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话临床课件_第1页
论伤寒话临床课件_第2页
论伤寒话临床课件_第3页
论伤寒话临床课件_第4页
论伤寒话临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伤寒话临床,概述,仲景伤寒论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最高水平,导致中医临床医学沿着个体化治疗方向自成体系地发展,吸引古今中外学者七百余家对其研究、阐释,派生著作一千余种,尽皆推崇备至,称其为“医门之规矩”,“方书之祖”,视其为衡量造诣深浅之标尺。 然而,众所周知,一个确定性很高的完整体系的形成,是需要过程和实践的,以仲景所处后汉时期那种动荡年代的环境条件,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如此之高的学术境界,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将通过源流并重地探索,阐明伤寒论原来是一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古今众多医家的经验与智慧的集成,并结合临床展现其高水平的个体化诊疗特色,代表了当今医学科学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方向。,一、伤寒论发展的历史沿革,(一)针对狭义伤寒的苦酸派与辛甘派 据日本学者冈田研吉等经历二十多年,广泛涉猎宋以前有关伤寒文献研究,所著宋以前伤寒论考一书指出,针对狭义伤寒的诊治,古代存在以阮河南为代表的苦酸派和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辛甘派,两派各有特点。,比如对传变迅速,往往层次不清的暴急病证的治疗,苦酸派强调攻邪气,用汗吐清下之法,不分层次深浅,迅速顿挫病势为目标,用药则强调苦酸之品; 辛甘派注重扶正气,兼用补法,用药缓和,多是辛甘发散之品。,笔者查阅文献,发现苦酸派擅用苦酸药发汗,涌吐剂治急性热病重证,在外台秘要卷三有多处记载外,也吉光片羽地见于后世著作中。如宋代伤寒名家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治温毒重证所用苦参石膏汤,集汗清吐下法于一方之中使用,显然是采用了苦酸派的主张。,冈田氏等研究了从汉至唐宋的气候变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趋向于避开过激治法(指吐下法)的理念,而有补法与和法的产生。于是苦酸派逐渐沉没,辛甘派跃居主流,仲景伤寒论则成独著。这样的诠释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苦酸派沉没与辛甘派兴起,尚与下述三个关键人物有关:王叔和、孙思邈和刘完素。,王叔和作为当时的伤寒大家,又执掌太医令(相当于卫生部长),他搜集编次的仲景之书,当然具有“权威”性,其声望与地位使其更易流传,乃是常理。 从唐代名著千金、外台等收载的内容看,此时苦酸派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治疗伤寒热病方面,两派几乎旗鼓相当。,百岁老人孙思邈作为唐代最“权威”的医学大家,晚年在千金翼方序论中说:“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对仲景伤寒评价如此之高,而对苦酸派用凉药又如此贬低,一下子就把辛甘派的学术地位大幅提高。,作为伤寒家,又是公认的河间学派开山的刘完素,尊仲景为“医圣”,将仲景毫无异议地挺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仲景的书便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经典”著作,成为往后千年研究不息的热点独著,于是苦酸派连同其擅用吐下法治暴急重症的经验,也就逐渐被淡忘而沉没于历史之中了。,(二)针对广义伤寒的宋版伤寒论,冈田氏等所谓宋版伤寒论(简称宋版),实指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校刊的仲景伤寒论多种版本的总称,包括宋治平本伤寒论、成注本注解伤寒论(均为22篇、397条、112方),以及晚出的日本康平本伤寒论(12篇、无辨脉、平脉和“可与不可”诸篇)等。