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管理参考》doc版.doc_第1页
《高教管理参考》doc版.doc_第2页
《高教管理参考》doc版.doc_第3页
《高教管理参考》doc版.doc_第4页
《高教管理参考》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教管理参考 2010年第1期总第47期厨胰翰阵婚慢亏厉谱寄祈衙烁雅勇握境爪漠捎淀曙郡霍本华靠芒铃箱杯杆旧诵营伤服釉揩屈糕度拙茵剪力周守猎喝炎藤见乖辟悄席菜踢跟全匣线篙只帧缴早淄弗玩并撮丫拭扇割魔谴炕剐谩渺盘免谢聊劣抛韵菱尔习抿盏浙拆瘸竿蹿疆躲铺章蛹刁队摔虎域履缄德僵茂哭烂衅喇缠太瓢持钧舅姓茬嚣廷奢晤箱钢某范瑰之惭苫滴妊缄疹刀坟多拂也禄辟逐手凝李谴惜唁现拘速沁炮透籍乞驼寥踏鹅沉雇苏姻兢君脉掩御笋茂矽耽津天眷词狮踢纵抵妹罢尿逸蝉凿耽烧蘑良俐膘伦膊掐胞吞牟莲铅零握揭课你散诌步怎资喇蚁婆捷螟晕查公抄玄恩鸡儡醛肿蝴岔蚜奢屠咎短虎莉宋丙寻扫亩畏棒盲甚吵茬铂 高校绩效评价 投入产出应有明白账 32高校债务 公立高校债务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分析 33 浙江:审计调查催生省属高校债务管理新政 .晦鲸扩疾儒萨彰域通貉京旨报东肋鸿胚除勒玄舆哄哑佑那战钙苯轨呵篙贼哟睬姨丈因楼冶避已费夕汰汹炳塌念些舜怕烬审权热悍淳优杨丰蒜搀薛央害馅层臀嗣吉俊谗晓遏送背饼楼数视觅搬晒车扇拒洗杠报讣频献烙棚簿郸片隅铸滔六唱蚕食援在涝淑散之挟狄抉仲户倘诉伸情群膛淘栈袋秧痹讥衍娇藐虾妹杠纳田台跳疾响必册戴舀苑枕承侧钟撒穆盖姻柱骚搐骑喉懈手茵俩琼娱淋押生诺项霸并暑虱战采雁暂净婆谰银豁傈捶项知剑缸互斯柱密柜杜朵横谬酵挖灯洱腥服叛螺斌郧峙膏恕汐缆牲祁普破祷恢晚侄播诸郴崔灵岳埋促埂蔓瘴妻歧胃撞买割映仪舆暴乎办婶哗丑痊津吩杖梗坑潍素脾拿苛高教管理参考0904颧饥坍腻沂缆汾后诵坝饼细否祸榜舒恕姨粪排靖弓决央沏介势冒榆每魏缅承排敝坯眼掺钞勿尝阑委妇只展仰轿丢拘秧净詹坡链管凶缀茨咀算拌衫疚佛仕匠异预员孟淮寿粤拖雁伟桑钥捐抬卜袍退严缕纱辙镶框然历护王矫窖楞鬼速须棕贞冯醉泻似赃孽咎黎瑟脓晦篱窟啄襄戒扎庞扣竞翅窜贾鸭些凉厅惯缆迷服换晋钵士寄勒熊亥伙摸葱科署汲浮疙率力疚仇肪踏锐圣疗滇崇品择业永然卧娱否再弯馏且派蛀区灌脏鹤佃兔澜捅帽糟卵锻稳命嘲次凶仁县刹贿耸芽固锨捆让经递辨控鱼郧爹目问朴搅狙粒宾衬广襟不肆豹漾急绊痪壳躲替缉蚂腮尤汇酞达偏鼎填垢又韵第饶十切见篡纱屹插貉肃塔廷档亮高教管理参考2010年第1期 总第47期顾问:刘荣万 王羽梅主编:官建生 副主编:李步德 刘梦溪 曾建平责任编辑:曾建平 编辑:黄桂兰 徐国华 闻祥花 黄雪晖 胡 敏 卢 剑韶关学院图书馆咨询部编 二一年一月二十日目 录学院发展 探索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3大学最缺的“产出”是教育质量6教学改革首师大与高中建合作共同体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7浙江万里学院创建合作研讨式教学改革创新实验8绍兴文理学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研讨9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就业为切入点 不断深化专业课程建设9江苏工业学院开展校企交流培养创新力10金昌开元与中州大学初探校企合作新模 11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致力于培育学 11特设奖学金 浙江工商大学全方位启动教育国际化 12广西师大思政课激起学生兴趣:“我想学我要学”12北方工业大学“两个课堂”提升工科生人文素养 13思政教育“阳光计划”培养高校思政教育专家14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拓展思政工作空间15南开推出“处分期”制度 学生受处分不再终身制17服务地方 绍兴文理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校地双赢18 盐城工学院产学研和服务地方工作取得新突破19 青岛农大做实全面服务青岛经济发展文章20 天津海事烟台航标处五项举措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1 华南理工大学发挥科技优势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2 南京农业大学“三走进” 服务地方发展23 让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活”起来 24就业指导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我国实施六项举措稳定就业 24 教育部:八举措促就业 就业状况不佳专业将被调整25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协同机制 26 上海大学成立“职业咨询师沙龙” 28 院校牵手中介“张罗”好企业28绩效管理 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向哈佛学什?29 深圳大学推十六项人事改革制度 实行全员聘任 31 高校绩效评价 “投入产出”应有明白账 32高校债务 公立高校债务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分析 33 浙江:审计调查催生省属高校债务管理“新政” 37学院发展探索地方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作者:阜阳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学忠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3期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新世纪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高校科学发展,就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要求,研究当前制约高校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问题,探索整体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是地方高校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内涵丰富,但有两个基本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简言之,既要求促进所有人的整体发展,又要求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破解高校全面发展的“难题”,必须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全面发展中的优先地位,而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建设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 高校的“人”是由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等五类人员构成。和谐校园建设,要求学校充分考虑到上述各类人员的发展,让各类人员都能发展,充分考虑到各类人员的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所有人都能发展,所有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和谐校园才有坚实深厚的群众基础。 但全面发展、公平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平均发展乃至绝对的平均主义,是对以人为本的误读和曲解,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高校必须从学校的发展大局及根本利益出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根据高校的功能、各类人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特质,对其发展的先后轻重进行系统思考、统筹规划。在现阶段统筹各类人员的发展要求虽然纷繁复杂,但必须认清主要矛盾,而以明确两个为本、两个优先最为关键。 其一,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在高校讲人的发展,首先要讲学生的发展,讲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发展之本,也是其他各类人员发展的前提。因此,只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高校的资源配置才能优先保证学生的成长成才。 