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1页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2页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3页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4页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1绪言1.1工程概况工程名称:*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二O一一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我公司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其拟建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进行了详细勘察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本次勘察外业勘探工作于2011年11月21日开始至2011年12月5日结束;室内试验于2011年12月15日完成;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工作于2012年1月10日完成。1.2拟建建构筑物拟建建构筑物包括末煤储存装车仓、原煤仓、主井绞车房、主井井口房、筛分拣矸车间、锅炉房、污水处理设施等,基本情况见下表。建(构)筑物总平面布置详见附图建构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No.01)。表1.2 建(构)筑物基本情况一览表建(构)筑物名称结构类型基底压力(kPa)基础型式基础埋深(m)整平标高(m)末煤储存装车仓钢筋砼简仓400筏片基础5.0905.5原煤仓钢筋砼简仓400筏片基础5.0907.0主井绞车房框架结构150条形基础3.0907.725主井井口房框架结构150条形基础3.0907.725筛分拣矸车间框架结构150条形基础3.0907.0锅炉房150条形基础3.0908.0污水处理设施150条形基础2.0908.01.3 勘察目的与要求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岩土工程勘察要求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与要求确定如下:查明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建筑适宜性;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提供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和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查明拟建场地有无湿陷土层,评价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对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进行评价,提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分区;对可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并对施工期间应注意的岩土工程问题提出建议;提供基坑开挖和支护的建议方案和岩土参数,论证其对已有建构筑物的影响;提供基坑施工降水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1.4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等级(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确定本工程各拟建建构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各拟建建构筑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均为乙级。(2)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本工程各拟建建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均为乙级。(3)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各拟建构筑物抗震设防类别均为丙类。2勘察工作2.1 工作依据2.1.1 项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岩土工程勘察委托书; 建构筑物平面位置图(1:1000)。2.1.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97)。2.1.3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2.1.4山西省地方标准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248-2006);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2.2工作量布置本工程各拟建建构筑物均按中等复杂地基工作要求布置工作量。 根据建构筑物平面形状,勘探点沿建构筑物轴线角点、周边布置。地基复杂程度按中等复杂考虑,勘探点间距均控制在30.0m之内。勘探孔深度主要依据建筑物基底压力、基础宽度、估算压缩层深度及满足抗震评价所需深度确定。本次勘察采用钻掘探取样、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剪切波速测试等多种手段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每一主要土层的不扰动试样不少于6件,原位测试试验不少于6次2.3勘探方法2.3.1勘探点位测设勘探点根据带坐标“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和建设单位提供场地已知坐标点,采用全站仪施放。本次勘察采用坐标系统为1980年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引测点K1、K2分别位于拟建主井和副斜井,具体位置详见建构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No.01),其坐标及标高如下:K1:X3951851.13,Y19660339.67;H= 908.225 mK2:X3952021.00,Y19660093.00;H= 930.0 m。2.3.2勘探与取样外业钻探采用XY-150型工程钻机回转钻进并取土,采用泥浆护壁钻进。自地表下1.5m开始,每间隔2.0m采取土样一件,不扰动土样规格100150mm;扰动土样不少于2.0公斤;岩样取样间距为2.004.00m,岩样长度不小于30cm。2.3.3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采用63.5kg自动落锤,42mm钻杆,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5.3及10.5.4条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和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在标贯孔内遇碎石土时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0.4.2条要求进行试验。2.4 室内试验本次勘察室内土工试验均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试验。2.4.1物理性质试验粉土、粘性土不扰动样试验项目为:含水量、密度、比重、液限、塑限。对所取砂土、碎石土样进行了筛分法颗粒分析试验。2.4.2所取粉土、粉质粘土不扰动土样均进行了压缩固结试验,压缩固结试验压力为:010.0m 200kPa10.120.0m 300kPa2.4.3 岩样试验选取部分岩样做了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2.4.4湿陷性试验探井土样均进行了湿陷性试验,湿陷性试验压力为200kPa。