其所提出宋版是对之前仲景伤寒论大幅修订而成的论断,从其理法方药各个层面的演变来看,所提供的论据是充分的,且表明宋版的修订是仲景伤寒学术水平的大大提高与发展。,例如,该书指出,阳明病“胃家实”是从宋版开始的,此前如圣惠、千金等,都是提的“胃家寒”,一字之别,却是病机理论的提升。再如,“心下痞鞕”,以“鞕”代“坚”也是从宋版开始的,改动一字,却更准确的描述了临床症状。,与此同时,对每个汤方的使用选择,包括“主”(最适宜即首选方)、“宜”(较为适宜的方)、“与”(可试与治疗的方)、“属”(属某方治疗范围)等层次,加以严格规范。诸如此类修订,绝不是简单的药味增减和文字改动,而是众多医家临证经验与智慧的凝聚与判定。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宋版是一部以王叔和整理编次的仲景伤寒论为基础的众多医家的集体创作。于是,针对狭义伤寒的仲景伤寒论,便发展成为针对广义伤寒的宋版伤寒论了。,众所周知,广义伤寒包括了温病,“温病证治,散见六经”(柯韵伯伤寒论翼),但毕竟详于寒而略于温。 宋元时一些著名伤寒学家庞安时、刘完素、王履等,都明确提出过寒温分治之论。于是,从广义伤寒中酝酿形成温病学派已是必然趋势。 到明末清初,大江南北,多次温热成疫,猖獗流行,有吴有性、叶桂、吴瑭、薛雪等,提出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创造了辛凉解表、透热转气、凉血散血、滋养胃阴肾液、熄风豁痰、开窍醒脑,以及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治法,完善了温病学术体系,是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突破性进展,而成为“羽翼伤寒”(吴瑭语)的温病学派。,(三)伤寒杂病合论,明清时期,研究伤寒,蔚为壮观,围绕伤寒论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论争,形成不同的流派,客观上促进了伤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方有执、喻昌为代表的“错简重订”派:认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实指宋版)“颠倒错乱殊甚”,加以“重修考订”。 以陈修园为代表的“维护旧论派”:认为叔和编次的有严格的科学性、逻辑性,“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 介于二派之间,成就更高一筹的则是以柯韵伯为代表的“辨证论治派”:认为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是辨证论治,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其错简真伪就不是主要问题。,柯氏最富创新精神,首倡六经“提纲证”概念、“阴阳总纲”说、“三阴合病”说,并“按方类证”,处处立足临床实用。尤其是他突破了以往医家认定伤寒论是一部辨治外感热病专书的规范,认为“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咸归六经节制”。他断言:“凡条中不贯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四)寒温统一论,如果说,寒温分治,创建成独立于广义伤寒之外的温病学术体系,是中医诊治外感热病的一次大发展,那么,倡导寒温统一论,则又是正在酝酿的另一次推陈出新的升华。其实,伤寒与温病在临床上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寒温经常互相渗透,或是在疾病过程中不同阶段上表现或寒或温而已。,一种主张是把外感寒温与内伤杂病全部统一于六经之内;另一种主张是只统一热病,包括外感寒温和杂病中的热病,创立一门新学科中医热病学。后一种主张获得普遍认同。至于具体如何统一?大约提出有五种方案:一是六经统一论,二是卫气营血统一论,三是八纲统一论,四是脏腑气血统一论,五是另立体系,包括以现代医学生理解剖系统统一寒温等。