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在安静课堂中致远语文.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在安静课堂中致远语文.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在安静课堂中致远语文.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在安静课堂中致远语文.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在安静课堂中致远语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静品涧水潺 在安静课堂中致远语文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摒弃那些花哨、形式化的东西,还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静并不是尴尬的沉默,静并不是思维停滞的沉寂。静是一种态度,一种习惯,它的本质是求真、务实。还“静”于课堂,是对课堂的净化。“静”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静”能引导学生品出真味,“静”能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静”能孕育学生丰富的情感,安安静静的课堂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情感在升华。【关键词】 静 思维 真味 想象 情感从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发生了新变化,有了新气象,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但有的老师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并且认为没有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的课堂就不足新课程的课堂。于是课堂上花样百出: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了了收场的合作讨论每课必用学生活跃兴奋,课堂热热闹闹,但在这热闹的背后,我们是否该静下来想一想,学生真的懂了吗?这热闹的交流,真的是学生情感的流露吗?这踊跃的发言就是课堂的最高境界吗?我认为语文课急需还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让学生在“静静的”语文课堂中学习,达到“致远的语文”。一、“静”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古人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虑”。只有在“静”中学生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思维才能自由辐射。但很多时候,老师们为了追求“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了表示合作探究的热烈与积极,往往在一个问题提出后就要求学生“开始讨论”。在这样的指令和激励下,课堂似乎一瞬间就活跃起来,但大部分情况下,这种热烈只是形式上的张扬。语文课中的阅读活动是以理解为中心的,学生无论理解哪一类文章,都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心理过程。我们不可能要求思维的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或阅读理解中遇到的所有疑难都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何况人的智力有高下,思维的速度有快慢,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进程,而只顾及少数“尖子”,那么,即使课堂上没有出现“冷场”,对绝大部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而言,其收效也是值得怀疑的。假如我们的课堂教学果真如此的话,就不是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启发式,而只是片面追求“热闹”。这样的“热闹”只是一种假象,且不可能持久。从这个角度来说,给学生一点静思默想的时间的确十分必要。如果教师能换成“现在大家先静静地想一下”这样的话,在讨论之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先产生出来,相信讨论的效果定会大不相同。“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学生暂时的凝神静思决不是枯死的沉寂,恰是为了形成新的高潮而蓄势。有时,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再相机点拨、引导,往往会引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趣。有时,对文章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如果能让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再适时点拨和组织讨论,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语文教学绝不能以紧锣密鼓地快速讨论、旋即点拨代替思想的产生。二、“静”读引导学生品出真味语文是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能力的习得,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接受某种语文知识,它是要让学生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从感情上和作者达成共鸣,和作者心灵上进行沟通。正因如此,语文学习需要“品”,需要“悟”,而“品”和“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境界不是光靠教师的讲解和“热闹”的课堂能达到的,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安静的学习氛围,要求语文课在适当的时候能静下来。只有在“静”中学生才能用心去品味、感悟作品的意蕴和情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而只有在“静”中,对作品中人物的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话。因为静读中的静谧是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外静内动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阅读。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忙于让学生“合作探究”,没能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领悟作品的内涵”、“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等揭示语文教学本质的话语。教师即使给学生时间读书,许多情况下也只是追求“放声读”,忙与展开名目繁多的“齐声读”,或者忙于指导学生“如何读”。殊不知,少了潜心静读这一环,学生就无法去贴近、融合、揣摩文本,更无法把作品的感悟内化到心灵。当然,这里并不否认出生吟读之效,而是提出给学生适度的“静”的时空,让学生托手凝思,一任思绪飞扬,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的内涵,更好地理解“如何读”。三、“静”思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或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或讲述了一件件感人的事情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和再创造的过程。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而这样的一些感觉,并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言由尽意无穷”,讲的可能就是这样一种情境。而对于这样情境的体会是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静默。一如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学习,我伴着轻柔的音乐朗读诗歌,学生闭着眼睛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学生忽而看到了那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的美景,忽而又看见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这样的意境又怎是用几个简单的“美妙”、“人间仙境”之类的语词所能表达的呢。而这样的想象正缘于课堂的静默,缘于学生心灵的沉浸。可惜的是,在现今的课堂中,教师们往往抛弃了对语言本质的品位,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而代之以繁复的漂亮的媒体再现。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有位老师在课件中给学生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初春的早晨,杨柳青青,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和好友元二在干杯痛饮。这种画面,形象是形象,具体也算具体,却没有让学生凭借着依依的杨柳和这杯中酒,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体味此时此刻诗人心中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许多年之后,也许学生想起这首诗时,记住的是那个画面,却没有了自己的思想。诵读古诗,理解诗意,要想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诗中语言的优美,就必须要让学生展开想象。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要给予学生纯净的课堂,在静中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静中感受意境,让学生在静中走出文本,让学生在静中放飞心灵。四、“静”品孕育学生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座桥梁,这边的桥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和“情感体验”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即说明了它对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也说明了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所知,而且要使学生有所感,已成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觉得给学生创设一个“静”的氛围是很重要的。在上掌声这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首先轻声朗读英子来信中说的话:“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学生读完以后,我创设了一个给英子回信的情境。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会怎样回信,请同学们想一想。此时教室里一片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表情开始丰富起来,他们的眼睛开始发亮。我发现我们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热闹,而是静默!我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是可以断定学生这表面的沉默并不代表他们内心的沉寂。课后从同学们那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回信中,我知道了正是我毫无作为的课堂静默,学生才得以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真正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了掌声的魔力和魅力。在静默中,教师可以感受到学生真挚的感情,在静默中教师可以体会到学生情感的成长。是的,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这就是心灵的感悟。我想,这一个个的感发,正是心灵的再现,生命就是在这一次次的静默中得到升华,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这才是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正是这样的课堂,增进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我,并能进一步地规划人生。“静”,是一种境界。它可能是一种净化,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简约,走向真实;它可能是一种象征,标志着语文课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宁静以致远”,语文究竟在学生身上、心灵上打下了多深的烙印,能对生活、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我们还不得而知。从“静”做起,期待语文教师多一份潜心思考的平静,盼望学生多一份善听善思的宁静,憧憬语文教学多一份和谐平衡的安静。让我们共同打造语文教学的“静”界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