2.4.5土腐蚀性分析选取T1#、 T2#探井2.0m处土样进行了土的腐蚀性试验。2.5完成工作量 根据勘察目的要求,本次勘察共完成勘探点35个:其中取土孔14个,深度为15.0040.00m;标贯孔17个,深度为15.0040.00m;孔旁探井4个,深度均为6.0m,累计钻掘探总进尺739.00m。共取得不扰动土试样126件,岩样34件。各勘探点类型、深度及平面位置详见“建构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具体完成外业工作量详见勘探点一览表(表2.5),内业土工试验工作量及试验内容详见本报告附件1。表2.5 勘 探 点 一 览 表 勘探点勘探点类型勘探深度 (m)地面标高(m)坐 标取 样标贯(次)X(m)Y(m)岩样不扰动1取土试样钻孔20.00907.303951862.95019660325.99072标准贯入试验孔15.00907.933951850.53019660323.83043标准贯入试验孔20.00903.603951848.92019660351.41054取土试样钻孔20.00904.003951853.08019660401.170455标准贯入试验孔20.00903.213951846.59019660424.70046标准贯入试验孔20.00903.583951832.83019660320.370997取土试样钻孔20.00903.673951832.59019660367.930108取土试样钻孔20.00908.653951902.55019660354.75099标准贯入试验孔15.00907.933951902.75019660386.770510标准贯入试验孔15.00908.673951883.54019660354.780411取土试样钻孔15.00907.833951884.30019660386.8101612标准贯入试验孔20.00904.443951885.64019660421.780513取土试样钻孔15.00907.983951911.74019660274.9101414标准贯入试验孔15.00906.763951911.49019660290.930315取土试样钻孔15.00905.753951911.74019660307.220416标准贯入试验孔15.00905.763951894.47019660275.970417标准贯入试验孔15.00905.773951894.55019660298.180418取土试样钻孔15.00904.203951865.51019660292.09019标准贯入试验孔15.00907.163951863.05019660305.8606520标准贯入试验孔15.00904.083951844.90019660288.850721取土试样钻孔15.00907.233951842.46019660301.920722取土试样钻孔40.00903.233951808.63019660359.2804823标准贯入试验孔40.00903.553951810.24019660375.6501024标准贯入试验孔30.00903.673951790.39019660358.510725取土试样钻孔30.00903.683951790.92019660377.0102826取土试样钻孔40.00902.773951772.82019660359.0907727标准贯入试验孔40.00901.743951773.46019660377.010728取土试样钻孔40.00898.723951739.95019660406.1709829标准贯入试验孔30.00898.163951739.95019660437.170830标准贯入试验孔30.00893.393951720.57019660406.170731取土试样钻孔40.00898.693951719.38019660437.17068T1取土试样探井6.005T2取土试样探井6.005T3取土试样探井6.005T4取土试样探井6.005合计739.003412698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场地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勘察期间测得各勘探点孔口标高介于893.39908.67m之间,最大高差15.28m。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丘陵区。3.2地层时代及成因类型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及其沉积旋回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沉积时代及成因类型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2ml),以第层杂填土层底为下界;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Q3al+pl),以第层粉质粘土层底为下界;三叠系砂岩、泥岩(T),本次勘察未揭穿。岩性以杂填土、粉质粘土、砂岩和泥岩为主。3.3地基土构成及岩性特征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从上至下共分为5层,现依层序分述如下:第层,杂填土(Q42ml):杂色,以粉土、砂土为主,含砖块、石块、煤屑等建筑垃圾。该层物质成分杂乱,结构松散,均匀性差,呈欠压密状态。该层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地段,层厚为0.50m4.10m,平均1.73m;层底标高为898.59906.98m, 平均903.12m。第层,粉质粘土(Q3al+pl):褐黄褐红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具中等压缩性,可塑硬塑状态,局部接近于粉土性质或渐变为粉土,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9击之间,平均为5.3击。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厚为2.0010.50m,平均5.69m;层底埋深为3.0011.50m,平均6.89m;层底标高为884.04904.87m, 平均897.43m。第层,粉质粘土(Q3al+pl):褐黄褐红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具中等压缩性,可塑硬塑状态,局部接近于粉土性质或渐变为粉土,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620击之间,平均为10.8击。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层厚为2.9011.30m,平均6.58m;层底埋深为7.8019.00m,平均13.30m;层底标高为875.29900.07m, 平均890.99m。第层,泥岩(P):灰褐灰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全强风化,局部地段渐变为砂质泥岩或砂岩,有砂岩透镜体。岩芯破碎,多呈短柱状,裂隙发育,锤击声不清脆,岩石质量指标RQD为10%左右。该层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地段,层厚为1.4010.00m,平均4.89m;层底埋深为10.6028.00m,平均18.64m;层底标高为867.39897.23m, 平均885.20m。第层,泥岩(P):灰深灰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中等风化,局部地段渐变为砂质泥岩或砂岩,有砂岩透镜体。岩芯较完整,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状,锤击声不清脆,岩石质量指标RQD为50%左右。该层分布于场地大部分,本次勘察期间各勘探孔均未揭穿,最大揭露厚度为15.50m,最大揭露深度为40.00m。上述各图层具体接触与空间展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柱状图(No.02No.26)。