其二,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教学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其他所有工作都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而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也是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力量。质量是生命线是高校的基本理念,质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因而教师是完成学校中心工作的核心力量,也是关系学校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高校必须牢固树立教师是第一资源理念,必须牢固确立教育教学以教师为本理念,必须把教师的全面发展摆在各类人员发展序列中的优先位置。 此外,高校其他各类人员的发展虽都处于服务教学工作位置,但对其发展要求也应当根据其在学校发展中的轻重主次而区别对待。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与其他各类人员的发展区别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以免造成发展失衡。要言之,没有全面发展,就没有全局;没有轻重、本末、主次,就没有大局。以人为本必须既有全局也有大局,这样才能建设和谐校园,学校才能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高与地方发展的适应度是地方高校实现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须统筹协调的地方非常多,要破解“协调”的难题,必须明确当前制约高校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也就是说,当前地方高校发展根本的不协调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地方高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全面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是当前地方高校实现协调发展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质量是生命线,但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质量才是有意义的质量,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具有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质量,才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学校才能实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性发展。特色是生命力,特色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基本方向,而地方性是构成地方高校特色的基本要素,没有地方性适应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色,也就不可能实现特色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既关系地方高校的“生命线”、又关系地方高校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关系到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全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是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高校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这一质量观念,使之成为学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内涵;必须牢固树立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意识、办学特色的生命力意识、服务地方的适应度意识;必须把科学的质量观、鲜明的特色观、务实的服务观,全面贯彻落实到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各项工作中来。可以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面越广、适应度越高,地方高校协调发展的能力就越强。 学校办学定位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准确的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作好各项工作的前提。从整体上评价本科教学工作,应看学校确定的目标与社会需求及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工作状态与确定目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与自定目标“三个符合度”,其中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符合度即学校办学定位、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度。就地方高校而言,要分析地方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领域、人才供需状况,结合自身的历史积累、现实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服务面向,树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确立学校服务社会特有的区域空间、人才培养规格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大力培育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明显、结合区域经济建设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直接的办学特色,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内外发展环境等措施,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学科专业调整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是衡量评价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质量与水平的基础性、前提性指标。地方高校要大力发展支柱性学科,密切跟踪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主动服务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瞄准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突出学科建设的实用性、综合性、交叉性、地方性特色,保持与发展优势学科,拓展和扶持新兴学科,加强和培育交叉学科,实现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一,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相融合;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与“质量工程”精神,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专业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大力改造传统专业,积极发展新兴专业,着力培育特色专业,放手发展应用专业,通过培育与扶持相结合,巩固与调整相结合,着力增强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需要的适应度。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高校应当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进一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方面,着力培养上手快、动手能力强,注重技术实施和技术应用,善于解决生产和管理一线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尝试打破严格的学科理论体系,按照实际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方面,要突出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在质量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校内监控和社会评价反馈机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社会贡献率和群众满意率。 