,寒温如何统一?,当然,笔者是赞同寒温统一观点的,常用寒温合法治疗多种外感内伤病证取得较好疗效,认为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寒温统一自然水到渠成。,伤寒学术发展如下图:,(宋以前) 狭 义 伤 寒 辛甘派 苦酸派 (张仲景) (阮河南) (宋代) 广义伤寒(宋本伤寒论) (清代)伤寒杂病合论 温病学派(明末清初) (近现代)寒温统一论(正在酝酿中),二、伤寒论的个体化诊疗特色,仲景伤寒论发明并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完善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是在宏观领域里个体化诊疗的典范。中医学之所以持久不衰,至今卓然自立,其源盖出于此种先进理念,更切合人类疾病的诊治。超级繁荣的西方医学,到现在才认识到个体差异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预示着个体化诊疗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众所周知,所谓辨证论治,就是辨别“证候”进行治疗,其核心理念是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所谓“证候”,是人体对致病因素和病理损伤的宏观反应状态,仲景伤寒几乎全部立足于分析阴阳消长(包括阴阳多少、层次深浅、升降出入等)而确定出各种“证候”及其转化规律。“证候”实际上就是不同的体质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条件下,对致病因素和病理损伤及其转化的应答反应。所以,“证候”实际上是机体疾病的个性与共性,整体与局部,内因与外因的综合表现。,扶正祛邪,旨在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是治法总原则。调整阴阳,即调整人体反应状态,把各个病理层次太过不及的反应状态,调整为生理状态,即阴阳平衡,是治疗的总目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则是把疾病视为一个发展过程,是对疾病的整体、动态分析和重视个体差异性的治疗特点,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具体病情调整治法方药,使之更切病机。,因此,一部仲景伤寒论对病无常法,对证有常方,归根结蒂,重视个体化诊疗。正是因为理念先进,致使他所揭示的疾病规律和创制的“汤证”,至今不仅具有令人信服的实践价值,往往成为临床上解决疑难病症的犀利武器。,(一)伤寒法则的普遍性,伤寒论不是治疗外感的专书,而是一部伤寒杂病合论,其中规定的各种治疗法则具有普遍性意义。例如,论中规定“外证不解,当先解外”的法则,外感、内伤、各种顽疾,概莫能外。总之,凡有外感都先治外感,然后再议其它。故“外证不解,当先解外”就成为治疗的第一个步骤。,1、营卫不和案(感冒高热后低热不解),刘某,男,72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6日 主诉:往来寒热5天,夜间低热3天。 现症:夜间低热,但热不寒,体温37.5,服小柴胡汤加味后可与后半夜汗出热退,但次日夜又反复。恶风,动则易出汗。食少,大便软。察其形体偏瘦,面容憔悴,颜色晄白,神差懒言,不爱活动。舌淡白,苔薄净,脉浮数弱。,辨治:营卫不和。桂枝汤加味。 桂枝15g、白芍15g、生姜3片、大枣10g、炙甘草6g、青蒿15g、制鳖甲20g。2剂,1日1剂。 患者当日下午开始服药两次,当夜体温正常,未发低热。2剂服完,1月后追访,患者病愈未发。,2、太阳少阳合病案(长期诊断不明恶寒发热),李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31日 主诉:半夜恶寒反复发作4月余。 现症:每天半夜12点左右开始,全身发冷,甚至冷的打抖,伴有全身酸软和缩小的感觉。加厚被覆盖,至深夜2-3点微热微汗而缓解。恶寒发热时常欲解大便,解后似感好一些。眠差。平时吃冷食则胃脘不适。腰常冰冷,如浸冷水中。性格平和,精神尚可,一直在上班。苔薄、淡黄干,脉沉细。