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docx_第1页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docx_第2页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docx_第3页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docx_第4页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玉米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玉米(Zea maysL.)品种国家审定时应具备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指标。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品种审定,适用于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向品种审定委员会推荐玉米品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353玉米GB/T 3543.1-3543.7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T 5497粮食、油料检验水分测定法GB 6194水果、蔬菜可溶性糖测定法GB/T 6432饲料中粗蛋白测定方法GB/T 8613淀粉发酵工业用玉米GB/T 17890饲料用玉米NY/T 3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蛋白测定法(半微量凯氏法)NY/T 4谷类、豆类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法NY/T 11谷物籽粒粗淀粉测定法NY/T 55水稻、玉米、谷子籽粒直链淀粉测定法NY/T 56谷物籽粒氨基酸测定的前处理方法NY/T 519食用玉米NY/T 520优质蛋白玉米NY/T 521高油玉米NY/T 522爆裂玉米NY/T 523甜玉米NY/T 524糯玉米NY/T 597高淀粉玉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1年第44号令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品种variety经过人工选育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具有适当的名称。3.2 品种试验variety test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主管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抗病鉴定、品质检测等。3.3 丰产性yieldability品种的产量表现,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表示。3.4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用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的百分率表示。3.5 抗病(虫)性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品种克服或减轻病原物(害虫)侵染、发育、生长和为害的能力。4品种评价完成试验程序的品种,依据丰产性、稳产性、品质、抗病(虫)性等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4.1普通玉米4.1.1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5%,生产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3%。4.1.2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点比率70%;每年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4.1.3品质容重685g/L,粗淀粉含量(干基)69%,粗蛋白含量(干基)8%,粗脂肪含量(干基)3%。4.1.4抗病(虫)性4.1.4.1东北早熟春玉米区:丝黑穗病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田间自然发病株率在5%-10%之间的试点比率10%,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主要叶斑病为非高感类型。4.1.4.2东北华北春玉米区:丝黑穗病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田间自然发病株率在5%-10%之间的试点比率10%,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主要叶斑病为非高感类型。4.1.4.3极早熟玉米区:丝黑穗病田间发病株率3%,田间自然发病株率在5%-10%之间的试点比率10%,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5%;茎腐病、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等主要叶斑病为非高感类型。4.1.4.4西北春玉米区:大斑病、矮花叶病毒病为非高感类型。4.1.4.5黄淮海夏玉米区:茎腐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毒病为非高感类型。4.1.4.6京津唐夏玉米区:茎腐病、小斑病和矮花叶病毒病为非高感类型。4.1.4.7西南玉米区:纹枯病、大斑病、丝黑穗病为非高感类型。4.1.4.8武陵山区玉米区:纹枯病、大斑病、丝黑穗病为非高感类型。4.1.4.9东南玉米区: 纹枯病、大斑病、丝黑穗病为非高感类型。4.1.5熟期4.1.5.1东北早熟春玉米区、极早熟春玉米区、京津唐夏玉米区: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晚熟3天。4.1.5.2东北华北春玉米区、西北春玉米区: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晚熟2天。4.1.5.3黄淮海夏玉米区: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晚熟3天。4.2高淀粉玉米、高油玉米、高赖氨酸玉米4.2.1对照为普通玉米4.2.1.1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减产3%。4.2.1.2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3%的试点50%,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4.2.1.3品质4.2.1.3.1高淀粉玉米粗淀粉(干基)含量75%。4.2.1.3.2高油玉米粗脂肪(干基)含量7.5%。4.2.1.3.3高赖氨酸玉米赖氨酸(干基)含量0.4%。4.2.1.4抗病(虫)性同4.1.4。4.2.1.5熟期同4.1.5。4.2.2对照为同类型品种4.2.2.1丰产性同4.1.1。4.2.2.2稳产性同4.1.2。4.2.2.3品质同4.2.1.3。比对照每提高一个等级,增产幅度降低3%。4.2.2.4抗病(虫)性同4.1.4。4.2.2.5熟期同4.1.5。4.3鲜食甜玉米、糯玉米4.3.1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鲜穗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3%。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减产5%;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90分,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减产20%。比对照早熟5天,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减产10%。4.3.2稳产性品质与对照相当,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点比率6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点比率50%。每年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4.3.3品质4.3.3.1甜玉米可溶性总糖含量10%;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4.3.3.2糯玉米直链淀粉(干基)占粗淀粉总量比率3%;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评分之和85分。4.3.4抗病(虫)性4.3.4.1北方春玉米区:丝黑穗病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田间自然发病株率在5%-10%之间的试点比率10%,丝黑穗病发病株率25%。4.3.4.2北方夏玉米区:矮花叶病为非高感类型。4.3.4.3西南玉米区:纹枯病为非高感类型。4.3.4.4东南玉米区:纹枯病为非高感类型。4.4青贮玉米4.4.1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生物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8%。4.4.2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点比率70%,每年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4.4.3品质整株粗蛋白含量7.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0%。4.4.4抗病(虫)性每个试点丝黑穗病田间自然发病株率8%,平均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丝黑穗病田间人工接种发病株率20%;主要叶斑病为非高感类型。4.5爆裂玉米4.5.1丰产性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3%。4.5.2稳产性每年区域试验增产点比率60%,平均倒伏和倒折率之和10%。4.5.3 品质4.5.3.1膨化倍数25、爆花率95%。4.5.3.2膨化倍数30、爆花率98%,每年区域试验产量平均比对照增产,比对照增产点次50%。4.5.4抗病(虫)性丝黑穗病田间自然发病株率3%,田间自然发病株率在5%-10%之间的试点比率10%,丝黑穗病发病株率25%。4.5.5熟期每年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晚熟3天。附录A(规范性附录)相关要求A.1病(虫)害鉴定评价种类A.1.1普通玉米和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高赖氨酸玉米A.1.1.1北方春玉米区: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灰斑病、玉米螟。A.1.1.2北方夏玉米区:大斑病、小斑病、矮花叶病、茎腐病、弯孢菌叶斑病、锈病、玉米螟。A.1.1.3南方玉米区:纹枯病、大斑病、丝黑穗病、小斑病、锈病。A.1.2鲜食甜、糯玉米A.1.2.1北方春玉米区:丝黑穗病、大斑病。A.1.2.2北方夏玉米区:矮花叶病、小斑病、瘤黑粉病。A.1.2.3南方玉米区:纹枯病、大斑病、丝黑穗病。A.1.3青贮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瘤黑粉病、弯孢菌叶斑病、茎腐病、灰斑病、玉米螟。A.1.4爆裂玉米丝黑穗病、大斑病、小斑病。A.2品质检测项目A.2.1普通玉米、高油玉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