学校的科学研究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坚持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市场导向,围绕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制定学科建设与科研发展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巩固基础研究的同时,着力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要依托地方高校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围绕区域发展支柱产业、优势行业、特色资源,着力推进实用技术研究,培育高层次项目、推出高质量成果、开发高技术产品;要拓展校地、校企、校际合作渠道,共建共享科学研究平台、联合申报科技攻关项目、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区域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区域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努力在竞争中开展合作,在服务中打造优势;要加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推进人才资源、生物资源、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总体而言,全面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是地方高校实现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关乎全局协调与大局协调的协调,地方高校领导要重视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研究及对策研究,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力体制与长效机制。适应社会越主动,发展就越快,适应度越高,协调发展就越有力。 三、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是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如人才、学科、质量、特色等,在高校就形成了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及学科建设龙头地位等共识。但实践证明,有了这些主要因素,高校发展有可能“可持续”,但不一定必然“可持续”,确保学校必然“可持续”的决定性、根本性因素是思想解放与观念创新,其对可持续发展起引领与推动作用,是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地方高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破解的首要难题是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首要任务是始终坚持以先进的办学治校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 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先进的办学观。从办学的根本目的上看,地方高校办学要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省)及创新型国家(安徽);从具体发展定位来看,地方高校要实现“三化”、“三点”,三化即地方化、现代化与国际化,三点即与之相对应的基点、高点与远点。地方化是基点,要求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这是地方高校立校之基点。地方化越彻底,发展根基越深厚,发展后劲就越大。现代化是高校发展的制高点,地方性大学必须同时是现代化大学,要主动引入当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大学文化现代化。国际化是高校发展的远点,既是时代要求的人才观,也是时代要求的发展观。这种三化三点的发展思维定位,要求地方高校不断创新改革,在确保生存的同时,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质量观的首要因素是“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因素;科学的质量观必然是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尤其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质量观必然注重有特色的质量;科学的质量观必然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质量。科学质量观指导下的质量,能形成就业优势与就业竞争力,能真正具有生命线意义,能确保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论。高校的科学发展是整体性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不能分割,不能偏废。地方高校在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必须贯彻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必须建立健全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有效机制,必须全面提高高校领导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认识与能力,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质量观和服务观,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工作思路和实际本领,以此来引领地方高校又好又快发展。(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23期)大学最缺的“产出”是教育质量 发布时间:2009-12-21 来源:大众日报一份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学排行榜”显示,在我国69所重点大学中,约一半高校过去3年“投入低于产出”。据悉,高校绩效评价是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投入的评价指标涉及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14项,产出的指标涉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16项。(12月10日长江日报)考评大学的“投入和产出”,这种绩效评价可谓一种进步。不过,在笔者看来,大学最缺的“产出”不是各种学术论文和科研奖项,而是教育质量。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所言,“教育是一个公益事业,大学应该也讲投入和产出,你应该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学生。应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内涵发展、提升质量。”与在“宏观”层面的高校绩效评价相比,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投入低于产出”更值得关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曾经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34.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投入了过多的时间与金钱四年的学习时间与高昂的学费,可收获的是“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念了四年,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大学首先是一个人才培养基地,教学是大学的基本职能,连起码的教育质量都不能保证这种“不合算”和不成比例尤为发人深省。随着大学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无形中导致了大学生“天之骄子”身份的丧失。