,辨治: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 处方:柴胡15g、桂枝15g、黄芩15g、法半夏15g、生姜15g、白芍20g、炙甘草6g、红参片15g、大枣15g。4付,1日1剂。 半月后患者因它病前来就诊,称服前方后,半月来只轻微发作过一次,近十天来未复发。,(二)六经提纲证的特征性,笔者综合各家高论结合自己临证经验,提出六经提纲证如下: 太阳病: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或酸软不适,项强,无汗或自汗出,不渴,苔白,脉浮(病机:风寒外感,营卫不和)。 阳明病:经证:不恶寒,但恶热,大汗、烦渴,脉洪大滑数;腑证:潮热,谵语,烦躁,便秘,腹满硬痛,苔黄干,脉沉实。(病机:里热,胃实)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病机:半表半里,正邪分争)。 。,太阴病:腹满而吐,时腹自痛,食不下,自利,脉缓弱(病机:脏气虚寒)。 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手足厥逆,心悸,下利或浮肿(病机:阳亡寒盛)。 厥阴病:厥热交错,胸腹疼热,饥不欲食,消渴,吐蛔,久利,舌苔或黄或白滑,脉弦细或微弱(病机:寒热错杂,阴阳混淆),3、营卫不和案(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邱小梁,女,56岁,工人。2000年4月11日初诊。 现证:成天低热(37.5-37.8),手足心热和常自汗出,汗出后微有恶风之感,常须多披一件衣服,感到周身不适,似痛非痛,似软非软,眠食尚可,口中和,二便正常。察其形体偏瘦,精神欠佳,呼吸平均,面色红润,舌质淡苔白干,脉软缓,辨治: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桂枝汤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等治之。 处方:桂枝20g,白芍2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12g,青蒿20g(后下),鳖甲30g(酥制),地骨皮20g。 嘱服3剂,1日1剂,每剂浓煎2次,分3次服,服药后稍事卧床休息,饮食清淡,忌吃大荤大油。,4、阳明少阳并病案(外感高热),刘某某,女,74岁。1977年6月3日就诊。 现证:高热,汗出,口渴,心烦躁,午后呈寒热往来之状,已三日未解大便,腹中隐痛如原状,舌质鲜红,光亮无苔,脉洪数。查体温40。 辨治:此乃阳明少阳并病。用重剂人参白虎汤清泄阳明邪热,加柴胡等枢转少阳治之。,生石膏45g,知母12g,粳米12g,甘草6g,沙参30g,柴胡18g,板蓝根24g,枳实9g。二剂,急煎,一日一剂,每三小时服药一次,日夜连服。并嘱每四小时自测体温一次,做好记录。 6月4日,午后八时前往二诊,已服完二剂,得知病人昨晚午夜开始退热,今晨体温36.5,全天没回升,大便已解,腹中不痛,知饥欲食,察其精神爽快,舌上生层薄白苔,舌质正常,脉平静和缓,并云退热时微微汗出。书竹叶石膏汤加谷芽去半夏三剂,生津养胃,作善后调理。,5、少阳病案之一(自发性气胸),唐某某,男,46岁,打工农民。1999年3月2日初诊。 现证:自诉一身酸软乏力,往来寒热,右侧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咳嗽,有少量泡沫痰,气短,心悸较前几日更甚,咳嗽、喷嚏时右侧胸胁更痛,因而不敢大胆进行,大便正常,饮食不香。有长期吸烟史。察其形体偏瘦,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口唇微紫暗,呼吸短气,呈抑制性咳嗽,咳时呈痛苦面容。,察其右侧胸廓明显高于左侧,右侧胸廓语颤消失,呼吸音明显减弱,舌苔白而干,脉濡数。当即在本校附院做CT检查(CT号:29126):自发性气胸,胸腔积液(少量)、慢性支气管炎。再三嘱其住院治疗,患者因经济困难,坚持门诊中医药治疗。 辨治:少阳不和,痰热结滞,形成“悬饮”。治以和解少阳,辛开苦降,清逐痰热之法,取小柴胡、小陷胸合方与服。,柴胡20g,黄芩20g,法夏15g,泡参20g,炙甘草6g,黄连10g,全瓜蒌15g,生姜10g,大枣10g。 1日1剂,每剂浓煎2次,日3夜1次与服。 