的傲岸和乐观自信、豪放不羁的精神 二、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歌颂了边塞将士守护疆防扬威绝域的英雄主义;永王东巡歌抒写了诗人平叛靖难的雄心和爱国热情;古风(其十九)描写了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洛阳豺狼当道、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表达了作者无比沉痛的忧国忧民之情;丁都护歌反映了民工从云阳拖船运送盘石至上游的惨重劳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三、赞美自然山川。代表作有蜀道难、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最突出。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呈现出两种境界,一是壮美,借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表现他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切心情和壮伟不凡的襟怀;二是优美,以安谧纯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抚慰他在现实中屡遭碰壁的悲愤和不平的心灵。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诗中多选择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雄伟阔大的意象,如他笔下的黄河便具有奔腾磅礴的气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李白的诗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捕捉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虽没有明显的脉络可寻,但感情的实质变化可感。他抒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含蓄收敛的,而是有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一气直下,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等。 他的诗常常充满大胆惊人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还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境和幻觉构成瑰丽神奇的境界,如蜀道难一开始就借用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烘托出蜀道奇险的气氛,并通过想象和夸张描绘了一幅幅奇山险水令人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梦游天姥吟留别驰骋丰富的想象,将梦境描写得色彩奇幻,令人目眩神迷;将仙境描绘得五彩缤纷,辉煌神奇。以此反衬现实社会的污浊和令人憎恶,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甫称赞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指出他诗中的语言清新俊逸。如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宣城见杜鹃花、山中与幽人对酌、横江词、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早发白帝城等,都用极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的理想境界。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流畅,饶有民歌风味,如长干行等。 在诗体的运用上,李白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的是七言歌行、七绝,都达到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而较少写作律诗。 李白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继往开来,在屈原之后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高峰,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传统;他继承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自己的理论特别是创作实践,扫清了六朝的绮靡诗风,为唐诗的繁荣和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他善于学习民歌,同时批判地继承前代优秀诗人的艺术传统,形成独特的风格。从而开创了以他和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第四章 杜甫 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使诗歌深入地走向现实生活,走向人民。他的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这一转变关头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从诗歌的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都对前人遗产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同时,他以富有开创性的创作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进雕赋表)的家庭,先祖杜预人称“杜武库”,祖父杜审言乃“文章四友”之一。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这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诗风浪漫豪放,与盛唐气象合拍。二、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一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寄家鄜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写下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留下了反映“安史之乱”的第一手最珍贵的资料,进入他一生中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密切注视时局发展,及时反映重大事件。次年冒险逃出长安,到陕西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任左拾遗(从八品上),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后终因房琯事件牵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作品,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去秦州,从此远离朝廷,走上与人民接近的路。是年末,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其间因军阀混战避难至梓州、阆州等地。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广泛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如兵车行反映了天宝年间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丽人行揭露并嘲讽了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奢侈、骄纵跋扈的丑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政治的昏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更运用强烈对比,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二、真实反映了广大人民深受战乱和各种不合理制度剥削压榨的痛苦。作于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便真切反映了由于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既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在又呈吴郎中,通过“无食无儿一妇人”扑枣,说明百姓“征求贫到骨”的悲惨处境。而所有这类诗,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三、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作于陷贼时期的春望,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工稳的对仗、拟人的手法生动表达了对祖国危难的深刻忧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大乱将平消息后的欣喜若狂,表达出渴望祖国复兴统一的强烈爱国感情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委婉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如登高一诗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诗人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离他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尤其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久客思乡的感慨和迟暮之悲,十四字中含有多重意思,更鲜明体现了杜诗的特色。