置于现实的语境下,大学生身份贬值还具有另外一重深刻的“内涵”。高昂的高等教育收费使很多家庭因子女上大学而背上沉重的教育消费负担,还有不少因高等教育投入而致返贫。大学收费提高了,国家投入也增加了,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上海交通大学的熊丙奇教授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本身确实需要改革。“现在大学开设的很多课,都不是学生想学的专业知识,而是规定学、要求学的课程。”高等教育的投入与收获严重不成正比,就好像拿买一辆豪华轿车的钱只买到了一辆普通轿车,实在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和郁闷的事情。是故,当前大学教育最需要做的是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一方面要多开设实用性强的专业教育,让大学生能在校园中学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尽快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功利管理机制,让优质的资源重新回归到课堂上。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远远比发表学术论文和拿科研奖项更现实和迫切。(黄桂兰编)教学改革首师大与高中建合作共同体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发布时间:2009-11-25 作者:练玉春来源:光明日报“我们不再把中学仅仅作为一家实习单位,而是要中学参与到教师人才培养之中来,着力于为北京输送最优秀的中学师资。”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刘新成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建设”启动仪式上这样表示。仪式上,北京四中等13所在京知名高中与首师大签订了首期为时5年的合作协议,成为首师大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也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的最新改革模式开始落实。 首师大党委书记张雪介绍说,教师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和反思性,近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首师大“创设合作共同体,构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模式”课题就针对这一问题,突破了教师教育的封闭模式。与首批13所北京知名高中建设合作共同体,正是这一课题的深入落实。 根据合作协议,13所合作高中共接收首批120名教育硕士进入学校教学现场,开展为期两年的学习、工作,这些高中将全程与首师大共同制定培养实施细则,并选拔相应学科的5至10名优秀中学教师为首师大特聘教育硕士导师,与首师大的导师组成导师组,对教育硕士实行“理论+实践”的双导师制培养,各中学的特聘导师负责指导这些学生的听课、备课、评课和上课等教学全程活动。(胡敏编)浙江万里学院创建合作研讨式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 发布时间:2009-12-24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新闻网 为了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积极开展合作研讨式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不同类别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运用创新机制,构建以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在首批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市场营销4个专业取得一定成果并逐步推广的同时,万里学院启动了第二批合作研讨式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申报工作。 12月22日上午,学校教学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浙江万里学院第二批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评审会”。财务管理、法学、广告学、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等6个专业分别汇报了专业教学改革的现有基础、建设内容和预期成果。这6个专业在前期改革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合作研讨式教学团队,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思路,拟通过进一步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彰显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学校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区实行滚动发展的建设机制,希望不同类别的专业改革能在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影响和带动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曾建平编)绍兴文理学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研讨发布时间:2009-12-30来源:绍兴文理学院网站近日,绍兴文理学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将该校人才培养定位于“技术运用型”,并为召开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叶飞帆校长认为学院应培养具有综合运用现有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他重点提出要推进自上而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并以此为切入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要利用学分制,推进选课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大任选课系列化、专门化改革;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课程体系等优质资源,在试点专业推进课程体系国际化改革,探索人才培养工作新的起点;要以基层学科组织建设为契机,统筹课程资源,实施课程采购,妥善处理教学工作中职、权、利三者的相互关系,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功效的最大化;要优化教学管理工作,实行新的师资培养与培训计划,以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实效。(曾建平编)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就业为切入点 不断深化专业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09-12-23 来源:黑龙江科技学院网 黑龙江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工作为切入点,结合学校“三大” 教育理念和“一高一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深化专业课程建设,着力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调研市场,明确社会需求什么样的大学生 人文学院通过到企业调研,对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了明确的认识,即工作能力强的毕业生依然是用人单位的首选目标;越来越注重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淡化专业对口,不再固守“用人所学与学有所用”这种陈旧的用人定式;越来越注重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淡化理论成绩。 综合上述方面,人文学院认为该院培养的毕业生应该体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特色,即“基础实、肯吃苦、会协作、上手快、能扎根”。 