上方服4剂后易方如下: 柴胡15g,黄芩15g,法夏15g,泡参20g,炙甘草6g,大枣10g,全瓜蒌15g,黄连10g,葶苈子15g,白芥子15g,茯苓15g,薤白15g,苏子15g。1日1剂,服4剂。 患者至4月16日共服2诊方16剂,自觉已无任何不适,恢复原来一般体力劳动工作,因经济困难未再作CT检查。,7、太阴病(腹泻),周某某,男,68岁,本市干部。1997年1月21日初诊。 现证:腹泻一日七、八次,大便清稀如水样,腹中雷鸣,腹满隐痛,但无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口干欲饮,同时咳嗽吐泡沫痰(有长期吸烟史),食不下。察其形体瘦削,神疲肢冷,舌红少苔而润,脉沉微。,用理中汤加连、梅、粟壳等治之。处方: 党参15g,炒白术、干姜各15g,炙甘草5g,黄连、乌梅各10g,罂粟壳、广木香、茯苓、白芍、炒稻芽各15g。1日1剂,服2剂。 1月24日二诊。上方服后腹泻、腹满痛及咳嗽立止,如桴鼓之相应。目前胃口不开,大便已三日未解,已停药一日又有些咳嗽吐泡沫痰,舌苔白润,脉沉细。其大便三日未解,并非胃腑结热,乃津液尚未恢复故也,稍假时日,津液恢复自愈,切莫又予通下,犯虚虚之戒。目前针对肺中痰饮处理。用六君子合苏杏二陈汤调治。,8、少阴病(慢性心力衰竭),陈某某,女,59岁。本市退休教师。2006年5月23日初诊。 现证:自诉畏冷怯寒,心慌心累,短气不续,动则更甚,不能平卧,脘腹胀满,下肢浮肿沉重,小便短少,不思饮食。察其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神疲懒言如欲睡状,语言断续,气短喘息,肝在胁下能扪及,双下肢浮肿过膝冰冷,按之如泥。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弱参伍不调,有时呈虾游状。,用真武汤加味。处方: 制附片(先煎1小时)30g,茯苓30g,白术20g,白芍20g,生姜20g,黄芪60g,红参20g,黄精20g,益母草30g,桂枝15g,猪苓20g,麦冬30g,砂仁10g(后下)。5剂,1日1剂,水煎服。嘱进低盐饮食,停服一切西药。 6月6日三诊。诸症缓解,精神佳良,面露笑容,滔滔不绝诉说病况及感谢之情,眠食正常,舌红少津,脉沉细略数,仍参伍不调,是阳气恢复,浊水尽除,血脉畅利,但气阴有伤,病根未除,当继续调补气阴善后。书生脉散加黄芪、黄精、生地等。,(三)寒温合法的必然性,1、寒温合法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 发热病证多是外感引起,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传变速。其治疗当以顿挫热势(尤其是高热)为急务,御邪于三阳之域,卫气之野,以免亡阴亡阳之变。除必须明其所因,知其传变、转归以外,伤寒论更立合病,并病以概括多属性,多层次的复杂传变。,例如,太阳病不解,随经入腑,当出现蓄水、蓄血二证,甚或直传少阴,就很少见了。据笔者居处蜀地所见,突发外感高热的病证(多系病毒感染之类),多是寒温合邪,三阳合病,很少见到纯寒纯温或只表不里的证候,多年来逐渐形成一个寒温通治,三阳通解的相对固定的处方,用之多验: 柴胡20-30g,黄芩20g,法半夏12g,太子参20g,生石膏40-50g,知母15g,羌活15g,防风15g,葛根20g,金银花20-30g,连翘15g,牛蒡子15g,板蓝根20g,甘草5g,谷芽30g。 水煎2次,首次煎沸10min(淡煎),第二次煎沸20min(浓煎),日3次夜1次,分4次分服。若服2剂高热不退,加服紫雪丹1粒、熊胆0.5-1g。,2、寒温合法治疗疑难病症案例,案一:病毒性脑炎 朱某某,女,52岁,家庭妇女。1988年6月30日初诊。 患者于半月前突然昏倒,神志不清,躁扰不宁,左侧口眼歪斜,手足不仁,不能动弹,即到当地专区医院诊治无效,转成都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各种必要检测、会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但治疗无进展。乃邀请院外某老中医诊治,以其数日不大便,舌苔厚黑,用大承气汤急下之,病情毫无缓解而来求治。,刻诊:患者语无伦次,语言謇塞,狂妄躁扰,不避亲疏,烦乱不安,反复颠倒,由数人照料。察其神情呆滞狂乱,面色苍暗,口眼轻度歪斜,左手足运动不灵,时时口吐痰涎。