4场地地下水本工程勘察期间,勘探深度范围内未揭露场地地下水位,本工程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5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分析5.1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原则对相同成因类型或沉积年代且工程特征相近的土作为同一统计单元。对过于离散及有明显异常的指标统计时舍去。标准贯入试验以试验点击数为子样,提供经杆长修正后击数,其杆长修正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录B进行。各项统计指标当统计频数n6时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统计频数;当统计频数n6时,只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及统计频数。5.2指标统计结果及参数建议标准贯入试验指标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No.02 No.26)。各层原位测试指标及分层统计及岩芯单轴抗压强度统计结果见表5.2。 21*工程公司表5.2-1 各层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钻孔指标)层序及岩性 指标项目含水量w湿密度o干密度d饱和度sr孔隙比e压缩系数0.10.2压缩模量0.10.2液限WL塑限WP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不均匀系数Cu曲率系数Cc标贯击数实测击数修正击数%g3g3%MPa-1MPa%击击粉质粘土最大值26.5 2.12 1.81 96.5 0.952 0.924 8.922 37.7 25.1 14.8 0.64 9 7.7 最小值16.1 1.73 1.38 61.0 0.501 0.179 1.867 25.7 16.7 10.1 0 4 3.6 平均值21.5 1.93 1.59 82.3 0.711 0.427 4.716 31.7 20.7 11.7 5.3 4.9 标准差2.8 0.08 0.08 8.4 0.089 0.178 1.905 3.3 2.2 1.3 1.2 1.0 变异系数0.130 0.041 0.052 0.103 0.125 0.418 0.404 0.104 0.105 0.113 0.235 0.202 频数414141414141414141414137 37 粉质粘土最大值28.3 2.15 1.83 100.0 0.934 1.050 9.875 35.8 24.2 15.7 0.71 20 12.9 最小值17.4 1.70 1.40 63.0 0.485 0.154 1.785 26.3 17.0 10.1 0.01 6 5.2 平均值21.9 1.96 1.61 86.7 0.691 0.431 4.778 31.4 19.8 11.9 0.19 10.8 8.3 标准差2.3 0.10 0.10 8.2 0.102 0.196 2.153 2.3 1.6 1.3 0.18 3.7 2.1 变异系数0.104 0.048 0.061 0.094 0.148 0.456 0.451 0.073 0.082 0.109 0.953 0.346 0.248 频数585757575757575858585846 42 表5.2-2 岩芯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统计表层序岩性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频数标准值中等风化泥岩10.93.15.62.20.398294.3*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6场地岩土综合分析评价6.1地震效应6.1.1抗震设防烈度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泽州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6.1.2建筑场地类别根据附近场地波速孔20.00m深度范围内或者覆盖层深度范围内各层的实测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值250m/svse500 m/s;同时根据本次钻探揭露地层情况,场地覆盖层厚度dov大于5m。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划分该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6.1.3地基土液化判别泽州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5.7.5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故本场地可不考虑地基土的液化影响。6.1.4地基土的震陷泽州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年版)第5.7.11条,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度的厚层软土分布区,宜判别软土震陷的可能性和估算震陷量,故本场地可不考虑软弱土震陷影响。6.1.5建筑抗震地段划分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地层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地形、地貌综合考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1条划分,拟建场地属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6.2地基湿陷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探井土样室内试验结果知,场地下伏各土层均不具有湿陷性。因此,本工程各拟建筑物地基均可按一般地区规定设计。6.3地基均匀性评价根据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现对持力层底面坡度及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的厚度差值进行计算,具体计算结果见表6.3。表6.3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结果 建(构)筑物名称基底标高(m)持力层第一下卧层持力层层底面坡度最大值(%)基础宽度方向地层厚度最大差值(m)均匀性持力层第一下卧层末煤储存装车仓900.5填方区杂填不均匀 原煤仓902.0杂填杂填粉质粘土持力层物质成分杂乱,力学性质差。不均匀主井绞车房904.725填方区杂填粉质粘土杂填粉质粘土持力层不是单一地层,力学性质相差大不均匀 主井井口房904.725填方区杂填杂填粉质粘土持力层不是单一地层,力学性质相差大不均匀筛分拣矸车间904.0填方区杂填杂填粉质粘土持力层不是单一地层,力学性质相差大不均匀锅炉房905.0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均匀污水处理设施906.0杂填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持力层不是单一地层,力学性质相差大不均匀 综上所述,本工程拟建锅炉房天然地基可视为均匀地基,其他拟建建构筑物天然地基均应视为不均匀地基。6.4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评价本次勘察各层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fak是在搜集拟建场地周围已有建筑经验并结合本次勘察现场岩性描述对地基承载力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本次勘察所取土样室内化验结果及现场原位测试结果的分析,根据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平均值,按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工程地质手册等参考书附表查表并综合分析确定的。各土层地基承载力结果见表6.4。