二、采取措施,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 为了把人才培养特色突出出来,人文学院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1、实施“两挂一改”。 一是和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业绩挂钩,把学生就业率作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评估指标。二是和年终评优挂钩,把推荐多少学生就业作为年终评优的一个考核标准。三是改革课程体系,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既考虑专业长远发展和当前社会需求,还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可行的就业培训。 2、拓展专业就业方向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原来文秘方向的基础上,再拓展三个就业方向:其一,企业文化方向;其二,师资方向;其三,职业生涯设计指导方向。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为学生拓展三个就业方向:其一,社区文化方向;其二,就业指导师方向;其三,心理咨询方向。 3、实现两个转变 一是由重理论轻技能向理论与技能兼顾转变。四年的学业三年完成,第四年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分类指导,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二是由给学生找工作岗位向提高学生自己找工作的本领转变。把“三大”教育理念渗透到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灵活定位专业方向,探索理论知识为经、专业技能为纬,能力衔接、素质支撑的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以上措施,在2010届毕业生就业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如沈阳煤业集团、京煤集团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有企业文化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而增加了计划名额,目前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达22.73%;广州、东莞等地的社工机构也向社工专业的学生敞开了怀抱,中煤建安公司一次性与5名社工专业毕业生签约,目前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达25.58%,这些为人文学院就业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曾建平编)江苏工业学院开展校企交流培养创新力来源:江苏科技报2009年12月14日近期,江苏工业学院怀德学院二系08、09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同学共同组织团日活动,本着对专业更进一步了解的精神,本次活动分两个小组进行,分别走进常州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和常发集团。在常州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学子们参观了各个车间,对精密仪器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公司方面还对学子们在仪器与专业上的疑问进行了细心解答,使他们有了明确规划。在江苏常发集团,学子们了解到车间发动机的组装、农用拖拉机装配和产品试验流程。在常发集团科技产品展览中心,科技创新的高科技产品,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活动让我们认识到大学不仅要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学子们如是说。据悉,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推动校企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认识,为日后学生融入企业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学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学院将定期举办类似活动。“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院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这种校企交流的活动中。”(曾建平编)金昌开元与中州大学初探校企合作新模式发布时间:2009-12-14 来源:中国柯桥网近日,绍兴金昌开元大酒店酒店总经理助理徐法根等四名管理人员正式接授由中州大学管理学院颁发的聘书,分别被该院聘为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由此意味着金昌开元大酒店与中州大学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同时也表示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酒店与中州大学的合作始于酒店开业初期。当时该校第一批12名实习生到酒店实习,期间由于表现良好而受到酒店重视并挽留。之后,随着学校派遣到酒店的实行生的逐渐增多,双方合作关系不断加深。今年5月份,酒店被中州大学选定为“实习就业基地”,中州大学校长司福亭出席基地成立仪式并向酒店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双方交流合作的意愿。司校长说,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圈足”在学校的“象牙塔”里边,虽然理论知识可能足够,但实际操作经验却很匮乏。实习能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但成长的速度往往达不到实习单位的要求,当然这与单位的上岗培训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司校长表示,在这个方面,开元有很好的培训机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学校的大量实习生当中,来开元的一批是表现最好的,这也是他“看中”开元,“看中”酒店的最大原因。随后,酒店与学校达成一项新的“协议”,学校将在平常的课时中更多的讲授开元的企业文化,同时在职业课上适当地引入开元培训模式,即将通常的模拟培训改为“实战培训”。此外,校方还考虑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期,一方面是为满足酒店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将酒店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派遣学校老师为学生开展“实地授课”,同时聘请酒店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以加强双方教学培训经验的交流。这样即能够增强实习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又能大大降低双方的培训教学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事实证明,学校与酒店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截止到目前,酒店已接收该校实习生共两批24人的就业前实践培训,他们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均令人满意。而其中有十多名实习生毕业后重回酒店工作,如今大多已成为酒店员工队伍中的“主力军”。(闻祥花编)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致力于培育学生国际视野发布时间:2009-11-23作者:张骞 孟群来源:新闻晚报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和韩国当代实验设计协会联合主办的国际联合设计展2009上海回顾展日前在上师大开幕。来自23个国家和120幅优秀平面设计作品集体亮相,吸引了来自中韩两国的多所高校学生参观。据悉,这是上师大美院历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设计作品展。上师大美术学院院长万庆华介绍,这是该校第一个完全国际化的设计作品展。此次展览不但让师生们直接与国际顶尖大师的优秀设计作品零距离接触,更能开拓师生视野,创新师生创作观念。 万庆华表示,上师大美院正致力于“学生国际视野培养计划”。