询其夜不能寐(每晚均服大剂量“安定”),不欲食,腹胀满,时而口渴欲饮,已3日未解大便,一直不发热。扪其四肢不温,腹满微硬而无压痛,舌苔厚黑而干,脉沉细数。,辨治:其腹满不大便,舌苔干黑,是阳明腑实之征;神志昏乱,谵妄,躁扰不宁,不得眠,吐痰涎等,是心包痰热所致;口眼歪斜,语言謇塞,肢体偏废等,是痰热化风之象。前医用大承气汤急下存津也有见地,所以无效是因承气只能下腑实,不能祛痰热、开心窍故也。,本案颇似三阴之烦证,因三阴烦证亦有躁扰不宁,反复颠倒,不大便等症,且其四肢不温,脉沉细而不发热,更为疑似。然而,三阴烦证必四肢厥逆,汗出,舌苔虽黑必滑润。而本案四肢不温,尚未厥逆,舌干,不出汗,其脉沉细实是阳热闭郁之故,前医不用四逆辈从三阴治,而用承气汤从阳明治,显然已认识到其为真热假寒之证,术亦精也。唯因伤寒治法局限,未能配合祛痰热、开心窍,故无效也。故取寒温合法,以通下腑实,豁痰透热,开窍熄风为治。,(1)安宫牛黄丸10粒,1日2次,每次1粒。 (2)淡豆豉、山栀子、天竺黄各10g,水煎2次,冲服安宫牛黄丸。 (3)大黄10g,厚朴、枳实、芒硝(分冲)各15g。3剂,每剂煎水分2次服,解大便后则停服,如隔1日不大便,又煎1剂如前法服。 7月6日二诊。诸症缓解,只左侧面部肌肉稍有不仁之感,舌正,脉细略数。患者饮食增加,大便正常,睡眠好,记忆佳,能从事买菜、做饭、洗衣等家务劳动,但条理性差,偶有烦躁,仍吐少量痰涎。仍用安宫牛黄丸,每日1粒,并以益气滋阴,豁痰熄风,调理脾胃等汤剂随证调治。至8月30日,其间复诊数次,共服安宫牛黄丸40余粒,查肝肾功能、小便常规,均无异常变化,西医各项指标亦恢复正常。,案二:发热待诊,杨某某,男,38岁,工人。1990年8月11日初诊。 患者于半月前因突然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进住本市某职工医院,初以“病毒感染”,注射柴胡针、庆大霉素,服板蓝根冲剂等,治疗1周末效。继则经各种必要检查,排除疟疾、结核、心肌炎、胆囊炎等,也试用过抗疟药、抗生素及中药银翘、白虎等亦未效。乃自动出院前来门诊。,刻诊:自诉每日上午如常人,午后渐觉恶寒发热,自量体温3838.8,头痛,周身酸软,至夜半微汗出而热解,口苦,咽干舌燥,不欲饮,胃脘痞满,偶有恶心,不欲进食,大便日23次,稀溏不爽,小便短黄。察其面色苍暗,神疲懒言,呼吸调匀,脘腹濡软,舌苔黄厚而滑,脉滑数。 辨治:其往来寒热,口苦咽干,恶心不欲食,少阳半表半里之定证已具,和解少阳乃属定法。于是以小柴胡汤加味与服:,柴胡20g,黄芩15g,党参15g,半夏l0g,生姜l0g,大枣l0g,甘草5g,青蒿15g。1日1剂,服3剂。 15日复诊:自诉恶寒发热略有减轻,但体温仍在38左右,恶心除,余症如故。细思患者往来寒热,头痛,周身不适,虽为风寒邪气自表入而踞表里之间的现象,但其舌苔黄滑,胃脘痞满等,表明夹湿热为患。仲景只阐述了风寒自表入,侵袭半表半里所致少阳证,对湿热邪气自口鼻入,直犯中道,留恋三焦所致少阳证,却未涉及,后者是温病学家的发挥。此正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所谓:“伤寒少阳病者和解表里之半,用小柴胡汤即可,而少阳三焦湿热,则应分消上下之势,当用杏朴苓之类,或温胆汤之走泄”。于是采取寒温合法,用小柴胡汤、藿朴夏苓汤与蒿芩清胆汤化裁与服。处方:,柴胡20g,黄芩15g,青蒿15g,竹茹15g,藿香15g,厚朴15g,茯苓15g,茵陈15g,法半夏l0g,枳实l0g,白豆蔻l0g。每日1剂,服3剂。 18日三诊。上方服完2剂,体温正常,往来寒热已罢,口中和,胃脘适,饮食知味,3剂服完,已无任何不适,惟食量尚未恢复,稍多进饮食则感饱闷不舒,乏力。察其舌苔薄白而滑,脉平。是邪气已去,脾胃未复,拟楂曲平胃散加扁豆、山药3剂调理而愈。追访月余,上班如常。,案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丰某某,女,54岁,干部。1990年8月14日初诊。 患者5年前因鼻衄、齿衄,全身紫癜住本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取输血小板、激素等治疗而缓解,但住院数月,血小板从未恢复到正常范围而出院。其后又因病情转剧住过2次院。出院后长期服用激素,后改服环磷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