表6.4 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一览表层序岩性试验指标法(kPa)原位测试法(kPa)建议值(kPa)杂填土80粉质粘土200120120粉质粘土250170170强风化泥岩300中等风化泥岩8006.5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据本次勘察及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及场地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也不存在岩溶、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和不利埋藏物,拟建场地属稳定场地。6.6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本工程基础埋深范围内地基土为弱透水层或地下水位以上强透水层,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附录G,确定该拟建场地环境类型为III类。根据本次勘察所取T1#、T2#钻孔土样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试验结果,环境类型按III类考虑,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表12.2.1、表12.2.4进行腐蚀性评价,综合判定结果见表6.6-1、表6.6-2.表6.6 -1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项目对比SO42-(mg/kg)Mg2+(mg/kg)PH 土质分析结果T1#101.528712.24038.07T2#275.577914.68837.92腐蚀性评价T1#微微微T2#微微微表 6.6-2 土对混凝土中的钢筋及钢结构腐蚀性评价表 项目对比Cl-(mg/kg)PH土质分析结果T1#38.20948.07T2#36.08677.92腐蚀性评价T1#微微T2#微微根据上表评价结果,拟建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有微腐蚀性。试验结果详见附件1检测试验报告(土工试验)。7地基基础与基坑工程方案分析7.1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本工程拟建建筑物可否采用天然地基,主要取决于地基强度,变形是否满足拟建建构筑物的设计要求。现根据地基强度、变形等对建筑物天然地基可行性进行分析,详见表8.1。分析结果表明,本工程拟建锅炉房可采用天然地基;其他拟建建构筑物不宜采用天然地基。表8.1 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评价表建构筑物名称基础埋深(m)基底标高(m)基底压力(kPa)持力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经深宽修正后承载力特征值(kPa)地基存在的问题天然地基是否满足末煤储存装车仓5.0900.5500填方区承载力不满足不均匀不满足原煤仓5.0902.050080150承载力不满足不均匀不满足主井绞车房3.0904.7150填方区不均匀不满足主井井口房3.0904.7150填方区不均匀不满足筛分拣矸车间3.0904.0150填方区不均匀不满足锅炉房3.0905.0150120200满足污水处理设施2.0906.0150120168不均匀不满足7.2地基处理建议本工程拟建主井绞车房、主井井口房、筛分拣矸车间、污水处理设施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地基处理,即采用3:7灰土或素土为换填或填方材料,将第层杂填土全部挖除,将第层粉质粘土全部或部分挖除,在填方区挖除表层虚土,并进行夯底后,根据所选用的夯(或压)实设备,在最优或接近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回填、分层夯(或压)实至设计标高。垫层厚度应通过计算确定,且不应小于1m。换填或填方后的压实系数应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不小于0.95。7.3桩基桩型及桩端持力层根据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构筑物特点及周围环境条件,从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施工难度及周期等方面综合考虑,建议本工程末煤储存装车仓和原煤仓采用泥浆护壁钻孔桩基础为宜,桩端持力层可根据不同单桩坚向力要求分别选择、泥岩层。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当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据本次勘察地基各土层状态指标,并结合地区建筑经验综合考虑,各土层桩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建议值见表7.3。表7.3 桩极限侧阻力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表层号岩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备注人工填土20粉质粘土68粉质粘土75泥岩1001200泥岩1801500本工程末煤储存装车仓和原煤仓采用钻孔桩基础方案时,具体桩径、桩距、有效桩长及布桩形式,应根据实际荷载通过计算和试桩确定,其单桩承载力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7.3基坑工程7.3.1基坑安全等级本工程基坑最大开挖深度在5.0m左右,周边环境条件简单。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划分本工程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7.3.2基坑开挖支护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结合基坑开挖深度、周边环境及安全等级,从安全可靠、技术经济、施工难度、工期等方面综合考虑,本工程基坑可采用自然放坡或分阶放坡开挖,高宽比可按1: 0.501: 0.75或按实际经验采用,局部不具备自然放坡开挖条件的地段,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支挡措施。8结论及建议8.1结论8.1.1拟建场地地形总体呈北高南低,勘察期间测得各勘探点孔口标高介于893.39908.67m之间,最大高差15.28m。场地所处地貌单元为丘陵区。8.1.2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及其沉积旋回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本次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沉积时代及成因类型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2ml),以第层杂填土层底为下界;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Q3al+pl),以第层粉质粘土层底为下界;三叠系砂岩、泥岩(T),本次勘察未揭穿。岩性以杂填土、粉质粘土、砂岩和泥岩为主。8.1.3本工程勘察期间,勘探深度范围内未揭露场地地下水位,本工程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8.1.4本工程拟建锅炉房天然地基为均匀地基,其他拟建建构筑物天然地基均为不均匀地基。8.1.5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泽州县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拟建场地属于建筑抗震一般地段,可不考虑地基液化和震陷影响。8.1.6据本次勘察及区域地质资料,拟建场地及场地附近不存在全新活动断裂,也不存在岩溶、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和不利埋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