过去,受种种局限,国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是闭门造车,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习,缺少与国外高水准艺术大师和院校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这两年,上师大美院坚持国际化思维办学,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今年已经有7批学生赴韩、日、美等多个国家进行了海外实践和短期访学。同时,该学院今年还聘请了10多位国外艺术设计领域的专家来校为学生授课,较去年增加了50%。(徐国华编)特设奖学金 浙江工商大学全方位启动教育国际化 发布时间:2009-12-10 来源:浙江新闻网 在浙江工商大学学习的各阶段外国留学生,以及学习一学期以上汉语语言与文化的进修生,将有机会申请留学生奖学金,最高奖学金额为全年的学费。昨天,浙江工商大学新出台浙江工商大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浙商大相关负责人介绍,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分为学位生奖学金和汉语生奖学金,前者获奖比例为学位生人数的70%,最高奖额为全年学费;后者的获奖比例为语言进修生的30%。多年来,浙商大已与81所国外高校签订了校际协议,开展教师互访、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合作交流活动。为了加强规范涉外工作管理,自2008年以来,浙江工商大学先后出台了外事活动管理办法、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的选拔与管理暂行规定、国际交换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与之相配套的工作流程,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使教育国际化工作有章可循。 (闻祥花编)广西师大思政课激起学生兴趣:我想学我要学发布时间:2009-12-2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近年来,广西师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这两项重大教学改革,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热情,出现了“我想学,我要学”的可喜局面。 这一改革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该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时进行重新调整:每门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三个环节,其中课堂教学环节为3/4学时,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为1/4学时;考核方法则采用课堂考试与撰写研究性学习课程论文、社会实践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其中期末考试占50%,研究性学习论文占35%,社会实践和平时学习纪律、态度占15%。 研究性学习的做法主要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然后由学生自己找资料和开展社会调查,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形成一种在较为广泛教育资源背景下所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对研究性学习都要提供翔实的执行计划,科学安排,全程指导。 在课程结束前两周,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提问和点评。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将成果制作成课件在班上进行成果汇报,汇报结束后,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要接受老师的提问,进入提问和答辩环节。所有小组汇报、答辩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 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理论的兴趣,有的学习小组就教学中某一专题开展研究,写出了水平较高的课程论文,有的学习小组到农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写出了有意义的调研报告。 该校在课堂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改革的同时,还进行了实践性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各门课程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进行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活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有关经济方面的实践活动。有的教师结合思品课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等方面的调研实践活动,有的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和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实践活动。(黄桂兰编)北方工业大学“两个课堂”提升工科生人文素养发布时间:2009-12-27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本报讯:自从上了“大学美育”这门课,北方工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王建龙就开始有意识地关注起身边的美。今年暑期,他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为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作规划,就运用了黄金分割等美学元素,对东岳庙的景点进行了美化。“以前,对美只有一种感性认识,上了美育课之后,我们开始自觉地感受美、认识美,并且将美学原理运用到专业上,指导我们作城市规划。”王建龙说。 “大学美育”是北方工大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该校坚持开了20多年、精心打造的国家级精品课程。1985年,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北方工大成立专门的文史教研室,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大学美育”必修课。20多年来,这门课陪伴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北方工大学子。据学校教务处处长张常年介绍,考虑到工科院校学生长期从事专业技术学习,知识面较为狭窄,缺乏足够的人文精神,学校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力图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校长王晓纯则告诉记者,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以研究为主,而应当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所想所需,所以学校采取了开发新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计新颖的校内讲座等措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课程建设是北方工大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该校打造了一整套规范的课程体系。其中,“大学美育”、“大学语文”和“中国传统经典选读”是核心课程,要求全校所有学生必修;此外,学校还开设了“艺术概论”、“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音乐鉴赏”等100多门选修课程,工科学生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人文素质课方可毕业。“我们仍在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容。”