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警策凝炼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兵车行中借“行人”之口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同或相似的遭遇;石壕吏通过老妪一家的惨状,概括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杜诗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如石壕吏中差吏与老妇的对话,采用藏问于答、以实带虚的写法,省略不少笔墨。杜诗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同时又善于吸收口语和方言入诗如兵车行中“耶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都极通俗生动。 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大为开扩,如秋兴八首便表现了深沉博大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时代和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成全了杜甫,加之具有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精益求精的锤炼技巧,这一切使杜甫成为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此做了高度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如果说李白是将诗歌的浪漫主义推进到一个高峰,杜甫则是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自觉的、成熟的阶段,使诗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并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诗的创作。在艺术上,杜甫掌握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充分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同时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也为后人开了无数法门。第五章 中唐前期诗人 中唐,约七十年,分为两个时期。代宗大历中到德宗贞元中为转折时期,此后直到穆宗长庆末为唐诗继续兴盛的时期,也是唐诗的第二次繁荣。诗歌数量丰富,风格流派繁多,个性得到发展。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术特征;韩愈、孟郊为代表的韩孟诗派,艺术上追求新奇险怪;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各异,都有独到的成就。众多诗人立足新变,大胆探索,共同创造出虽不如盛唐诗坛那么光芒耀眼,却更加色彩纷呈的局面。正是由于中唐诗人不满足于守成而立足于创新的种种努力,唐诗才得以在难乎为继的盛唐高峰之后别开生面。中唐诗人的杰出成就和艺术上的探索,不仅丰富了唐诗自身,而且衣被后人,他们勇于创新,以变求通的精神,尤其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光辉的范例。 中唐前期的代表人物有刘长卿、韦应物、戴叔伦等及大历十才子。这批人大多生于开元盛世,自然受到盛唐精神的感染和盛唐艺术的熏陶,诗歌中也会表现出对盛唐气象的继承。如诗中表现出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边塞诗中也流露出英雄豪情和爱国精神、表现出昂扬的感情基调和壮大的气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从意境创造到风格形成乃至基本作法都沿袭盛唐熟境。但诗坛的主要倾向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第一节 元结、顾况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曾任道州刺史。元结论诗在内容上强调文学的美刺教化作用,形式上反对雕琢、崇尚古朴。其诗多针砭时弊之作,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对陷于苦难的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两诗直抒胸臆,讽刺辛辣,跌宕起伏,感人至深。杜甫高度评价这两首诗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同元使君舂陵行) 顾况(?806?),字逋翁,苏州人。曾任著作郎,因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晚年隐居茅山,自号华阳山人。顾况的文学主张与元结相近,认为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悲歌序),反对徒求文采之丽。所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开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声。其中第十一章囡用白描手法,深刻揭露了闽吏取幼童作阉奴的惨无人道的罪行,揭示了奴隶身心的深重痛苦,有强烈的感染力。第二节 刘长卿、韦应物 刘长卿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屡遭贬谪,身世坎坷。个人的不幸加上时代变乱的痛苦,使他的诗常常流露出惆怅衰飒的心绪,情调冷落寂寞,凄清悲凉。其诗多写贬谪的感慨和山水隐逸之情,风格冲淡含蓄,清雅洗炼。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诩“五言长城”。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雪夜投宿山中贫寒人家的情景,凝炼自然,历历如绘,含蓄亲切,耐人涵泳。也有少数反映现实的作品,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等。 韦应物是大历、贞元间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追求恬淡秀丽的意境,连贯流畅的意脉,气貌高古,清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其中又以写山水田园最有特色,他善于用简淡自然却又是精心锤炼过的语言,来描写闲适生活的逸趣及孤高峻洁的情怀。滁州西涧是其中的佳作,此诗写景生动,极富画意,表现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闲适恬淡的胸怀,其中也寄托了他不得其用的寥落之感。韦应物对社会离乱、民生疾苦也有所反映,而且态度鲜明,情辞真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封建官吏的良心。另有淮上喜会梁川故人写与友人阔别十年后重逢的悲喜交集,真切动人。 第三节 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卢纶塞下曲等是其中的佳作。如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寥寥二十字便勾勒出壮阔的画面,渲染了紧张的战争气氛,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很见功力。 李益也曾被列入“十才子”,是这一时期最有独创性的诗人。曾到过塞外,因而写作了不少边塞诗,但这些诗多反映边塞的荒凉寂寞,戍边将士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已不再有盛唐边塞诗那种高亢乐观的情调,而是于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的情调。这些诗又多用他极擅长的七绝来写,因而常被谱入管弦,流传很广。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等,均用浓重的笔墨勾勒出边塞的典型环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征人不尽的乡愁。悲壮婉转,意境浑成。李益送别酬赠和妇女题材的诗也有不少佳作,如喜见外弟又言别、江南曲等。 第六章 韩愈与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并已取得极大成就以后,注意更广泛地从前代诗歌中吸取营养,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戛戛独造。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虽有时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唐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韩愈所开创的以文为诗,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除韩、孟外,这一派诗人还有贾岛、姚合、卢仝、刘叉等。 第一节 韩愈 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