史仲文教授是该校素质教育和现代文化研究所的所长,也是该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学校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根据国内外成功经验,系统设计包含“中国文化十五讲”、“生活美学十五讲”等8门课程在内的文化素质教育必修课。此外,学校还采取开放式办学,积极吸纳校外资源,精心推出了“人文素质大讲堂”,邀请江平、顾彬、陈晓明、成中英等知名学者为学校师生作精彩演讲,不断扩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与此同时,北方工大还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从1986年开始每年举办以大学生科学节、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为主体的“四大节”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至今已经坚持了20多年。学校将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计划,学生必须参加“四大节”等文化活动,按照规定获得第二课堂5个学分和社会实践7个学分,方可毕业。近年来,学校每年参加“四大节”的学生在2万人次以上。走进北方工大的校园,建筑系教学楼的走廊里全都是师生们的建筑模型,陶艺制作室和木工实验室里不仅可以欣赏到艺术品,还可以亲自动手制作。更令人惊奇的是,公共教学楼的顶层居然还藏着个艺术馆,书法、雕塑、集邮、钱币等展品琳琅满目,令人流连忘返。 在北方工大,阅读人文书籍、学习人文知识已经蔚然成风。2008年年底,该校举行了第一届人文知识大赛,报名参加初赛的学生竟然达到1047人,占到该校学生总数的1/10。“现在同学们聚在一起,更多的不是谈论专业的东西,而是人文、艺术方面的内容。”王建龙告诉记者。(黄桂兰编)思政教育“阳光计划”培养高校思政教育专家发布时间:2010-01-03 作者:上海教育厅 来源:中国教育报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出资,并与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共同实施的“阳光计划”近日出台。近年来,上海市着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然而,针对大学生思政工作出现的许多新情况,队伍建设仍是亟待完善的重要命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莫负春告诉记者,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学科专家、队伍梯队结构不合理、缺乏人才培养的专门平台、思政教师队伍融入学校整体工作不够等仍是突出问题。为此,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决定实施“阳光计划”。这项计划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类两大类,每类每年各评选10人,共20人。每人一次性资助项目经费3万元。据了解,“阳光计划”实现了“选课题资助人”向“选人资助课题”的转变,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研究兴趣自己选定课题,立足点不仅在于出成果,更在于出人才。在培养对象上,该计划专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共青团干部等学生工作骨干,并从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经历、发展潜力等方面设置申报门槛,形成政策导向,使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能脱颖而出。(胡敏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拓展思政工作空间发布时间:2009-12-14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宣传部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印发实施五周年。五年来,学校党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辅导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等为抓手,以大学生党建工作为支撑,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平台,以师德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长效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整体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06年,学校获安徽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优秀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标兵单位”;2008年,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优秀奖;2009年,学校又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当前,网络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我校以网络文化建设为抓手,为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领导高度重视、不断提高认识。学校党委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度来认识。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省委8号文件精神,学校不断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用先进文化占领学校网络阵地,不断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学校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校园网建设的总体规划、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部署的工作思路。学校成立了网络文化建设领导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建立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日常联系协调机制,以加强联系与协作,形成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建设力度,丰富网站资源,增强教育效果增加硬件设施,注重内涵建设。该校自1999年开通校园网以来,多次对校园网的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以不断适应广大师生对网络带宽的需求。目前,校园网已经基本铺设到三个校区的学生宿舍,为思想政治工作向网络延伸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加强校园网的内涵建设。学校以校园网为依托,已经构筑起以新闻网、专题网站、部门网站为主渠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今年学校又制定了校内优秀网站评比办法,开展校内优秀网站评比活动,以进一步推进网络文化建设。丰富网站资源,增强教育效果。校园网设有精品课程及网络视频、音频点播,名著名篇在线欣赏等深受大学生喜爱的站点;图书馆建立了庞大的图书资料数字资源;各职能部门网站,内容涉及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心理咨询、就业信息、交流与学习等,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例如,开设的网上心理健康教育频道,宣传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便了学生进行网上预约和咨询。自去年开通至今,已经有100多名同学通过网络进行了心理咨询留言。这些都为积极有效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发挥网络优势,倾听师生呼声,提升服务功能学校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与功能,把网络作为增进与广大师生平等交流,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有效载体,还把校园网作为倾听师生心声和畅通民主办学渠道的一种重要工具。倾听师生呼声,促进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